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史學發展的回顧與省思

pdf
1.79 MB
20 頁
administrato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也許是世紀之交的關係,2000 年以來在臺灣出版了
不少回顧歷史研究在臺灣的發展、變化的論著。除了拙
著《臺灣史學 50 年》以外,又有林滿紅、彭明輝、杜
正勝等人的著作出版。1以後,由臺灣大學當時的歷史
系主任高明士教授主持,史學界人士合力編輯了 8 冊的
《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2最近,中研
院史語所的邢義田、黃寬重教授與北京大學的鄧小南教
授,又合編了 13 冊的《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3
精選了臺灣歷史學者的重要論文。這些大部頭著作的出
版,集中展現了臺灣史學界在戰後發展的成果,而這兩
套書的編者,都是史學界的代表精英,親身經歷了這一
發展的過程,他們的觀察(集中體現在他們為叢書寫的
總序中),不但鞭辟入裡、見解精到,而且本身也可以
作為一種「史料」,值得後人揣摩、研究。
由此緣故,筆者在這裡無意重複上述著作所提供的
資訊,而是想變換一個角度,就當代(1980 年代以來)
臺灣歷史論述的特徵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做一粗淺的
勾勒,與有興趣的方家、讀者,共同討論。由於本文要
處理的是有關歷史論述的問題,而歷史論述的構建、或
者解構,往往拼合了社會各階層的力量,因此本文所引
用的論著,會自然而然地溢出常規歷史學的範圍,而採
用其它相關的材料。換言之,本文不是傳統的、或純粹
的史學史研究,而是想對當代臺灣社會的歷史意識的變
化,以及歷史研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做一個初步的觀
察和分析。
一、由公而私:從國家民族到社會生
如果我們將當前的臺灣與廿五年前相比較,便似乎
會有一個幾乎天翻」的感覺,因為自時以來,
臺灣的政治、社會和文化,都經歷了矚目的變化。
這一變化的主要表現,在於國民黨威權解和
臺灣社會主化的蓬勃開展。歷史論述的角度來
* 筆者獲得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的獎助,得以在 2006 1 4 月訪問臺灣,從事本文的研究與寫作,謹此致謝。在
臺期間,有機會與古偉瀛、邢義田、林維紅、黃俊傑、黃進興、李孝悌、傅大為、周婉窈、錢永祥、瞿宛文、顧燕翎、李
建民、祝平一、張隆志等教授進行訪談,得益匪淺。本文初稿的寫作,主要在中研院近史所完成,在此謹向該所諸多朋友
(恕不一一列名)的多種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筆者在 2006 4 7 日於國家圖書館就此題演講時,承蒙許倬雲先生撥
冗主持,對許先生及在座同仁的批評指教,在此亦申謝忱。
** 作者為美國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
1王晴佳,《臺灣史學 50 年:傳承、方法、趨向,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
維》(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和杜正勝,《新史學之
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另可參看彭明輝,《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
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導言,頁 1-16。
2高明士主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8 冊。
3邢義田、黃寬重、鄧小南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13 冊。
解構與重構
――近㆓㈩年來臺灣歷史意識變化的主要趨勢*
王晴佳(
BIBLID 0253-2875(2006)254pp.13-32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這一解變了自國民政府在1949年退居臺灣以後
的、以中國國為中的歷史觀。這一國
的史觀,體表現為用二元黑白分明的手法,構
建「自由中國」的想,與中國大的紅色政權相對
。為此的,國民政府幾乎動用了一力量,在
背景下,以戒嚴強硬手段盡速實施這一國
。於是,臺灣的學不但接受了一以之的中國史教
,而且還必須學會以北京基準的「國語」交
由此來殖民文化在臺灣的影響即使那
的文藝政策,也被調動起來為此服務時出版的
共小中共塑造邪惡的代表,而這一邪惡,又
過小中的共人士覬覦有純潔女性身體來展
現,因此女性的身體,亦被用來襯托善
對比,構建「自由中國」的論述。共小說還宣揚
之間的「小」,服從國的「大」。4這些將
原屬於「私領域」的愛情和身體等東西納入「公領域
的作,其也是民族主義歷史論述的常見手法,在近
代各國的歷史論述中時有出現,在解以前的臺灣歷
史、文化論述中頻頻出現。
這裡提到「公領域」的國論述滲透入「私領域
狀況,一方是想揭示威權的無不入,一方
也想出,對這一威權戰,也往往會來自一
於「私領域」的關如1970年呂秀蓮
的「新女性主義」,便涉女性在家中的地
甚至男性能否下廚房的問當然,這一「新女性
義」,有「公領域」的關追求臺灣女性
就業等方等地際上,對於威權
戰,往往表現在強調公民在「私領域」方
和自主的。1970 年代臺灣的左翼,由
外保釣運引發便到學課外閱讀的自主和自
由的問時的激進便由於在私下傳閱所謂左
翼書籍被政府拘捕5這裡的理由很清楚政府要想
獲取公領域」的論述霸權便必須掌控公民在「
領域」的生活。因此所有的專制政權,都會鉗制新聞
由,解以前的臺灣外。而 1980 年代作為臺灣
社會變開始,就是因為到了個時代,雜誌
春筍,在開花。臺灣人在讀這一「私領
」裡所得的自由,正是臺灣個社會主化和臺灣
主體意識的頭。這裡我們篇幅討論在蔣介石死
後,國民黨高層為何鬆動威權因,但究其
必須考慮那時臺灣在退合國之後孤立的國
際困境。國民黨為了繼續其統必須在臺灣社會中
政權立足基礎6
但在歷史研究和歷史教等方,1980 並未
現出明的變化。為了強調臺灣是「自由中國」的正統
代表,國民政府臺以來一直努化中國史的教
,有關臺灣的歷史,許生並識。時學
生報考歷史學研究所,也大都想研究中國的歷史。即使
有人研究臺灣史,也主要是清朝的臺灣,因此其也將
臺灣的歷史,為中國史的延伸,或者是研究中國歷史
的「實驗室」。有趣的是,這些觀的提出者,是兩
經歷了日據時代的學者曹永和與陳紹馨7他們提出這
些論反映了臺灣學界的實證主義風格,但也
了中國歷史論述在解以前的主影響。而臺
灣在戰後自己培養新生代歷史學者,也主要以研究中
國史為志業。他們圍食貨》的復刊活動開始冠
4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論50年代流亡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氏著,《戴著草帽到處旅
行:性別、權力、國家》(臺北:巨流出版社,2001),頁 149-198。
5鄭鴻生,《青春》,描述了臺大學生錢永祥等人活動被捕情形。錢永祥在回憶也提到他們當時的作為,是「
種國族主義而這對,又借用了國族之的力氏著,〈青春歌聲裡低調〉,《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42(2001.6),頁 241-252,特別是頁247-2481970 的學生運動可參見當人洪,《烽火鵑城:70
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1993)。
6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運動〉和王振寰、錢永祥,〈向新國家粹威權主義的成與民主問題,《臺
灣社會研究季刊》2:1(1989 ),頁 71-116 20(1995.8),頁 17-56。
7見曹永和,《臺灣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和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79)。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之「食貨討論會」,以後為「國史討論會」,有
作一部多卷本的中國歷史,便是一8後以提
灣歷史主體性聞名的杜正勝,在 80 年代後慶祝陶
希聖九秩壽辰編輯論文集時,建以《國史論》為
題,而他在時寫作的文,也常常以「在臺灣的中國
人」自9
因此,我們追溯 1980 年代臺灣歷史意識的變
化,在歷史研究著作中,見。時對國民黨
論述的戰,似乎想上,有兩個,一是與左翼
想的包括中國大的文化大革命的學
等等對臺灣識分直接、間
擊;本社會思潮影響。這兩者之間,又有互相
之處。本自 1960 年代以來,反美的社會、
動接,此彼伏,而其中左翼思潮,又
扮演了領導的角色。臺灣的國民黨政府被視
國主義的走狗,因此其大中國國論述,自然被視
保守想,而成為攻擊的對。換言之,對於臺灣本
身地和歷史的重,在時往往與對國主義的批判
。於是最有關臺灣歷史的著作,如史明的《臺灣
四百年史》和的《的臺灣》,10 首先
本發,而史明的左派是為人所11
學的臺灣學,在間,讀到這些著
作,本的學,在想上,因此
考並懷接受的歷史教。如臺大的中國史
教授鄭欽仁便是一個。他從日本回到臺灣以後,
「不研究,而且重教學與啟蒙」,並開始
參加社會12 早留本的臺大同事李永熾
較晚吳密察許都有過程。他們
以後相成為戰中國國論述和倡導臺灣史研究的
左翼的社會,自以後,通過出版《大
雜誌》、《》等刊物,一有所持續。而 70年
代後和80年對「」的後來
的「鄉土文學」論戰,都以批判西方文化以及西方
國主義為發,訴諸民族主義的關陳映
尉天驄等人對「」的是因為
