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29
「要將『七里か浜
のいそ伝い稻村崎名将の
剣投ぜし古戰場』寫出
大意與畫線部分單字的意
思,……我倉惶失措而走
投無路,悔恨的淚水一顆
一顆的滴在答案紙上。」
(摘自《王育德自傳》) 
王育德在《王育德自
傳》中坦率、生動回憶小學應考臺北高校
尋常科的心情。當時分流教育是在國小,
六年級畢業後若有意升學,得要決定報考
哪一所普通中學、實業學校或師範學校。
實業學校還分有工業、農業、商業學校,
每所學校都分別招生。若以普通中學為目
標,大都報考小學就讀所在地的中等學
校,如臺南的王育德報考臺南一中。實業
類學校大都只有一兩所,如工業類科在
1938年以前只有臺北工業學校。這種學校
則在學校所在地之外增設考場,如臺北高
校尋常科有臺南一中考場,臺北工業學校
連澎湖都設有考場,方便各地考生報考。
小學五、六年級,學校即調查學生未
來發展。在1910年代的公學校,老師對資
質優異的學生可能還得跑好幾趟家訪,說
服家長讓孩童繼續就學。到了1930年代,
小學畢業要繼續升學的人已很多,大約一
班有1/3到1/2會想繼續就學。班級老師通常
在下午放學後,讓學生留在學校做更多練
習;若不想繼續升學,也會有些就業輔導。
由於考試競爭日益激
烈,以女性為讀者群的婦女
雜誌也針對正在準備入學考
試的家庭,推出專文討論考
生家庭該準備什麼,也有文
章檢討只靠一次考試成績的
入學是否適當,或勸告家長
不要用「不正」手段讓孩子
入學。因小學生的升學需求
旺盛,考試弊端也開始層出不窮,在日本
或臺灣都有不少案例。1932年發生過中一
中入學考試的國語科試卷遺失,須更改題
目。1938年臺中州的中等學校入學考試也
發生過試題泄漏事件。
小學生的升學考試,最「特別的」是
臺北高校尋常科的考試。全臺灣各小學最
頂尖的學生來應考,只錄取40名,多數為
日本人,每年只有個位數的臺灣人學生能
考入,當時媒體以「考試地獄」來報導。
考上四年後直升同校高等科,等於之後不
必再考試了。
臺北高校尋常科的考題相當艱難,
數學考題計算地球的自轉、公轉、地球
直徑、閏年、計算不規則形狀的尺寸
與面積。試舉1933年兩考題,其一:
「(大意)甲乙丙三人工作46天,領
到薪水105圓80錢,假設每個人薪水一
樣,其中甲比丙多工作3天,乙比丙少
做2天,請問三人各領多少錢?」另一
題:「爸爸走路時速4公里,兒子走路
時速3公里,兩人同時從甲地向乙地出
發,兒子在途中跑步30分鐘,兒子跑
步速度是走路的3倍,兩人同時抵達乙
地。請問兩人花多少時間?」考題活潑有
如現在小學數學奧林匹克考題。
數學雖難,卻較少語文障礙,難不倒
天資聰穎的臺灣孩童。但國語科(日語)
則對非日語母語的臺灣人不利,加上公學
校學生使用的是總督府自編的課本,和日
本人就讀的小學校不同,讀公學校的臺灣
學童想要升學,得再學習小學校的課本教
材。讓王育德過了數十年仍歷歷在目的那道
考題,出自小學校最後一學期的教材《尋常
國語讀本》第12冊第七課〈鎌倉〉。在考場
上遇到短期間才學習的小學校六年級教材,
還是最後一學期的課本,掛在「考網」上實
非戰之罪。
鳳毛麟角考上高等學校尋常科的臺灣
人學生,有的是在日本度過童年,或就讀
小學校,環境消弭了些學習障礙。王育德
的哥哥王育霖則是少數從公學校一舉考上
臺北高校尋常科的臺灣人。小學生的考試
地獄,日本人子弟也消受不了,知名的友
臺律師小田滋回憶準備高等學校尋常科,
每天背著大書包上學,回家作業有六七
項,拚命用功,累了也不敢休息,幾乎每
個月都生病。 
其他中等學校的考題,以1922年臺
北第二中學「地理科」入學考題為例。該
科四題問答題,分別是:1.臺灣北部與南
部的農產物有哪些不同?2.寫出東日本的
都城。3.從臺北到朝鮮首爾要經過哪些路
程?4.寫出九州北部興盛的工業。有關臺
灣地理知識的考題不到一半。
因應考試需求,相關「產業」也應運
而生。新高堂書店每年都出一本《臺灣各
中等學校入學試驗問題集》,收集前一年
臺灣男女中等學校的入學考題,是當時學
生重要的「武功祕笈」。因埋首苦讀,視
力問題也開始出現,很多人鼻梁上多了一
副眼鏡,標榜全臺唯一的眼鏡製造與販售
的眼鏡店也出現在報紙打廣告。
現在臺灣各級學校升學已多元入學,
考試不再是升學唯一管道。但走過20世紀
的許多人可能和王育德一樣,永生難忘考
場上幾道無法突破的難題。在現代教育的
牽引下,21世紀的我們,穿越時空看見
70年多前小學生王育德和他在考場上的焦
慮,並心有同感。
▲
1933 年臺北高校尋常科
數學考題。(資料來源:
《臺灣日日新報》)
▲新高堂編輯出版的中等
學校考試試題大全的書
籍。(資料出處:臺北高
校編《臺高》第四號)
▲文部省,《尋常小學校國語讀本》第  
12 冊,第七課〈鎌倉〉書影。1931 年 6
月。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十二卷的第七課
是〈銀行〉(1926 年)。
庶民生活史
日治時期臺灣小學生的考試地獄
文.圖片提供/鄭麗玲(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