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學習單解析

格式
docx
大小
96.6 KB
頁數
5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9-01-03,离现在 6 29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鄭伯克段於鄢>學習單

林口高中 徐千雯

壹、課文文義梳理

  1. 題目檢索:

鄭伯

於鄢

:( 鄭莊公

身份:( 君王 )主要人物

)詞,指(戰勝

說明二者之間關係

指:( 共叔段

身份:(王弟)次要人物

發生地點

二、依敘事元素,檢索訊息:

開始

發展

轉折一

轉折二

結果

武姜寤生,因而偏愛共叔段

鄭莊公隱忍母親(武姜)與(共叔段)共同擴張勢力,意圖竄位

鄭莊公營造不得不討伐共叔段的情勢,並打敗共叔段於鄢

鄭莊公軟禁母親武姜

並發誓(不到黃泉不相見

鄭莊公從潁考叔建議,於(大隧)與母親武姜和好

閱讀重點:發揮左傳善於(敘事)的特色,以簡練的文字說明鄭莊公與共叔段在權位之爭的矛盾,鄭莊公如何製造弭平共叔段勢力的必要條件,以及在戰爭落幕後,鄭莊公與母親武姜如何修補親子關係

三、分段文義賞析

第一段內容為鄭莊公與其母武姜及弟共叔段關係描述,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案:







討論一:武姜身為鄭莊公與共共叔段親生母親,對於兩子的態度截然不同。試想,因為寤生帶來的恐懼為何?她何以積極(亟請)立公共叔段?背後意義為何?

答:武姜因為難產,而飽受身心煎熬,生下長子之後,取名「寤生」(也就是難產的意思) ,對母親而言,這個名字不斷提醒她,這個孩子讓她吃了許多苦;對莊公而言,他無法控制自己出生的順利與否,卻被取了這個名字,讓他背負了不是出於自願卻要被責怪的原罪。再者,因為討厭長子,偏愛共叔段,甚至屢次要求廢長立幼,如此不合禮法的要求,都源於對鄭莊公的厭惡。長子繼承大位為正統,母親卻因為偏愛弟弟而慫恿父親改立太子,對鄭莊公而言,更增加對母親的不諒解。

第二~三段內容為共共叔段勢力的擴張與鄭莊公的沉著,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案: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請制

武姜

為段請制

指名爭奪地勢險要、便於攻守之軍事重鎮

莊公

( 不祥 )回絕

透過虢叔死於此地,提醒共叔段修德政

請京

武姜

京乃地富人廣之地

於京準備甲兵卒乘,積聚實力

莊公

許京

養大共叔段的胃口,任憑擴土聚眾

君將不堪

祭仲

京不度,非制也

提醒鄭莊公(不該容許共共叔段日益坐大)

莊公

姜氏欲之

(母命難違),故作(無可奈何)

直言母姓氏,亦見未來將予以處置

蔓草必除

祭仲

早為之,無使滋蔓

應及早處置共共叔段方為上策

莊公

多行不義,必自斃

子姑待之

鄭莊公已決心滅絕共叔段勢力,為求一擊中的,思謀甚詳

第四~五段內容為共叔段收邊鄙與鄭莊公婉拒除之,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案: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命西鄙、北鄙

貳於己

大叔

(共叔段)

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共叔段顯露不義之心,意圖竄位

公子呂

建請除之,無生民心

以(國不堪貳),促請鄭莊公懲罰共共叔段之罪

鄭莊公

無庸除之

從「將自及」可見鄭莊公老謀深算,藉姑息而養奸

收貳鄙以為己邑

共叔段

收貳鄙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果真做了不義之事,展現自己的野心

子封
(公子呂)

擔憂共叔段(厚將得眾)

再度提醒鄭莊公,共叔段叛亂迫在眉睫

鄭莊公

不義,不暱。厚將崩

昭告共叔段的罪行,並預告即將採取行動

討論二:使得共叔段與鄭莊公產生矛盾的起因,肇始於武姜偏愛共叔段,然而隨著武姜請制、請京逐步擴大這個衝突,然而在左傳的記載中,共叔段一直是隱性的存在,任憑武姜出手為他爭奪,直至收貳鄙以為己邑,展現其狂妄。究竟共叔段的不義,是否為鄭莊公蓄意造成的?

