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組好還是自然組好—選組相關 Q&A
選擇類組課程(以下簡稱選組),你有困擾或疑惑嗎?對一個高中學生而言,選組是一生中
所面臨的重大抉擇之一,因為它是決定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的第一步。雖然高二課程目的僅在試
探,考試分發方式中學生也可以自己選擇考科,文理組間的區分逐漸模糊,但是它畢竟是同學
發展自我探索未來生涯發展的第一個起點。如果同學對自己的生涯規劃有很清楚的了解,老師
恭喜你!希望你能朝著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去努力追求。但如果你還不太清楚了解自己未來的
生涯發展方向,在此老師就同學們提出的疑問,以書面方式做個解答,希望能對同學有一些幫
助。當然,如果回答不夠完整,或有遺漏未答的問題,請同學向自己的輔導老師做進一步的詢
問,相信你會得到較為滿意的回答與說明。
Q1:興趣測驗與性向測驗的結果不一致時,該如何取捨?
A1:經由性向測驗,同學可以了解自己潛在的特殊能力、優勢與弱點,屬於能力的部分。而
興趣測驗目的在幫助同學了解自己之職業性格,受後天的影響較大。因此當這二項測驗解釋
結果不一致時,的確會造成同學無所適從的困擾。老師建議同學:
1. 自問自己在寫測驗時,是否認真作答?當時的情境及個人生理狀況如何?是否有受到某些
因素的干擾以作為評估測驗結果的依據。
2. 若二項測驗都有認真作答,且當時心理或外在情境影響甚微時,則以性向測驗為主要參考
依據,選擇個人學習上的優勢,再重新培養個人的興趣,以期在學業表現上收事半功倍之
效。
Q2:就測驗的解釋與應用過程中,在何種情況下需主動找輔導老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A2:基本上,因為個人感受度的不同,因此只要同學覺得有疑惑,就可以找輔導老師詢問。
另外有幾種狀況,也建議同學不妨與輔導老師做討論:

1. 當同學的主觀認知與測驗結果不一致時;
2. 實際能力與性向或興趣測驗結果不一致時:
3. 測驗結果全部都偏高偏低或過於平衡以致無法比較:
4. 來自家長壓力與期望無法取得平衡與紓解。
Q3:性向測驗結果偏向理組,但對文組有興趣,怎麼抉擇?
A3:
1.選擇理組並非要完全放棄文組學科,高二的理組同學也要選修歷史、地理或現代社會三科中
的二個學科,因此同學可在高二重新探索自己想要就讀的類組課程。
2.如果個人的文組能力亦不錯,就可考慮依興趣做抉擇。
3.選組宜考慮能力,興趣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
Q4:性向測驗結果偏向文組,但對理組有興趣,怎麼抉擇?
A4:
1.選擇文組並非要完全放棄理組學科,高二的理組同學也要選修地科或生物二科中的一個學
科,因此同學可在高二重新探索自己想要就讀的類組課程。
2.如果個人的理組能力亦不錯,就可考慮依興趣做抉擇。
3.選組宜考慮能力,興趣是可以在後天培養的。
Q5:至今尚不清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在哪裡,怎麼辦?
A5:
1.就目前有的測驗結果、自己高中的學業表現、及學科老師的觀察等各方面資料,做一個全
面性的比較與分析,儘量找出與自己能力相符且較感興趣的類組。
2.多搜尋「大學科系」的相關資料;可以利用多元入學網,檢索並暸解大學校系之學習內容。
3.如果以上二項建議都做了,還是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時,可找輔導老師做個別的晤談
與討論;

Q6:不喜歡史地,故選理組;或由於理科不好,故選文組。這樣的考慮方式正確嗎?
A6:
1.能力和興趣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只是逃避史地(數理科),而不是真正有興趣和能力去
選擇理組 (文組),以後會很辛苦,應慎重考慮;
2.通常缺乏興趣,與以往學業成績有關。因此建議同學去請教老師正確的讀書方法,試著去
除對該科的主觀成見,努力把學科讀好。
3.對於不喜歡史地而選理組同學:
(1) 考慮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是否適合念理組;
(2) 如果不適合念理組,同學則必順培養對史地的興趣,且找出學習效率較高的讀書方
法,才能勝任愉快。
(3) 在目前的多元入學方案中,理組的五個學科(國、英、數甲、物理、化學、生物)並非
一定要科科強棒,才能選擇好的大學科系就讀。建議同學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所想念
的大學科系比較重視之重點學科,再做適當的決定。
4.對於數理科不好而選文組同學:
(1) 考慮自己的能力與興趣,是否適合念文組;
(2) 數學也是文組主要的考試科目之一,不可輕忽
(3)在目前的多元入學方案中,文組的五個學科(國、英、數乙、歷史、地理)並非一定要科
科強棒,才能選擇好的大學科系就讀。建議同學可以進一步了解自己所想念的大學科系
比較重視之重點學科,再做適當的決定。
Q7:對理組有興趣,但擔心英、數、理化到了高二會更難,而無法勝任,怎麼辦?
A7:如果高一的數理科成績就不差,且性向測驗的結果也顯示自己有這方面的潛能,同學就
應該更有信心,再接再厲,不要擔心太多,按照老師的教學努力學習,一定會有不錯的成績

