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年學測自然科試題解析:颱風移動與力學分析

pdf
1.18 MB
10 頁
carolyn.chen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1
111 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詳解
自然科
第壹部分:選擇題
1.
颱風的暴風半徑為 180 km,根據題圖的比例關係,可推測颱風自 21 14 時至 22
02 時,移動的距離約為
3
180 135
4
×≈
(km);又經過的時間為
10 2 12+=
(hr),所以颱風移
動的平均時速約為
135 11.25
12
x
vt
=≈≈
(km/hr)。故最接近答案選(B)
2.
(A)(B)颱風以等速率移動,但方向持續改變,故所受合力與速度方向垂直,且不為零;
(C)(D) 23 14 時之後,因颱風每天移動的路徑長不同,故並非等速度前進,因此颱風
在各點位置所受合力不一定皆為零;(E) 24 14 時至 26 14 時之間,颱風的速度變
慢,故所受平均合力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故選(B)(E)
3.
物體在某星球表面上所受重力 W,等於其質量
m
乘以該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
22
Gm m
W mg m rr
= =
星星
星物
星星
(其中
G為定值),可得
2
M ME
2
E EM
W mr
W mr
= ×
,題目告
E
M
1.86
r
r
=
E
M
9.3
m
m
=
,故
2
M
E
11.86 0.37
9.3
W
W
=×≈
,故選(B)
4.
(A)弱作用主要與太陽的核融合反應有關;(B)強作用與原子核內的作用力有關;(C)
克是藉由強作用組成質子與中子等粒子;(D)電磁力與日常天氣現象中的閃電與打雷有
關;(E)重力作用與地球、月球的運行有關,造成四季氣候不同的變化,下雨、下雪也
與重力有關;故選(D)(E)
5.
物體動能:
2 3 224 2
11
3600 10 720 10 10
22
k
E mv v v v= × =× × = ⇒=
(m/s),故選(A)
6.
根據安培右手定則,欲使
2
0I=
的晶片卡線圈產生
2
0I>
流向的感應電流,即代表感應
電流為逆時針方向,此時晶片卡線圈產生的感應磁場方向應向上。當讀卡機線圈內的
電流
1
0I>
時產生的磁場方向向下,由冷次定律可推知此時
1
I
應漸增,使晶片卡線圈產
生向上抵抗的磁場,而使
2
0I>
;同理,當
1
0I<
1
I
應漸減,使
2
0I>
。電流維持定值
無法產生感應電流。故選(B)(E)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2
7.
所預測地球大氣向外的熱輻射,最接近題圖中 260 K 的標準輻射體所發出的熱輻射,
0 K 273.15 C 260 K 13.15 C 10 C=− ° =− ° ≈− °
,故選(D)
8.
根據題圖可看出,當大氣中的 CO2含量增加時,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減少的部分會增
加,即
A
F
減少,故
0
T∆<
;而大氣向外熱輻射功率減少,代表地面吸收的熱輻射增
加,即
G
F
增加,故
0T∆>
。故選(B)(E)
9.
(A)(B)光電效應是由愛因斯坦提出光子說解釋;(C)拉塞福利用 α粒子撞擊金箔探究原
子結構;(D)波耳首先提出電子的能階概念,並非首先觀測到氫原子光譜;(E)拉塞福原
子模型建構於 1911 年,早於 1913 年波耳提出的氫原子模型。故選(B)
10.
H+He2+Li+三者的電荷比為 121,原子量比為 1.04.06.9 147,因此三
者的
電荷
質量
比約為
1
1
2
4
1
7
,所以三者荷質比的關係為:H+ > He2+ > Li+。故選(A)
11.
(A)(B)根據題目 Rf值的定義,乙的 Rf值應遠大於 0.2,甲
與丙的 Rf值相加應遠大於 0.6(C)根據題圖可推估乙與
丙層析時移動距離約為 85(如右圖),故移動速率比約
85(D)層析法是利用不同成分對濾紙的附著力不同
而分離,與成分的分子量無關;(E)展開液與分析成分固
定時,Rf值約為定值,不會隨展開液移動距離增加而變
大。故選(C)
12.
