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的可能原因。 
2. 題文提及十七世紀下半中國的政治動盪影響瓷器的對外貿易。明朝立國以來海禁屢
弛屢張,時間橫跨十四至十七世紀上半;1644 年清朝建立後,又因南明、鄭成功等
問題,再度發布海禁令。選項(A)明朝統治未及十七世紀下半,且若解除海禁,應有
助於貿易交流,皆不符題文描述。進入清朝統治後,初期為抵禦鄭成功屢次發布遷界
令與海禁令,直到 1683 年將臺灣納入版圖;此外,1973 年爆發的三藩之亂,也讓江
南經濟大受破壞,影響及於景德鎮的瓷器產地。綜上,以選項(B)所述內容最吻合歷
史局勢的變化。選項(C)、(D)已進入到十九世紀,除時間不符題文描述外,當時國際
貿易重心已轉向工業化後對外尋找原料與市場的擴張時期,瓷器不再是貿易的主要
商品。 
 
試題編號:33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c.地圖 地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Ca-V-4 問題探究:臺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否知道臺灣早期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2. 本題需從畫面中擷取資訊、並經由分析推論得知當時台江內海及其周邊地區各國聚
落眾多,故可推論(A)台江內海盛行國際貿易。為最佳答案。 
3. 從圖上可看見原住民聚落為三處、日本人聚落為一處,故(B)台江沿海多為漢人聚落,
不為可能選項。而從圖中無法推論荷蘭人對於原住民族的統治方式,故(C)荷蘭人在
臺傳播基督教、(D)荷蘭人在臺實施人頭稅,均不為可能選項。 
 
試題編號:34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c.地圖 地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B.地理系統 b.地形系統 地Bb-V-3 地形辨識。 
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Ca-V-1 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理解臺灣西南海岸地形變遷之因。 
2. 本題透過運用分析推論的技巧,可推論出臺灣西南海岸因為河川淤積過盛,故易造成
河川淤積乃至於改道,故以(C)河沙淤積為最佳答案。 
3. 臺南海岸並不曾進行過填海造陸的建設,故(A)填海造陸不可能為答案。而近三百年
來臺灣亦未發生過明顯的地質事件,故(B)板塊擠壓亦不可能為答案。而近三百年來
海平面變化以上升為主,若為海平面上升則台江內海勢必擴大,故(D)海平面亦不曾
明顯變化,不可能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