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親近性論博物館的未來——以故宮亞洲藝術節為例

pdf
1.75 MB
12 頁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5756
國際博物館日
每年518 日(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MD)。 1977 年開
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發起,旨在喚起博物館
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文化充實與交流,使
其相互理解、合作,並促進人類和平等方面
的重視1(圖 1)近數十年來,博物館因應
社會、時代的變遷,不斷反思自身的使命及
角色,因而成為更具回應性、去權威化、更
友善與促進包容平權的機構。因此,傳統說
教式的教學模式轉為注重互動、豐富個人經
、鼓勵終身學習的體驗;對文物的詮釋也
擺脫單一線性史觀,朝更宏觀、多元的方向
1 國際博物館日2019年主題海報 ©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進行主題策展;另一方面,關於新科技的運
,在全球化浪潮下與所屬社群(區)的關
,以及面對各種聲光奪目的娛樂設施,思
考如何吸引觀眾及潛在觀眾持續到訪的挑戰,
也是重要的課題。如同 2019 年國際博物館
日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的未
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甫開館三年的故宮南院,也在
一步步摸索中認識到訪觀眾及其所屬社區
思考以何種方式推廣具有豐富內涵卻尚不為
多數國人所熟悉的亞洲多元文化主題;在此
背景脈絡下,便誕生了兼備教育推廣、行銷
目標以至國際文化交流等多重目的之大型節
慶活動
「故宮亞洲藝術節」。
南院觀眾及所服務的社群(區)
  或許有人會疑惑,故宮南院為何需辦理
此類節慶活動?它與博物館所肩負的典藏
研究、展示、教育等核心任務有何關聯?這
必須由南院所處環境及欲推廣的目標觀眾群
談起。
  與外籍觀光客佔比 74.4% 的北部院區
顯然不同,座落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國人觀
眾佔 98.7% 以上,其中又以本國學生及未滿
十八歲觀眾佔約 29% 為大宗。若參考107
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
告》,南部院區受訪觀眾居住地除嘉義縣市佔
14.3% ,外縣市觀眾約佔 80.7%(包含南部
其他地區佔 32%、北部地區 29.1%、中部地區
16.8%東部及離島 2.8%等)來院方式以自
行開車及騎車為主,比例約 72.2%2可見如
何提供同時具有教育意涵及宣傳亮點的活動
並整合行銷推廣以吸引外縣市觀眾,克服其
到院之成本考,為南院策劃相關活動時需
審酌評估的關鍵。
  在所服務的社群(區)方面,故宮南院
與北院環境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故宮南院所
座落的嘉義縣為農業大縣高齡化比例居全
之冠3文化相關設施及博物館參與率均偏
低,4與北部院區及其所處城市相較,南部院
區更被賦予連結地方文化、帶動社區發展
推動藝術扎根落實文化平權等平衡城鄉差
距之任務。在此基礎上,除積極與學校合作、
推動學生團體到院參觀外策劃具備可親近
性的五感體驗活動,便是現階段故宮南院試
圖吸引觀眾與潛在觀眾群之教育推廣策略。
把潛在觀眾變成博物館觀眾
  博物館作為終身學習的場域,與學校教
育截然不同的即為民眾有自由選擇是否前
往學習的權利。頗具理想的博物館,總是試
圖吸引觀,希望更多人願意運用博物館資
,親近藝術、文化或其他類型收藏,可惜
「非觀眾(或稱潛在觀眾)」似乎不易為我
們的誠意所打動。
  Hood 曾歸類六個成人在選擇休閒活動時
的重要特性,包含:社交互動、做些有價值
的事、在環境中感覺舒適自在、新經驗的挑
、擁有學習機會以及主動參與。而對「非
觀眾」而言「社交互動」「主動參與」
「在環境中感覺舒適自在」三項是他們格
外重視的;相較常到訪博物館的觀眾,他們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鄭莉蓉
2019 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的未來」,旨在思考處於變
動的環境中,博物館能如何扮演積極活躍的角色,為其觀眾及社區(群)服務,並成為文
化間交流對話的平臺,推動正向價值及社會發展。本文以 2018 年「故宮亞洲藝術節
加坡月」為例,介紹甫開館三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如何
在一步步認識其所服務的觀眾及社區(群)後,嘗試以可親近性的教育推廣方式整合行銷
宣傳,策劃涵蓋整個十月份的大型節慶活動
「故宮亞洲藝術節」,以吸引更多潛在觀
眾到院參與,拉近其與博物館及藝術文化的距離,使他們也成為能喜愛、享受、認識多元
文化藝術內涵,並於其中探索、交流、豐富生命經驗的博物館使用者。
博物館
思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5756
國際博物館日
每年518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IMD)。 1977 年開
