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系統理論及其核心觀點解析

pdf
1.37 MB
32 頁
陳姿妦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結構理論
家庭角色理論
家庭優勢和復原力觀點
2
家庭系統理論
系統可以界定為一組具有關聯的互動單位,系統是由許多單位所
構成的,每一個單位都獨具一些功能,而又彼此相互作用,共同
締造出整體性的功能,完成兩大任務:(1)對內維持運作的平衡;
(2)對外尋求適應,並成為另一大系統的小功能單位。
系統理論(SYSTEMS THEORY)的觀點源自於生態學,認為系
統是一些在界線(BOUNDARY彼此有互動之部分所組成之
集合體,在這界限(BOUNDARY內所有存在的實體,都可視
為一個系統。
3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相互依賴的系統,在家庭生命週期中,
成員的進入與離開都會影響整個體系。接受其獨特的生物、文化、
社會力量的影響,而有自己確認的角色型態、行為和溝通、感情
活動和抵抗外界的模式、價值與大社區的關係。各有一套特殊的
家庭規則、權力架構、互動型態及問題解決的模式
4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次系統家庭內最主要的三個次系統,分別為夫妻次系統、親子次系
統、手足次系統
夫妻次系統:夫妻之間必須建立可以隨時支持彼此的模式,此系統必須建
立一道界限,以防止其他次系統侵入,界限太僵化會使整個家庭系統感到
壓力;如果鬆散,其他次系統可能會侵犯。
親子次系統:孩子與父母之間要建立一道界限,允許孩子接近父母,又不
至於侵犯配偶的功能。父母須不斷修正教養子女的方式以滿足他們所需,
從哺育到管教、指導。
5
家庭系統理論
手足次系統:孩子學習與同儕建立關係的第一個社會性實驗場所,
互相爭取不同的有利地位,對個人未來的生命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任何次系統間皆會互相影響,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與互動的方式,
形成一個複雜的互動網路,也是獨立且完整的家庭系統。
透過溝通將家庭成員的情感凝聚在一起,透過內部系統自己產生
力量,藉由自我增能的方式,解決家庭內、外的問題與衝突。
6
家庭系統理論
家庭庭系統可分為封閉開放式兩種,
封閉式:所有的關係結構與溝通都是僵化而固定的,運作過程缺
少變化和改變的彈性,權力與外在表現比自我價值重要,長輩的
決定是結果
開放式:可產生新的理念與創新的的思想與行為,重視個人的自
我價值,重視直接溝通,配合當下環境的狀況與人的需求。
7
家庭系統理論
封閉的系統 開放的系統
自尊
溝通 間接、不清楚、不明確、不一
致、妨礙成長
直接、清楚、明確、一致、鼓勵成長
規則
隱晦、落伍、不合人性、死板;
成員改變自己的需求已符合既
定的規則,不容許批評
公開、配合時代、人性化、視需求而
改變規則、可自由表達
結果 混亂、破壞性、不適當自我價
值越來越受懷疑、越來越仰仗
別人來決定自我價值
合乎實際、適當建設性、自我價值越
加重要和可信、與自我的關係越加密
8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
家庭規則是一種規範,用以定義人與人間的遠近、控制家庭如何
分配資源,並決定家庭的權力部分。提供家庭系統中可接受和特
有行為的了解,每個家庭成員均要學習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
被期待的,這些規則是建構和維持家庭成員關係的公式。
家庭規則的形成:家庭得以維持平衡狀態,主要是在於家庭成員
願意遵守家庭的一套規則,可區分為:明文規定、習慣形成、曖
昧不明、透過語言或非語言。
9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
不良的家庭規則:陳腐不宜的家庭規則可統稱為毒性教條
不論何時何地我們對它奉行不二。
我們對它的影響力早已習慣,甚至無法察覺其存在。
當我們違反時,一些內化的老舊指責會成為自我壓抑的聲音,損害我們
的自我價值。
兒時為了避免被指責、拋棄的恐懼,除了發展出一套符合規則的行為模
式,也成就一個保護自己、不去面對真實痛苦感受的假我,久而久之真
實的感受被冰凍,更加相信這些規則是不容置疑的最高指導原則。