的寫作,企圖直接西方文化交排斥
中國文化的傳統。這些和討論,
了對文化認同。不過就總傾向而言,時的
主義的識,然以中國國為中左翼
評矛頭,主要對的是國民黨的國論述與西方國主
義之間的。他們圖繼承五傳統
挖掘五對臺灣文影響而研究時代臺灣
的本言之,左翼的文化的是
官方民族主義的論述。
西方研究中歷史的家Bernard Lewis曾
歷史寫作無非三種形式,「記憶的歷史」(Remem-
bered History)、「重的歷史」(Recovered History)
和「發明的歷史」(Invented History),後兩者者是
已經遺忘者本來不成系統但為後人所建而
成。13 1980 年代,官方的國論述是一
的歷史」,為了與之抗衡左翼便希
的歷史,之「重」。他們轉向鄉土而發
時代的臺灣文學,特別左翼文學,正是因為在
官方的歷史記憶中,這些鄉土左翼文化不是掩蓋
遺忘了。而相對於國民黨從移植到臺灣的中
國文化,臺灣地的文化自然是本文化。這一本
文化在時代如何延續與大文化變化之間的
便成為他們關熱點14
見,在這一維護和重歷史論述的爭鬥中,
8參王晴佳,《臺灣史學 50 年》,頁 129-138。
9處據杜正勝的史所同事邢義田在 2006 2 25 日的回憶。杜正勝的在臺灣的中國人」法,參見氏著,《歷史的
生》(臺北:社會大學,1989)。
10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化公司,1980);王育德,《苦悶的臺灣》(臺北:自立社,1979)。
11 日本學術界左翼傾向,由來,在 1930 代便反帝國主義的形式如矢內原忠雄,《國主義
(1934),便是個顯例。以後有臺共領流亡日本的在1946年日文寫作的《放運動 顧》(
京: ,1971)。史明的作,便是這一傳延續
12 鄭欽仁先生訪談》(臺北:國史館,2004),訪問者薛化元潘光哲劉季倫,頁 63。
13 BernardLew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5)pp. 11-12。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外(本和)的影響不可。1988 年,一群左
翼傾向的學者創辦《臺灣社會研究》,其中不少是
外學成來的年學者。15 臺灣史學界的變化,
西方文化的影響息息相關。在戰後的年中,
由於戰的持,中國大封閉使得臺灣成為西
學者研究中國的地,臺灣與國外學者的交,因此也
。因此1960 年代以來,臺灣史學界與西
史學界,便持一種幾乎同步的互。1960年
後,在西方史學界社會史、或社會學史研究的影響
,臺灣史學界中社會經史研究的熱潮便
。而到了 1980 年代,由國年中間出現的
文化史,了臺灣史學的趨向。與前一時
的學者在臺灣和西方史學的過程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89 國的姿等人編
出版了《年史學論文集》,16 了臺灣史學界的高
度重。1990 史學》的便體現了臺灣學者
圖借鑒的歷史研究方,在來的社會經
史的基礎上,重現和出發的意。杜正勝在《
學》發出了年作為一種「史學」對西
方傳統史學的衝擊。他史學》的創辦與「
外所有史學同,共同21 世紀中國的
史學」。17
影響在於為臺灣史學界的
提供了一個榜樣,而且還直接發了歷史研究
新領域發。杜正勝在 1992 年發表的〈什麼
會史?〉一文中,體提出了史學」的方
其中再次提到年用年人之一、
國史家布洛克的《建社會》為明「
學」如何開「人民生活為主體」的歷史研究。這一研
究的的,如杜所言,是為了對歷史做體的察,
一個「社會的特」。他所用的「史」,由年
所提出,也體史」(Histoire Totale)。18
意的是,在同一上,由杜正勝在史所的同
來的蒲慕州寫西年來的生活史研究
文,其中提到,西方學者的生活史研究,集中表現在
形式:生活史」和文化史,重「生活情態
心理與文化因」,而生活史的主要方,可以
「用老病死、成結婚這一與人的直接
概念涵蓋」。19 這一概括,也正是杜正勝所勾勒
的「社會史」的主要。在〈什麼社會史?〉
的文中,杜出了一份長長的研究,共有 12 項:
1.態資源;2.產營;3. 生活;4. 親族
倫;5. 分角色6.聚落;7. 生活式;8.藝
娛樂;9.生活禮儀;10. 信仰宜忌;11.認;12.
追求。在這其中,顯然生活分,了重要
當然,這領域根據西
14 時參加了「鄉土文學論戰陳映真和以後編輯左翼刊物夏潮》的蘇慶黎都認為從左翼反帝立場,研究
的臺灣本作家,個自然發展見郭紀舟他們的訪談,郭紀舟,《70 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
出版社,1999),頁 469、499。從看,一興趣仍在持如較早由術界而加入黨外活動並以後在民進
十分活躍陳芳明,就一研究日臺灣左翼文學,如氏著,《楊逵的文學生:先的臺灣心》(臺北:
前衛出版社,1988)和《左翼臺灣:文學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當然陳芳明在 1990 以後,一般人
再視他左翼人
15 傅大為在前夕便與同樣留學美國的志明等一同考慮創辦臺社,他那時的想法在臺灣
這樣左翼批評刊物氏著,〈臺社」十,《臺灣文(新生版)》10
(2003),頁 50-55,並據筆者與傅於 2006 3 15 日在新竹清華大學的訪談。
16 梁其姿等編,《年史學論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
17 杜正勝,〈發刊詞〉,《新史學》創刊號(1990.3),頁 1-4。邢義田回憶道,杜正勝等在1990年代討開拓「新社會
時,「十分推崇」風格氏著,〈與不:一所歷史學,《當代》200(2004.4),
頁65
18 杜正勝,〈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1992.2),頁 95-116。順便提到布洛克的《史家的技藝》,已由
周婉窈出在 1989 由遠流出版。
19 蒲慕州,〈西方近年的生史研究,《新史學》3:4(1992.2),頁 139-154。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方的系,而是合了杜正勝本人的史經和興
趣。20
從政治外交史到社會生活史,也就是將史家的
力由「公領域轉向私領域」,因為蒲慕州和杜正
勝所出的研究,大都及人們的生活包括
關係、疾病衛信仰等方。這些領域
,展現了一個的歷史觀,與以前成明的對
而言,19 世紀化史觀的主要人、社會達爾
主義的倡導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對史家提出
一個問題,如果史家的家的貓產子,是值得史家
為此記錄。他的答案自然是的,因為斯賓塞認為史
家的任,是勾勒歷史演化的大趨勢。中國的梁啟超
20 世紀初引進進化史觀的時,也以此為,提出「
」的問題,不值得史家記錄21 1990 年代
以來臺灣史學的發展來,這一來有清楚答案的問
題,也許可以重新考慮,因為前不少臺灣史家所
的研究,,與社會現和歷史趨勢
直接的關,當然他們還沒有將題做到「鄰貓
」的地步。有關臺灣史學界最近的研究趨勢,我們將
節再討論。
歷史化的觀,主要開始流於19世半葉
西方學界。由於西殖民主義和國主義在全球範圍
順利擴張,以及西方本土工化的著成使西
方人為他們的文明代表了人歷史的前西
他地區擴張殖民,是一種文明的出。有趣的是,當
時也有不少西方人士同這一主,如本的澤諭
吉便西方代表的是「文明」,而中國和本的文
明,僅處於「化」的狀態。中國的有為和梁啟
也有的主22 但一發,使得不少西
方人對這一歷史化論了不少懷疑。同梁啟超
戰後訪歐洲,在思想了明化,也為許
人所熟知。但應該說,這一歷史化的觀
懷疑,但深蒂固,在戰後由於冷戰局成,
開始佔據歷史論的主,其主要表現是現代化
。這一現代化的建立於這一個前
提,也現代化的正展,建立
由此「的論」(Teleology)的立場反觀現代歷史,
國、本等發世界大,就是因為其現代化
軌道。而世界國家的是由於其本
傳統阻礙
現代化論對臺灣學界歷史論影響,大
現在個方,一是 1950年家」
唐君毅等人傳統中,發中國文化
「現代化」因素;是史學界人士國的中國史家
的「挑戰回應」的論出發,研究中國近代歷史
化。者在 1970年,由於臺灣經蓬勃
發展和所亞洲四小龍」的出現,都有了明的發
展。前者由華裔學者杜明、成中香港劉述
金耀基,提出社會化的順利進行
經為家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這一
在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初,大的國
主要以中研近史所所展的「中國現代化
研究計畫」為代表,比較分析中國各省現代化
的歷史經外,在社會學界,、文一等
人研究倡導「社會及學研究的中國化」的題,
分析中國人的心理特,以現代社
會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建立的可。這一研究,與史學界
的「中國現代化的研究」交相呼應,也表現了一種
以現代化解釋中國和臺灣社會和歷史的企圖
以上可以出,現代化論為主的歷史論,以
臺灣是中國文化的臺灣是中國文化的實驗
前提。杜明在 1990 年代提出的「文化中國」
就是一個顯例。他然臺灣、香港等地在
於中國的邊緣,但們不可以代表中國
文化,而能影響中國地的文化發展。不,他的
這一卻漸漸不為臺灣的學者所分享,因為在國
20 18,頁 99-105。
21 啟超,〈新史學,《啟超史學論三種》(香港:三,1980),頁 7。斯賓塞法,田和民《史學
論》(京:專門講義,1898)該書頁 19。
22 潘光哲討「現代化在中國的行和對歷史書寫的影響氏著,〈想像「現代化」──1930 中國思想
的一剖析,《新史學》16:1(2005.3),頁 85-124。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臺上,臺灣經不被視為中國的代表。如臺灣學
學外國,便是中國人,因為
有不少來自中國大的學,而在裡,這些人
正的中國人。而臺灣人中,也有的人開始
尋求同。杜明1995年加坡的一
中,就承認他的「文化中國」在臺灣有引起多少回
23 應該少在臺灣的歷史學界,尋求自我
同的過程,在剛剛開始。杜正勝承認,他與史學