根據題目敘述與相圖,甲烷水合物處於低
溫高壓的狀態下,故位於相圖(可參考右
圖)的左下方,而甲烷則位於相圖的右上
方;冰的溫度比水低,故冰位於相圖的左
方,水位於相圖的右方。(A)因水不會燃
燒,故發生燃燒反應的應為甲烷氣體;(B)
由相圖右上方可知,甲烷氣體與水可同時
存在;(C)相圖中在 0°C140 大氣壓時為
甲烷水合物與水同時存在;(D)相圖中在-15°C 時,會有甲烷水合物存在;(E)相圖中
0°C10 大氣壓時,會有甲烷存在,而不會有甲烷水合物。故選(A)(E)
13.
已知指示劑 X pH 7.5 以下和 8.0 以上分別是無色和粉紅色,而指示劑 Y pH
4.0 7.5 8.0 10.0 時分別是綠色和藍色。整理表 1與題目資訊,則如下表所
示。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3
溶液體積比(甲:乙) 指示劑 X 指示劑 Y
19 粉紅色 (pH>8.0) 藍色 (pH 8.0~10.0)
11 無色 (pH<7.5) 綠色 (pH 4.0~7.5)
91 無色 (pH<7.5) 綠色 (pH 4.0~7.5)
故甲、乙溶液體積比為 19時,pH 值介於 810 之間;甲、乙溶液體積比為 11
91時,pH 值介於 47.5 之間。由上述可推知甲應為酸性溶液,乙應為鹼性溶液,
(B)(C)(D)錯誤;(A)當甲、乙溶液的濃度各為 0.1 M,若甲為 HCl(aq) pH 值為 1,與
乙溶液的 NH3(aq) 混合,由於 NH3(aq)為弱鹼,中和後,溶液 pH 值應小於 4,不符表格
現的結果,故(A)有誤;(E)若甲為 CH3COOH(aq),與乙溶液的 NH3(aq)混合,依表 1
知,醋酸:氨其體積比為 19,其中和後溶液 pH > 8,而兩者體積比為 1:1 時,可得
醋酸銨,其 pH 7,而當醋酸:氨其體積比為 91時,由於醋酸為弱酸,故中和後
其溶液 pH 值介於 4.0~7.5,符合表格結論。故選(E)
14.
辛烷燃燒的反應平衡式:2C8H18() + 25O2(g) 16CO2(g) + 18H2O()50 公升的辛烷莫耳
50 1000 0.7 307
114
××
=
(mol),燃燒產生 CO2的量
3
16
307 44 10 108
2
= ×××
(kg);而 1
公畝森林平均每天可吸收 16 kg CO2,可得
108 6.75 6.8
16
=
(天)。故選(C)
15.
100 cm3的金屬塊完全沒入 X水溶液中時,金屬塊會受浮力作用而減輕 120 gw,代
表金屬塊所排開液體重為 120 gw
120
120 D 100 D 1.2
100
=×⇒ = =
液液
(g/cm3);根據題圖
可得知在 45°C 時,X的溶解度為 40 (g/100g H2O),因此 X的體積莫耳濃度可表示為:
3
40 8
(mol)
75 15
M = 4.6
(100 40) 7
10 (L)
1.2 60
=
+×
(M)。故選(D)
16.
氮原子 N屬於ⅤA族元素,具有 5個價電子,通常會有 1
孤對電子;如右圖芬普尼的結構中有 4N,因此共有 4
孤對電子。故選(B)
17.
由題圖可判斷得知 a為碳 Cb為氟 Fc為鈉 Nad為磷 Pef為硫 S的同位素、
g為氯 Clh為鈣 Ca(A)週期表中,同週期元素愈往右通常半徑愈小,故 a的半徑比
b的半徑大;(B) f e為同位素;(C) c的氧化物為 Na2O,為金屬氧化物,水溶液偏鹼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4
性,d的氧化物為 P4O6P4O10,為非金屬氧化物,水溶液偏酸性;(D) h只有 2個價
電子,f則有 6個價電子;(E) 質量數 = 質子數 + 中子數,f的質量數比 e的質量數
大,兩者質子數相同,所以 f的中子數比 e多。故選(A)(E)
18.
(A)大部分酵素由蛋白質組成,而蛋白質是胺基酸的聚合物;(B)胃液為酸性,故胃蛋白
酶應在 pH 值較低的環境才有最佳活性;(C)酵素的催化能力通常在一定溫度範圍下才
能發揮最佳活性,溫度過高反而會破壞酵素;(D)制酸劑為鹼性,會減少胃液的酸性,
造成 pH 上升,進而降低胃蛋白酶的催化能力;(E)胃蛋白酶具專一性,無法分解澱
粉。故選(A)(D)
19.
