〈與陳伯之書〉學習單(教師版)
編者:劉姿吟
一、課前預習
請先瀏覽課文與注釋,完成下面的填字遊戲。
1迷 | 二棄 | 2燕 | 雀 | 之 | 小 | 志 | |||
途 | 巢 | 4吞 | |||||||
知 | 於 | 5白 | 舟 | ||||||
返 | 一草 | 長 | 鶯 | 飛 | 環 | 是 | |||
幕 | 五面 | 縛 | 西 | 都 | 漏 | ||||
7孤 | 6張 | 之 | 獻 | ||||||
繡 | 8愴 | 上 | 楛 | ||||||
三松 | 柏 | 悢 | 七鳴 | 鏑 | 矢 | ||||
四身 | 送 | 東 | 市 | 3友 | |||||
六吳 | 起 | 來 | 于 |
【直的提示】
意近「浪子回頭金不換」。
上一句為「魚游於沸鼎之中」,意指
極為危險。
借代為「兄弟」。
形容「法網寬鬆」。
意指四方臣服納貢。
剚刃曹操愛子者。
立功立事,開國稱「 」。
撫弦登陴,豈不「 」。
【橫的提示】
一、形容暮春三月的景色。節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二、下一句為「慕鴻鵠以高翔」,意指志
向遠大。
三、借代為「墳墓」。
四、慕容超的下場。
五、姚泓的下場。
六、泣於西河者。
七、聞「 」而股戰。
二、文意理解
※解題:這是一封【□奏議 ■書信 □雜記】,受信人為陳伯之。
※第一段:書信客套語,致問候之意(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課文原文 | 遲 | 頓首 | 陳將軍 | 足下 | 無恙,幸甚幸甚 |
書信結構 | 署名 | 末啟敬辭 | 稱謂 | 提稱語 | 開頭應酬語 |
※第二段:讚賞陳伯之的當年奔梁的勇武,對比現今投靠北魏的屈辱
(一)文意解構(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揚昔抑今的對比 | 一字評價 | ||
昔 | 立功立事,開國稱「孤」 | 朱輪華轂,擁旄萬里 | 何其「壯」也 |
今 | 為奔亡之「虜」 |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 | 又何「劣」耶 |
→以稱揚昔日陳伯之居梁時「開國稱孤、擁旄萬里」的位高權重,對比今日投奔北魏後為「奔亡之虜」的卑劣屈辱,暗指投靠北魏的不智。
(二)典故解析(請在括弧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
→「陳涉」之典。典出《史記‧陳涉世家》:「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語譯:陳涉年少的時候,曾經給人雇傭耕作,在田埂上暫止耕種休息的時候,惆悵遺憾許久,並且說:「如果有一天富貴了,不會忘記你的。」其他受雇者笑著回答:「你只是受僱耕種的人,怎麼可能富貴呢?」陳涉嘆息著說:「燕雀怎麼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啊!」)
→後用「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比喻庸俗者無法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三)重要字詞(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詞語 | 相似 |
鴻鵠之志 | 青雲之志、雄心壯志 |
朱輪華轂 | 鮮車怒馬(翻譯:嶄新的車,肥壯的馬。形容服用講究,生活奢華。) |
※第三段:朝廷不咎既往,且在梁功臣備受禮遇,勸陳伯之迷途知返
(一)文意解構
*陳伯之判梁投魏的原因:
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而沉迷猖獗=可以理解+為其「開脫」
*極言梁朝「寬厚施恩」:
(1)赦罪責功,棄瑕錄用→梁朝既往不咎
(2)屈法申恩,吞舟是漏→梁朝法令寬鬆
(3)松柏不翦,親戚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梁朝未報復陳伯之的叛逃
*梁朝官員與陳伯之的對比(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身份、地位、權勢 | 生命、祿位 | 一字評價 | |