表現。
Q8:國中理化與高中理化的關係如何?
A8:一般而言,國中理化的課程所學到的是較為基礎的知識。而高中理化則是以國中所學為
基礎,做更深更廣的學習與應用。因此如果國中理科的基礎不差,高中又認真學習的話,在
高中理科的學習上,會比較容易有好表現。反之如果國中理科基礎不是很好的同學,在高中
理科的學習上,則要花較多的心力與時間努力,才能有好的表現。
Q9:因某些類組的錄取分數比較低或科系比較熱門的因素,所以選擇某類組。這樣的
觀念正確嗎?
A9:所謂的熱門科系可以維持多久?有些科系在你畢業時,不見得仍是熱門。而類組分數錄
取的高低和報考者的程度及題目難易度有關,因此不能以這兩個因素為主要的考量。建議同
學還是要以自己的興趣能力為主要的考量,再參考父母的期望、社會環境的因素,做一個較
全面的思考,綜合各項的資料,再做適合自己的最佳決定。
Q10:發現自己就讀類組與能力興趣不合時,該怎麼辦?
A10:探討自己表現不好的原因為何:
(1) 如果是因為個人的努力不夠,所以成績未見好轉,則應進一步分析是自己真的沒有興
趣,或者只是想藉轉組方式來逃避目前不理想的成績。如果興趣還有,並非念不來,老師建
議同學要積極地改變學習方法與態度,才是最好的做法。
(2) 如果是個人已經非常地努力,但成績仍未見好轉的話,同學可以考轉組。有關轉組的相
關規定,請同學自行向教務處註冊組或輔導老師詢問。

Q11:如果所選的類組,將來在社會上很難找到工作時,怎麼辦?
A11:選組應考慮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同學以個人志趣為主,則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同學
以未來的職業出路為考量,則應了解時代的趨勢與人才所供需的狀況。其實,大學所有的科
系皆是針對社會的需要而設立的。在所謂冷門科系中,也是有基本的社會工作人力需求。因
此建議同學如有機會,可在專業領域之外培養第二專長,並抱持終身學習之態度,以增加自
己的就業籌碼。將來在職場上,就比較有與別人競爭的本錢。
Q12:自己的選組決定與父母不一致時,怎麼辦?
A12:
1.建議你將自己做決定的思考歷程,連同客觀的測驗結果、各學科的學業表現等資料,試著
與父母溝通。如果父母瞭解你的選擇是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時,就比較能接受你的決定。
2.你對某類組沒什麼興趣,且又不合乎自己性向的,不要因為別人的遊說或其它因素而勉強
自己就讀。最好也不要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畢竟這個決定對自己高二的學習狀況及自己未來
的生涯發展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3.在此老師建議同學在選組時,最好考慮下列三方面:
(1) 自己的興趣能力、性向及價值觀。
(2) 了解目前大學的科系及主要的學習內容,確定自己喜歡的科系,認識自己將來想從事
的職業內涵。
(3) 了解父母的期望、家庭背景及社會需求。
Q13:高二選讀第一類組的同學,必須選修自然學科四科中的一科(多數學校只開設生
命科學與地球科學讓同學二選一),生命科學是指定科目考試之一,是不是選修
「生命科學」會比較有利於未來的升學機會?
A13:
1.基本上,同學的選修考量仍應以個人的興趣為主,有些同學會因為老師的給分方式、想要
和好朋友在一班、或對升學是否有利等因素,作為選擇的主要考量,這都不是一種正確或

明智的決定方法。
2.這兩科選修科目都在高三學科能力測驗的考試範圍內,並無所謂哪一科比較有利的說法。
3.對於難度較高的「指定考試科目」而言,文組傾向學生在選修科目中所學習到的生命科學
內容,除非自己在高三持續性的時間投入,否則並無太大的幫助。
Q14:在選組時,可能會有哪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和看法呢?
A14:
1.認為念文組的同學比較沒有出息;讀理組的同學才比較有前途。
2.認為女生就要唸文組;男生應該念理組。
3.認為讀文組的同學數學一定不好。
4.抱著「試讀」的心態去選組,也就是在選組時就已預留轉組的退路。
5.跟著同班的好朋友選同一類組,而沒考慮到自己的興趣與能力。
6.不喜歡背誦文科,所以只好選理組。
7.家人都讀某類組,我也應該要就讀某類組。
8.認為聰明的人唸理組;不是那麼聰明的人只能唸文組。
以上這些想法,常會在選組的過程中,影響同學做正確的決定。希望同學都能建立正確的選
組選課觀念,做一個無怨無悔的決定。
註:以上資料引自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 94.03)。高中選課輔導手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
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