依題幹所述「DNA 含量與螢光強度成正比」,故螢光強度變化可視為間期(1X 2X)
前期(2X)、中期(2X)後期(2X)、末期(2X 1X)
(A)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染色體套數介於 2N~4N,非單套染色體;(B) DNA 複製發生
於間期,故間期螢光強度較強。細胞分裂完成時,螢光強度最弱(1X)(C)細胞完成
DNA 複製時,染色體套數不會改變,細胞具二套染色體;(D)(E)細胞 DNA 複製應處於
細胞生長期(間期)中的 S期。故選(B)
20.
(A)植物木質部中的導管、假導管和纖維細 胞皆為死細胞,故無細胞核;(B)植物根尖
具生長點(分生組織)細胞分裂能力旺盛;(C)受傷後的皮膚因要進行細胞分裂做修
復,故此時細胞分裂能力旺盛;(D)成熟生殖細胞已完成減數分裂,故不易進行細胞分
裂;(E)成熟神經細胞不具分裂能力。故選(B)(C)
21.
(B)發酵作用在細胞質中進行;(D)有氧呼吸過程中會在細胞質和粒線體產生 AT P 。故選
(A)(C)(E)
22.
(A)一對遺傳因子代表一對基因,不能代表兩個基因型;(D)獨立分配律討論的兩對基因
需位在不同對染色體上;(E)孟德爾的遺傳法則僅適於二倍體的生物,無法適用病毒。
故選(B)(C)
23.
(A)控制組的魚正常分泌生長激素;(B)GH 轉殖組的魚因為生長素分泌較多,原則上可
合成更多蛋白質增加體質,故肌肉密度應比控制組高;(C)由實驗結果看出不論控制組
或轉殖組 GH 在河水的體長皆比在試驗場要小,可得知河水可能缺乏大西洋鮭生長所
需物質;(D)在河水中,GH 轉殖的大西洋鮭體長還是較控制組長,可知 GH 轉殖的大
西洋鮭所分泌的生長激素較多;(E)在河水與試驗場池水中的 GH 殖大西洋鮭,兩者
分泌生長激素的量應差不多。故選(C)(D)
24.
(A)RNA 分子多由一條聚核苷酸鏈組成,多為單股結構,但 tRNA rRNA 部份結構成
雙股;(B)構成 RNA 含氮鹼基為 AUGC,但 DNA ATGC,故二者含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5
氮鹼基種類沒有完全相同;(E)RNA 應在細胞質進行轉譯產生蛋白質。故選(C)(D)
25.
(A)控制組應為不注射疫苗者;(B)由題幹無法看出試驗值是否被校正;(C)由圖可看出
注射 10μg30μg50μg 在注射第 22 天時,體內中和抗體數量皆有超過檢測極限值,
代表此時免疫原性是有意義的;(D)由圖可看出注射 10μg30μg50μg 在注射第二劑
後,在第 29 天體內中和抗體數量皆有顯著增加,代表對免疫原性有提升;(E)60μg
無注射第二劑,其體內中和抗體不足,可知注射第二劑對增加免疫原性很重要。故選
(C)(D)(E)
26.
(A)雞為鳥類,應與鱷魚同為爬蟲綱,而人類應為哺乳綱;(B)烏龜為爬蟲綱,而蝙蝠和
海豚皆為哺乳綱;(C)鯊魚為軟骨魚,而吳郭魚和鮭魚皆為硬骨魚;(D)植物和動物為真
核生物,而細菌為原核生物;(E)無尾熊與袋鼠為有袋類,而熊貓為完全胎盤性哺乳
類。故選(C)(D)
27.
(A)天擇選擇適合環境的性狀而改變族群基因結構,故天擇與 DNA 改變無關;(D)DNA
現代理論沒有取代達爾文的演化理論。故選(B)(C)(E)
28.
(A)太陽系中的類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B)小行星帶位於火星與木星之
間,由地球前往火星不會經過小行星帶;(C)太陽系中與地球體積大小最相近的行星為
金星;(D)此選項所描述的行星為木星;(E)題目告知,題圖中白色圓圈區域為富存黏土
礦物與碳酸鹽的三角洲區域,表示火星上可能曾有河流出現,出現流水痕跡,並適合
生命發展。故選(A)(E)
29.
較古老的地形會被新形成的地形所截切,根據題圖,(丙)三角洲被(甲)小隕石坑所
截切,(甲)小隕石坑又被(乙)波紋狀的風成沙丘所截切,故此地貌由老到新的形成
順序為丙--乙。故選(D)
30.