梁朝官員 | 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 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 | 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 |
陳伯之 | 驅馳氈裘之長 | 靦顏借命 | 寧不「哀」哉 |
→梁朝官員佩紫懷黃身居高位,且能將爵祿傳給子孫;但身在北朝的陳伯之只能靦顏借命,且如牛馬為人驅馳,兩者一比,高下立判。
(二)典故解析(請在括弧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朱鮪涉血於友于,漢主不以為疑)
→朱鮪曾殺害東漢光武帝的兄長,但光武帝並不因此猜忌,表示「舉大事者不記小怨」,仍然真心招納他投降,赦朱鮪之罪且保其官爵。
*(張繡剚刃於愛子,魏君待之若舊)
→張繡殺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但曹操不記恨,對待再次投降的張繡一如往日。
→以朱鮪與張繡之典,強調陳伯之無昔人之罪,可以安心來降。
(三)重要字詞(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詞語 | 相似 |
友于 | 棠棣(棣,音ㄉ一ˋ。棠棣意指兄弟) |
松柏 | 丘壟、一抔土(抔,音ㄆㄡˊ) |
佩紫懷黃 | 簪纓(古代顯貴者的冠式,比喻高官顯宦)、簪紱(紱,音ㄈㄨˊ。簪紱為仕宦者的禮服佩飾,比喻榮顯富貴)、簪笏(冠簪與手版,為古代仕宦者所用,故比喻為官貴顯)、朱紫(古代顯貴者的服色,比喻高官)、肉食者(比喻享有俸祿的官吏) |
*詞語比較
雁行有序 | 文武百官,官位高下,秩序井然。 |
雁行失序 | 手足死亡的輓詞 |
(四)大考考點【104指考】
*下列各組文句「」內的字,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BDE)
(A)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
(B)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鬱,覺悶甚
(C)後五年,吾妻來「歸」/靖心知虬髯得事也,「歸」告張氏,具禮拜賀
(D)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譬如人身血脈,節節相通,自無他病。數
年以後,仍成樂土,豈不「休」哉
(E)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將軍獨
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解析:(A)盡頭∕全。(B)靠近。(C)嫁∕回家。(D)美善。(E)寧願∕豈、難道。
※第四段:說明異族政權不長久,且北魏內訌,陳伯之處境堪慮
(一)文意解構
*異族政權:霜露所均,不育異類;姬、漢舊邦,無取雜種
(1)慕容超之強,身送東市;姚泓之盛,面縛西都→異族再強也難敵王者之師
(2)北虜僭盜中原……惡積禍盈,理至燋爛→北魏政權作惡多端,天理難容
(3)偽孽昏狡,自相夷戮;部落攜離,酋豪猜貳→北魏政局混亂,分崩離析
(4)方當係頸蠻邸,懸首藁街,而將軍魚游沸鼎之中,燕巢飛幕之上→北朝情勢
危殆
*北魏政局與梁朝的對比(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政局情勢 | 一字評價 | |
北魏 | 政局危亂 | 不亦「惑」乎 |
梁朝 | 雁行有序 |
→以北魏和梁朝的政局情勢對比,直言陳伯之留在北朝,是不智之舉。
(二)典故解析(請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魚游於沸鼎之中
→典出《後漢書‧劉陶傳》:「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用兵不時,必也燋爛。」
(語譯:把魚養在滾沸的鼎內,使鳥棲息於烈火上方,不在正確時機用兵,必定會失敗。)
*燕巢於飛幕之上
