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內湖國民中學 112 學年度 第一學期 七年級 第三次段考 社會科試題 (翰林版)
第6頁 / 共6頁
44.《世界人權宣言》提到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我國《憲
法》也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可知教育
的重要性。請問:下列何者「不是」受教育的目?
(A) 培養民主與法治的觀念
(B) 遵守服從政府命令規範
(C) 學習知識技能追求理想
(D) 開拓世界國際的視野。
45. (甲)散會(乙)討論事項(丙)報告事項(丁)臨時動議(戊)
宣布開會。
請將上述開班會進行的流程依照順序排列之:
(A) 戊丙乙丁甲
(B) 戊丁乙甲丙
(C) 戊丙丁乙甲
(D) 戊丁丙乙甲。
46.臺東縣延平鄉公所與布農族部落、社區學校共同合作,培
育祭典導覽人員以增加部落觀光資源。經由導覽人員的解
說,遊客能了解部落傳統,尊重祭典儀式及原住民族的文
化內涵。
請問:上文中的合作計畫,應與「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
中的哪一項目標相同?
(A) 營造民族生活環境,建構部落安全場域
(B) 發展部落經濟產業,促進部落就業機會
(C) 回復共工共耕文化,減少貨幣依賴
(D) 強化生活照顧功能,推動健康部落生活。
47.位於桃園大漢溪邊的撒烏瓦知部落,過去曾經發生政府多
次強迫部落遷離的事件,為了保護部落,族人開始選舉頭
目,成立組織多次與政府協調溝通,最終建立營造部落的
安全環境。
請問:撒烏瓦知部落的故事,與「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
中的哪一項目標相同?
(A) 營造民族生活環境,建構部落安全場域
(B) 強化生活照顧功能,推動健康部落生活
(C) 落實部落會議組織,奠定原民自治基礎
(D) 振興部落傳統文化, 凝聚文化主體認同。
* 面對社會變遷,現今許多部落青年往往因為教育或工作離
開部落到都會區謀生發展,使原鄉部落面臨許多挑戰。
請回答 48-50 題:
48.排灣族青年吳正忠,近年返回家鄉部落計畫性栽種原住民
的「紅寶石」-紅藜,並推廣行銷開發各式相關商品,致
力改善族人生活,鼓勵更多原住民青年返鄉尋根,並在
2017 年獲得百大青農的榮譽
請問:「紅黎先生」吳正忠的作為,主要源自於何種動力?
(A) 對商業利潤的轉型追求
(B) 對社會責任的明確實踐
(C) 對原鄉部落的情感展現
(D) 對政府政策的全力配合。
49.下圖為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特展所出現的海報,請問:
海報內容所要凸顯的意涵為何?
(A) 部落傳統文化的斷層
(B) 部落經濟發展的停滯
(C) 原民傳統領域的保護
(D) 傳統文化與法律的衝突。
50.身為現代公民必須認識並了解部落對原住民族的重要
性,才能以同理心在相關議題上溝通協調,形成共識與
支持。
請問:關於部落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 目前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的原住民族有
16
族
(B) 各原住民族部落領袖均是由同一家族世襲產生
(C) 部落事由多個原住民族共同聚居在一起而組成
(D) 政府指派人員參與管理原住民族部落共同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