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觀光產業發展模式探析:以臺中大甲匠師與彩陶文化協會為例

格式
doc
大小
85.5 KB
頁數
12
上傳者
NTIT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1-09-30,离现在 14 2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社區觀光產業發展模式與現況探討

-以「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與「臺中縣彩陶文化協會」訪談調查為中心的檢討


The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Tourism

-A review based on the interview surveys of “Dajia district, Taichung City Jiang-Shi Hometown Promotion Association of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Region Industry “and “Taichung County Association of Faience Culture”.



陳妤旻Yu-Min Chen* 諸葛正Cheng Chuko**

*國立台中技術學院設計研究所National Taich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摘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自1994年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後,積極將「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深植社區,透過結合地方特有的文化民情、空間環境與地方產業,發展地方魅力,提升地方經濟效益。隨著1998年周休二日政策的實行,加上近年來兩岸文化與經濟互動密切,休閒觀光產業儼然成為顯學,社區紛紛積極投入社區觀光產業發展。然而產業化概念提出至今,政府單位因計畫時效關係與立場上的不同,導致社區執行與外界的合作計畫一直未能出現太大成效,甚至產生認知落差。究竟社區發展社區觀光產業之際,在規畫與執行階段會經常疏忽些環節?而成功將在地資源與獨特文化向外推展的社區,如何走向產業化經營的未來?這些發展因素如何轉化成為未來社區產業的發展基礎。

本次研究採深度訪談法,針對政府單位執行者以滾雪球法的推薦方式,訪談「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以及「臺中縣彩陶文化協會」,透過兩個在社區產業化推行成功的案例,為往後社區發產觀光產業提供意見及參考。最後提出本次研究結論:一、唯有將社區資源調查做仔細,才得以在產業發展做靈活運用。二、為社區設計一套獨特的魅力形成差異化與在地化。三、社區唯有透過教育才能走得長遠。


Abstract

  Since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brought up the plan of “Overall Gentrification”, the notion of “cultur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e” has been implanted in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environmental space and local industry, further developing the distinct local glamour and improving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Because of the two-day weekend policy which was implemented in 1998, and the growing cross-strait interaction, the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became prosperous with numerous communities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However, the operation of local communities and the plan of external cooperation have not shown much effect, and a perception gap is generated due to the limited time and different standpoints. When developing community tourism, which steps were neglect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or operation? How can a community which already successfully promoted its local resources and unique culture outwardly, achieve the future industrialization? How will the developmental factors being transformed into the developmental bases for the community industry?

  This study used the snowballing method to do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 Dajia district, Taichung City, Jiang-Shi Hometown Promotion Association of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Region Industry “ and “Taichung County Association of Faience Culture”. Through studying the successfully carried out community industrializations of these two associations, the final results can be useful opinions and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mmunity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tudy concluded the following points: (1) only conducting surveys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 the data can then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2). positive differentiation and localization makes a community distinct. (3).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long-term commun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社區觀光產業Community Tourism, tribal,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Total Development


















1. 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目的

  1994年文建會推行社區營造總體計畫,並於1995年推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概念,希冀社區透過地方自然景觀、空間環境、在地文化等元素,結合生活各層面的產業進行全面性發展,希望最終能達到地方特色鮮明,且地方居民能夠自主經營、永續發展的目標。然而政策上的目標終歸是決定政策時最理想的境界,回歸到現實層面後,各地社區的執行腳步與成效是否仍是如此美好,值得進一步去探討審視。

  台灣是島嶼型國家,得天獨厚的先天環境孕育出豐富的自然資產。加上過去接受不同國家殖民統治,在地文化與異族文化經衝擊與融合,使得台灣成為一個具多元獨特文化的聚集地。因此不論在人文體驗、環境學習層面上皆具備構成發展社區觀光產業的各項先天條件,體驗活動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社區蔓延開來。社區搭上這波體驗經濟的熱潮,是否真為社區觀光產業開闢出一項新的契機?社區在公部門的輔導下是否又能一步步朝理想的目標邁進?