界同仁創辦史學》的 1990 年和兩年後寫作《
社會與國家》的時,都「臺灣的變,也在中國
中或對中國的用來」。24
但是在史學界之外,對於臺灣歷史的討論、
而對用現代化理論察中國和臺灣歷史的批評
開始了。上經提到,左翼自1970 年代以來,
經提日據時代臺灣歷史的研究──如《夏潮
在1978年便出現了「臺灣史料選讀」的,由林
主筆介紹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化會」、「臺灣
設置請願運」、「臺灣」和「社會問題研究
會」。25 1988 年《臺灣社會研究》的出版,是臺
左翼的一種繼續詞〉出,現代
化理論為主的歷史論述,體現的是「外來理論的套
用」,於是出「這些學所主討是否能
分而當地臺灣發展之特體的歷史構特
逐漸考驗」。而的,是想
「自臺灣社會的現出發,歷史的構的角度,對我
們的社會進行深入而調研究,自我批判去追
我們是什麼』這個有著的問題」。
臺灣社會研究社「稱『臺社」的同
不是歷史學家,但他們所的,是臺灣歷史論述
的問題,並希同,也「我們是什麼」的問題為
、討論。
《臺灣社會研究年的,臺
社同對於臺灣歷史論述的構,似乎體現在
1.究臺灣現的發和發展2.繼續
研究、日據時代臺灣的文學;3. 批判現代化理論
歷史論述;4. 借助的理論(西馬克思
、後現代主女性、文化研究剖析
灣當代的社會現。這個方的文,在發表時
有些後。如《臺灣社會研究》的,就主
對以現代化理論為構而對臺灣的現的分
其重批評學的「依賴理論」和學界的
文化發展的解釋。這些在以後的幾期中,都有
入的發。如第23期合以臺灣的都發展為
主題,究「發展理論」的解釋空間和臺灣化、
化的特。而4期則批評家的歷史論述為主
題,後臺灣的文化發展尋求對之作出的、
解釋。如家「出論」的
一文中,牟宗的「出論」,與
的歷史比較為兩都體現了一種歷史
論,或「的是歷史之精神發展觀的論
」。之,牟宗為「主、
出來,這是因為主、學是主體的
,是一種歷史」。換言之,牟宗今律
出,的歷史,則要複曖昧得26
時的有些臺灣史家也模糊感覺到,現代
化的理論往往歷史的解釋,而
造成與歷史的不入的。1990 中研
「中國現代化研討會」,為的「現代化
23 杜維明的演講 http://www.booker.com.cn/big5/paper170/1/class017000001/hwz156452.htm
24 杜正勝,〈到「臺灣之路氏著走過年‧政思》(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頁 156。另,《古社會
與國家》(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
25 郭紀舟,《70 臺灣左翼運動》(臺北:海峽出版社,1999),頁 108。《夏潮編輯蘇慶黎在同年的一訪談
說道至於臺灣史,我認為不要談,要研究談、看的問題。書,頁 90。
26 陳忠,〈新民主出論層次的批,《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988 ),頁 101-138,
語見頁126132牟宗三的弟子李明輝對陳忠的批評見氏著,〈歷史與的:評陳忠先生的
出論討」一文,《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1990 ),頁 195-213。以後該刊發表美國的中國史家 Benjamin
Elman,〈中國文史的新方向:一論的意見〉一文,現代化論的的論和新家的文解釋進
批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1992.5),頁 1-25。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研究計畫」作一總。近史所的沈松僑(後來
為臺社成)在會述裡出,在近史所同仁執行
計畫的時,「深刻感受到此一理論(現代化理論)
構解力的重大局限」,並指出將來「不不在
之外,別覓蹊徑,以開生面」。27 這一觀察,
反映所同的意見,體現了沈松僑本人對於現代
化理論的批判意識。這一會,與《史學》的
創辦沈松僑之一)及其提社會生活
史,正是同一年,所以我們可以將兩者
史學界一代的研究興趣由「」而「」,
研究社會生活史,是以現代化理論在 1990 年代臺灣學
界的式微背景的。
二、觀微見著,抑或「小的就是美的」
1990 年代臺灣史學界研究興趣的轉向是可以
中研院近史所舉辦的學中,端倪。1990 年的
「中國現代化研討會」,為所的「現代化研究
」做了一個總。兩年後,所與國的劉廣京和
蘇恩Susan Mann)教授合作,了「近世家
比較歷史」的國研討會,將對家的研究,
引入了歷史研究的殿堂28 這也是臺灣史研究者
大規地在國上發表論文。會之後,所又
曼蘇恩教授合作,成了「近代中國史研究
」。29 當然,在這之前,臺灣經有學者開始從事婦
史的研究。1975 年近史所的與任教國的
教授合作,用和大學的材料,出版了
《近代中國女權史料》。1977 年,同學、任
背景教授,在臺大首次史的
程。由此可見,臺灣的史研究,有一種「移植
西方學、文化的傾向。其,這一「移植」的傾向
不但現在史的研究中,而且也可以解臺灣婦運
研究在 1970 年代以後的發展。30 也許由於是一
種文化上的「移植,因此臺灣的史研究,
質疑現有歷史論述構的意
言,之所以集中國史的資料,「是為歷
史,而」。31 換言之,史研究的展,與
現有的歷史論述構之間,有本
不過史的展本身,是體現了臺灣歷史研究
構的轉向,因為研究國家民族意家
、兩關係和經表現出一種歷史意識的
在變化。這一變化,也在史研究中,有所表現。
初的史研究,比較重發精英,也與國
民族有關的人士,就是研究和家,也比較
重歷史上的世族聯,「其的不在(或
)的婚姻生活,而在之間藉婚配鞏
、社會和經力量的實況『婦本身並未成為研
究者關的重」。32 但是,當前的趨向
史的研究處於一種依附的地,而是有其自身關
的重生育文化、的文學作和
為等等。由此,史的研究者開始提出如「
越父系家藩籬」,史研究應該歷史,
寫歷史」以及如傳統」的33
尋求史研究的自史的研
27 沈松僑,〈現代化顧與望──中國現代化」紀,《新史學》2:1(1991.3),頁 115-129,語見 117。
28 所的黃寬重、言此時也已從事家族史的研究,在 1990 以後出版一系列論
29 明,〈中研究院近史研究所近中國婦女史研究,《近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8),頁 207-319。
幾乎許多自那時以來活躍於美國中國婦女史研究領域士,論文超過臺灣本婦女史研究論文。
30 顧燕翎,〈從移植婦女研究在臺灣(1985-1995),《近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8),頁 241-268。
31 參李,〈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7:2(1996.6),頁 140,
1。李還提到為歷史,婦女的想法,為張法所同。
32 上註,頁 143。一研究精英婦女向,可以從張法、李寧和編的婦女史研究論文中,到清線索
法、李寧編,《中國婦女史論文》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1988)和編,《中國婦女
史論》、《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出版社,1988、1991)。
33 上註。李婦女史研究中歷史論,還見氏著,〈傑出性別與歷史研究,王雅各主編,《
):性別與文再現》(臺北:心出版社,1999),頁 3-15。明,〈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廿五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究而「破壞傳統」和「寫歷史」之間,不但
距離甚至還有一種力。為了史研究的自主
,就必須研究女生活的歷史現。對
於這些現的研究,自然豐富了我們的歷史識,但這
的歷史識,是會有有的歷史觀
寫歷史的的,是所有史研究者所
戰。《史學》在 19964出版了一個「女性
」,由李貞等人編輯,其中發表了有關「
媚道」、女名時代「女性」和近代
中國觀的文,可以涵蓋,而且題
材都比較很多屬之作。這些研究,都
同的方和在不同的程度上,有的歷史識。
民通過對「媚道」的研究,力圖探代家
隱秘性生活,以此來分析時的兩關係。而
增貴女名的研究,揭示那時的兩角色,
經有「男性主外」、女性」的區別。林士對
女性」的研究,一步來展
代之間的差異,不過他並沒有對此
別加明對近代中國觀的研
究,出這些主的論述,然有
意識,但種,民族主義
藩籬34 由上可見,這些研究有特意有的
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這些作似乎反映了臺灣
歷史研究者的共識。在同上,周婉窈寫的
論文,討論有關代文人史林(1693-1779)
位名叫賀雙卿才子的研究論著。在論的最
後,周婉窈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賀雙卿研究的學
意義在」的回是,這一研究,圍林這
些自外於主文化的緣文人,幫助我們了解
這個社會階層」以及代的兩社會關係。在文中
西方的理論,對此作了一些猜測的討論。
但在最後,的筆為這些理論,提出了對歷
史研究的一種「戰」,而「我們歷史學的
訓練(如文研究、背景分析等),就應該
戰」。戰的方,就是「實證主義
考證釋視」,方能使歷史學「峰迴路
柳暗明」。這裡的表述,隱含一種將理論構建和
歷史研究相互對傾向35
歷史學家與理論分析、建構之間的關係,可
是由來,而且中外然。有「訴諸空言不如見
之於行事著明也」的言,而國的近代史家
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也以一「如
書」而世。中國近代的年(1896-1950),
年的「史帶到臺灣,於是「上窮碧
黃泉動手動腳找西」,便長為臺灣歷史師生
學史、史的座右銘風餘韻至今猶存36
應該出的是,無論是的「如實直書」
年的「史學是史料學」,都有一個現成的、
為不言自明的歷史解那便民族主義的的論
史觀。然有此史觀在,史家的任務便
料,以填補空來重建過。但正如本文上
述,這一史觀經在當代到了大的戰,以為
了。37 於是歷史研究者如在研究中,尋求理論層