星跡照片是因地球自轉,使天上星球的視運動在底片上留下軌跡。根據題意,甲、乙
兩地所拍得的星跡照片皆為面向東方,故照片左端為北方,右端為南方;而地球自轉
軸會與星跡垂直,故天球北極位於照片左端,天球南極位於照片右端。(A)(C)(D)甲地
拍攝照片中地球自轉軸接近水平,故甲地相當接近赤道;(B)(E)乙地拍攝照片中地球自
轉軸與地面夾角約等於 45 度,且天球北極位於照片左上方,故乙地位於北半球,且緯
度約等於 45 度。故選(C)(E)
31.
恆星的表面溫度除了比行星還高外,其溫度高低還可由顏色來判斷,發出藍白色光的
恆星,表面溫度會比發出紅色光者來得高;而愈靠近太陽的行星,通常溫度也愈高。
(A)織女星發出藍白色光,故表面溫度比發出偏紅色光的心宿二高;(B)火星較靠近太
陽,故火星表面溫度比天王星高;(C)心宿二為恆星,故表面溫度比屬於行星的天王星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6
高;(D)(E)恆星的發光能力與其溫度及表面積有關,行星則無法自行發光,根據題意僅
能判斷星球的表面溫度高低,無法判斷各星球的發光能力。故選(A)
32.
潛熱釋放代表水由氣態變為液態(凝結),或由液態變為固態(凝固),或是直接由氣
態變為固態(凝華)(A)水氣凝結成露珠為凝結現象;(B)冰直接變成水氣為吸收潛
熱,屬於昇華現象;(C)積雪融化為吸收潛熱,屬於融化現象;(D)水氣形成冰晶為凝華
現象;(E)對流雲的形成為水氣凝結為小水滴或進一步凝固為冰晶。故選(A)(D)(E)
33.
對北半球而言,題圖中甲的位置最靠近天球南極,故太陽的視軌跡在此位置時應為冬
至;丙的位置最靠近天球北極,故太陽的視軌跡在此位置時應為夏至。若假設地球的
位置不變,則太陽會以逆時針繞地球旋轉,故丁應為春分、乙應為秋分,春分到冬至
的移動順序為:丁→丙→乙→甲。故選(D)
34.
(A)長帶狀的雲為冷、暖氣團交會時所形成的鋒面,故甲天氣系統屬於鋒面;(B)(D)
乙天氣系統雲的形狀與所在緯度可判斷得知,乙屬於颱風或熱帶低壓的雲系;(C)(E)
箭頭所指位置為臺灣東北部,會受甲天氣系統影響,且題目告知衛星雲圖拍攝時間為
秋天,東北季風漸強;乙天氣系統在丙地形成的風向為東南風,容易與東北季風產生
共伴效應,為丙地帶來豐沛的雨量,所以丙地應提防豪雨。故選(B)(C)(E)
35.
(A)(B)(D)根據短文內容,鰻的幼魚會隨北赤道洋流與黑潮漂游,故鰻苗的分布情形有
可能反應黑潮的流況分布,所以福建海岸及臺灣西岸冬季可能捕撈到鰻苗,代表黑潮
此時可能經過臺灣海峽;日本、韓國、臺灣及大陸等地可以捕撈鰻苗,也可能是因為
鰻苗利用黑潮移動的結果;(C)日本九州位於日本西南端,利用 34 題題圖,可估算九州
與臺灣約相距 800 公里,黑潮由南向北流動,平均流速約 1 m/s,故從臺灣流到日本約
800 1000 800000 9.26
1 60 60 24 60 60 24
×=
××× ××
(天),故臺灣鰻苗漁汛多半比日本九州提早 9
以上;(E)生態環境的汙染與破壞,確實可能導致鰻魚產量變少。故選(C)
36.
假設黑潮水的重量為 A,河水的重量為 B,則根據題意,可得:
A 33 B 1 25 8 A 24 B A B 3
AB
1
× = = =
+::
。故選(A)
第貳部分:混合題或非選擇題
37.
(A)(B)根據題意資訊,無法比較油母質與木炭中的碳質分子量與顆粒大小;(C)(E)根據
題圖,可看出油母質與三種不同濃度的二鉻酸溶液反應時,碳的殘留百分比均隨反應
時間而下降,但木炭則否,且木炭中碳的殘留百分比,不因二鉻酸溶液濃度不同而有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7
明顯差異,故油母質較易與二鉻酸溶液反應;(D)二鉻酸屬於強氧化劑,可將碳氧化變
成碳的氧化物,並非還原。故選(C)(E)
38.
