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系統理論
•系統可以界定為一組具有關聯的互動單位,系統是由許多單位所
構成的,每一個單位都獨具一些功能,而又彼此相互作用,共同
締造出整體性的功能,完成兩大任務:(1)對內維持運作的平衡;
(2)對外尋求適應,並成為另一大系統的小功能單位。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觀點源自於生態學,認為系
統是一些在界線(BOUNDARY)內彼此有互動之部分所組成之
集合體,在這界限(BOUNDARY)內所有存在的實體,都可視
為一個系統。
3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相互依賴的系統,在家庭生命週期中,
成員的進入與離開都會影響整個體系。接受其獨特的生物、文化、
社會力量的影響,而有自己確認的角色型態、行為和溝通、感情
活動和抵抗外界的模式、價值與大社區的關係。各有一套特殊的
家庭規則、權力架構、互動型態及問題解決的模式。
4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次系統→家庭內最主要的三個次系統,分別為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
統、手足次系統。
•夫妻次系統:夫妻之間必須建立可以隨時支持彼此的模式,此系統必須建
立一道界限,以防止其他次系統侵入,界限太僵化會使整個家庭系統感到
壓力;如果鬆散,其他次系統可能會侵犯。
•親子次系統:孩子與父母之間要建立一道界限,允許孩子接近父母,又不
至於侵犯配偶的功能。父母須不斷修正教養子女的方式以滿足他們所需,
從哺育到管教、指導。
5
 

家庭系統理論
•手足次系統:孩子學習與同儕建立關係的第一個社會性實驗場所,
互相爭取不同的有利地位,對個人未來的生命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任何次系統間皆會互相影響,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與互動的方式,
形成一個複雜的互動網路,也是獨立且完整的家庭系統。
•透過溝通將家庭成員的情感凝聚在一起,透過內部系統自己產生
力量,藉由自我增能的方式,解決家庭內、外的問題與衝突。
6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庭系統可分為封閉與開放式兩種,
封閉式:所有的關係結構與溝通都是僵化而固定的,運作過程缺
少變化和改變的彈性,權力與外在表現比自我價值重要,長輩的
決定是結果
開放式:可產生新的理念與創新的的思想與行為,重視個人的自
我價值,重視直接溝通,配合當下環境的狀況與人的需求。
7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
•家庭規則是一種規範,用以定義人與人間的遠近、控制家庭如何
分配資源,並決定家庭的權力部分。提供家庭系統中可接受和特
有行為的了解,每個家庭成員均要學習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
被期待的,這些規則是建構和維持家庭成員關係的公式。
•家庭規則的形成:家庭得以維持平衡狀態,主要是在於家庭成員
願意遵守家庭的一套規則,可區分為:明文規定、習慣形成、曖
昧不明、透過語言或非語言。
9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
•不良的家庭規則:陳腐不宜的家庭規則可統稱為毒性教條
•不論何時何地我們對它奉行不二。
•我們對它的影響力早已習慣,甚至無法察覺其存在。
•當我們違反時,一些內化的老舊指責會成為自我壓抑的聲音,損害我們
的自我價值。
•兒時為了避免被指責、拋棄的恐懼,除了發展出一套符合規則的行為模
式,也成就一個保護自己、不去面對真實痛苦感受的假我,久而久之真
實的感受被冰凍,更加相信這些規則是不容置疑的最高指導原則。
10
 

家庭結構理論
•發展自1960年代早期,始祖是敏努欽(S. MINUCHIN)。
•家庭結構理論視徵狀來源為家庭結構的不平衡:(1)失功能的權力層級和
界線;(2)對改變適應不良。
•介入的目標是重建家庭結構:( 1)改變不良的成員位置以打破不良的互動
模式和加強父母次系統的權力層級;(2)建立清楚有彈性的界線;(3)
找尋更多替代的應變方式。
•運作良好的家庭必須階層分明,父母比小孩更有權力、較大的孩子有較多
的責任和特權,功能必須互補。
16
 

