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石門國民中學108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八年級歷史科試卷
班級_____ 座號:___ 姓名:________
整份試題注意事項為:
1.本份試卷共4面,必須與答案卡一併繳交。
2.每題都有A、B、C、D,其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正確的,請選出最正確的答案。
3.作答時必須使用2B鉛筆,將正確答案畫記在規定的答案卡上,否則不予以記分。
4.本份試卷共一大題,是為單一選擇題,共40題,合計100分。
一、單一選擇題(第1-20題,每題3分,其餘每題2分)
1. ( )考古學家將史前時代分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主要是以何種依據來區分?
(A)文字的發明 (B)石器的製作技術 (C)使用的陶器種類 (D)農耕的技術。
2. ( )假如歷史系學生阿薛想仔細了解中國文明的起源,請問:以下哪一份資料的可信度最高?
(A)遠古的傳說描述 (B)神話故事 (C)古代文獻的記載 (D)考古遺址出土的文物。
3. ( )文字的發明與使用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的指標之一。中國文字中的「甲骨文」,在中國文字的發展上,具有
下列何種重要意義?
(A)是夏朝使用的文字 (B)成為現今漢字的起源
(C)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文字 (D)多是平民占卜後刻寫的文字。
4. ( )秦始皇得天下之後,以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連通全國的馳道。請問:「馳道」的主要用途是什麼?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統一全國各地經濟 (C)增加旅遊江南的便利性 (D)防禦匈奴的入侵。
5. ( )附圖是某位君王爲了愛妃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戲弄了諸侯。結果諸侯們漸漸不相信烽火的警示,不願意
來救援。沒想到外族舉兵入侵,輕易攻破首都,西周遂亡。請問:這位君王是誰?
(A)周公 (B)周幽王 (C)周武王 (D)周平王。
6. ( )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整頓內政,並提出「尊王攘夷」的號召。請問:其中的「王」與「夷」分別指的是下
列何者? (A)周天子、外族 (B)齊桓公、春秋諸國 (C)西周天子、春秋諸國 (D)齊桓公、外族。
7. ( )商朝前期,曾發生王室內部王位紛爭,前後經歷了五代九王。在此期間,多次遷都。「他」繼位以後,政局
混亂,衝突不斷,為了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次遷都於殷,終於穩定局勢。請問:「他」是何人?
(A)大禹 (B)湯 (C)盤庚 (D)紂王。
8. ( )「他經歷4年多的征戰,在進入咸陽城後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由此使咸陽城
很快恢復社會秩序,他也得到百姓的支持,最後終於擊敗了項羽的勢力,開創新朝。」上述應該是何人的事
蹟? (A)秦始皇 (B)漢武帝 (C)漢高祖 (D)東漢光武帝。
9. ( )附圖是某個文化的宮殿復原想像圖,這個文化在河南偃師除了出土的宮殿基址,也有青銅器製品被挖掘出
來,顯示當時已有國家組織出現,經考古學家研究,該遺址存在年代與史書上記載夏文化的年代大致相符。
請問:上文所指應是下列哪個文化?
(A)仰韶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龍山文化 (D)二里頭文化。
10. ( )自古以來,草原民族常因物產不足,而入侵農業民族(漢人),漢人因此建造軍事設施,作為草原民族與農業民
族的分界線。請問:有關「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敘述,哪一項需要修正?
(A)農業民族主要生活區多在長城以南 (B)草原民族的經濟生活多仰賴畜牧,逐水草而居
(C)秦代的外患主要來自北方的草原民族─匈奴 (D)漢代的外患主要是西域各國。
11. ( )西元1974年陝西大旱,臨潼縣村民在挖井打水時意外發現似真人大小的陶塑和一些陶塑的碎片,當時村民稱
這些陶塑為瓦爺。此後,考古隊展開各項發掘工作。請問:以上的敘述最可能與哪件史實相關?
(A)二里頭文化的發掘 (B)甲骨文的出土 (C)秦俑的發現 (D)絲綢之路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