10
家庭系統家庭規則
良好的家庭規則:
問題可以提出討論解決。
家人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欲求和幻想。
家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同樣有價值。
父母言行一致,他們是自我約束的管理者。
家庭成員的角色具有彈性。
家人有責任感維持共同規則。
容許犯錯,而且是錯誤為學習的過程。
11
家庭系統家庭恆定作用
家庭恆定作用
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改變,個體總是會維持一個穩定、平衡的
狀態。
家庭努力維持平衡,對所有家庭成員而言並非都是最好的,
所以工作者應該時時記得情緒均衡的維持。例如孩子為了怕
失去父母就會出現一些行為來引起父母注意,父母就不會繼
續吵架,對孩子而言就減輕失去父母的威脅。
12
家庭系統三角關係
家庭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由三人組成的單位的一
種關係,當兩個人的系統在焦慮和緊張的壓力下很難維持穩定性,
當這個系統經歷到無法容忍的挫折時,就會希望藉著三角中的第
三人獲釋一個問題來降低緊張。
例如父母和一個孩子,或夫妻(兩個人)和酗酒(一個問題)。
13
家庭系統家庭迷思
家庭迷思:家庭成員分享彼此的信念、期待和關係所組成的。
特徵是所有成員無疑問的分享信念和期待,結果每一個成員能不再進一步
思考就自然同意這種迷思。
例如:
他如果愛我就依該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
老大不應該和弟妹爭吵,要忍讓,不管是非對錯。
家裡的女性應該讓男性,不要和男性據理力爭。
吵架一定是有一個人不對。
14
家庭動力分析與家庭協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1QJQS-XWK
15
家庭結構理論
發展自1960年代早期,始祖是敏努欽(S. MINUCHIN)。
家庭結構理論視徵狀來源為家庭結構的不平衡:(1)失功能的權力層級和
界線;(2)對改變適應不良。
介入的目標是重建家庭結構:( 1)改變不良的成員位置以打破不良的互動
模式和加強父母次系統的權力層級;(2)建立清楚有彈性的界線;(3
找尋更多替代的應變方式。
運作良好的家庭必須階層分明,父母比小孩更有權力、較大的孩子有較多
的責任和特權,功能必須互補。
16
家庭結構理論
家庭界線:功能在使人和人接觸、互動有規則,區分出每一個體之間的差
異及限制,並保護系統的完整性。界線包括代與代間的界線、角色的界線
等。
敏努欽(S. MINUCHIN)強調家庭次系統的界線與輪廓必須是清楚且富有
彈性,才能有效發揮功能。
家庭因為對成員的溝通與關心增加,相對地也會減少距離,有可能使得界
線變得模糊,區分家庭次系統也較不容易。
過分涉入與過分疏離、衝突與聯盟、界線模糊不清。
17
家庭角色理論
家庭系統中所期望的行為和控制系統的功能,某特定角色有該角
色特有行為的規則,丈夫、妻子、婆婆、媳婦、兒子和女兒等角
色會有一些既定角色任務、功能和期待;當婆婆和媳婦各自帶著
不同家庭規則共同生活時,差異也就自然會造成彼此間的緊張。
夫妻角色
父母角色與子女角色
18
家庭角色理論
角色行為可以說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而來,往往受到下列幾種因
素影響:
先天氣質
出生序:例如老大要求做為弟妹的模範榜樣、老么有較大的機會
被縱容或被忽略、中間孩子變數很大,獨立且具有靈活的人際能
力,需要靠自己生存。
19
家庭角色理論
角色行為可以說是透過與他人互動中學習而來,往往受到下列幾種因素影
響:
家庭結構:父母-兄姊-弟妹,越往上所負的養育責任與感情維繫功能越
大,例如在一個缺少母親的男性單親家庭中,姐姐就必須承擔起母親的
責任。
愛與被愛的經驗:孩子終其一生最大的目標是得到愛,最大的恐懼則是
失愛,孩子天生直覺可以分辨被愛與不被愛的經驗,用成就、體貼、合
作或生病來獲得愛,這些方法將影響他在一個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家庭動力。
20
家庭優勢和復原力觀點
優勢:(1)個人面對困境的能力;(2)面對壓力時可以維持功能運作的
能力;(3)面對重大精神創傷時的回應;(4)能運用外來的挑戰以刺激