透過日常生活觀察與過去跟社區合作發展社區觀光產業的經驗中發現,政府單位、學術團體雖積極參與社區、推動產業發展,但多數會因計畫時效關係與立場上的不同,導致社區執行與外界的合作計畫一直未能出現太大成效,甚至產生極大認知上的落差。究竟社區在推行文化風情、自然環境、藝術涵養類型的體驗活動以發展社區產業之際,在規畫與執行階段會經常疏忽那些環節?而成功將在地資源與獨特文化向外推展的社區,又是如何走向產業化經營的未來?而這些發展因素又是如何轉化成為未來社區產業的發展基礎,皆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要議題。

1.2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首先將對「社區總體營造」、「社區觀光產業」進行文獻蒐集與知識建構,接著透過訪談台中縣文化局藝文推廣科科長陳美燕小姐過去輔導社區執行相關計畫的情形,以滾雪球法的推薦方式,訪談「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安妮」以及「臺中縣彩陶文化協會理事長趙勝傑」,兩個在社區產業化推行成功的案例,為往後社區發產觀光產業提供意見及參考。


2. 文獻探討

2.1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一詞的緣由是從國外翻譯的概念而來,如:日本的造町、美國的社區設計、英國的社區建築等,台灣真正將此概念發揚運行是於1994年由文建會所提出,也就是今日所稱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概念引進台灣後便成立許多「社區發展協會」,它其實不全然重新劃分地方區域做建構,主要的範圍乃是從過去的村里、部落、庄頭所演變而來,現今社會亦可以「共同生活圈」作為解釋。

   文建會將「社區總體營造」訂定一個參考定義:「社區總體營造就是以『社區共同體』的存在和意識作為前提和目標。藉著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經由社區的自主能力,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推動,使各地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也讓社區居民共同營造『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文化事物發展』、『地方文化團體與社區組織運作』、『整體文化空間及重要公共建設的整合』及其他相關的文化活動。如此,因社區居民的自主與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甦,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而促使社區活力再現。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不僅在於營造一些實質的生活環境,最重要的在於建立社區成員對於社區事務的參與意識,以提升社區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學層次。」[1]

雖然已有官方說明,但目前學界及社造參與者對社區營造的意涵,仍有部分認知上的差異。日本學者宮崎清(1995)強調社區營造之多重面向的功能,其指出社區總體營造應從「人、文、地、產、景」等五個面向切入進行整體考量。如「設計」一般,靠著人類的雙手,逐一解決環繞在人類生活周遭的問題[2]。陳其南(1998)特別強調社造在「造人」方面的意義,認為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也是透過社區參與及社區教育,來營造一個新社會中「人的角色」[3]。倡議參與式設計的柏克萊大學教授Hester1999則強調「聆聽」的重要性,其特別指出,社造工作的第一步應為「聆聽社區的聲音」,先瞭解民眾的真正需求,而非僅憑專業者的價值觀及主觀判斷,直接進行社造工作[4] 黃世輝(2001)指出,社區總體營造是「由下而上的操作方式」、「自立自主的經營」、「自動自發的精神」、「全民參與的工作」以及「代代相傳永續經營」。在一個自成小社會的地理區裡,由在地居民針對社區文化的傳承、環境再造、產業振興、終身學習、健康促進、生態保育等公共事務與生活總體,由居民參與、由下而上、培力社造的方式與理念,共同經營與創造的實踐。[5]

綜觀以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得知,「社區總體營造」是包含人類生活中有形物體的建設與發展,以及無形資產的保存與再生,是一門跨領域與學科的實用性知識與科學。本次研究將參考各方學者觀點與核心目標,將「社區總體營造」的內容區分為「造人」、「造環境」、「造魅力」及「造生活資源」四個類別,以下提出本次研究分類的參考指標。

  「造人」指的是由政府單位所劃分範圍內的社區居民,透過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配合相關單位指導與教育,將個人所長作良善的發揮,重新拾獲對地方的認同感與自我的價值,達到潛質的啟發。「造環境」乃是在特定地理範圍內,培養人民對於公共領域及公共利益的尊重,並能創造出公共財、營造生活品質和展現公民美學的生活風尚。「造魅力」乃是整合一個地方特殊的人文、地理、節慶文化與產品開發等資源,所創造出的一種特殊傳承與知名度的魅力,以達到在地化及差異性的目標。「造生活資源」則是利用上述的「造人」、「造環境」、「造魅力」所產生的特殊動能,成為社區的特殊產業,並因而創造產值、產能及價值,長期下來,社區居民需貫徹地方發展理念,以自立自主的方式經營,朝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本次將對這四種類別帶入社區觀光產業發展,透過社區實際執行的經驗與理想化概念進行探討呼應。