昇華、提便成為當代社會中歷史研究自我值建
基礎必須
,臺灣的史研究者,對此識。李貞
在1996文,提出越父系家
臺灣的近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中國婦女史研究》,13(2005.12),頁 68林維紅、張斐怡,〈破壞
統?──臺灣的婦女史研究稿)。
34 李建民,〈道」考〉增貴,〈漢婦女的名;林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性人
明,〈近中國女子體育,《新史學》7:4(1996.12),頁 1-32;33-94;95-118;119-158。
35 周婉窈,〈奇──賀雙卿研究之,《新史學》7:4(1996.12),頁 159-197,語見 194-195。在李
梁其姿主編的《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中,該文亦
入其內,可周婉窈的觀點,至書中頁 265-291。
36 在中研院史所建所 75 年之現任汎森指出,傅調通過新史開拓來展開歷史研究的想,未過
時。參見氏著,〈歷史研究的新:重歷史言研究所作之趣」〉,《古》11(2004.9),頁 1-12。
37 方志,〈理念──20 ,《新史學》12:2(2001.6),頁 131-172。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在文出有此提,是「嘗試彰
史學研究與現社會互的可能性」,然「距離『超
有一時間」。38 2005 年提出
史研究是寫歷史」,就為問題的關在於
史家在研究中,如的問題意識,而
前的狀況是,臺灣史研究中「有的論著不
問題或不為自提出的問題值得發,因此有可能改
變歷史研究方的一些便被有的論著
不出問題所在」。而後者的出現,與歷史研究強調
史料理和爬梳的傳統有關。39 因此,明也感覺
史料與理論之間的關係。不過,最近的一些
的研究,似乎有些變。如大學的靜貞孟姜
傳,到了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關係和
義之間的突糾葛明也20 世紀
中國有關女性身的言論中,提出有關
家與國、中與西之間重互問題。40
臺灣史學界史的研究,集合了中研院個歷史
研究所和文所的研究人合各大學有關教
與。但就史的教學來入常規。除了臺
灣大學的林紅、臺灣大的林麗月大學的
經常設婦史、研究的程以外,其他大學的
程,主要由中研院人兼課授,因此
程,41 但作為研究,
大學都在。中大學何春頭的「研究
,以其,最為引人。上經提
到,中研院近史所在 1992 年之後,展「近代中國
史研究計畫」,也出版《近代中國史研
究》雜誌為臺灣史研究的主要園地。不
過,如果將計畫所以前的「現代化區域研究
比較聲勢上明現不如。42 這裡
因,不在於史研究的力本身,而是臺灣學
界在 1990 年代以來的變。中研院作為臺灣最
的學術機以來傅斯歷史言研究
所的傳統,在人的時,由研究院的現優秀
大學中間根據選拔。以前在大的時
所與大、清華之間,就有這樣作關係,不
少優秀便傅斯年所到史作,協助
學者,並從逐漸成43 風氣和傳
統,在中研院來臺灣以後,然得以繼續如近史
所在展「現代化區域研究計畫」的時,所有的人
與其。為此要,也有一批新言之,
聘用,所和前有許發言
也自然,在前亦步亦趨
但是,著臺灣入和西方學術制
一傳統在 1980 年代以後,有了變。
聘用由所和前,而是
經過嚴格公開報名申請的程申請人的
鑑定,也常常院外家的。而,在 1990
以後,史所和近史所都撤銷來的,而
由所根據興趣行組織「研究」。於是,
所和後來的臺灣史研究所的過程,
由,太照顧研究計畫
計畫,而多看申請身的和所
投票。如此一來,研究人興趣便顯
得有些花八門至原來史專門研究明以前的
歷史和近史所負責以後的歷史的傳統,也徹底
打破如史所的現汎森便以明
史、至民,而近史所的人中,也有
38 ,〈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文,頁 157。
39 明,〈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廿五臺灣的近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文,頁 96。
40 靜貞,〈依違義之間──孟姜女故流轉探析明,〈山我20 紀前期中國有獨身
的言論《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頁 207-229;421-472。
41 彭明輝的〈臺灣的歷史研究機與歷史系課程(1945-2000)氏著,《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頁 113-150。不
幾乎沒提到婦女史的授
42 提到,《近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刊物政的問題,一度幾乎無慷慨幫助,得以維持
氏著,〈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廿五臺灣的近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文,頁 68,2。
43 參《新學之路:中研究院歷史言研究所》(臺北:中研究院歷史言研究所,1998),
冊。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一些研究明史的學者。從目前的狀況,史語所的
主要研究 19 世紀以前的歷史,而近史所的人
主要19 世紀和以後的歷史的研究,但其中也有不
少重44 一的外是,近年史語所為提世界史的
研究,有地引幾位研究世界史的人
因此,如果戰後歷史研究的趨向,是「自
而上」地觀察歷史,臺灣近年的歷史研究構的
和人培養,也拋棄來的體規,而代之以
研究人「自而上」地選擇課題,或者合、或者
研究。英時在觀察近年史學界的發展
時,曾借用《約‧》的容:時以色
有國,各人任意而。」他也用《周易‧乾
爻辭」來比。有趣的是,杜正勝在
1997述臺灣醫療史的發展時,也的這些
顯示他也為臺灣史學界的發展,與此
45 ,學體和研究計畫的解構,反映的是歷
史觀、歷史意識的解構。於是批評臺灣史
學界的同喜歡研究的著作,「的著作
」。「大部分的史學家都寫的歷史
DescriptiveHistory),不建構大的解體系」。46
這一「見不見林」狀況成,反映了「史料學
」的影響,又和臺灣國家會的獎勵及中
研院和大學等的鑑定程序不無關係。47
因此當前臺灣史學界的發展狀況,可以芳爭
,或者是。總之,大部分歷史作者
的是,如何根據趣和所訓練
於自的研究許多研究者都西
同程訓練,而西方史學界在戰後的發展,以
史、史為主趨向,而他到臺灣以後,又
到近年學制逐漸民的成果,使多得
繼續進行以前在西學時已經開始的研究。48 這些研
究,大都於「私領」,娛樂
體、醫療節慶服飾閱讀飲食等等。這些
研究展,使臺灣史學界與西方史學界的
經常合作。史語所的孝悌,在
學時,為西方史學家重層文風氣
,因此便矢志這一方的研究。49
近年他在國會和中研院的,大
的研究,合了一氣相的院外的同
外的學者,致力於這一地的開墾。其
全球影響和臺灣與西方史學界傳統
使不到學,也在臺灣影響
研究的人有不少是臺灣培養的,
過西方的訓練
因此,前的臺灣歷史研究,百花齊放
,但」而「」來勾勒其中的主
,大可以成。近史所在上一世紀展的「
近代中國體與體之重建」的研究計畫便是一
。有趣的是,這一計畫以近代中國為
主題,但以後出版的論中所的論大都以明
的歷史(至更)為50 ,如果
」的研究,體前臺灣史學的一
44 新進員的招聘似乎有一種機的例來說仁恕和邱仲麟,同明史,本為同學,者在近史所,
後者所。
45 余英時的觀察比喻見氏著,〈歷史女神的新文化動向與亞洲再發現〉,《》5:2(1992),頁 5-18,
5。杜正勝的用見氏著,〈醫療、社會與文──類醫療史的思考〉,《新史學》8:4(1997.12),頁 154。
46 法,〈臺兩岸史學發展同(1949-1994),《近中國史研究通訊》18(1994.9),頁 47-76,語見 75-76。
黃寬重、增貴近亦指出臺灣史學研究重輕通見他們為《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家族與社會》寫的
導論,頁 13。
47 「見的批評,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頁 154-155。對於國科會評方法的批評,傅大為,《
知識追逐》(臺北:大圖書公司,1992)。
48 當然個別例外還是有。近史所黃士論文(海外完成),在傳思想史的領域近年在社會
史的研究方,亦有不
49 李孝悌與筆者在 2006 2 16 日中研院的訪談。
50 、張編,《:近中國個體之重建》(臺北:中研究院近史研究所,2000)。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在這些研究中,又以明的歷史為主。這與西
界的近年趨向致符合。幾乎李孝悌
文化研究的同時,近史所的熊秉和黃
以「」為題,組織了明文化研究的團隊
其中與者來自文所、民族所、史語所和政治大學、
臺灣大學等地。這兩個團隊的研究西方史學
界的總體趨勢和臺灣史學界在 1990 年代以來的變化有
關。李孝悌在「明的社會與生活計畫明」中,
明義地
熟悉西方當代史學發展的學者,對年鑑學派或英
美史學界拓展出的研究領域,如村落社會的整體
歷史、民眾的日常生活、個人的私密或感情生活
多半在豔羨不置之餘,存有一份喟嘆:為什麼中
國史和臺灣史的研究中,產生不了類似的作品。
我們的研究計畫,基本上,就是要證明,中國和
臺灣的史料,同樣可以讓我們針對上述議題,做
出細緻的探討。51
熊秉在主編《》的論文集時,也
社會文化的研究,是為了人們重傳統與
現代、方與西方的的關係,擺脫現代化理論
的論史觀,而發現「」在明清生活中的
義。52 然,這些主持計畫的人士,他們自有其理論
。但這兩個計畫展以及近年其他研究明
史的論文來現、述明清生活
,發以前不為人所
的歷史。末山的一子命案
,觀察 19 世紀中國的社會文化圍。熊秉從清
代的士人和信探當時的意識和關係。53
清情笑話中,展了明清情的一個
相,而余安邦則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明妻妾之間