會(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旨在喚起博物館
所擔任的重要角色
文化充實與交,使
其相互理解、合作,並促進人類和平等方面
的重視1(圖 1)近數十年來,博物館因應
社會、時代的變遷,不斷反思自身的使命及
角色,因而成為更具回應性、去權威化、更
友善與促進包容平權的機構。因此,傳統說
教式的教學模式轉為注重互動豐富個人經
、鼓勵終身學習的體驗;對文物的詮釋也
擺脫單一線性史觀,朝更宏觀、多元的方向
1 國際博物館日2019年主題海報 ©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進行主題策展;另一方面,關於新科技的運
,在全球化浪潮下與所屬社群(區)的關
,以及面對各種聲光奪目的娛樂設施,思
考如何吸引觀眾及潛在觀眾持續到訪的挑戰
也是重要的課題。如同 2019 年國際博物館
日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的未
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甫開館三年的故宮南院,也在
一步步摸索中認識到訪觀眾及其所屬社區
思考以何種方式推廣具有豐富內涵卻尚不為
多數國人所熟悉的亞洲多元文化主在此
背景脈絡下,便誕生了兼備教育推廣、行銷
目標以至國際文化交流等多重目的之大型節
慶活動
「故宮亞洲藝術節」。
南院觀眾及所服務的社群(區)
  或許有人會疑惑,故宮南院為何需辦理
此類節慶活動?它與博物館所肩負的典藏
研究、展示、教育等核心任務有何關聯?這
必須由南院所處環境及欲推廣的目標觀眾群
談起。
  與外籍觀光客佔比 74.4% 的北部院區
顯然不同,座落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國人觀
眾佔 98.7% 以上,其中又以本國學生及未滿
十八歲觀眾佔約 29% 為大宗。若參考《107
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
告》,南部院區受訪觀眾居住地除嘉義縣市佔
14.3% ,外縣市觀眾約佔 80.7%(包含南部
其他地區佔 32%、北部地區 29.1%、中部地區
16.8%、東部及離島 2.8%等),來院方式以自
行開車及騎車為主,比例約 72.2%2可見如
何提供同時具有教育意涵及宣傳亮點的活動,
並整合行銷推廣以吸引外縣市觀眾,克服其
到院之成本考量,為南院策劃相關活動時需
審酌評估的關鍵。
  在所服務的社群(區)方面,故宮南院
與北院環境亦有相當大的差異。故宮南院所
座落的嘉義縣為農業大縣,高齡化比例居全
臺之冠,3文化相關設施及博物館參與率均偏
低,4與北部院區及其所處城市相較,南部院
區更被賦予連結地方文化、帶動社區發展
推動藝術扎根、落實文化平權等平衡城鄉差
距之任務。在此基礎上,除積極與學校合作、
推動學生團體到院參觀外,策劃具備可親近
性的五感體驗活動,便是現階段故宮南院試
圖吸引觀眾與潛在觀眾群之教育推廣策略。
把潛在觀眾變成博物館觀眾
  博物館作為終身學習的場域,與學校教
育截然不同的,即為民眾有自由選擇是否前
往學習的權利。頗具理想的博物館,總是試
圖吸引觀眾,希望更多人願意運用博物館資
,親近藝術、文化或其他類型收藏,可惜
「非觀眾(或稱潛在觀眾)」似乎不易為我
們的誠意所打動。
  Hood 曾歸類六個成人在選擇休閒活動時
的重要特性,包含:社交互動、做些有價值
的事、在環境中感覺舒適自在、新經驗的挑
、擁有學習機會以及主動參與。而對「非
觀眾」而言「社交互動」「主動參與」
「在環境中感覺舒適自在」三項是他們格
外重視的;相較常到訪博物館的觀眾,他們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
「故宮亞洲藝術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鄭莉蓉
2019 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的未來」,旨在思考處於變
動的環境中,博物館能如何扮演積極活躍的角色,為其觀眾及社區(群)服務,並成為文
化間交流對話的平臺,推動正向價值及社會發展。本文以 2018 「故宮亞洲藝術節
加坡月」為,介紹甫開館三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以下簡稱故宮南院,如何
在一步步認識其所服務的觀眾及社區(群)後,嘗試以可親近性的教育推廣方式整合行銷
宣傳,策劃涵蓋整個十月份的大型節慶活動
「故宮亞洲藝術節」,以吸引更多潛在觀
眾到院參與,拉近其與博物館及藝術文化的距離,使他們也成為能喜愛、享受、認識多元
文化藝術內涵,並於其中探索、交流、豐富生命經驗的博物館使用者。
博物館
思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5958
  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來看,在呈現他者
文化時,若僅以櫥窗式的方式展示、擁抱差
,反而可能使得差異成為一種異國情調
的盲目崇拜」7相對地,若是「在平等、瞭
、尊重之中,建立起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
之間的交流平臺,讓文化在同中求異、異中
求同」,8則能使觀者在同理的基礎上認識在
不同脈絡下所誕生的他者文化,降低成見
擴大視框,並連結、反思自我文化,進而能
尊重、欣賞不同文化的內涵。