2.2社區觀光產業

談及社區觀光產業,得從最基本的社區產業開始談起。社區產業隨著時間脈的演化,發展出許多不同名詞,有「地方產業」、「文化產業」、「地方文化產業」、「地方特色產業」、「地場化文化產業」等,以上說法皆是表示地方上的產業,經由地方居民共同開發與維護,成為地方主要的經濟命脈。翁徐得(1995)表示,「地方產業」是地方經濟的依賴、社會的穩定力量,為地方生活、文化、歷史的結晶[6] 。廖淑容等(2000)則認為地方文化產業已在20世紀末期成為地方經濟再生的主要策略,地方文化產業之「獨特性」、「個性化」與「在地性」,成為吸引國際性的觀光休閒人潮帶動觀光經濟,以及凝聚社區居民之共同意識[7] 。黃世輝(2001)則指出「文化產業」定義:社區居民共同承擔、經營、利益共享,將社區內的文史、傳統技藝、自然資源等,經過居民對資源的發現、開發、活化的過程,轉為能提供社區居民生活、生產、生態的學習產業[8]

  社區產業與一般產業在發展不同的是,社區產業不能單以營利的角度為出發為求更高的經濟效益,它必須以在地原有的文化傳統、自然資源以及地方特殊景觀為基礎,由社區居民一同參與與規劃。如同前一節提及到的「造人」「造環境」、「造魅力」,最終達到「造生活資源」之產業永續發展。盧思岳(2005)表示社區產業應加入文化、創意、生態、生活、生產、生命等元素,以從傳統的、初級的產業轉型為二級或三級產業,或發展為多樣的複合式經營[9]。社區產業的類別更可區分為「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及「休閒旅遊」三大類,此三大類皆是現今社區觀光產業中時常運用的「體驗」元素。

  Gunn1994)指出社區觀光應屬一個觀光據點區的規劃概念;通常,在社區內極易發現其文化資源,而自然資源則散佈在鄰近地區。大部份之旅遊服務業,則位於社區內,如此則可就近獲得公共服務及當地居民之支持近市場。因此,遊客之所以會被觀光據點區吸引完全仰賴本身及其週邊地區之吸引力品質及數量而定。從上述見解,可看出社區觀光的規劃,需要本身在環境資源面提供人文與自然的吸引力;進而獲得居民的支持。而透過市場通路以吸引遊客,才能發展出以「居民vs 遊客」的社區觀光潛力[10]

石原照敏等在「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一書中提到,二十一世紀社區觀光的發展應該從兩個面向來思考,一是從觀看的角度來思考這片土地有哪些獨特的、美好的地方足以吸引觀光客,並讓觀光客感到愉悅的地方?其次從地方的角度來思考什麼是國之光?我們是否能帶著榮耀的心來迎接客人?只有此一同時滿足觀光客與地主的觀光思維,才能將社區的觀光提升至「質的觀光(quality tourism)」[11]

上述中學者專家對於社區觀光產業紛紛提出發展所需的條件、最終欲達到的理想目標,這些看似完美的發展概念,所著重的視角卻不難發現參雜許多由上而下的思考,社區再發展以來執行的真實狀況是否如理想化的概念所述?黃世輝(2000)則對社區執行的成果提出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現階段面臨八大問題,其中談到「僅限定於一項特定主題欠缺整體視點」、「社區總體營造是從生活周圍的簡單事項出發,認識還不足」、「雖然有來自社區外的協助者積極的支援,但仍很難說社區的內在力與持續力已十分強」[12],此三點正是社區發展產業所欲迫切解決的難題,加上社區發展多數是從做中學,發展成產業化所欲面臨到的市場競爭、消費者需求等商業領域的問題,抑是政府單位在著手進行社區輔導必須加以正視的課題。


3. 深度訪談結果與分析

  本次研究透過前一章對社區進行理論與知識的建構討論後,對社區總體營造及社區觀光產業有了初步概念,接著本章將實際深入社區了解社區產業的發展運作情形,究竟社區產業如何良善規劃與運作可供發展中社區的借鏡參考。台中市文化局陳美燕對此曾經表示:

「我們很少用成功去定義,因為我們覺得那種過程如果他覺得參與的人成長了,也算是成功!社造它最重要就是說,讓參與者它從參與的過程中去做中學,那成果我們反而不是很care。」[13]

  社區產業化的概念在1995年提出,至今能自立自主且具規模的營運社區比例卻占少數,社區產業化的理想,公部門多以鼓勵方式,適時地透過計畫申請予以經費補助。為達產業化的理想成效,社區多半得依自身力量延伸發展並努力維持。在了解到政府單位立場後,更為清楚社區若無法階段性地按部就班執行任務,社區產業很容易面臨停擺甚至中斷。對於社區產業,如企業經營沒有基礎步驟可依循時,社區發展產業的情形多以複製、模仿各地案例,在未經思考與規劃下強加套用。如此一來,就有許多如我們在市面上所看到的各式體驗活動充斥,亦無法產生出地區差異化與獨特性。本次研究將採取主動態度,以社區產業如何在競爭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的高度標準進行檢視,希望讓社區能透過這些經歷市場淬練過的社區經驗,作為自身發展的借鏡,並往產業化理想一步步邁進。

  本次研究因地緣限制,而將研究對象鎖定在台中市社區,率先訪談文化局中實際社區輔導有關職員的陳美燕,藉由過去審理社區計畫案且親身陪伴社區成長的經驗,為本次引薦受訪社區-「臺中縣彩陶文化協會趙勝傑」、「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李安妮」,從中取得社區運作的寶貴經驗以供參考。

  「我到覺得她不是因為社規師的影響,她本身就是一個還蠻有想法的年輕人我可以這麼說,在她身上可以學到蠻多的。[14]

其實產業做的好的就是大雅,趙勝傑,彩陶文化協會,趙家窯,他們把小麥文化節,也是從他那時候開始推,然後現在人家一聽到大雅就是知道說小麥的故鄉。而且他的趙家窯,上文建會網站打「趙家窯」他的產品是有代表台灣去國外比賽的喔。」[15]

  本次研究將依文獻探討中將「社區總體營造」所分類的「造人」、「造環境」、「造魅力」以及「造生活資源」,分別對兩個社區進行社區觀光產業作訪談,將專家學者提出的理論觀點與社區實際操作經驗作探討呼應。

3.1造人

  日本學者宮崎清指出,「人、文、地、產、景」乃是發展社區總體營造的基本條件。「人」指的是社區內固有的居民,如何凝聚社區居民的心讓他們對此產生認同感,是一切發展的首要條件。趙勝傑表示:

「沒有一個社區是馬上能夠立竿見影的,必須要的是時間,時間是最重要的。」[16]

  黃世輝(2000)指出,社區總體營造因為中央政府的提倡,概念持續推廣中,但真正實踐的尚不多。概念迄今雖已十多年,然而綜觀台灣社區發展現況,多數社區仍僅屬於地理範疇的區分,而並未達到政府預定的成效[17] 。李安妮表示一開始僅是經營自己的休閒農場運作,與社區接觸是從替社區孩童舉辦露營活動開始。趙勝傑也指出,過去僅是單純經營自己的窯場,努力讓「趙家窯」被看見。社區營造的概念用談的是沒有意義的,唯有透過實際的活動運作讓居民看見,才有辦法撼動更多的人,而舉辦小麥文化節正是社區活化的一個開端。

  社造發展至今,多數人們以服務、休閒的心態投入社造,在邁向社區產業化之前,勢必得有人拋磚引玉為社區凝結地方意識,而這樣呼朋引伴的活動舉辦是社造執行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時間為何在此是無法追趕的原因。

  趙勝傑表示:「對於社區的人非常重視,尤其是每一個人都要是專業人士,專業有分為,他是專業農業、專業學術,學術又包括老師跟文史工作者,或者是在地的文化記錄者。就像我是一個藝術家,我是專門做陶藝的,還有食品,食品的就是美食,美食的話,這些吃的東西,他也是專家,也是人。社區的一些專業人士非常多,即使他是交通指揮,他在辦活動的時候也是專家,所以「造人」是人已經存在,只是在企劃的人事。而社區在驅動的時候,他是站在哪個定位,而他的定位是他自己最專業的地方。」[18]

李安妮則說:「帶領遊客體驗的人,我們用的人大多是當地人。那當然這個體驗的東西不是我們教他,因為我們讓他自己先去做過,那他其實做過以後,這就變成他的經驗,那他就有辦法去把它的經驗去跟別人分享。」[19]