嫉妒忌恨的複雜心理。54
史語所的「明社會與生活」的團隊,其作近年
在各陸續出現。如《史學》便 2000
出版「明的社會與生活」的,展現他們的研究成
果。《中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在 2005 年也出
版了「明社會與生活」的。同年李孝悌又主編了
《中國的城市生活》一書。蒲慕州在主編的《臺灣學者
中國史研究論叢生活與文化》時,入了一些
研究團隊的論文。大而言,這些作比近史所的「
計畫有意逸樂生活
鴻泰研究明城市士人的逸樂所和休閒活動
邱澎研究明社會的訟師幕友邱仲麟研究明
慶壽文化和北京人的用製冰研究明
為,這一風氣熊秉
〈蟋蟀不論出低〉元朋〈荔枝
歷史花紋
然與研究計畫有關係,但明在
前的研究風氣為不史學大
西,現在已經,成為歷史研究者主
55
51 李孝悌,謹表謝。李孝悌在主編《中國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時,
同的思。社會與生活」作為中研院的研究主題計畫李孝悌與王汎森同主持,王後任公,所
以主要負責。有關這一主題計畫訊息查閱中研院史頁。
52 熊秉,〈欲天探索總序),熊秉、張壽安合編,《》(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頁5-8
53 壽安,〈王妞妞綱常?自我?道光年間的一」〉熊秉,〈書寫系:明母女
,《》,頁 127-154;193-220。另,熊秉,〈:明仕女天中的熊秉
安邦合編,《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 245-282。
54 ,〈不:明諧謔中的余安邦,〈糾葛清代中的
遂欲篇》,頁 23-66;191-244。
55 ,〈路的──選擇邱仲麟,〈與明北京的社會生活〉仁恕,〈
士大活動與論述〉,《中研究院近史研究所集刊》50(2005.12),頁 1-54; 55-114; 235-286。,王
,〈── 交遊尚俠邱仲麟,〈水窩子── 北京的水業者與民生
(1368-1937),李孝悌主編,《中國的》,頁 101-148;229-284。仁恕,〈明平民服飾與士
;王,〈從消費間的消費──清城中的酒樓熊秉,〈蟋蟀不論出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值得意的是,儘管上述有關明社會生活的研
究,到了西方史學和西學研究近年發展趨向
發,但研究的成果來,臺灣學者也著力發出一些
體現中國文化特題,並希由此基礎而與西
學家交討。56 ,《史學》雜誌創辦
本來就有這一個的。杜正勝以雜誌地,提
社會史」提出中國文化對「人」的重,有
其特色,而與之相關的中國學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身
體觀、觀,都值得發研究。杜特出,在
西方文化的衝擊,「不論持中國文化本
有人會高舉『中國中國化學旗幟,但
中國招牌今依然高」。57 於是,他在史
語所成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以後又發展
出「醫療史研究」。58 近年他界,但他的
士、李貞衣缽一步
,於是有關身體、疾病醫療的研究,
。2005 年史語所的李貞和近史所的
等人主持醫療中國史」的學研討會,參加
人,出者的意料之外。在《
學》以來的五年中,發表的有關醫療疾病
和身體的論文已達百分之十四(14.1%),而如果
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和「生活文化」的論文,
社會生活醫療史的論文,過了分之四十
(42.9%)。見表一
表一:《新史學》雜誌論文之論題分類(1990-2005)59
七八十十十四 計百分比
政治制度 231112321 3 2 2 2 4 4 33 17.3%
社會經濟 72263212 2 1 1 2 3 3 1 38 19.9%
生命醫療 111 42223 2 1 1 4 1 2 2714.1%
生活文化 121 14311111178.9%
思想學術 113242333 1 5 62324121.5%
禮俗宗教 1131211 12136.8%
婦女家庭 21422111 147.3%
其它 11 1 111 118 4.2%
低〉邱仲麟,〈稱觴──社會的化〉蒲慕州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生與文》(北
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 268-308;342-380;381-403;451-494。生,〈法的力──訟師
對明律秩的作用〉陳元朋,花紋──唐宋時期的和〈荔枝的歷史,《新史學》15:4
(2004.12),頁 93-148;11(2000.3),頁 1-44 14(2003.6),頁 111-178。
56 所的西方新文史方功勞卓成就可見其自著〈新文史的學術性格在臺灣的發展〉
入陳新主編(竹山主持),《新史學》4(新文史)(鄭州:大出版社,2005),頁 138-162。李孝悌在
展開清城研究時,了西方漢學家研究中國並特別指出美國年的中國史研究者梅爾Tobie
Meyer-Fong)的新()(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2003)
的研究史、思想史和生史,中國研究的新李孝悌筆者的(明清城
總計畫
57 杜正勝,〈醫療、社會與文──類醫療史的思考〉文,頁 164。
58 參杜正勝,〈作為社會史的醫療──紹「疾病醫療與文化」〉;李,〈醫療的研究──
與美的歷史會談,《新史學》6:1(1995.3),頁 113-153;10:4(1999.12),頁 117-128。
59 ,不研究的文。有關這論題的自然為不論文可以跨越個領域
表的方便我還是勉為,將每篇論文論題,只是情況下才將它們納入「其。另
只是個雜誌的論文,所數字必偏差如婦女史的研究論文,經常表在《中國婦女史研究》,因此
較少望讀查鑒但選擇《新史學》的論文也是因為作為一個公的、非同仁論文論題
許比較能反映史學趨向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杜正勝當年動生醫療史的研究,出於對社會
史的為它或許及「歷
」,因此他以「人」為中人身體的
角度出發研究。他的是,典籍中「爬梳理中國
傳統成的基礎」。60 近年史語所的沿
這一方,成果見。而李貞
史的興趣,研究與身體和疾病有關
題。林出於對教的興趣,展了對
的研究。61 作為一個興的研究領域
史的研究,的前臺灣史學界然成
成家。
這一國家到社會,社會到個人,又個人到自
身的程,大是臺灣史學近年的發展趨向。這一趨向
不但了不少的歷史研究領域,也影響了其他現成
領域的研究上表所見,似乎想學
論文,很多,但其近年的這論文,大部分都
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想觀的發展和傳,如
妙芬的作便62 而「政治制度」的論
文,也常常討論政權作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63
便如此政治制度」和「想學論文的總和
(38.8%),於社會生活醫療史的論文
(42.9%)。如果我們再加上「禮俗教」和「
」的論文,後者的總和,已達所有論文
以上(57%)。
三、解構與重構之間
以「小的就是的」出發,「由而上」地研究歷
史,使得當代臺灣的歷史研究,出大量興的
領域。這些領域發,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歷史
識。我們或許可以將這一發展,不當地比為臺灣
史學史上一個「時代」的來。的,為了
領域,史家必須掌識,同時由於許的研
究,又到各種不同的層,史家也必須多
當然,時代的「」,見,但研究
題之精,研究範圍之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精的研究,是了歷史研究與現
會的互使其社會角色在當代臺灣的文化發展中更顯
出重要?答案未必觀。但也許這一,正是
可以與學問相比之處(其不可比、或相之處,當
下面論及)。學者以「學」為,解構了程
理學的理論體系,臺灣史學界社會生活史和醫療
史的蓬勃開展,也在的層解了以現代化理論
為構的、以國為中的歷史論述。但是,
歷史論述構,則尚成。而且從目前的發展狀況
,社會生活史和醫療史的來發展,似乎也無
(無意)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時代歷
考據學的發似乎也無於歷史著述的
在現代史家寅恪裡,代史學比代史學,要有
意義得64
這種」不」的傾向局限在臺
灣。社會史研究在國史學界方興的時,許
會史家也意到,「我們現在對體的解的
60 杜正勝,〈疾病醫療與文緣起立意〉氏著,《古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頁
265-270。
61 李建民的新《生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李,〈漢之間方中的
和林士,清代臺灣的──以《臺灣文》為主要的初步探討〉,《》13:4
(2002.12),頁 1-36;16:3(2005.9),頁 23-100。
62 汎森,《晚明初思想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呂妙芬,《明學士:歷史、思想與實踐
(臺北:中研究院近史研究所,2003)。
63 文在主編《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政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時寫的導論中,也提到
的政史研究,大都特別意到與社會、觀念等的頁1-2
64 杜維對於寅恪清代史學的評,有所不滿,清代史家寫歷史(如元史)的主要興史,
是著史。見氏著,《清代史學與史家》(北京:中書局,1980)言。近年羅史學的
,參氏著,《18 中國史學的論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有史學,可參Thomas H.C.