根據左方題圖,可看出最下方曲線反應最快,中間曲線次之,上方曲線反應最慢,而
濃度愈大者反應愈快,故三者濃度大小關係為:丙 > > 甲。
39.
(A)大氣中黑碳的總量會影響地球氣溫;(B)沉積於地殼中黑碳的總量不影響大氣中的黑
碳量;(C)(E)應以大氣中黑碳總含量為依據,與黑碳中含碳分子的分子量或黑碳的來源
無關;(D)黑碳微粒會因吸收太陽輻射而影響地球氣溫。故選(A)(D)
40.
由於黑碳會吸收太陽輻射,所以若沉降到極區冰川表面,冰雪消融的速率會加快。
41.
(A)樣品直接烘乾秤重,可能會包含許多非黑碳的雜質;(B)以有機溶劑充分潤洗雖可能
溶去部分雜質,但仍可能有其他無法溶解的雜質殘留其中;(C)(D)在氧氣下點火充分燃
燒後,產生的氣體會包含 H2OCO2等物質,僅用排水集器法無法分離這些物質,
且可
能有部分 CO2會溶於水中,但通入過氯酸鎂可先吸收 H2O,再通入氫氧化鈉則可吸收
CO2,分別秤重後即可算出不同產物的重量;(E)欲使樣品通入氫氣產生甲烷,壓力、
溫度需達一定條件,並利用觸媒進行反應,生成率也難以達到 100%。故選(D)
42.
(A)火山爆發會產生大量的 CO2(B)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吸收 CO2,也會藉由呼吸作用釋
CO2(C)海水溶解 CO2的含量有限;(D)地球誕生以來經歷多次氣候變遷,大氣中
CO2的比例也有大幅度改變;(E)近百年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產生大量 CO2,已對氣
候變化與碳循環平衡造成了影響。故選(A)(B)(E)
43.
(A)(B)(C)(D)海水的侵蝕、搬運作用,以及風吹、日晒、雨淋產生的風化作用,都會使
海岸附近的岩壁逐漸凹陷減小,而形成海蝕凹壁,並非經歷變質作用所產生;(D)大地
震的瞬間抬升,也可能使地貌發生變化,而形成海蝕凹壁。故選(C)
44.
(A)(B)-14 定年法是利用碳的同位素 14C之放射性,來對樣品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
若岩石中含有碳-14,則可根據其衰變規律來推算該岩石的年代,是種絕對地質年代的
定年法;(C)-14 的半衰期約為 5730 年,若超過 10 個半衰期,則樣品中的
放射性元素
含量就會大幅減少,導致不易測量且誤差變大,因此碳-14 定年法不適用於時間尺度十
萬年以上事件的探討;(D)母元素每經過一個半衰期,含量就會減少一半,故比例並非
隨時間呈線性衰退;(E)-14 的原子核是由 6個質子和 8個中子所組成。故選(A)(B)
45.
根據題表 3的數據,可在坐標圖上標出各點;又題目告知由大地震引起的快速抬升,
和緩慢抬升有所不同,故各點之間的連線,並非斜直線的緩慢變化,而是應以水平與
垂直線連接所呈現的快速變化。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8
此海岸 T0T3期間的平均抬升速率
(18 0) 1000 7.5
2400 0
−×
= =
mm/年)
46.
(A)(B)圖中甲為磷酸根,乙為核糖,丙為含氮鹼基;(C)(D)(E)RNA 的含氮鹼基可以為
AUGC。故選(A)(C)(D)
47.
(A)(B)(C)病毒之核心可能為 DNA RNA,但病毒因非細胞組成,故不列入三域之
一;(E)病毒命名方式與其是否列入生物系統無關。故選(C)(D)
48.
由圖可看出蝙蝠 RNA X較相近,與 Z較遠。而由圖也可以看出「辛」RNA 與蝙蝠
病毒 RNA X相近。所以「辛」病毒 RNA X和蝙蝠病毒 RNA 親緣關係最接近。
49.
題目告知飲酒後的監測數據曲線中,週期大、振幅大的波動屬於屬於低頻波,故根據
題圖,若時間取 40 秒,可得
S
60.15
40
f≈≈
(Hz);週期小、振幅小的波動屬於屬於高頻
波,若時間取 10 秒,可得
H
13 1.3
10
f≈≈
(Hz)。故選(B)(D)
50.