  依據上述得知,發展社區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社區中每個人的專業,讓社區居民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專業領域做最好的發揮,是「造人」最大的關鍵。而這當中趙勝傑更不斷強調:

「所有的社區基準點,要把在地的人文、地、產、景調查的非常清楚,而且你能夠運用的資源,能夠善用的一些特色,才能夠有那個脈絡去延伸到中階段跟長遠永續的那個模式,前面那個步驟做不好的社區都會卡在中間,我都會建議社區回到原點,你先去看看你們有什麼再來說。」[20]


  社區總體營造一直以來非常重視歷史文化、地方資源的保存,重視保存這樣一個宗旨是得經過繁複的調查或是與地方老人家培養感情才能取得。然而這個最基本的「調查」是社區時常忽略的,社區中有什麼樣的人才?地理位置有何種優勢?有何種特殊的自然景觀?適合發展那些社區產業等,這項看似繁複的調查卻是一切發展的關鍵。

3.2造環境

  維京百科中對環境的解釋是指周圍所在的條件,對不同的對象和科學學科來說,環境的內容也不同。如對文學、歷史和社會科學來說,環境指具體的人生活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又如對建築學來說,指的是室內條件和建築物周圍的景觀條件等[21]。本次研究將環境畫分在社區環境中所連結的景觀、地理條件、以及相關的視覺呈現等。趙勝傑表示:

「造環境跟我所謂的造據點會是等號。」[22]

「以大雅這個案例來講,大雅我們彩陶文化協會,所處理的方式是用文化據點。文化據點是找出地方做文化的地點,就像趙家窯這邊,我們的工作室有教室,這個地方是民眾可以自由出入的,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環境。那文化環境裡面,我們在大雅營造十個點,包括可以來『趙家窯』,也可以去『朱慶春』做香,它是做香的一個地方的體驗,座落於在大雅的信仰中心,它從清光緒三年到現在都在那邊製造手工香,他的陳設、技藝、方法,也有跟小麥相關的一個切入點,這是一個地點;旁邊有一個『小林煎餅』開的一個城堡,它是跟小麥相關的一個餅乾跟一些蛋糕類,它也有一個文化據點;『虹的主張』製造手工皂跟相關的一些清潔用品,它有一個香皂的體驗工坊;還有一個『布業』,我們體驗小麥在成長期,它在麥田插的一個大鯉魚旗,他可以製造出很多相關的文化體驗;還有『童玩協會』,我們用小麥相關的材料廢棄物,將收割後的麥稈變成材料包,也有一個文化體驗教室;還有我們當地有成立一個『美術館』,這些都是所謂的一個文化據點。」[23]

「這些人文、地、產、景跟食衣住行育樂跟學習做結合的話,就可以產生一個很大的面向,這個面向就是一個麥田文化生活圈,這就是一個環境。」[24]

  將社區資源建構成基礎後,若要發展社區觀光產業僅是單靠一個景點是無法滿足消費者內心的全部需求,社區中的人民如何將日常生活的工作與專業能力發揮到最大,勢必得從點慢慢擴散到線,甚至是面的層級來思考。社區發展產業得先跳脫以自家經營的思維模式,而找出代表地方且適用於各產業的「公共財」,並將這項在地化素材應用在社區各個據點的連結上。有了「公共財」有形與無形的連結,社區不僅可以產生鮮明的地方意象,產業間彼此連結更為緊密,達到共生互利的最高指標。如大雅在視覺意象呈現皆以「小麥」這個公共財為代表。李安妮對社區「造環境」一事表示出:

「其實這個到比較沒有做,我覺得這個還比較可惜,我覺得目前匠師的故鄉都還是原來的原貌,那大概有改變的是,我覺得唯一有改變最大的是,我覺得大家垃圾比較不會亂丟。有很多東西可以去美化,但是我覺得還是要用在地的素材。」[25]

「未來如果真的要做體驗教學市場這一塊,勢必還是必須要整合在一起,那整合在一起的話,不是只有農場而已,我覺得是要連社區居民一起來才有機會,要不然妳說台灣的社區這麼多,台灣的休閒農業這麼多,為什麼人家要來匠師的故鄉?」[26]