Lee(李弘祺)所編 (Hong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HongKongPress,
2004)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但我們所少。上,
有人對國史提出一個較為的解就會
有一出來,用詳細體的駁斥這種解
」。65 臺灣史學前的發展狀況似乎與此分相
。如同前引等人所言,臺灣歷史學界的傳統就
述歷史,而提出一些通貫性的論述。這一傳統,
然大有。臺灣的歷史研究者似乎更中於
研究個,或者用來明和豐富有的歷史識,或者
用來質疑現成的歷史觀,也有不少是兩者
有之。如明社會與生活的研究,延續了以前英時
等人對韋伯MaxWeber)的出中國社會的理
──社會」,在明解之
緣因於文化的發人地的提。這些近
論著,也在一程度上延續了中國大的經史家
等人對「明社會資本主義萌芽」的研究,因為這些
研究,都力於討以往「西衝擊、中國回」的傳
統與現代的二元的歷史解。因此,研究明
城市、士之間的互以及他們逸樂休閒活動
豐富我們一個面更清楚解了中國社會發
展的和複雜性,由此而對化的歷史解
更多一層的警惕
醫療史研究的興,也與戰後歷史觀
的變化息息相關。上經提到,史學》雜誌
,與年鑑影響有關。而年鑑
史觀又受想家影響的不少歷
史著,在一義上,開啟醫療史研究的。由
對歷史上精神的研究,使人們到,
之間,本來對的界使現代文
明的發展,也包含了不少的因病態的方
言之,人們是在理、或的時候創造
史,相的,往往歷史活動,是由「人」的
所構的。如我們溯遠一些,那麼佛洛依德的學
,也對歷史研究有用,因為根據佛洛依德的解
個人都有一病態而這些
」,常常影響人的為和活動。因
此,來在歷史研究視角醫療便開始
到史家的青睞,成為他們研究的對
史的研究,是由來有,與戰後
的提主義
研究的展,為歷史研究提了不少視角。由於
於「公領」之,因此展的研
究,本就是歷史觀變化的一個絕佳例證。而
的現,也是力分,因此
意婦在社會和國家中的角色,為史和社會史的
研究,力。近臺灣史研究者有關
時代臺灣教育生活的研究,便為所
近代化」的兩面性,提了一個的觀
度。本統臺灣以後,廢纏足、興學,使
臺灣女得出家上社會,但這些「
、同化臺灣的需要
以「化」為的。66
儘管這些的研究,都豐富人們的歷史
識,但如各說各一個
。這是因為,歷史中充滿的個,如
史家於一個方那麼研究的而會引
解和困惑。這也就是上解的,但
少」的弔詭吧,近的中國
史研究,出傳統中國的地以前所
為的,一低下,而對貞操強調、為
樹碑傳,也是明以後的。因為
代,改嫁自己陪嫁帶至
家。但到了以後,這一便再允,因此
便量減少。但也有一些史研究者研究上層
女受教育狀況以及們文學活動出明
的地,也我們想那麼低。如我們再考
社會和城市文化的發,士人的逸樂生活
中,然有角色與,而有關「」的
研究,也然是一)在明社會的
們地。不一來,便與上
有關代以後中國降低的論述,種不
65 王心,〈美國新社會史的興,《新史學》6:3(1995.9),頁 179。
66 ,〈近 臺灣臺灣婦女論文研究(1991-1998),《 中國婦女史研究7
(1999.8), 193-209。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合之處。換言之,我們對於明的地
社會的並沒有一個識。史家往往根據
要,其一,不及其如上述有關明
說法,主要是為了有關中國傳
的「方主義」的(以陳東原的《中國
女生活史》為代表)。為了出現代化的要,陳東原
等人便妻妾
等)來明中國傳統社會的後,而這些批評
,在經不被看67
也許有人會,這些矛盾的歷史解,正顯示
歷史活動本身的複雜性。此言不,筆者也在不
的將來,這些看起來相互矛盾的研究,我們對明
社會的理解。不過,這裡有一個前提,就是歷史研
究者必須在歷史研究中,有意和提出一個
。換言之,如果遠沉浸耽迷題研究中,
這個果就不會出現。有趣的是,歷史研究
」的現,是最近年的傳統
,歷史學是一合的學問,中外然。司馬
的「究人之之變,成一家之言」的
語,激勵了不少中國史家。而在西方,許
的歷史著作,大都是的著作,如華‧
EdwardGibbon)的《羅馬衰亡史》,體
精,時間度有年。即使到了 19 世紀,學史
開始的年代,大部分的著作是以民族的發
展歷史為主題。1963年大學出版社
出版《歷史著述的》(
)一書,由著史家 Louis Gottshalk 主編,其
中有時任教於耶魯大學的學家 Arthur F. Wright
論中國史學的論傳統。而英國史家因比(Arnold
Toynbee),由於寫作了多卷本的《歷史研究》,對人
文明作比較研究,更被為「20 世紀的者」。這
一對「大歷史」的興趣,然在西方史學界頗
。如果我們意一WilliamH.McNeillPaulM.