   2018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受
益於和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的合作,以
「土生華人文化(或稱峇峇娘惹文化)
為活動主軸一事很快即拍板定。土生文化
Peranakan Culture)談的是外來移民所帶來
的祖籍文(如華人文化)如何與在地文化
交流整合後,成為一個新文化誕生的故事
特展從「誰是土生?」「娘惹美食」「娘
惹時尚」三面向切入希望在呈現娘惹文化
繽紛豐富的內涵時,也凸顯文化的開放性
包容性及認同議題(圖 3)作為一個獨立建
國方滿五十週年的年輕國家,又歷經了 1964
年種族衝突事現在的新加坡格外重視多
元族群間的和,甚至將每年的 721
「種族和諧日」,並在新加坡國家信約中
誓言「不分種族、言語、宗教」的團結。特
展主標題「獅城之子」即是由此而生,亦即
不論外來移民的原生地在何處在新加坡落
更常認為博物館是一個正式、令人生畏、難
以親近的場所
5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的研究也指出,觀眾到訪博物館的主要動機
49%為社交、35%為知識、13%為情感、3
才為精神層面(美術館比例則是 29%社交
36%為知識18%為情感、另 18%為精神層
)。6(圖 2而《107 年度國立故宮博物
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告》中也援引 103
105 年文化部統計各國立博物館的參觀人
次進行比較,發現全年超過一百萬人次的場
館多屬科學工藝類,而未達五十萬人次的場
館則多屬歷史人文類,可見國人對於博物館
參觀的偏好。
  由上述研究及統計可見,欲吸引更廣泛
的大眾進入故宮南院此一藝術文化博物館
塑造博物館可親近的形象、提升社交參與及
互動機會,讓民眾發現藝術文化也同科學
工藝一般,可以動手、動腳、好玩及享受
enjoyment,是「故宮亞洲藝術節
加坡月」活動在推廣主題國家之文化內涵外,
首要努力的目標。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
活動案例
  「故宮亞洲藝術節」於每年 10 月國立故
宮博物院院慶之際舉辦,自 2017 年開辦以來
已成為南院年度重點活動2018 年以「新加
坡月」為題,聚焦「峇峇娘惹
傳統新時
尚」「新加坡的傳統與現代」以及「新加
多元文化匯聚包容」三大主軸,全月
期間推出特展、文化體驗、演講、電影、表演、
書展、市集等超過五十場次以上活動,頗受
民眾好評,以下茲將活動策劃概念及若干執
行成果與讀者分享,亦作為精進第三屆「故
宮亞洲藝術節」活動規劃之參考。
(一
根基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主軸選定
  欲在單一活動中呈現一國文化並不容易,
更具挑戰的則是如何兼具吸引力及教育意涵。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除配
合院慶及向潛在觀眾推廣之目標,以歡愉氣
氛整合包裝多元體驗外,亦就文化切入視角
進行反思。 3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特展希望凸顯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及認同議題。 作者攝
2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研究指出觀眾參訪的主要動
機 取自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Never Mind the
Width Feel the Quality.” 10.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5958
  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來看,在呈現他者
文化時,若僅以櫥窗式的方式展示、擁抱差
,反而可能使得差異成為一種異國情調
的盲目崇拜」。7相對地,若是「在平等、瞭
、尊重之中,建立起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
之間的交流平臺,讓文化在同中求異、異中
求同」,8則能使觀者在同理的基礎上認識在
不同脈絡下所誕生的他者文化,降低成見
擴大視框,並連結、反思自我文化,進而能
尊重、欣賞不同文化的內涵。
   2018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受
益於和新加坡駐臺北商務辦事處的合作,以
「土生華人文化(或稱峇峇娘惹文化)
為活動主軸一事很快即拍板定案。土生文化
Peranakan Culture)談的是外來移民所帶來
的祖籍文化(如華人文化)如何與在地文化
交流整合後,成為一個新文化誕生的故事
特展從「誰是土生?」「娘惹美食」及「娘
惹時尚」三面向切入,希望在呈現娘惹文化
繽紛豐富的內涵時,也凸顯文化的開放性
包容性及認同議題。(圖 3)作為一個獨立建
國方滿五十週年的年輕國家,又歷經了 1964
年種族衝突事件,現在的新加坡格外重視多
元族群間的和諧,甚至將每年的 721 日訂
「種族和諧日」,並在新加坡國家信約中
誓言「不分種族、言語、宗教」的團結。特
展主標題「獅城之子」即是由此而生,亦即
不論外來移民的原生地在何處,在新加坡落
更常認為博物館是一個正式、令人生畏、難
以親近的場所