  同樣是發展社區觀光產業,兩個社區在運作上是有相同的共識的!社區要形成差異化與獨特性,必須從在地性元素向下做延伸應用,而點與點之間如何形成串聯形成線,再進而擴大到面的範圍,是必須經過社區居民審慎思考與整合。再者,社區不論是文化據點串聯或是其他公共空間視覺呈現,社區觀光產業如何將整體感達成一致性並產生鮮明的地方意象?「公共財」扮演的角色即是各項發展的重要關鍵。

3.3造魅力

  二十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charisma」,及「魅力」這一概念,意指一種天然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27] 。「魅力」無論是對人、對企業、對品牌都趨之嚮往達到的境界,它的形成不僅可以鞏固穩定的族群,在現今訊息傳達快速的時代,它所造成的感染力與影響力是如病毒式般蔓延開來。過去所指的「魅力」絕大多數是與生俱來的條件,更是一種得天獨厚的賞賜,如魅力型領袖、傳播宗教者等。然而在現今求新求異的時代,「魅力」卻是可以被塑造而成的,它可以藉由活動的舉辦、整體規劃的包裝、行銷手法的打造等,讓人事物藉此賦予生命力。當然,這裡所指的後天營造出的魅力而成並非從無到有所憑空捏造,而是在既有良善的本質中,將潛力極盡所能發揮到極致,如此一來才足以構成「魅力」,而不是僅僅曇花一現的噱頭性話題。

  社區觀光產業要創造出一種特殊傳承與文明的魅力,勢必得整合地方特殊的人文、地理、節慶文化與產品開發等資源,達到在地化與獨特性。趙勝傑表示:

「如果我是一個地方文化工作者,我必須要把周遭的一些文化元素全部寫好,還有他們現在在做什麼結合時事,尤其是結合所謂的節氣。」[28]

「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專業領域,那專業領域製造出來的東西都跟生活相關,那跟生活相關的東西就會跟節慶有連結。」[29]

  世界各國在自己國家內皆有屬於自己的節慶文化,中華文化更是一個相當重視節慶、傳統民俗的浩大民族,無論是國家內既有的特定節慶,或是飄洋過海的異族文化習俗,皆是足以構成人們狂歡慶祝的特別日子。舉例來說,情人節是最為大家熟知的節日,然而這個甜蜜的日子又分為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三月十四日白色情人節、農曆七月七日七夕等,因應這些節日所延伸出的儀式與活動不勝枚舉,若社區觀光能把握住節慶、節氣的要點,與社區資源、社區相關產業做結合與連結,即可形成季節般的動態脈動。

  再者,除了節慶活動外,社區本身可因應自有資源、特殊文化習俗打造一個屬於在地的節慶,如七、八月的阿美族豐年祭、九月大甲芋頭節等,透過節日的舉辦結合生活各個面向,達到全面性整合。趙勝傑以過去舉辦的大雅小麥節作為做好的例子說明:

我們把這些東西組成讓別人來玩的時候,它可以玩出這些文化體驗,也可以把在地的元素帶回去,那這樣的模式,那天就吸引了上萬人來到麥田。麥田我們佈置一個大型遊戲區,這個遊戲區裡面,它只要划這個麥浪龍舟,在小麥的黃金麥浪,很像海浪的感覺,我們建置一條大型的船在那裡,在加上那條船是有輪子的,側面看是看不到那輪子,所以他在划行的時候,它是一個闖關遊戲,它是要在麥浪划船。所以這個畫面,你可以去搜尋小麥文化節的一個畫面,很多人把這個畫面拍好上傳在網站,所以這個效益,我現在要講的就是,它延伸出來從這個媒體,到人家來玩,到所謂的整體性全部的人來玩過拍完照,去跟你講說大雅這麼好玩,因為他去玩了這個,又去玩了胚芽油,吃了很好吃的城堡蛋糕餅乾,他去看了製香,和原來知道小麥是這樣長得一個遊戲,所以他把大雅的文化內容跟他來過的體驗,體驗項目我們包括看的到、聞的到、吃的到、摸的到、連聽的到,這個行銷五感建置到這個麥田遊戲區的時候,就像在媒體或是在他自己的部落格裡面產生的效益是全面的,從北、中、南、東都有人來參加這個活動,而延伸的不只是一天,變成這一季的文化活動,這一季的文化活動我們就吸引了好幾萬人來到大雅,那這一季的活動也讓大雅產生這些,這些文化團體他也會有永續的能量,就是人家會去預約,一預約的話,光我們這邊就七十台遊覽車,這就一季有七十台,那個文化效益是可以達到非常大的。農業的話,可能整個大雅只有八百萬的效益,就小麥,但是小麥文化圈的產值可以到達千萬。」[30]