答:鄭莊公回應祭仲、公子呂的語句,皆是簡短的回應,雖簡短卻富含啟示性的預言作用,鄭莊公不向任何人說明他的用意,一再地容忍與等待,就是為了最後共叔段的自行招禍。共叔段不義的行為,出於武姜的偏袒與個人的慾望,然而鄭莊公做為兄長或君王,在應制止卻未制止的選擇上,難免背上姑息養奸之罪名。

第六段內容為共叔段襲鄭,武姜為內應,終為鄭莊公所敗,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案: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共叔段

襲鄭

大叔

(共叔段)

完聚、繕甲兵、具卒乘

積聚糧食、整裝軍備為(不義)的具體事實

夫人
(武姜)

將啟之

武姜擔任內應,也是(不義)之舉,更埋下日後鄭莊公(寘母)的伏筆

鄭莊公

聞其期,曰:「可矣」

鄭莊公嚴密監控兩方,俟其發動而予以痛擊

子封
(公子呂)

帥車二百乘伐京

「伐」字說明(師出有名),乃以重兵聲討有罪之人

京之眾

叛大叔段

京之眾皆知共叔段之不義,此叛變亦為共叔段失敗主因

共叔段

出奔共

共叔段

入於鄢,出奔共

由鄢逃到共,共已離開國境,可見其慘敗

鄭莊公

公伐諸鄢

從京到鄢再到共,鄭莊公出兵便求徹底消滅,不殘餘任何勢力

討論三:共叔段伐鄭的過程,左傳以明快的文字記載,從戰前準備、與武姜密謀裡應外合,真正敘述戰爭的部分筆墨不多,而是著重說明這場戰役的原因,依事件的過程逐步推演,最終留下大叔出奔共的結局。試想,鄭莊公最終為何沒有殺死共叔段?

答:依據左傳記載共叔段出奔,共叔段既然已經逃到外國,除非鄭莊公能夠使外國交還共叔段,否則,鄭莊公無法到他國殺死共叔段。

第七段內容為闡釋經文的微言大義,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案:

段落

春秋經

左傳

微言大義說明

鄭伯

稱鄭伯,譏(失教)

不稱鄭莊公為公,因其有失為兄之道,預謀設計共叔段

如二君,故曰克

諷刺鄭莊公與共叔段猶如兩敵

段不弟,故不言弟

共叔段不守弟道,與鄭莊公爭奪政權

於鄢

1.謂之鄭志

2.不言出奔,難之也

1.鄭莊公確實有殺共叔段的意圖

2.共叔段有罪當可記載為出奔,但春秋不言出奔,乃因鄭莊公對整個事件也有責任

第八段內容為鄭莊公與武姜於事件後的關係發展,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寘母立誓

姜氏


當共叔段兵敗之際,武姜該如何安頓自身

鄭莊公

寘姜氏於城潁,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共叔段伐鄭時,武姜為內應,於此事亦有罪,發誓乃是爆發累積多年的不滿與憤怒

鄭莊公

後悔其作為與誓言

鄭莊公

既而悔之

雖與武姜有多年心結,不敵母子天性

潁考叔

食舍肉、請以遺之

刻意為之,引發鄭莊公好奇,以利後續建議之進行

鄭莊公

表露心跡

鄭莊公

  1.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

  2. 告之悔

  1. 真情流露,脫口而出

  2. 後悔軟禁母親加上自己已立重誓,終其一身難再見

潁考叔

敢問何謂

明知故問,讓鄭莊公可以有台階下

潁考叔

獻計

潁考叔

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既不違背鄭莊公的誓言,也能讓母子二人相見,保全君王立誓的威嚴,有達成君王的心願,是兩全其美的好方法

鄭莊公

公從之

不加思索,說明思念之深

第九段內容為鄭莊公與武姜相見,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母子相見

鄭莊公

賦曰:其樂融融

母子相見和樂融融

武姜

賦曰:其樂泄泄

第十段內容為史筆中的贊曰,請根據原文為下列空格填入合適的答

段落

事件

人物

手段/作為

隱含思維

說明作傳之源由

潁考叔

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

回歸( 教化人心 )之旨意,以潁考叔能將孝心推己及人作結


討論四:武姜從寤生到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還為共叔段作內應,身為一個母親如此偏袒另一個手足,莊公對母親仍保有孺慕之情,文章最末母子言歸於好,是事實,還是假行孝道?請說明自己的看法。

答:開放題。

鄭伯克段於鄢重要人物分析

人物

人倫表現

(父義母慈、兄友弟恭)