血液中的物質接近感測器時,以都卜勒效應來看,代表波源接近觀測者,根據波速公
vf
λ
=
,當波源接近觀測者時波長 λ會變小,故頻率 f會變大,而波速 v不變;故可
得:
IR
vv=
IR
λλ
>
IR
ff<
IR
TT>
。故選(D)
X
Y
Z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9
51.
題目告知波自波速較慢的介質 A,射入波速較快的介質
B,故折射角會大於入射角,即折射線會偏離法線(偏左
下),如右圖所示。
52.
根據題圖,飲酒前血液流速即存在高頻的部分,故
H
f
與飲酒無關;依據生物學判斷,
血液流速主要與心跳有關,故選(B)
53.
因為 800 奈米雷射光應屬於紅光,故反射波應由紅血球反射而來。故選(A)
54.
反射的雷射光頻率變化,主要應與血管中血液的流速有關,流速愈大,雷射光頻率的
變化也愈大;而各種血管中,血液流速的大小為:動脈 > 靜脈 > 微血管,所以應為
AV C
fff
>∆ >∆
55.
(A)(B)根據題圖,溶液一與二中,初始濃度約分別為 480 ppb 200 ppb,經 MOF 處理
過的最後濃度約分別為 90 ppb 40 ppb,所以移除率約分別為
480 90 100% 81%
480
×≈
200 40 100% 80%
200
×=
,均高於 70%(C)(D)處理過後的溶液一濃度約為 90 ppb,符合
EPA 的標準,但不符 WHO 的標準,溶液二濃度約為 40 ppb,同時符合 EPA WHO
的標準;(E)實驗目的為測試 MOF 吸附水溶液中六價鉻的能力。故選(A)(D)(E)
56.
(A)操縱變因為實驗中需要改變的因素,故吸附材料的種類在本實驗中屬於操縱變因;
(B)六價鉻的初始濃度應為本實驗中保持不變的因素,屬於控制變因;(C)剔除聚合物對
於六價鉻的吸附實驗,無法得知聚合物吸附六價鉻的能力,即缺乏對照組,也會影響
對於 MOF@聚合物實驗結果的探究與分析;(D)(E)根據題圖可知,MOF@聚合物可提
升對於六價鉻的吸附能力,而聚合物則幾乎不具吸附六價鉻的能力。故選(A)(B)(E)
57.
反應式 (2) 中,Cr2O7
2
為氧化劑,自身被還原成 Cr3+,屬於還原反應;Fe2+ 為還原
劑,自身被氧化成 Fe3+,屬於氧化反應。故此反應屬於氧化還原反應。
先平衡反應式左右兩端 CrOH
a Cr2O7
2
+ b Fe2+ + c H+ d Cr3+ + e Fe3+ + f H2O
1 Cr2O7
2
+ b Fe2+ + 14 H+ 2 Cr3+ + e Fe3+ + 7 H2O
而反應式左右兩端 Fe2+ Fe3+ 係數應相同,
be=
;再根據電荷守恆:
2 2b 14 6 3e b e 6−+ + = + = =
可得: 1 Cr2O7
2
+ 6 Fe2+ + 14 H+ 2 Cr3+ + 6 Fe3+ + 7 H2O
111 年學測 自然科
10
58.
物理學上物理量的基本量包括:質量、長度、時間、溫度、光度、電流、物量。故選
(A)
59.
欲使天平恢復平衡,代表天平左端線圈所受的磁力,應與右端待測物所受的重力大小
相等,且方向皆向下。(A)(C)線圈電流逆時針方向,故 N極向上、S極向下,線圈會受
下方磁鐵 N極吸引而所受磁力向下,受 S極排斥而所受磁力向上;(B)(D)線圈電流順
時針方向,故 N極向下、S極向上,線圈會受下方磁鐵 N極排斥而所受磁力向上,受
S極吸引而所受磁力向下;(E)下方磁鐵平放,線圈所受磁力為零。故選(A)(D)
60.
根據題表可知,當線圈速度
3.8
v=
mm/s 時,感應電壓
95V=
mV,題目告知
B
V fv=
B
95 mV V s
25
3.8 mm/s m
V
fv
−⋅
⇒== =
;假設待測物質量為 m,由待測物所受合力為零,可
得:
3
32
BB
V s 25 40 10
25 40 10 A 9.8 m/s 0.1
m 9.8
F mg f I m m
××
= ⋅= × × = × =
(kg)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