  上述得知,「魅力」的確是可以透過後天規劃設計所達成的,如何讓社區內部的資源產生連結性,達到一體的呈現是構成魅力的基礎要素。在活動參與的過程中,讓消費者所接觸到的各個環節都能扣準社區的文化特色,並延伸到各項產業中發展,使得整個體驗過程中可以產生感動並留下深刻印象,不僅社區產業獲得經濟效益,後續消費者透過主動分享動作,為「魅力」帶來高評價與產值。李安妮表示,過去舉辦的社區孩童夏令營讓社區內的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促使孩子們每年期待著夏令營的到來。此項活動設計從給社區孩童進而擴展成遊程體驗開放給外地的孩子,當地孩子由參與轉變成帶領的角色,讓此項活動每年都造成一股報名的風潮,這不就是一種地方魅力形成的典範嗎?

3.4造生活資源

  綜合以上所談的「造人」、「造環境」、「造魅力」的部分,在社區慢慢發酵成一股動能,進而成為社區的特殊產業,為居民們創造產值、產能及價值。以社區觀光產業來看,社區與觀光勝地不同的是,發展社區觀光所需的資源是早已存在於社區內部,文化更是社區從過去至今逐年累積而來的無形資產,如何善用既有的在地資產是社區產業發展成敗的關鍵。李安妮表示:

其實前幾年,匠師的故鄉衝的很快,那都是因為很多的政府媒體、輔導單位一直在宣傳,可是為什麼後面跌的很快?因為太多人進來了,問題是沒有可以服務的地方,而且服務的品質不好,而且進來到社區裡面,其實到目前為止,目前的營業點也不多,社區居民就覺得,奇怪了!剛開始怎麼那麼多人進來,已經干擾到他們的生活,剛開始都在磨合期,衝很快,跌下來跌的很慘。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先考慮到社區的定位是做什麼。[31]

  社區是居民們居住活動的基本範圍,若私人以營利目的擾亂到原本的居民生活,不僅無法達到產業擴張的效果,相對的更會造成其他居民不諒解的態度。而如何化解困擾又能繼續維持產業的生存?唯有將格局由點往外擴大成線、成面,讓社區居民一同投入這項產業活動以安定人心,並讓其他產業透過結盟達到互利共生,就會為社區觀光旅遊增添更多豐富性。趙勝傑表示:

我是從陶藝介入,因為那是我的產業,它是用在地材料,它是用小麥鄉相關。那周邊的那些據點,它必須從他的材料介入,然後我又把我的模式套用在每一個據點,那這樣子我的成功例子就變成周邊的人的借鏡跟使用方法,但是材料不一樣。在使用的過程之中,就會產生它也可以去跟我做結盟,變成如果我要來大雅一日遊,來了趙家窯完後,我還可以去富林園,那我的意願會增加,就是我不只是到趙家窯來玩,它變成我的盟友。那我的連結性如果變成點,構成線的話,就產生這個叫做面,所以我的意思跟剛才講的,水幫魚,魚幫水。[32]

產業在社區內原本就有,但是我們如何去把它拉跟小麥相關的東西去凸顯,在大雅不只有這些,還有更多!那會一直陸陸續續增加,其實我們在地的特色,是因為沒有被凸顯化才會變得一般,但是被拉到一個跟文化相關的話,它就會被樹立出一個點。[33]

基本上要扣準了聚焦,然在把聚焦的東西跟在地的產業做結合,讓整體是達到一致性,之後推展上可以每一個環節,就像這個聚焦的東西有扣準了每一個、每一戶產業的經營。[34]

  懂得活用社區內的資源,讓生活的人、事、產業經由文化詮釋的轉化,不僅可產生差異化區別,更為產品增添一層附屬價值。如藉由「公共財」延伸發展的視覺呈現或是本質特性的運用,連結社區不同領域的產業,社區觀光產業因此將日常生活接觸到的面向全面網羅,形成一個堅固且豐富的遊程體驗,以供消費者做不同的選擇。