→典出《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
(語譯:您在此處啊,就像是燕子在布幕上築巢。)
→「魚游沸鼎」、「燕巢飛幕」皆用來形容「極其危險」。
(三)重要字詞:請試著填入已學過關於「極其危險」的成語。
詞語 | 相似 |
燕巢飛幕 | 魚游沸鼎、危如累卵、(奔車朽索)、(虎尾春冰) |
(四)大考考點:【107學測】
*下列文句畫底線處的詞語,運用恰當的是:(CE)
(A) 獨特的室內空間規劃,必然能夠讓您的居室蓬蓽生輝
(B) 這次推出的新產品不慍不火,銷售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C) 他的文章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旁人難再有置喙餘地
(D) 低價促銷策略奏效,讓賣場天天魚游沸鼎,收入可觀
(E) 老張談吐幽默,往往讓同場聽者忍俊不禁,讚嘆不已
解析:(A)蓬蓽生輝:形容貴客來訪令主人感到增光不少,此處可改為「美輪美奐」。(B)不慍不火:形容一個人個性溫和,此處可改為「反應不佳」。(D)「魚游沸鼎」可改為「川流不息」。
※第五段:寫江南風光引陳伯之南歸之思
(一)文意解構
*江南與北地之風候對比(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天候季節 | 景致風光 | |
江南 | 暮春三月 |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
北地 | 文中未提,但可想像苦寒之境 |
→藉說明家鄉的春天美景,對比當時身在北魏的景致風候,用以逗引陳伯之的(故國之思)。此處雖寫景,卻是處處生情,所謂「動之以情」,只要心情一鬆動,心意就容易被影響,勸降,也就更容易了。
(二)典故解析(請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廉公之思趙將
→廉頗是戰國時期趙國武將,屢建戰功,後因不得志投奔魏國,但不受魏王重用,於是想再回趙國效力。
*吳子之泣西河
→吳起是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受命治理西河,因小人讒言被召回,望西河而泣,認為魏君聽讒不用他,西河必將被秦所奪。
→以廉頗和吳起之事,說明人終究會思念家鄉,為國盡忠,藉以再次勸陳伯之來降。
※第六段:總述梁朝恩威,勸其來歸
(一)文意解構
*北魏與梁朝的對比(請在空格處填入相應的課文原文)
政局情勢 | 結論 | |
北魏 | 掘強沙塞之間 | 欲延「歲月」之命 |
梁朝 | (1)白環西獻,楛矢東來→四方歸服 (2)夜郎滇池,解辮請職→西南方民族請求納貢稱臣 (3)朝鮮昌海,蹶角受化─朝鮮及西域各國叩頭歸順 | 梁朝國勢「強盛」 周邊部族「臣服」 |
→以(北魏)苟延殘喘對比(梁朝)強盛與四方歸服,勸陳伯之(棄北歸梁)。
三、〈與陳伯之書〉的說服技巧
說服技巧 | 課文文句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世出,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如何一旦為奔亡之虜,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又何劣邪!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
【判讀關鍵】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點出陳伯之不明事理,所以做出奔亡的決定。 |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威安居,高臺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可言! |
【判讀關鍵】以「松柏不翦……愛妾尚在」說明梁朝的寬厚大恩,並未因為陳伯之的背叛而有報復行動。 |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佩紫懷黃,讚帷幄之謀;乘軺建節,奉疆埸之任。並刑馬作誓,傳之子孫。將軍獨靦顏借命,驅馳氈裘之長,寧不哀哉! |