5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的研究也指出觀眾到訪博物館的主要動機
49%為社交35%為知識13%為情感3
才為精神層面(美術館比例則是 29%社交
36%為知識18%為情感、另 18%為精神層
)。6(圖 2而《107 年度國立故宮博物
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告》中也援引 103
105 年文化部統計各國立博物館的參觀人
次進行比,發現全年超過一百萬人次的場
館多屬科學工藝類,而未達五十萬人次的場
館則多屬歷史人文類可見國人對於博物館
參觀的偏好。
  由上述研究及統計可見,欲吸引更廣泛
的大眾進入故宮南院此一藝術文化博物館
塑造博物館可親近的形象提升社交參與及
互動機會,讓民眾發現藝術文化也同科學
工藝一般,可以動手、動腳、好玩及享受
enjoyment,是故宮亞洲藝術節
加坡月」活動在推廣主題國家之文化內涵外,
首要努力的目標。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
活動案例
  「故宮亞洲藝術節」於每年 10 月國立故
宮博物院院慶之際舉辦,自 2017 年開辦以來
已成為南院年度重點活動2018 年以「新加
坡月」為題,聚焦「峇峇娘惹
傳統新時
尚」「新加坡的傳統與現代」以及「新加
多元文化匯聚包容」三大主軸全月
期間推出特展、文化體驗、演講、電影、表演、
書展、市集等超過五十場次以上活動,頗受
民眾好評以下茲將活動策劃概念及若干執
行成果與讀者分享,亦作為精進第三屆「故
宮亞洲藝術節」活動規劃之參考。
(一
根基於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主軸選定
  欲在單一活動中呈現一國文化並不容易
更具挑戰的則是如何兼具吸引力及教育意涵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除配
合院慶及向潛在觀眾推廣之目,以歡愉氣
氛整合包裝多元體驗,亦就文化切入視角
進行反思。 3 「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特展希望凸顯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及認同議題。 作者攝
2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研究指出觀眾參訪的主要動
機 取自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Never Mind the
Width Feel the Quality.” 10.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160
地生根的均為「獅城之子」,文化代代相傳
交融,孕育作為土生族群(Peranakan9的後
代及不斷創新的土生文化。10
  臺灣與新加坡均為多元文化移民社會
在地理位置、語言習俗、歷史情境等方面有
著若干相似性,由此一小展覽所呈現的土生
社群故事,希望能帶給觀眾對欣賞、包容
接納外來文化,反思自我文化認同的體認
同時也介紹娘惹菜、娘惹服飾等「舊傳統」
如何翻轉成為當代新時尚的成功案例。
二)創造可親近的多元文化五感體驗
  「故宮亞洲藝術節」以節慶活動形式作
為手段,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非專業藝文觀
眾參與,以拉近其與博物館及藝術文化的距
惹服飾繽紛多姿的時尚美。本次提供大小
觀眾體驗的娘惹服飾共計二十,均自新加
坡當地採,觀眾可一同試穿並利用展場旁
的拍貼機合影,留下與家人、朋友同行出遊
的美好紀念。(圖 45
  娘惹文化的另一代表為融合中華、馬
、印度、泰國以至西方殖民料理傳統的娘
惹菜,並加入蝦醬、檸檬葉等南洋風味十足
的當地食材調味,形成色香味俱足的料理
特展中的「娘惹美食」單元,輔以情境佈置、
影音介紹及香料試聞罐等方式呈現。而呼應
本單元主題之文化體驗活,考量博物館內
無法使用明火的安全規範及觀眾體驗課程之
難易,規劃以親子共同製作點心的方式進
行互動體驗,選用的點心為馬來語中稱為
。因而如何將文化內容轉譯為民眾易於理
、豐富體驗的形式,以創造愉快、具互動
性及啟發性的博物館經驗,為活動設計之重
要考量。本屆「新加坡月」在前述三大主軸
相互串聯下,共規劃五十場次以上活動,以
下概括整理為「娘惹風」「親子友善」「多
元文化」「深度探索」等四項內容與讀者
分享。
1. 娘惹風
  配合「獅城之子
新加坡峇峇娘惹文
化特展」,當月份共推出十場主題導覽及服
飾體驗活動。娘惹服飾及精湛的珠繡工藝係
體現娘惹文化內涵的重要代表,活動透過對
紗籠可峇雅Sarong Kebaya)服飾的導覽及
試穿體驗,讓觀眾得以進一步認識、欣賞娘
Ondeh-Ondeh」的椰絲糖球及南洋風味十足
的摩摩喳喳Bubur Cha Cha)。( 6)椰
絲糖球形似湯,卻就地取材使用椰糖及椰
絲作為材,為土生華人將原生文化因地制
宜調整的良好示範。至於娘惹文化中的經典
5 提供觀眾合影留念之主題拍貼機 作者攝
4 「娘惹時尚」展區即提供觀眾體驗之娘惹服飾 作者攝
6 親子觀眾共同製作椰絲糖球 南院處提供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160
地生根的均為「獅城之子」,文化代代相傳
交融,孕育作為土生族群Peranakan9的後
代及不斷創新的土生文化。10
  臺灣與新加坡均為多元文化移民社會
在地理位置、語言習俗、歷史情境等方面有
著若干相似性由此一小展覽所呈現的土生
