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鄰居:桃花心木與紅鳩的生態探險日誌

格式
doc
大小
41 KB
頁數
6
上傳者
ANDY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0-11-20,离现在 24 34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設計者:內新國小劉又菁老師

初見這份學習單的的人,我想大都會覺得這根本是一份空白的學習單。其實這

的確也是一份空白的學習單。

11/04那天,有幸在彰師大聽一場精彩的演講。Dr. Goodman一家的演說,

給我很大的衝擊。Dr. Debra Goodman說了一句:總是我們在決定孩子學些什麼,

所以,你不能怪他們不投入。

在此之後,我想在正規的課程外,嘗試做做看,讓孩子來主導探究學習。其實,

嚴格說起來,這份學習單應該比較像是「學習日誌」。不過,說實在的,我還是專

制的替他們決定了一些些東西,我希望他們去注意到這一個角落。

我們班的教室在3樓,欄杆外,有一棵大葉桃花心木。桃花心木的生態本來就

很特別,每一年,我和我的學生都從它結了拳頭大的果實後,就開始等待它種子掉

下的那天。滿天的螺旋槳。

真正注意到桃花心木上的故事,是緣起自孩子們撿到一隻小紅鳩。為了查明牠

的身份,我們開始蒐集資料。後來,我發現了對面的樹上有個鳥巢,原來紅鳩在那

兒築了個愛巢。我看著巢中的幼鳥兒,從滿頭亂髮,到膨鬆的飛羽形成,溜出巢、

站在枝上,兩眼咕嚕咕嚕的與我對望。

那時是盛夏六月,桃花心木上的另一群嬌------正拼命的告訴我夏天到了。

在這一年,我那群拿著鳥來跟我求救的孩子畢業了,還來不及與他們分享我的發現。

今年,教室換到這樹的旁邊來了,我決定:今年,我要告訴我的小朋友這個秘密---

在內新這個水泥森林中,還有一些驚喜。


p.s.這份學習單需要較長時間觀察,所以蠻適合應用在每週一節的彈性節中。


  1. Dr. Debra Goodman:「主題學習環」,摘自「數理科的學習與教學實務中的語言問題」

研習會手冊。

  1. Joseph Krajcik, Phyllis Blumenfeld, Ron Marx, and Elliot Soloway:Instructional,

Curricular,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s for Inquiry in Science Classrooms

補充之部分中文翻譯

主 題 學 習 環 <<探究學習環>>

主題的選擇與規劃

研議主題--我們想學些什麼?

分享學前知識--我們已經瞭解了哪些?

形成問題--我們想知道什麼?

體驗、材料--我們如何去尋找?

人員、空間及時間的安排--怎樣使合作學習發揮最大效用?

經驗學習/運用讀寫能力

實地的體驗--真正的科學家如何去尋求答案?

二元/整合的課程--

語言如何幫助我們學習

參與覺知的機會

形成概念的機會---思考的時間與互動

呈現/評量

分享與呈現

我(們)學到什麼?

如何與其他人分享成果?

共同評量

我(們)的表現如何?



The Investigative Web

(研究網)




意見分享:

與他人交談、提出想法、接受回饋、傾聽他人的想法。


使資料意義化

分析、轉換資料、推論

計畫及設計如何回答你的問題:

考慮什麼是可用、不可用的;界定測量範圍、創造設計

處理實驗工作:

裝置一套儀器並蒐集資料



發問及澄清問題:

懷疑、作預測、問這是什麼




















    1. 學校名稱:台中縣內新國小學

    2. 步道名稱:我的鄰居

    3. 設 計 者:劉又菁

    4. 適用年級: 高年級

    5. 使用時間:共 5 200分鐘

    6. 配合課程或相關學習領域:學校本位課程(彈性節)、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

    1. 準備器材或使用材料:參考書籍、網路、照相機

活動名稱

我的鄰居

探究重點

提供一探究大方向,讓學生自行設計學習內容。

教學時間

200分鐘

教學目標

  1. 認知:能知道他所研究的對象的名字及特色。

  2. 技能:能統整生活中的經驗,設計探究答案的活動。

  3. 情意:藉由觀察,瞭解並珍視自然生態。

探索流程

探 索 活 動

指 導 要 點

第一階段

(知識、應用)








第二階段

(知識、理解、應用)











第三階段

(應用、綜合)


  1. 引導活動:

第一堂課:

  1. 平素便與學生閒聊,聊聊校園裡的所見。並引導他們去觀察、說出他們的發現。

2.發下學習單。說明學習單中的事項。

3.指定研究區域,並分組(4人一組),要他們

花一星期時間去觀察、討論、回想分享過的,

訂出研究方向。


二、發展活動

第二、三節課:

1.以各組為單位,上台介紹自己的「最佳主

角」,與同學分享自己已知的。並提出自己

不瞭解的問題。

2.台下同學可針對問題回饋、貢獻。


  • 課後練功:1.運用網路或學校圖書館,尋求

資源解惑。

2.請每一組思考,以什麼方式跟

同學分享自己的發現。(可提示

多種方式)


第四、五節課:

1.仍以各組為單位上台,將他們的研究結果分

享給同學。

2.發下設計好的自評、互評表,請學生給分。



培養輕鬆氣氛,使其暢所欲言。以便引出其學習興趣。






各組務必全員上台。

鼓勵大家集思廣益。


若學生家中資源不足,可由學校課程提供支援教學(如:圖書館課、電腦課)



鼓勵學生以多元的方式呈現。





From Krajcik et al.,1998





  1. 教育上的支援

  2. 課程題材的設計以支援探究

  3. 一個範例

  4. 科技的應用



  1. 問問題

  2. 蒐集資訊:透過WWW來探究

  3. 設計及計畫研究

  4. 分析及解釋資料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