Kennedy JerryB.Bentley人的世史、比較史研
究,便可對此有解。在1970年,由於社
會史的,歷史研究者開始較少對社會現和人
史發展論,而這一解讓與
的研究者。如近年有歷史和文明發展
討,由學者 Francis Fukuyama福山)和
SamuelHuntington人的著作為代,而學家出身的
JaredDiamond,也與周圍環境度,
了人歷史之相比,歷史學者似乎
過個的研究,提出因此而對們的
概括之以。不過應該一提的是,由於最近
史的興,對於「大歷史」的興趣,也在史學作者
中間慢慢,這在最近一的國歷史學大會
的論文中,端倪68
研究「小歷史」是「大歷史」,然有史學發展
在因,但也與時代背景有關。19 世紀的學史
學在西方的發,以為代表,而強調「如
實直書」,正反映個時代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
歌猛的時代於是「如實直書」便
西方的興,以成為世界文明的人。
時代考據學的興,以前為是清朝「文
」的果,但近年也有不少人出,這一學風更
世」的產物。換言之,在欣欣
世,人們一對歷史解,比較「世」和
世」,相對較小一些,因為在之世,史家常常
作解人,解分析。明
之、顧等人的歷史論述,便是一
,當代臺灣的史學趨向,是是一個「世」
產物然不是,因為臺灣前的經低迷政治
、社會分化和案連連,有。經過年的
主化,臺灣似乎處於一個字路,將來的發展
;海的關係,撲朔迷
常理,處於這一個時代,正是史家大
67 言,〈淺談婦女守節,《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婦女與社會》,頁 230-264 和李梁其姿
該書寫的導言,頁 1-10。另,明,〈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書。有社會的兩性關係和士娛樂
中的婦女,可參看,〈中──時期的夜禁狂歡和王,〈從消費間的消費──
清城中的茶樓,《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頁 309-341,342-380。
68 參王晴佳,〈文明研究和全20 歷史科學大會所之史學新潮〉,《山東社會科學》1(2006)。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的時,因為社會和對臺灣的過、現在和來,
有一種上的烈需要。臺灣近年圍歷史教書的
寫和寫,發論,便是這一
要的最註腳69 換言之,當前臺灣的歷史研究
不是一個「世」的產物,這是與
在。但過來,由於社會要歷史識的重構,而大
部分史家於「小歷史」的研究,不處理、
大的歷史題,這種「成一統,
」的作也與的學者為相70 前人
出,考據的發,表現了時學者和清朝滿
者之間的不合作度。大部分臺灣歷史研究者
「小歷史」的研究,是也代表一種「世」、
「與世無」的傾向少,由於「統」、」意
識的論,彌漫臺灣社會和文化,史學界
外,因此處理一些小和偏遠的題,對於持「中
」的政治立和歷史研究的「」,似乎
幫助
但是這一來,臺灣的歷史研究者,便把歷史的解
釋權,也了他人,也其他領域的人士。
而言,社會學家明,是臺社的人之一,對於
臺灣的現作過不少研究。最近他又涉足歷史研
究,從清代臺灣的政治和地出發,研究清朝
在臺灣的統和處理番矛盾手法,出版了一本
頭家代臺灣政治》的著。
在序言中提到,他之所以歷史研究,純然,
但一涉足專業的歷史研究,並沒有回
所關的問題。用他的,社會學家可以在歷史研
究的領域,發現一界」,用社會學的理論,
研究,提出理論的概括,也他在書中提出的「
」的解稱讚的是,明提出這一解
到來史學界的一些,但其他的作
不是用史歷史發展平化,而是
為了歷史滿「Contingency)
歷史發。由此來,他也了歷史研
究的處,但在,他又現了他所
析能力71 外,經學家國棟,也在近年
灣歷史的研究,視角、關大。72
明、國棟的是臺灣史的研究,相對中
史的研究,臺灣史研究者比較涉足歷史教
,因為臺灣解,社會上對臺灣歷史有一種
,因此要一些教。臺灣史研究的
黃秀張勝彥與了臺灣史教書的寫,
其作中的《識臺灣歷史》本和大學部
的《臺灣史》。73 但是,教然重要,但於研
究。而臺灣史的研究,其他史學領域是以
題研究為,表明「史」的影響和研究
69 孚曾編輯近年有臺灣歷史教科書的論,見氏著,《臺灣中學歷史教的大變動》(臺北:海峽出版社,
2005)和《為歷史留下見臺灣教科書參新編》(臺北:海峽出版社,2001)。另,王甫昌,〈民族
想像與歷史──「認臺灣教科書脈絡臺灣史研究822001.12),
145-208。有文論著見 Mei-huiLiu,Li-chingHungandEdwardVickers,Identity Issues in Taiwan sHistory Curriculum
Stephane Corcuff,History Textbooks,Identity Politics,andEthnicIntrospection in Taiwan:theJune 1997
TextbooksControversy andtheQuestion It Raisedon theVariousApproaches to Han Identity,
,eds.EdwardVickers &Alisa Jones (New York:Routledge,2005)pp. 101-132;133-170。
70 有《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言中寫的史學研究,不想大歷史
而是小歷史他說道是「一種探索是「一種撫慰、一種宣洩這是一種個人力。
頁1-2
71 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熟番權》(臺北:中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另張隆志,〈學
、科與臺灣歷史社會研究──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熟番權》《臺灣史研究81
(2001.6),頁 179-190。
72 見陳,《臺灣的山海經》(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
73 政、張勝彥、,《臺灣史》(臺北:南圖書公司,2001),大學臺灣史課程。《
臺灣‧歷史》出版於 1997 年,,為此作者曾做。在,張勝彥、振華
著了《臺灣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小歷史」的,在臺灣史這一興的研究領域,同
。如果我們瀏覽1994 開始的臺
灣史研究的專業刊《臺灣史研究》上的論文便
可得出這一論。換言之,如同臺灣史研究的前學者
曹永和觀察的,年風格,對於臺灣史
的研究,大的影響74 臺灣於臺灣史研
領域家,如黃富三、許雪姬、林滿紅、周婉窈
翁佳、林呂紹
等,大都的研究,不領域。以現任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雪姬研究代臺
灣的政治制度與制開始到家史(板橋
林家)的研究,前又日據時代臺灣人
各地的活動。許雪姬的學道路,代表了專業
臺灣史研究者的主流風格。而呂紹理,
到了史」的研究臺灣生活文化
史。75
當然,在上述這些臺灣史的專業研究者中間,也有
一些人有意「以小見大」,對臺灣史的和特徵,做
一些理論上的。如林滿紅的《近史學與兩
》,76 便展現了的一些和對「偏狹歷史
批評周婉窈意歷史研究的社會用和教
因此而力提高歷史的和可讀
《臺灣歷史史前1945 年》,,文
清新,1997年出版以後,很受各界已達近20
。但如其題所,《臺灣歷史不是一部
史,對戰後臺灣史的一些題,
。但也許在不周婉窈會有的「
史」77 在臺灣史研究的年中,
比較有意理論的,也史學與其他學之間
的對,但也許受制前的學術評度,他在近年
有出版理論建構的系統論著。
要提出對臺灣史的論解便必須面對臺灣與中
國大本的關係問題,因為這兩地對臺灣歷史的
成,構成了大的影響。而相較而言,由於臺灣在戰
後,於中國,因此臺灣與大之間的關係,在時間
度上,因此也為重要。彭明輝出,臺灣的歷
史研究中,在一個「中國」,前,然臺
灣史研究成為種意義上的「學」,但研究中國史的
論著,然大大於研究臺灣史的論著。78 如果我們
發表於《史學》雜誌上的論文,也得出這
論(見表)。
當然這一統,不一,因為史一
,發表臺灣史論文的有不少。但無論如
中國史研究在臺灣史學界佔多狀況毋庸置疑,而
且在近也不會變。
中國史研究在臺灣學界的影響為一種「
74 永和,《臺灣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頁 445
75 ,《水螺:日時期臺灣社會的生》(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和《示臺灣:權力、間與
統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新聞記者出柔縉近寫作《臺灣西方文明初》(臺北:
麥田出版社,2005),筆調清,成為一本暢銷書,亦可見公
76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77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史 1945 年》(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周婉窈向筆者透露高臺灣史的
很濃的興的歷史作,可,不社會要。2006 2 23 日筆者與周在中研院的訪談。
78 參彭明輝,《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特別是頁151-206
表二:《新史學》雜誌論文之內容分類(1990-2005)
七八十十十四 計百分比
臺灣史 113211 1 2 1 2 15 7.9%
中國史 8108 910111113611 10 710 8 11 6149 78%
世界史 211412414252714.1%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的意。但也表明臺灣與中國大的關