不合禮教

作為與個性

武姜

母不慈

因偏愛而違禮

因偏愛起廢長立幼之念。助幼叛長,觸發事件

寬厚慈愛 任性偏執  溺愛縱容

共叔段

弟不恭

因()而()禮

一再升高非份之想,執迷不悟,終遭敗北

貪心狂大 欲求不滿  得寸進尺

莊公

兄不友

因()而()禮

兄弟鬩牆陷弟於重罪,遭失教之譏

沉著冷靜 城府極深  □仁民愛物


貳、延伸閱讀:春秋三傳解「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

於鄢

左傳

稱鄭伯,譏失教也

如二君,故曰克

段不弟,故不言弟

1.謂之鄭志

2.不言出奔,難之也

公羊傳

1.大鄭伯之惡也

2.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

1.克之者何?殺之也

2.殺之,則曷為謂之克?大鄭伯之惡也

段者何?鄭伯之弟也。何以不稱弟?當國也。

1.其地何?當國也

2.齊人殺無知,何以不地?在內也

3.在內,雖當國,不地也;不當國,雖在外,亦不地也

穀梁傳

  1. 殺世子、母弟目君

2.賤段,而甚鄭伯也

3.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1.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殺也

2.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眾也

1.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貶之也

2.段失子弟之道矣

1.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中而殺之云爾,甚之也

2.然則,為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1. 比較三傳對於「鄭伯」的解釋,請問何者立場與其他二傳不同: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說明:《左傳》對「鄭伯」字的解釋,重點在於其有失教誨,無論是身為兄長或是君王,對於共叔段都未盡教誨之責。《公羊傳》說明「鄭伯」的稱號是強調是彰顯鄭伯的惡行,武姜希望立共叔段為君,但鄭伯卻殺了共叔段,當初不要允諾武姜就可以了;《穀梁傳》則解釋春秋的通例,假如國君殺了嫡親的長子,或者同母所生的弟弟,便用國君的爵號稱呼他,比起輕視共叔段,春秋更鄙視鄭伯,因為鄭伯處心積慮要殺掉共叔段。

春秋三傳對於鄭伯殺掉共叔段一事,《公羊傳》與《穀梁傳》都對鄭伯有較嚴厲的批判。

  1. 《公羊傳》與《穀梁傳》重在評論鄭伯、共叔段的是非,著重在「伯」、「克」、「段」、「鄢」各字的寓意,雖解釋不盡相同,但皆以示孔子的筆法,並不言及事情發生的原委,這種解經方式屬於:

敘事:敘述史事的因果與關係       義例:解釋的字句與寫作體例

說明:《春秋》隱公元年中記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左傳》對這段文字的解釋,文長31字,但對於事件背景則撰寫546字,說明鄭莊公與母親武姜的關係、武姜對共叔段的偏愛、共叔段自大傲慢的行徑乃至於鄭莊公面對其母與其弟不慈、不恭的沈著,將整件事的原委梳理清楚;《公羊傳》與《穀梁傳》透過解釋「伯」、「克」、「段」、「鄢」各字,敘明孔子作春秋的深意。

東晉的范寧評《春秋》三傳:「《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拿范寧的評論來比對三傳對「鄭伯克段於鄢」的說明,《左傳》文字華麗、內容豐富,敘事性強;《穀梁傳》文字清新、敘述委婉,運用問答成篇,《公羊傳》善於雄辯,文字剪裁合宜,更彰顯春秋褒貶之意。

  1. 三傳中對於鄭莊公作為,何者評論最為嚴厲?□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請說明原因:穀梁傳記載「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說明鄭伯的過份處就在他處心積慮、蓄謀殺弟之事。

  2. 「於鄢」三傳切入點亦有不同,《公羊傳》針對「當國」多所解釋,當國意指:

當上國君 ■謀取君位 □典當國家

說明:《公羊傳》解釋《春秋》筆法時已稱,共叔段之所以不稱呼他為弟,原因就在於「當國」,未謹守臣弟的身份,意圖謀取王位,因而稱他為段。

  1. 《公羊傳》解釋春秋義例是否記載地名,必須有幾個考量,其中包括(複選):

當國 ■在內 ■在外 □事件結果

  1. 《穀梁傳》對「於鄢」義例解析著重在距離的遠近穀梁傳記載作者認為最佳的對應之道是:

將共叔段從武姜的懷抱搶拉出來 □追擊至遙遠的鄢 ■慢慢追讓共叔段有逃跑的機會

說明:《春秋》經文並未對鄭伯想盡一切方式,想要殺掉弟弟之事提出批評,但是特別註明「於鄢」,這表示共叔段已經跑到遠離鄭國外邦之邑,而鄭伯仍執意追擊,這就是鄭伯過份的地方。對鄭伯來說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不要急着追殺已經逃遠了的亂臣,而應該遵循兄弟之間相親相敬的德行,讓共叔段有逃跑的機會。

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