社群故事,希望能帶給觀眾對欣賞、包容
接納外來文化,反思自我文化認同的體認
同時也介紹娘惹菜、娘惹服飾等「舊傳統」
如何翻轉成為當代新時尚的成功案例。
創造可親近的多元文化五感體驗
  「故宮亞洲藝術節」以節慶活動形式作
為手,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非專業藝文觀
眾參,以拉近其與博物館及藝術文化的距
惹服飾繽紛多姿的時尚美學。本次提供大小
觀眾體驗的娘惹服飾共計二十套,均自新加
坡當地採購,觀眾可一同試穿並利用展場旁
的拍貼機合影,留下與家人、朋友同行出遊
的美好紀念。(圖 45
  娘惹文化的另一代表為融合中華、馬
、印度、泰國以至西方殖民料理傳統的娘
惹菜,並加入蝦醬、檸檬葉等南洋風味十足
的當地食材調味,形成色香味俱足的料理
特展中的「娘惹美食」單元,輔以情境佈置、
影音介紹及香料試聞罐等方式呈現。而呼應
本單元主題之文化體驗活動,考量博物館內
無法使用明火的安全規範及觀眾體驗課程之
難易度,規劃以親子共同製作點心的方式進
行互動體驗,選用的點心為馬來語中稱為
。因而如何將文化內容轉譯為民眾易於理
、豐富體驗的形式,以創造愉快、具互動
性及啟發性的博物館經驗為活動設計之重
要考量。本屆「新加坡月」在前述三大主軸
相互串聯下,共規劃五十場次以上活動,以
下概括整理為「娘惹風」「親子友善」「多
元文化」「深度探索」等四項內容與讀者
分享。
1. 娘惹風
  配合「獅城之子
新加坡峇峇娘惹文
化特展」當月份共推出十場主題導覽及服
飾體驗活。娘惹服飾及精湛的珠繡工藝係
體現娘惹文化內涵的重要代表活動透過對
紗籠可峇雅Sarong Kebaya)服飾的導覽及
試穿體驗,讓觀眾得以進一步認識、欣賞娘
Ondeh-Ondeh」的椰絲糖球及南洋風味十足
的摩摩喳喳Bubur Cha Cha)。( 6)椰
絲糖球形似湯圓,卻就地取材使用椰糖及椰
絲作為材料,為土生華人將原生文化因地制
宜調整的良好示範。至於娘惹文化中的經典
5 提供觀眾合影留念之主題拍貼機 作者攝
4 「娘惹時尚」展區即提供觀眾體驗之娘惹服飾 作者攝
6 親子觀眾共同製作椰絲糖球 南院處提供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362
點心「娘惹糕」,則因製作耗時較長,改與
在地學校萬能工商餐飲科合作,由本活動聘
請之新加坡主廚提供培訓課程,再由學校老
師帶領同學們製作,於假日市集中提供民眾
品嚐體驗,館校合作的結合亦深化了本活動
的教育推廣意涵。
  在前述欣賞、導覽、手作、品嚐之外,本
活動也特別邀請「新加坡聚舞坊」至南北院區
展演土生華人舞劇《婚禮》。兼備故事情節及
藝術形式的舞劇,能帶給觀眾沉浸、豐富的視
聽饗宴。《婚禮》係描述一名心地善良的娘惹
「慧娘」,對自己的命運,以勇敢、熱忱、堅
毅的態度面對;而觀眾們也透過故事的高潮起
伏及服裝設計、舞臺背景等氛圍營造,自然而
然地認識並融入了娘惹世界。(圖 7
2. 親子友善
  親子觀眾為本活動的主要目標觀眾群之
。為促進藝術扎根並鼓勵家庭觀眾到訪
相關活動規劃多以親子觀眾可共同參與體驗
為考量,而位於兒童創意中心的「繽紛多
土生華人街屋」及體現新加坡人共有
兒時回憶的氣墊遊樂場藝術裝置,則是專為
親子觀眾量身打造的活動體驗。
  色彩繽紛鮮明的街屋,是典型多元文化
的混合體,呈現土生華人將自身傳統與在地
馬來、西方殖民文化風格揉合一體、接納開
放的態度。(圖 8)土生華人街屋可看見傳統
中式、飽含吉祥寓意的圖騰(如鳳凰、牡丹、
蝙蝠等)、歐式百葉窗及壁柱與馬來式的矮
。本活動特別以此為題,在南院兒童創意
中心設計了讓孩子們可動手操作的土生華人
建築風格娃娃屋,搭配親子導覽與 DIY 活動,
引領親子觀眾共同探索繽紛多樣的土生華人
文化。(圖 9
7 土生華人舞劇《婚禮》於南院集賢廳演出,故事、服裝、背景呈現濃濃的「娘惹風」。 作者攝 9 南院兒童創意中心的土生華人街屋展示,設計成可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的娃娃屋。 作者攝
8 加東娘惹文化區之土生華人街屋 新加坡旅遊局提供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362
點心「娘惹糕」,則因製作耗時較長,改與
在地學校萬能工商餐飲科合作由本活動聘
請之新加坡主廚提供培訓課程再由學校老
師帶領同學們製作,於假日市集中提供民眾
品嚐體驗館校合作的結合亦深化了本活動
的教育推廣意涵。
  在前述欣賞、導覽、手作、品嚐之外,本
活動也特別邀請「新加坡聚舞坊」至南北院區
展演土生華人舞劇《婚禮》。兼備故事情節及
藝術形式的舞劇,能帶給觀眾沉浸、豐富的視
聽饗宴《婚禮》係描述一名心地善良的娘惹
「慧娘」,對自己的命運,以勇敢、熱忱、堅
毅的態度面對;而觀眾們也透過故事的高潮起
伏及服裝設計、舞臺背景等氛圍營造,自然而
然地認識並融入了娘惹世界。(圖 7
2. 親子友善
  親子觀眾為本活動的主要目標觀眾群之
。為促進藝術扎根並鼓勵家庭觀眾到訪
相關活動規劃多以親子觀眾可共同參與體驗
為考量,而位於兒童創意中心的「繽紛多
土生華人街屋」及體現新加坡人共有
兒時回憶的氣墊遊樂場藝術裝,則是專為
親子觀眾量身打造的活動體驗。
  色彩繽紛鮮明的街屋,是典型多元文化
的混合體呈現土生華人將自身傳統與在地
馬來、西方殖民文化風格揉合一體、接納開
放的態度(圖 8)土生華人街屋可看見傳統
中式、飽含吉祥寓意的圖騰(如鳳凰、牡丹、
蝙蝠等)歐式百葉窗及壁柱與馬來式的矮
。本活動特別以此為題,在南院兒童創意
中心設計了讓孩子們可動手操作的土生華人
建築風格娃娃屋,搭配親子導覽與 DIY 活動,
引領親子觀眾共同探索繽紛多樣的土生華人
文化。(圖 9