係,、理。於是臺灣一些界人便希
中國化」,與中國文化一。正如林滿紅所觀
察的,有關臺灣史的歷史論述,成有兩種對
傾向,一種強調臺灣延續了中國文化,而一種
強調臺灣與中國文化有關係。而林又出,這兩種
,又都將「主」與「文化」為一。前者
為臺灣延續中國文化,因此臺灣的「主也與中
國大不可分」,而後者重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
同,「以臺灣主」。的觀察是,就文化
而言,「臺灣人比中國大更像中國人」,因為在
本統臺灣之前的年,人的經將中國文化
包括活動)引入臺灣,而本的殖民
,與臺灣的社會隔絕,因此有在
這一文化和經基礎的總體意見是,如
果在臺灣史研究中「中國化」,不但無展現臺
灣歷史的特徵,而且會不自沿來的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化為臺灣民族主義」。79
然林滿紅提出了上述這些有意的觀察,但她尚
有將這些想,以形式,也以此為
構,寫成一部臺灣的史。同,臺灣大學的察近
年與京大學的林正合作,以「殖民近代化」為
題,對日據時代臺灣的「近代化」,從東的角度做了
一些研究,但也出版了論文集。80 即便如此,林滿
紅、察的(後者以臺、關係為主),
是在臺灣史的研究中,上,自 1980
代以來,有意重構臺灣歷史解的人士,大都是
了學界的人。如來研究史,後來脫離學界、成為
理論喉舌明。外,與明相
界的杜正勝,也自然是出的一間的臺
灣史教材或的臺灣史,除了黃秀政
臺灣史以外,81 也大都間人士或臺灣
專門研究構的學者寫,前者如戚嘉林的
灣史作,後者臺灣史綱》
臺灣史82 有的人士寫的臺灣史
作,也史學可。如便
雜誌編輯所寫的現臺灣1620-1945
寫了一熱情洋溢言,肯定者用「
國」的角度,來觀察臺灣歷史的83 這一
也表明,臺灣歷史研究者的作,與臺灣社會的歷
之間,在了一顯著差距」(Gap)。
臺灣歷史研究的「解構」(以「的就是的」的
研究興趣為代表)和臺灣社會前所需要的歷史論述的
「重構」之間,成有一種在「」(Tension)。84
,自 1980 年代、特是解以來,臺灣
的歷史論述,入了一個被統地解構的過程,而
這一解構,主脫離了史學界的人士來,而
的歷史研究者,也有一部分人有意重構,但
種種因審制度、「歷史」的流行、史
等等,這一重構的不成氣候。就解構
而言,明自 1988 年以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
度上,的觀察點承了1970 年代以來的左翼
評傳統,強調從,而不是臺灣統者的
察臺灣的歷史,以出「臺灣人的主體
」。出,國民黨立的臺灣歷史研究,將臺灣的
近代歷史,與國民黨在大的國,而
79 林滿紅,《晚近史學與兩岸思維》,語見 18、117。
80 林正吳密主編,《臺灣重代化》(臺北:種者文化公司,2000)和的臺灣史研究──史的
交錯》(臺北:種者文化公司,2004)。
81 政、張勝彥、,《臺灣史》(臺北:南圖書公司,2005)。
82 林,《臺灣史》(臺北:作者,1998);,《臺灣史》(臺北:文京圖書公司,2003);,《臺灣
史》(臺北:南圖書公司,2002)。
83 余英時,〈中國的尖端──臺灣編輯,《發現臺灣:1620-1945》(臺北:雜誌,1992),冊,頁 I-
VIII
84 淑珍在〈「經式」科學式」式」的歷史釋學:近中國臺灣史學發展的三面相一文的
指出「當代臺灣史學與社會脫節的問題。《當代》178(2002.6),頁 32-55。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臺灣歷史的特,特日據時代臺灣與大社會
的不同。85 這些批評,對解構國民黨的臺灣史觀,
有力、有。不過,他並沒有就如,重
臺灣與中國大以及本等地的曹永和在
1990 年代以後,了他以前臺灣歷史為中國歷史
延伸看法,而提出「臺灣史」的,以出臺
灣歷史的「性格」。不過他也承認,臺灣然是一
,處於中間,但其居民大都田為主,
因此臺灣有「性格」,還沒成「
化」。他提出「臺灣史」,是想「有文化
作的建構」。86 言之,「臺灣史」主要是對
臺灣來的一種想或展
1990 年代以後,杜正勝提出了「同」的理
論,以此來重構臺灣與大/亞以及世界之間的
關係。同時,他又與了歷史教書的編
寫,而近年又因出任教會大力推行「臺
中國世界」的「同」理論。他的這一想,
與戰後本的歷史教,而本的學者也
1950 年代便使用了「同」這個歷史教
本國史到史和世界史的漸進87 可是這個理
論,然可以用來歷史識的擴張,但在實際
上,能把層「同割裂,而是
須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杜正勝以這一理論,
,重構臺灣的中學歷史程,但對之聲頗
,不但中學實施,而且設計臺灣歷
程大的主要人樑楷,也不同意杜的主
也有意在歷史教學上「臺灣的主體意識」。88
然,要想重構臺灣的歷史論述,便地以
中國化」為,因為臺灣與中國大的關係,
絲萬縷,如果在臺灣的歷史中除中國文化,臺灣
史也就了,因為臺灣居民的大部,大都
而來,使日據時代,了中國文化。如
社的便是一89 臺灣的文化人,
光復以後,上用文寫作,中國
文化在臺灣的90 前一些以「中國化」、或
影響而寫成的臺灣史,如黃秀
臺灣史,主要方面強調臺灣歷史與中
國歷史的。其一是來臺以前,臺灣
荷蘭人、西班牙人的個「國
代」,其強調臺灣對臺灣成的
91 這些作,都是以部的、或
臺灣史,而「臺灣人的主體」,
因此可以芳明對國民黨的臺灣史觀的
者的不同,是一個是臺灣一個是
中國
四、結語和展望
因此,重構臺灣的歷史論述,必須臺灣這個
上的居民,如個不同的歷史時,與邊各
所產的互交流。這一交流和互不但有的層
,如滿吳密察等人的,而且有文化
85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臺北:自立,1992),頁 3-62。另見氏著,《臺灣的歷史與》(臺北:
版社,1988)。
86 永和,《臺灣期歷史研究續集》,頁 449。
87 史、 歷史教研究會編,《史:歷史教》(京:社,1991),頁
53 杜正勝本人並提到他是否受日本同心論的,參〈一新史氏著,《新史學之
路》,頁 66-78。,日本教重從鄉土到國家,在日臺灣便有表。參周婉窈,〈學教鄉土與國家
──時期臺灣三期語」教科書的,《臺灣史研究》4:2(1999.6),頁 7-55。
88 樑楷答記者有高中歷史課程時,表示不同杜正勝的同心論,杜不要多表示意見
》2004 11 12 日和 13 A3版
89 見陳昭瑛,《臺灣與傳》(臺北:臺灣書,1999)。
90 便是曾健民,《1945 的臺灣──日後的一百》(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頁37-38
91 參黃政、張勝彥和《臺灣史》中的37、8
漢學研究通訊 (總 期)民國
特載
的層。1990 年代以來,臺灣大學歷史系的黃
,集合了臺大、中研院和外文史的研究者,一同
討「中國文化的經傳統」。到了 2000 年,他
將這個計畫擴大,以「近世學中的經傳統
研究計畫」為合、比較 16世紀以來家文化在
各地的傳,也即把臺灣的中國文化研究,給予
的、比較的角。在 2002 年,黃俊傑與出身臺
灣、現任教國的弘祺,又在臺大成了「文明
研究中」,文明的比較研究。2005 年以後,
該計畫為「與文化研究」。換言之,黃
領導的上述個研究計畫,在重構臺灣的歷史論述
,作出了不少力,而其力的方,就是想突破
民族國家的藩籬換研究的角,等方
,重臺灣與文明的種種關係。這些
展中,也現了一些有意的作。如昭瑛
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據時代臺灣的延續,來究臺灣近代
文化中的傳統因瑋芬從日本文化中的漢字
「關」(如「」、「西」、「」、「
」、「革命」等)入究中文化的
本近代文化中的「學」。高明士比較了
的教育制度及其在近代的變,而偉瀛討了西
教在的傳及其同,以及黃俊傑本人的比較
學演化的不同層等等。92 這些作,都有
新考慮臺灣的文化、歷史分展現臺灣文化的
多元特徵。
也可到,解構和重構臺灣的歷史論
述,往往其他學的研究和人與。而且史
學之外的人士,往往比史學界的人士
言,但這代表了 1980 年代以來臺
灣文化的一個特徵。如臺社圍的研究人,在
和重構臺灣歷史論述方,近年繼續作出了不少力,
其中值得意的是以等人所文化研
究」。這一研究所角,與黃俊傑等人的作
有些等人也提倡的角度,
臺灣的現代和現代文化。他們對臺灣近年中國
主義到臺灣民族主義換,並呼
各界警惕其傳而言,的研究,延續
了1980年左翼人士、臺社人士臺灣學界現代
出臺灣學界的系,一
西方為準繩。而他的研究,想以「作為方
」,變這一構,出有關臺灣
重的關係中,為臺灣重
93
之,上述表明,代的臺灣歷史論述,
的解構與重構之中。史學界的作,比較集中在
者。這一與世界圍史學研究的
,也了「史」的而又影響,但
臺灣社於歷史
力,在近法疏解。近史學界輩許
先生,出《萬中國歷史,
論的而及時,可是一個。而黃
「大歷史」,但響應寥寥。這
一史學界「」的現值得所有史者
惕!94
92 見陳昭瑛,《臺灣與傳》;瑋芬,《近日本漢學的「關詞」研究:學及》(臺北:臺灣大
學,2005);高明士編,《史研究的顧與》(臺北:臺灣大學,2005);黃俊傑,《亞儒學史的新
(臺北:臺灣大學,2004);古偉瀛編,《東西史的新局:以基督教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2005)等。
93 陳光興,〈在現代主義研究之間和〈亞洲作為方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2(1992.5),頁
85-116;57(2005.3),頁 139-218。
94 在中研院近史所於 2005 6 29 日至 7 1 日的中國近史的考」仁恕、連玲玲分別以〈明
消費的新典範與新問題和〈新典範?「活」在中國近史研究的問題為題表論文,
對社會生史的研究趨向及史學價值反省些探,可以有助於歷史研究和社會之間的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