成長的能力;(5)運用社會資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優勢包括個人本
身以及外界環境所擁有之各項資源,並強調個人需具備有效運用外界環境
資源的能力。
優勢觀點的內涵:復原、增強權能、生態觀點。
21
優勢觀點
基本假設
每個個體、團體、家庭與社區都擁有優勢
創傷、 受虐、疾病與困難是機會與挑戰的來源
認真看待服務對象所表達出來的期待與抱負:將服務焦點放
在優勢,可降低服務對象被責怪成受害者的注意力
建立合作關係以協助案主
每個環境都充滿資源
22
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的實踐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服務對象和他們
所處的環境與現況,在服務對象所在的環境與他們互動。
SALEEBEY2002)提到優勢觀點的概念即是:動員服務對象
的優勢力量,例如天份、知識、能力和資源等等,來達到他們自
己的目標和願望,使其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23
優勢觀點
優勢觀點可分為兩大部分:
個人所擁有的能力部分
指個人面對困境的能力和面對重大精神創傷時的回應,以及面對壓力時,
可以維持其功能運作的能力。
個人能尋找、運用外界資源的部分
指能運用外來的挑戰以刺激成長的能力,以及運用社會資源解決問題的
能力。
另外一個人文化、背景也常常是潛在的資源與力量,很可能帶來解決困
境的智慧、意義;其次,社區通常是擁有最豐富可提供協助的資源。
24
優勢觀點
「家庭優勢」可定義為家庭已有的解決問題方式,以及如何滿足家庭
成員需求的機制,也蘊含三個重要特徵及特性:
家庭優勢包括自然情境中的人際互動及家庭內部的正向特質。
家庭優勢是由認知、態度、行為特徵等三個面向所複合組成的。
家庭優勢是提升與增強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
家庭優勢亦可從家庭信念和價值、家庭的能力、家庭的互動行為等方
面來探求。
25
項目 優勢觀點 病理觀點
對人的看法 人被視為獨一無二的個
個人的特色、能力與資
源皆是優勢
人被視為案例
個人症狀的加總,便是診
斷的結果
童年經驗的解
童年的創傷經驗和目前
的問題不必然有因果關
係,但有可能是使個人
能力減弱或增強的關係
童年的創傷經驗是目前問
題的前導因素或預言,存
在著必然的因果關係。
處遇焦點 可能性possibility
處遇工作的焦點是個體、
家庭和社區的渴望
問題problem
處遇工作的焦點是由實務
工作者策畫的治療計畫
26
項目 優勢觀點 病理觀點
問題評量的
意義
探索個人問題成因是
為了瞭解及欣賞個人,
而非歸因
探索個人的問題是為了
要使診斷有所依據
處遇預期的
結果
協助服務對象適應個
人生活,並發展出自
我肯定的價值與承諾,
創造並找尋社區內的
夥伴關係
協助減輕服務對象的病
症、問題及不良生活功
能的負向影響。
角色 個體、家庭、社區本
身就是專家
實務工作者是指導、
支持和鼓勵的角色
實務工作者是個案生活
中問題解決的專家
27
項目 優勢觀點 病理觀點
問題評量的
意義
探索個人問題成因是
為了瞭解及欣賞個人,
而非歸因
探索個人的問題是為
了要使診斷有所依據
處遇預期的
結果
協助服務對象適應個
人生活,並發展出自
我肯定的價值與承諾,
創造並找尋社區內的
夥伴關係
協助減輕服務對象的
病症、問題及不良生
活功能的負向影響。
角色 個體、家庭、社區本
身就是專家
實務工作者是指導、
支持和鼓勵的角色
實務工作者是個案生
活中問題解決的專家
28
復原力的定義
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
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
透過壓力事件的因應和個案的心理狀態,從中找出一些個案一直
以來對抗外在環境的困難時,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幫助他們度過困
難。
29
復原力的特質
個人特質和信念系統,以及穩固社會支持網絡中的既有資源。
有彈性的家庭能夠朝正向改變
有穩固的溝通和問題解決能力
家庭成員能夠有效回應彼此,共同解決問題
是積極主動和堅忍不拔
個人和系統都可以具備復原力
30
家庭社會工作 5 143-144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