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新北市私立崇光中學 110 學年度第二學期 高一期末考國文試題
一、單選題(30 題,每題 1.5 分,45%):
1.B (甲)音皆ㄈㄟˇ。悱惻:悲切動人的樣子。(乙)ㄘㄨˊ/ㄐㄩ/ㄗㄨˇ。(丙)皆音纏。(丁)居/具/具。(戊)皆音仇。(己)ㄋㄨ
ˇ/ㄋㄨˊ。孥:兒女/ㄋㄨˊ。(庚)皆音ㄒㄩˋ
2.D A言簡意「該」→賅。深中肯綮:喻分析深刻,能命中要害。綮,音ㄑㄧㄥˋ。B.按「步」就班→部 C.突如「奇」來→其。
3. A (A)盡。(B)出售/購買/求取(C)請託/類/隸屬。(D)指責/水治理/研究
4. C (C)看選項各句,大致能推出這段話是一段假設推論的過程,因此(乙)有「假使」,當排序第一。接下來則是承此假設展開的推
論,(甲)有「將」字,應是前面有個前題,才形成「假使……將……」這樣的句式,(甲)在(乙)後。進一步推論若臺灣幅員狹小
會有什麼結果,故接(丙)風景會變得單調,同時因為單調故其後接單調的結果,沒有豐富的姿采、人與生物的風貌迥異,故最後接
(戊)(丁)。
5.D (A)皆在危難之時接受任命。(B)描寫久雨後的景色,遷客騷人感物而悲的情懷。(C)聖君與賢臣遇合如虎嘯風生。(D)位卑/官
盛
6.D (A)奉養生者,安葬死者。(B)形容早出晚歸,旅途勞累。(C)散著頭髮,來不及結好帽帶,形容急迫的樣子。(D) 喻仁愛的胸懷。
7. B: (丙)應改為「古文運動的激盪」、溫卷風氣的影響
8. B AB根據表格
106
年和
107
年電子報及電子漫畫均持平,而電子雜誌、電子書不但沒有上升而反下降,據此可知國人仍以紙本閱
讀為主。(C)
107
年的數據較
106
年下降,因此國人的閱讀風氣不升反降。(D)應為報紙類。
9. D (甲)宋代范仲淹(乙)唐代韓愈(丙)三國諸葛亮。(丁)春秋孔子 (丙)( 乙)( 甲)。
10.B 題:名/動 (D)甲.名(天下大局)/名(天下大局) 乙.名/動 任務/成功。丙.名/動,憂慮/擔心焦慮 丁.名(老師)/動(學習) 戊動
(以……為樂)/名(快樂)
11.D (D)(甲)春秋時代→戰國時期。(乙)都要相愛,不應言利→相愛互利。墨家強調以「兼相愛,交相利」的方式消除世間強凌
弱、眾暴寡的現象。(戊)每個成員都稱為「墨者」,「鉅子」為最高領袖,每一位墨者都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
12.B 題幹即若滿足假設條件,則帶來怎樣的結果。(A)前、後句為承接關係。(B)前、後句為假設關係。出自司馬遷〈張釋之執法〉。語
譯:這人驚嚇了我的馬,幸好我的馬性情柔順,假使是其他的馬,豈不就摔傷我了嗎?(C)後句為承接前句的推測。(D)後句提出反
問,未有假設。
13.C (A)玉山雲霧變化,玉山時隱實現,影散雲流後能完全看見皎潔光鮮的玉山。(B)以交響樂比喻高山風起雲湧的壯闊。(D)「隱隱如紗
籠香篆」為薄霧掩蓋玉山的畫面。
甲譯 不久,有一抹雲飛落在中峰峰頂,又往下墜到山腰,接著橫斜著往右移動,於是玉山三峰頓時消失了兩座。雲絲慢慢伸長飄到
左邊,由下往上,一直到與天空相接。雲比紙更薄,在玉山三峰間的邊緣來回摩擦飄蕩,隱隱約約,彷彿薄紗籠罩著篆文狀的盤香。
忽然間微風吹拂,煙消雲散,一切都消失了,皎潔光亮、高大開闊的玉山,便完全顯現出來。轉瞬之間變化不一,山形一會兒顯現,
一會兒隱藏。過了中午之後,玉山就完全被雲霧遮蔽而隱藏不見了。
14. C 從雜誌封面內容中提到的「無父」、「鉅子」、「節用非樂」等線索,可知封面人物應為「墨子」。(A)根據「清靜無為」,可知是老
子。(B)根據「禮」、「愛要有等級」,可知是孔子。(C)根據「摩頂放踵」、「世界和平」,可知是墨子。(D)根據「權術」,可知為縱橫家
的思想。
15. B (A)前句言君子與小人在困窮狀態中的人格體現,可與後句相對應,顯現出困窮對人格的磨練。(B)前句言禮之根本,在於內心要有
真實的情感,不能只追求外在的形式。此與後句意涵不符,後句乃言禮之重要。(C)前句言及透過詩、禮、樂來培養自己美好的德
行,後句則符合「禮」之效用,前後兩句意涵可通。(D)兩句皆說明好的本質如果沒有節制,則會產生弊端,前後兩句意涵相符
16.B 「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林黛玉心思較他人細上幾分,又患有心絞痛之症。 薛寶釵體態豐滿,品格端方,才德兼
備,性格大度。 從「女孩都是水做的骨肉」可知是賈寶玉。 由「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可知是
伶牙俐齒、精明能幹的王熙鳳。而「粉面含春威不露」刻劃鳳姐美貌,也展現她的性格。「丹唇未啟笑先聞」更進一步說明了王熙鳳
嘴甜心苦的性格。
17.D A 敘事句(主+動) B 判斷句(是) C 敘事句(主+動) D 表態句 主+形
18.C
19..D 20.A 21.A
20.由墨子言即便自己身死,其弟子已前往宋守城,楚王才放棄攻城可知
21.B只見弟子多,未見嚴格 C弟子可承繼之志,而非宗教色彩D乃說明功成卻不為宋百姓所知,非儉樸
22.B漢魏六朝的志異多是傳錄,非作者特意創作。唐傳奇則不然,文人開始有意識地加入自身思想與情感(展現創作動機)
23.A韓愈〈圬者王承福傅〉、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傅〉為寓言,非傳奇,未收錄於太平廣記。唐代文人藉傳奇談禍福並寓懲勸。宋乃創作白話小說(平話,話本)(文
中所提:別有藝文興起)非改寫唐傳奇。
24.B (A)由甲圖「主要是鯷科及鯡科的仔稚魚」、乙文「魩仔魚是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可知,並非魚類的幼苗皆稱為魩仔魚。(C)
由甲圖「地方主管機關於每年5/1~9/15擇定連續三個月為禁漁期」可知應是在這段期間自由擇定禁捕期。(D)由乙文可知魩仔魚是「許多
種魚類賴以生存的重要食物」,無法看出是否專指大型魚類。
25.C (C)文中未提到開發其他沿海魚類,僅表示「魚源枯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撈了太多魩仔魚」。
二、單選混合題(二)
26.C (A)「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是治標不治本 (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乃五十步笑百步.「行百里者半九十」(事物越接近成功越難) (D)意
近水到渠成,非(載舟覆舟:使用得當與否)
27.A (A)列舉民眾生活層面,呈現出養生喪死的具體結果(B)並未說明未施王道的結果(C)先類比說明後導出養生喪死的觀點,非先說明論點 (D)並未使
用不同事物喻人民生活。
❖素養手寫題 1:根據乙文所提王道之治的進程,請根據不同層面分類填入相對應的適當文字(10 字以內,每格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