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高雄市立六龜高及中學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定期考查高二歷史科試題卷
【範圍】:第三冊 C1~C4 班級:_____姓名:_____座號:____
※選擇題請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手寫部分,請勿空白 ※總分 128,超出 99 分部份轉為學習積點
一、選擇題劃記於答案卡 (共84 分,每題 2分,1~42 題)
(1~40 題為單一選擇題;41~42 多重選擇題,答錯倒扣 1/5,題外不扣分)
1、(B )下列史事請依發生時間先後排列順序:1.二次革命;2.張勳復辟;3.洪憲帝制;4.公布《新約法》
(A)2.1.3.4. (B)1.4.3.2. (C)3.1.2.4. (D)4.1.3.2.
2、(C )1924 年□對○表示:「我現在進(北)京,將來能否回來,尚不能定。然而
我進京是去奮鬥的,就是死了,也可以安心。……我們所提倡的三民主義,
將來能夠希望實行的,就在你們這個學校的學生了。」請問□與○各為何人?
(A)汪精衛、蔣中正 (B)蔣中正、胡漢民 (C)孫中山、蔣中正 (D)孫中山、
汪精衛
3、(C )老師在黑板上懸掛一幅地圖(如右圖),圖中將日本領域分別以黑色及灰色
標示。這幅地圖最可能是反映哪一時期的東亞情勢? (A)1871年 (B)1905
年 (C)1935年 (D)1971年
4、(D )老師向同學介紹民國時期的某本雜誌時,要同學針對右邊這幅時事諷刺漫畫
作討論,請問下列何者解讀不正確? (A)甲生:時代背景可能為對日抗戰時
期 (B)乙生:敵寇應該是指日本 (C)丙生:中日戰爭期間,中共在華北的
勢力迅速擴張。 (D)丁生:具有階級鬥爭意識,作者立場可能傾向國民黨
5、(B )這一年的年號,變了二次。第一次是改成「宣統九年」,居首功的將領被封
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不料,此事遭到全國強烈反對,北京十幾家報社停
刊以示抗議。十二天後,前國務總理的部隊攻入北京。「民國六年」的紀年得
以恢復。將年號改成宣統的將領是 (A)袁世凱 (B)張勳 (C)吳佩孚 (D)馮玉祥
6、(B )1914 年,歐戰爆發,中國與「某國」發生外交衝突,為解決衝突,1915 年,「某國」提出若干要求,諸如:
山東及其沿海土地與各島嶼,不得租借割讓與他國;旅順、大連灣,南滿、安奉兩鐵路租借期限,均展至九十
九年;將來漢冶萍公司,作為合辦事業,屬於該公司各礦附近礦山,未經公司同意,不得准公司以外的人開採。
這裡的「某國」應指: (A)德國 (B)俄國 (C)英國 (D)日本
7、(B )民初北洋政府有一段《外交交涉紀要》寫著:「膠澳地方,日本以兵力取之於德人,雖有交還之宣言,實際上
數年以來,仍在日本之掌握,我國此次若不簽字,則交還一事更屬空言。於日本並無所損傷,於我則實有不利,
是簽字之權操之於中國,而交還與否仍在日本,此不簽字之害也。」試問:文中指「日本以兵力取之於德國」
是指那一時機? (A)日俄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第二次世界大戰 (D)韓戰
8、(B )孫中山之所以採取「聯俄容共」的策略,其主要背景為何? (A)俄國真心誠意幫助,打動了孫中山 (B)革
命事業屢遭挫折,亟須得到俄國援助 (C)一心嚮往共產主義革命,相信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 (D)共黨擴大
叛亂,採此策略以安撫人心
9、(D )某一時期山西大寨地區流行一首詩:「虎頭山下風雷吼,大寨社員敢於鬥,大寨人的脾氣就愛鬥,七鬥八鬥不
停休。」請問這首詩可能是因應那一運動或政策所創作出來的? (A)土地改革 (B)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C)大躍進 (D)文化大革命
10、(A )「袁世凱暗殺元勳,弁髦(輕忽漠視之意)《約法》,擅借巨款……近復盛暑興師,蹂躪贛省,以兵威劫天下,
視吾民若寇讎,實屬有負國民之委託。我國民宜亟起自衛,與天下共擊之。」上述文字的內容,是在呼籲國民
從事那一項行動? (A)二次革命 (B)反對洪憲帝制 (C)護法運動 (D)討伐復辟
11、(B )蔣中正在日記中記載:最近,中共代表向美國表示,中共必須重視莫斯科的意見,美國想調解國共關係,必
須先徵求俄國同意。此段記載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1937 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 (B)1946 年二次大
戰後中國發生內戰 (C)1950 年朝鮮半島發生南北韓戰 (D)1958 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之前
12、(B )「他」在〈狂人日記〉中暗喻中國人是吃人族,「吃人」的含意充塞在古典的教條裡,有太多「假道學先生」。
請問「他」是誰? (A)胡適 (B)魯迅 (C)陳獨秀 (D)蔡元培
13、(C )一位西方人士觀察中國時,提到:「報紙上出現許多新名詞,『教育』就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新詞,用來區
別過去使用的『授業』。一位名人則認為:教會學校從道德和知識兩方面著手,教育小學生,遠比傳統私塾要
好。因為中國傳統私塾只是教給小學生許多難以理解,無法消化的倫理綱常大道理。」這種「新教育」的發展
情況與下列哪個事件關係最為密切? (A)自強運動 (B)義和團事變 (C)新文化運動 (D)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