4. 結論與建議

  透過以上「造人」、「造環境」、「造魅力」、「造生活資源」分析討論後,了解公部門對社區營造計畫所持的態度,以及李安妮與趙勝傑在社區發展產業所歷經的經驗談與實質建議。。本次研究綜合以上討論,為未來發展社區觀光產業提出以下幾點思維討論:

  1. 唯有將社區資源徹底調查,才得以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靈活運用

  由日本學者宮崎清所提出的「人、文、地、產、景」是社區發展總體營造最基礎的調查功課。唯有將社區內部既有的資源做完善的調查與歸類,慢慢從一小點織成一條線,最後才會勾勒出一張美麗織網。發展社區觀光產業對這項基礎的建構更為重要,透過調查了解每個人的不同專業、社區中有哪些資源具備歷史文化、然後探尋可以將這些元素結合哪些活動,做為行銷的最佳手法等進行分析,才能得出適當的結果產出。

  1. 為社區設計一套獨特魅力以形成差異化與在地化的目的  

  魅力確實可以經由後天設計打造,經由上述提及的社區資源調查,搭配不同節氣、節慶,抑或是社區內部資源訂定的專屬節日,可以形成一股因應不同時節而產生不同變化的在地特色與獨特魅力。如此一來,在發展社區觀光產業實,就不必擔心所謂的旅遊淡旺季,可以動態隨著既定節日變化,以吸引不同層級族群前往探索。

  1. 社區唯有透過教育才能走得長遠

筆者從過去與不同社區合作的經驗及本次對兩個社區的訪談中發現,社區無論是執行單純的社造概念或是發展社區產業,若缺乏一個有想法、或是學歷高的人才整合內部資源,進而向外延伸擴張,該如何談論這些高標準的理念?社區人才的運用、環境據點的連結、公共財的發掘與再現、點線面的凝聚及行銷等,政府單位扮演的角色是陪伴及適時給予適當資源,其餘社區如何自救?筆者認為唯有正視社區教育的徹底實施才能走得長遠。社區營造沒有標準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不斷吸取其他社區的操作模式加以模仿、參考,才能擁有後來小小的成效出現。然而在推行社區觀光產業中必須考量到經濟效益、行銷手法、甚至是異業結盟等問題。。這些產業化所面臨到的專業的領域似乎遠遠超乎社區居民的既有能力,而治本的方式唯有讓社區居民透過教育完整徹底了解,才能實際將居民融入在社造之路上,這是一個無法規避的重要課題。






















注.參考文獻

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

2 千葉大學宮崎研究室『人心之華』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6 p9

3 陳其南 『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 台灣手工業 1995 pp4-9

4 吳鋼立『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

宅學報第六卷第一期2007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文化白皮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p187ss

6 翁徐得『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

文集』1995

7 廖淑蓉、古宜靈、周志龍『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

政策》第十四卷第二期1990 pp165-197

8 黃世輝『重建社區產業的發展與困境』921重建社區總體營造學術研討論文集2004

9 盧思岳『社區產業的現況/特色(課題分析)與解決/發展策略南區木棉花社造講堂課

程資料2005 pp54-59

10 李英強、李昌勳譯『觀光規劃』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Gunn原著1994

11 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慧美子編著張瑋琦譯,宋秉明、黃世輝審定觀光發展與社區

營造』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

12 黃世輝、宮崎清 『從日本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人心之華-日本社區

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1996

13 擷取自台中市文化局藝文科組長陳美燕訪談內容2011

14 同上

15 同上

16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17 黃世輝文化產業需要另一種思維──社區重建與文化產業發展』勁草社區協力報2000

18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19 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安妮訪談內容2011

20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21 維京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2%B0%E5%A2%83 2011.09.20

22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23 同上

24 同上

25 擷取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安妮訪談內容2011

26 同上

27 智庫百科http://wiki.mbalib.com/zh-tw/%E9%AD%85%E5%8A%9B%E5%9E%8B%E9%A2%86%E5%AF%BC%E7%90%86%E8%AE%BA

28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29 同上

30 同上

31 擷取台中市大甲區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李安妮訪談內容2011

32 擷取自臺中縣彩陶協會理事長趙勝傑訪談內容2011

33 同上

34 同上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