【判讀關鍵】點出梁朝官員皆能佩紫懷黃,且爵祿乃「刑馬作誓,傳之子孫」。 |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方當繫頸蠻邸,懸首藁街。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飛幕之上,不亦惑乎! |
【判讀關鍵】強調異族政權漸次崩解,陳伯之留在危險之地不是聰明之舉。 |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悢? |
【判讀關鍵】藉說明家鄉的春天美景,對比當時身在北魏的景致風候,用以逗引陳伯之的故國之思。 | |
□曉之以義□誘之以利□戒之以害□動之以情■威之以勢 □喻之以恩 | 白環西獻,楉矢東來。夜郎滇池,解辮請職;朝鮮昌海,蹶角受化。唯北狄野心,掘強沙塞之間,欲廷歲月之命耳。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總玆戎重。弔民洛汭,伐罪秦中。 |
【判讀關鍵】以周邊部族俯首進貢、臨川殿下即將「弔民洛汭,伐罪秦中」強調梁朝之威。 |
四、延伸閱讀:丘遲詩作賞讀
甲、〈D〉 芳葉已漠漠,嘉實復離離。發景傍雲屋,凝暉覆華池。 (語譯:芬芳的葉子密布羅列,美好的果實茂盛垂下。大樹依傍著高大的房屋,明媚的日光透過葉隙,照映於美麗的池水。輕盈的蜜蜂吸吮著花蕊末端,柔弱的小鳥隱身在繁枝綠葉中。這樣美好的景色,經過千年也不會改變。) 乙、〈A〉 發溜始參差,扶階方沃若。雜葉半藏蜻,叢花未隱雀。葳蕤亂碧紫,蒼黃間濃薄。 (語譯:剛開始生長的時候參差不齊,長到臺階上時才如此潤澤。紛雜的綠葉隱隱約約藏著蜻蜓,花叢也無法隱去鳥雀。茂盛的春草顏色有綠有紫,有青有黃,各色紛陳。) 丙、〈C〉 氛氳發紫漢,雜沓被朱城。倏忽銀台構,俄頃玉樹生。綿綿九軌合,昭昭四區明。 (語譯:天空的雲霧朦朧,紛雜繁多覆蓋著宮城。一下子構築了銀色高台,長出了雪白的玉樹。連續不斷的道路與大地四周已被雪完全覆蓋。) 丁、〈B〉 向夕秋風起,野馬雜塵埃。憂至猶如繞,詎是故人來。 簷際落黃葉,階前網綠苔。遙情不入酒,望美信難哉。 (語譯:傍晚時吹起秋風,野馬行過揚起塵土。憂愁之感纏繞於心,難道是老友前來?枯黃的葉子從屋簷落下,門前階上也長滿了綠苔。高遠的情思如果不透過酒,實在是很難傳達啊!) |
【找一找】 1.請參酌詩意,找出甲乙丙丁四詩的詩題。 (A)〈玉階春草〉 (B)〈贈何郎〉 (C)〈望雪〉 (D)〈芳樹〉 解析:(甲)詩所描寫的是一棵枝葉扶疏,果實垂蕤的大樹,故選(D)〈芳樹〉)。(乙)詩寫的是青草的茂盛潤澤與濃薄深淺之色,故選(A)〈玉階春草〉。(丙)詩寫的是降雪之後大地之景,故選(C)〈望雪〉。(丁)詩提及「故人來」與藉酒解憂,應是一首贈人詩,故選(B)〈贈何郎〉)。 2.鍾嶸《詩品》將丘遲的詩評為中品,並以「丘詩點綴映媚,似落花依草」評論之,意思是丘遲的詩句中會用一些特別妍美的文句點綴在其他較樸素的內容中,互相映襯而顯出一種美麗的景致。你認為甲乙丙丁四首詩中,何處可看出「點綴映媚」的特色? (甲)輕蜂掇浮穎,弱鳥隱深枝。 (乙)雜葉半藏蜻,叢花未隱雀。 (丙)倏忽銀台構,俄頃玉樹生。 (丁)簷際落黃葉,階前網綠苔。 解析:(甲)此二句詩具「動態描摹」的特色,描寫蜜蜂和小鳥輕盈穿梭枝葉之間的姿態。在全詩靜態景色的描寫中,增添了生動的畫面,可屬於「點綴映媚」的內涵。(乙)這是「以靜寫動」的詩句,也屬於「點綴映媚」的內涵,表面上描寫花葉,但其實可窺見蜻蜓與雀鳥於其間穿梭,具有動態美感。(丙)此二句詩「譬喻精當」,將短時間內瑞雪覆蓋大地的景致以「銀台」、「玉樹」描繪,精確鮮明,當然屬於「點綴映媚」的內涵。(丁)此二句詩將景致生動描寫,以「黃」與「綠」的鮮明顏色,映襯出秋意深濃的景色,亦屬「點綴映媚」的內涵。 【想一想】 3.請擇其中一首,就「表現主題」與「寫作手法」兩面向分析之。 →選擇甲詩〈芳樹〉 本詩描寫主題為一棵枝葉繁茂,果實垂蕤,且終年不凋的樹。在寫作手法上,先以視覺摹寫,點出漠漠(密布羅列的樣子)的綠葉與離離(果實下垂的樣子)的果實;續以「傍雲屋」極言其高聳,「覆華池」極言其枝葉寬厚。再以蜜蜂輕點葉片尖端與小鳥棲於樹上的動態美感,提供輕快與生機的想像。末尾以「千春長不移」說明其經霜不凋,終年芳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