家庭結構理論
•家庭界線:功能在使人和人接觸、互動有規則,區分出每一個體之間的差
異及限制,並保護系統的完整性。界線包括代與代間的界線、角色的界線
等。
•敏努欽(S. MINUCHIN)強調家庭次系統的界線與輪廓必須是清楚且富有
彈性,才能有效發揮功能。
•家庭因為對成員的溝通與關心增加,相對地也會減少距離,有可能使得界
線變得模糊,區分家庭次系統也較不容易。
•過分涉入與過分疏離、衝突與聯盟、界線模糊不清。
17
 

家庭角色理論
•家庭系統中所期望的行為和控制系統的功能,某特定角色有該角
色特有行為的規則,丈夫、妻子、婆婆、媳婦、兒子和女兒等角
色會有一些既定角色任務、功能和期待;當婆婆和媳婦各自帶著
不同家庭規則共同生活時,差異也就自然會造成彼此間的緊張。
•夫妻角色
•父母角色與子女角色
18
 

家庭角色理論
•角色行為可以說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而來,往往受到下列幾種因
素影響:
•先天氣質
•出生序:例如老大要求做為弟妹的模範榜樣、老么有較大的機會
被縱容或被忽略、中間孩子變數很大,獨立且具有靈活的人際能
力,需要靠自己生存。
19
 

家庭角色理論
•角色行為可以說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而來,往往受到下列幾種因素影
響:
•家庭結構:父母-兄姊-弟妹,越往上所負的養育責任與感情維繫功能越
大,例如在一個缺少母親的男性單親家庭中,姐姐就必須承擔起母親的
責任。
•愛與被愛的經驗:孩子終其一生最大的目標是得到愛,最大的恐懼則是
失愛,孩子天生直覺可以分辨被愛與不被愛的經驗,用成就、體貼、合
作或生病來獲得愛,這些方法將影響他在一個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動力。
20
 

家庭優勢和復原力觀點
•優勢:(1)個人面對困境的能力;(2)面對壓力時可以維持功能運作的
能力;(3)面對重大精神創傷時的回應;(4)能運用外來的挑戰以刺激
成長的能力;(5)運用社會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優勢包括個人本
身以及外界環境所擁有之各項資源,並強調個人需具備有效運用外界環境
資源的能力。
•優勢觀點的內涵:復原、增強權能、生態觀點。
21
 

優勢觀點
•基本假設
•每個個體、團體、家庭與社區都擁有優勢
•創傷、 受虐、疾病與困難是機會與挑戰的來源
•認真看待服務對象所表達出來的期待與抱負:將服務焦點放
在優勢,可降低服務對象被責怪成受害者的注意力。
•建立合作關係以協助案主
•每個環境都充滿資源
22
 

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的實踐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服務對象和他們
所處的環境與現況,在服務對象所在的環境與他們互動。
•SALEEBEY(2002)提到優勢觀點的概念即是:動員服務對象
的優勢力量,例如天份、知識、能力和資源等等,來達到他們自
己的目標和願望,使其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23
 

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可分為兩大部分:
•個人所擁有的能力部分
•指個人面對困境的能力和面對重大精神創傷時的回應,以及面對壓力時,
可以維持其功能運作的能力。
•個人能尋找、運用外界資源的部分
•指能運用外來的挑戰以刺激成長的能力,以及運用社會資源解決問題的
能力。
•另外一個人文化、背景也常常是潛在的資源與力量,很可能帶來解決困
境的智慧、意義;其次,社區通常是擁有最豐富可提供協助的資源。
24
 

優勢觀點
•「家庭優勢」可定義為家庭已有的解決問題方式,以及如何滿足家庭
成員需求的機制,也蘊含三個重要特徵及特性:
•家庭優勢包括自然情境中的人際互動及家庭內部的正向特質。
•家庭優勢是由認知、態度、行為特徵等三個面向所複合組成的。
•家庭優勢是提升與增強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
•家庭優勢亦可從家庭信念和價值、家庭的能力、家庭的互動行為等方
面來探求。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