7 土生華人舞劇《婚禮》於南院集賢廳演出,故事、服裝、背景呈現濃濃的「娘惹風」。 作者攝 9 南院兒童創意中心的土生華人街屋展示,設計成可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的娃娃屋。 作者攝
8 加東娘惹文化區之土生華人街屋 新加坡旅遊局提供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564
11 「甘榜格南伊斯蘭香水調香體驗」邀請視障團體及民眾共同參與,認識新加坡多元文化。 作者攝
  另一專為孩童們引入國內的是「新加坡
兒時回憶」氣墊遊樂場藝術裝置。四組獨特
造型(鴿、鵜鶘、時鐘及鳳梨)係取材於新
加坡社區的經典遊樂場形象(圖 10)新加
坡有超過 80%以上的國民居住在政府組屋
其中遊樂場因而成為新加坡人共有的兒時回
憶。本項裝置由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慷慨允借,
活動期間計有超過七千位的孩童觀眾體驗
參與。
3. 多元文化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共存、文化彼此交流
融合的國家。依據新加坡統計局 2018 年資
,新加坡居民華裔C)佔 74.34、馬來
裔(M)佔 13.41%、印度裔(I)佔 9.03%、
其他族群O)佔 3.22%。11 新加坡有四種官
方語言—英語、馬來語、華語及坦米爾語
雖然英語是通用語言,但其實馬來語才是新
加坡的國語。另外,還有摻雜著福建話和馬
來語的峇峇馬來語,受華語、福建話、馬來
語等影響而產生的新式英語Singlish等,
均為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交流下特殊的語言
景觀。為呈現這樣豐富多樣的新加坡多元文
化內涵,本活動以語言為專題,邀請曾任職
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蔡秀敏博士到院演講
同時也與小時候在新加坡留學、頗具知名度
Youtuber 阿滴與滴妹合作,以學術觀點及
輕鬆互動兩種推廣方式相互映照,期引領觀
眾發掘新加坡文化豐富的樣貌。
  新加坡多元景觀同時可見於不同文化的
鄰里街區,如牛車水Chinatown為華人區、
Kampong Glam
的伊斯蘭文化區,以及小印度Little India
區等。由於前2017)年度「故宮亞洲藝術
節」業以「印度月」為題,提供了豐富的印
度文化體,本屆活動則以馬來社群所信仰
的伊斯蘭文化為引,介紹新加坡其他多元文
化內涵。
  伊斯蘭文化因信仰緣故不可飲酒,也偏
好使用無酒精的香水因此在甘榜格南區中
可找到以天然香精與油配製而成的薰香精油
專賣,其文化特色甚至被收入新加坡旅遊
局官方網站的介紹之中。本活動以此為發想,
從新加坡當地購入五款伊斯蘭香水,搭配文
化介紹,邀請參與者化身一日調香師,以實
驗般的精神動手調製自己喜愛的香並帶
回家使用或紀念。活動配合 10 15 日世界
白手杖日(或稱國際盲人節),特別邀請視
障團體及民眾以「共融」精神一同參與,希
望在節慶活動,仍持續推動博物館作為全
面友善的學習體驗環境。(圖 11
4. 深度探索
  在提供可親近性的五感體驗活動之外
四場專題講座、九部電影及位於南院「亞洲
藝術文化資料中心」的主題書,則歡迎觀
眾進一步探索更深入的文化內。以新加坡
電影院為,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新加坡電
影協會的李富楠David Lee)先生擔任電影
院策展人,精選包含「新加坡建國故事」
10 「新加坡兒時回憶」氣墊遊樂場藝術裝置,造型取材於新加坡社區中經典遊樂場形象。 作者攝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564
11 「甘榜格南伊斯蘭香水調香體驗」邀請視障團體及民眾共同參與,認識新加坡多元文化。 作者攝
  另一專為孩童們引入國內的是「新加坡
兒時回憶」氣墊遊樂場藝術裝。四組獨特
造型(鴿、鵜鶘、時鐘及鳳梨)係取材於新
加坡社區的經典遊樂場形象(圖 10)新
80
其中遊樂場因而成為新加坡人共有的兒時回
憶。本項裝置由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慷慨允借,
活動期間計有超過七千位的孩童觀眾體驗
參與。
3. 多元文化
  新加坡是多元族群共存、文化彼此交流
融合的國家。依據新加坡統計局 2018 年資
,新加坡居民華裔C)佔 74.34、馬來
裔(M)佔 13.41、印度裔I)佔 9.03%、
其他族群O)佔 3.22%。11 新加坡有四種官
方語言—英語、馬來語、華語及坦米爾語
雖然英語是通用語言但其實馬來語才是新
加坡的國語。另外,還有摻雜著福建話和馬
來語的峇峇馬來語,受華語、福建話、馬來
語等影響而產生的新式英語Singlish等,
均為新加坡多元族群文化交流下特殊的語言
景觀。為呈現這樣豐富多樣的新加坡多元文
化內涵,本活動以語言為專題,邀請曾任職
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蔡秀敏博士到院演講
同時也與小時候在新加坡留學頗具知名度
Youtuber 阿滴與滴妹合作,以學術觀點及
輕鬆互動兩種推廣方式相互映,期引領觀
眾發掘新加坡文化豐富的樣貌。
  新加坡多元景觀同時可見於不同文化的
鄰里街區,如牛車水Chinatown為華人區、
甘榜格南Kampong Glam)為馬來社群聚居
的伊斯蘭文化區,以及小印度Little India
區等。由於前2017)年度「故宮亞洲藝術
節」業以「印度月」為題,提供了豐富的印
