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可親近性談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
以「故宮亞洲藝術節
—
新加坡月」活動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434
6766
the Future)」等。我們可看見,在這變動的
環境中,博物館不斷在反思自己的專業角色,
更加重視社會責任,並希望能推動正向價值
及社會發展。不意外的是,暌違十二年後,
國際博物館協會預定再次修正對「博物館」
一詞的定義,並開放大眾參與提案,預計在
2019 年日本京都年會上公布對「博物館」一
詞新的詮釋。
在這樣一個充滿挑戰與可能的環境中,
作為一座新興博物館,故宮南院嘗試透過「故
「新加坡家庭」、「新謠電影」及「得獎佳作」
四大主題,呈現了新加坡時代的變遷、大環
境下小人物的故事,以及值得思索的議題
─
如死刑等。每場電影均邀請到策展人或導演
進行導聆及映後座談,讓觀眾得以在欣賞之
外,透過對談互動,更深入地認識、理解「何
為新加坡」。(圖 12、13)
結論
每年國際博物館日均會訂定一個主題,
以彰顯博物館界最新關懷的核心議題,如
2019 年思考「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
─
傳統
的未來」,2020 年預定為「多樣性及包容
(Museums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2021 年「博物館啟發未來(Museums Inspiring
宮亞洲藝術節」這類可親近性的活動,希望
消弭與潛在觀眾間無形的距離,並創造一個
令不熟悉博物館的觀眾也能喜愛、享受、認
識多元文化藝術內涵的環境。觀眾在此不是
受教者,或許也不僅是場所或藝術文化的消
費者,而是前來探索、交流、豐富生命經驗
的使用者。翻轉潛在觀眾對博物館、學習及
藝術文化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或許也是背
負著傳統的博物館,迎向未來的重要一步吧。
作者任職於本院南院處
圖13 「故宮亞洲藝術節」每年均配合國家主題選書,並於南院「亞洲藝術文化資料中心」辦理主題書展。 作者攝
圖12 新加坡電影院精選九部電影,《爸媽不在家》為其中一
部得獎佳作。 南院處提供
註釋
1. 國際博物館協會網站 : https://icom.museum/en/news/imd2019-museums-as-cultural-hubs-the-future-of-tradition/(檢索日期:
2019 年3月27 日)。
2. 《107 年度國立故宮博物院南北院區觀眾意見調查報告》(2019 年1月審定,預計同年度於本院官方網站上公告:https://
www.npm.gov.tw/Article.aspx?sNo=03006230)。
3. 根據 2018 年4月14 日內政部統計處公告,各縣市老年人口占該縣市總人口比率以嘉義縣占 18.61%最多,資料來源取自內
政部網站 https://www.moi.gov.tw/stat/news_detail.aspx?sn=13742(檢索日期:2019 年3月18 日)。
4. 根據文化部縣市文化統計,2016 年度嘉義縣文化相關設施參與率為 83.97%,同年全國為 86.91%,北部院區所在之臺北市為
88.21%;博物館參與率 2016 年度嘉義縣為 39.4%,全國為 43.92%,臺北市為 49.77%。2015、2014 年度之文化參與率,
亦為臺北市高於全國、全國高於嘉義縣之相同情形。詳細資料請參閱文化部網站:https://stat.moc.gov.tw/County/Search.
aspx(檢索日期:2019 年3月18 日)。
5. M. Hood, “Staying away: why people choose not to visit museums,”
Museum news
61, issue 4 (1983): 50-57.
6. Morris Hargreaves McIntyre, “Never Mind the Width Feel the Quality,” May, 2005, accessed March 20, 2019, https://mhminsight.
com/articles/never-mind-the-width-5088.
7. Joe Kincheloe & Shirley Steinberg 原著,卯靜儒導讀,〈改變中的多元文化主義〉,收錄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
導讀》(臺北:學富文化,2009),頁 3-22。
8. 鄭瓊月,〈多元文化教育講義〉,《義守大學教學網站》iscd.isu.edu.tw/upload/iscd/1/isu3/file/9702 多元文化講義 .ppt(檢
索日期:2019 年3月23 日)。
9. 馬來語「Peranakan」一詞,涵義是「……的子女」或「由……所生」,用以形容在當地出生的他國後裔。有鑒於他國族群的
多樣性,「Peranakan」一詞也涵蓋多元不同的群體,如「Jawi Peranakan」指的是印度穆斯林的後代,「Chitty Melaka」指
印度教商人的後代,而「峇峇娘惹」或「土生華人」,則是指在印尼爪哇、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等港口城市扎根安家的華人
後代。
10. 本活動特展已於 2018 年《故宮文物月刊》428 期(11 月號),以〈文化交融與重生
—
「獅城之子
—
新加坡峇峇娘惹文化」
特展〉專文介紹,展示內容在此不重複說明。
11. 新加坡統計局網站:https://www.tablebuilder.singstat.gov.sg/publicfacing/createDataTable.action?refId=14911(檢索日期:
2019 年4月1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