度文化體驗,本屆活動則以馬來社群所信仰
的伊斯蘭文化為引,介紹新加坡其他多元文
化內涵。
  伊斯蘭文化因信仰緣故不可飲酒,也偏
好使用無酒精的香水,因此在甘榜格南區中
可找到以天然香精與油配製而成的薰香精油
專賣店,其文化特色甚至被收入新加坡旅遊
局官方網站的介紹之中。本活動以此為發想,
從新加坡當地購入五款伊斯蘭香水,搭配文
化介紹,邀請參與者化身一日調香師,以實
驗般的精神動手調製自己喜愛的香水,並帶
回家使用或紀念。活動配合 10 15 日世界
白手杖日(或稱國際盲人節),特別邀請視
障團體及民眾以「共融」精神一同參與,希
望在節慶活動中,仍持續推動博物館作為全
面友善的學習體驗環境。(圖 11
4. 深度探索
  在提供可親近性的五感體驗活動之外
四場專題講座、九部電影及位於南院「亞洲
藝術文化資料中心」的主題書展,則歡迎觀
眾進一步探索更深入的文化內容。以新加坡
電影院為例,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新加坡電
影協會的李富楠David Lee)先生擔任電影
院策展人,精選包含「新加坡建國故事」
10 「新加坡兒時回憶」氣墊遊樂場藝術裝置,造型取材於新加坡社區中經典遊樂場形象。 作者攝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766
the Future」等。我們可看見,在這變動的
環境中,博物館不斷在反思自己的專業角色,
更加重視社會責任,並希望能推動正向價值
及社會發展。不意外的是,暌違十二年後
國際博物館協會預定再次修正「博物館」
一詞的定義,並開放大眾參與提案,預計在
2019 年日本京都年會上公布對「博物館」一
詞新的詮釋。
  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可能的環境中
作為一座新興博物館,故宮南院嘗試透過「故
「新加坡家庭」「新謠電影」「得獎佳作」
四大主題,呈現了新加坡時代的變遷、大環
境下小人物的故事,以及值得思索的議題
如死刑等。每場電影均邀請到策展人或導演
進行導聆及映後座談,讓觀眾得以在欣賞之
外,透過對談互動,更深入地認識、理解「何
為新加坡」。(圖 1213
結論
  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均會訂定一個主題
以彰顯博物館界最新關懷的核心議題,如
2019 年思考「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
的未來」2020 年預定為「多樣性及包容
Museums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2021 「博物館啟發未來Museums Inspiring
宮亞洲藝術節」這類可親近性的活希望
消弭與潛在觀眾間無形的距離並創造一個
令不熟悉博物館的觀眾也能喜愛、享受、認
識多元文化藝術內涵的環。觀眾在此不是
受教,或許也不僅是場所或藝術文化的消
費者,而是前來探索、交流、豐富生命經驗
的使用者。翻轉潛在觀眾對博物館、學習及
藝術文化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或許也是背
負著傳統的博物館,迎向未來的重要一步吧。
作者任職於本院南院處
13 「故宮亞洲藝術節」每年均配合國家主題選書,並於南院「亞洲藝術文化資料中心」辦理主題書展。 作者攝
12 新加坡電影院精選九部電影,《爸媽不在家》為其中一
部得獎佳作。 南院處提供
註釋
1. 國際博物館協會網站 : https://icom.museum/en/news/imd2019-museums-as-cultural-hubs-the-future-of-tradition/(檢索日期
2019 327 日)。
2. 107 年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告》2019 1月審定,預計同年度於本院官方網站上公告https://
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6230)。
3. 根據 2018 414 日內政部統計處公告,各縣市老年人口占該縣市總人口比率以嘉義縣占 18.61%最多,資料來源取自內
政部網站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檢索日期:2019 318 日)。
4. 根據文化部縣市文化統計,2016 年度嘉義縣文化相關設施參與率為 83.97%,同年全國為 86.91%,北部院區所在之臺北市為
88.21;博物館參與率 2016 年度嘉義縣為 39.4,全國為 43.92,臺北市為 49.77%。20152014 年度之文化參與率
亦為臺北市高於全國、全國高於嘉義縣之相同情形。詳細資料請參閱文化部網站https://stat.moc.gov.tw/County/Search.
aspx(檢索日期:2019 318 日)。
5. M. Hood,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 news
61, issue 4 (1983): 50-57.
6.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Never Mind the Width Feel the Quality,May, 2005, accessed March 20, 2019, https://mhminsight.
com/articles/never-mind-the-width-5088.
7. Joe Kincheloe & Shirley Steinberg 原著,卯靜儒導讀,〈改變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收錄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
導讀》(臺北:學富文化,2009),頁 3-22
8. 鄭瓊月〈多元文化教育講義〉《義守大學教學網站》iscd.isu.edu.tw/upload/iscd/1/isu3/file/9702 多元文化講義 .ppt(檢
索日期:2019 323 日)。
9. 馬來語Peranakan」一詞,涵義是「…的子女」或「由……所生」,用以形容在當地出生的他國後裔。有鑒於他國族群的
性,「Peranakan」一詞也涵蓋多元不同的群體,如Jawi Peranakan」指的是印度穆斯林的後代Chitty Melaka」指
印度教商人的後代,而「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則是指在印尼爪哇、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等港口城市扎根安家的華人
後代。
10. 本活動特展已於 2018 《故宮文物月刊》428 期(11 月號)〈文化交融與重生
「獅城之子
新加坡峇峇娘惹文化」
特展〉專文介紹,展示內容在此不重複說明。
11. 新加坡統計局網站https://www.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publicfacing/createDataTable.action?refId=14911(檢索日期
2019 414 日)。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766
the Future」等。我們可看見,在這變動的
環境中,博物館不斷在反思自己的專業角色,
更加重視社會責任,並希望能推動正向價值
及社會發展。不意外的是,暌違十二年後
國際博物館協會預定再次修正對「博物館」
一詞的定義,並開放大眾參與提案,預計在
2019 年日本京都年會上公布對「博物館」一
詞新的詮釋。
  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可能的環境中
作為一座新興博物館,故宮南院嘗試透過「故
「新加坡家庭」「新謠電影」「得獎佳作」
四大主題,呈現了新加坡時代的變遷、大環
境下小人物的故事,以及值得思索的議題
如死刑等每場電影均邀請到策展人或導演
進行導聆及映後座談讓觀眾得以在欣賞之
外,透過對談互動,更深入地認識、理解「何
為新加坡」。(圖 1213
結論
  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均會訂定一個主題
以彰顯博物館界最新關懷的核心議題,如
2019 年思考「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傳統
的未來」2020 年預定為「多樣性及包容
Museums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2021 「博物館啟發未來Museums Inspiring
宮亞洲藝術節」這類可親近性的活動,希望
消弭與潛在觀眾間無形的距離,並創造一個
令不熟悉博物館的觀眾也能喜愛、享受、認
識多元文化藝術內涵的環境。觀眾在此不是
受教者,或許也不僅是場所或藝術文化的消
費者,而是前來探索、交流、豐富生命經驗
的使用者。翻轉潛在觀眾對博物館、學習及
藝術文化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或許也是背
負著傳統的博物館,迎向未來的重要一步吧。
作者任職於本院南院處
13 「故宮亞洲藝術節」每年均配合國家主題選書,並於南院「亞洲藝術文化資料中心」辦理主題書展。 作者攝
12 新加坡電影院精選九部電影,《爸媽不在家》為其中一
部得獎佳作。 南院處提供
註釋
1. 國際博物館協會網站 : https://icom.museum/en/news/imd2019-museums-as-cultural-hubs-the-future-of-tradition/(檢索日期
2019 327 日)。
2. 107 年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告》2019 1月審定,預計同年度於本院官方網站上公告:https://
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6230)。
3. 根據 2018 414 日內政部統計處公告,各縣市老年人口占該縣市總人口比率以嘉義縣占 18.61%最多,資料來源取自內
政部網站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檢索日期:2019 318 日)。
4. 根據文化部縣市文化統計,2016 年度嘉義縣文化相關設施參與率為 83.97%,同年全國為 86.91%,北部院區所在之臺北市為
88.21%;博物館參與率 2016 年度嘉義縣為 39.4%,全國為 43.92%,臺北市為 49.77%。20152014 年度之文化參與率,
亦為臺北市高於全國、全國高於嘉義縣之相同情形。詳細資料請參閱文化部網站https://stat.moc.gov.tw/County/Search.
aspx(檢索日期:2019 318 日)。
5. M. Hood,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 news
61, issue 4 (1983): 50-57.
6.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Never Mind the Width Feel the Quality,” May, 2005, accessed March 20, 2019, https://mhminsight.
com/articles/never-mind-the-width-5088.
7. Joe Kincheloe & Shirley Steinberg 原著,卯靜儒導讀,〈改變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收錄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
導讀》(臺北:學富文化,2009),頁 3-22
8. 鄭瓊月,〈多元文化教育講義〉《義守大學教學網站》iscd.isu.edu.tw/upload/iscd/1/isu3/file/9702 多元文化講義 .ppt(檢
索日期:2019 323 日)。
9. 馬來語「Peranakan」一詞,涵義是「……的子女」或「由……所生」,用以形容在當地出生的他國後裔。有鑒於他國族群的
多樣性,「Peranakan」一詞也涵蓋多元不同的群體,如「Jawi Peranakan」指的是印度穆斯林的後代Chitty Melaka」指
印度教商人的後代,而「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則是指在印尼爪哇、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等港口城市扎根安家的華人
後代。
10. 本活動特展已於 2018 《故宮文物月刊》428 期(11 月號)〈文化交融與重生
「獅城之子
新加坡峇峇娘惹文化」
特展〉專文介紹,展示內容在此不重複說明。
11. 新加坡統計局網站https://www.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publicfacing/createDataTable.action?refId=14911(檢索日期
2019 414 日)。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