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原住民族有被稱為是雲豹的故鄉的族群是魯凱族。 ○
唯一無獵首及居離島的原住民族是雅美(達悟)族。 ○
大部分傳統編織材料是以苧麻植物為主,但噶瑪蘭族特殊編織則是以香蕉絲為主。 ○
2005年政府即頒布各族語音符號之標準,即為現在適用之符號。 ○
排灣族傳統的生計,以田野燒墾為主,以狩獵為輔。 ○
卑南族會所訓練集體生活,接受打屁股、跑步、摔角、猴祭等嚴格的體能訓練。
○
西拉雅族文化特色為阿立祖的信仰,有以壺代表神靈的拜壺文化,也被稱為拜壺的民族。
○
早期噶瑪蘭族人因傳教士馬偕牧師影響,改信基督教,也以「偕」字做姓氏,感念其精神。 ○
長髮舞又稱為甩髮舞,是雅美族(達悟族)傳統舞蹈中最著名的舞蹈。 ○
賽夏族傳說中曾受矮黑人幫助,也因兩族衝突遭遇矮黑人咒詛,矮靈祭成為賽夏族人重要的祭典。 ○
臺灣目前共有十六個原住民族群,每個族群特色不同,有的是父系社會,有的是母系社會。 ○
在臺灣原住民各族當中,擅長獵取野獸皮毛製成衣飾,而鄒族善於皮革鞣製技術。 ○
原住民的主食大致為稻米、小米、玉米、蕃薯、芋頭等。 ○
原住民各族雖然社會、文化有差異,但敬畏自然,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共通的觀念。 ○
達悟族家屋前的石頭牆壁上攀滿了「越橘葉蔓榕」植物,這些爬牆植物有涵養水保的作用。 ○
祖靈祭是泰雅族人一年當中十分重要的祭典,也是唯一全部落都參與的祭祀活動。 ○
小米不但是臺灣早期原住民主要的糧食,也可以用來釀酒。 ○
對原住民來說,他們的飲食大部分是配合自然環境。 ○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累積與傳承,舉凡語言、文字、生活習慣或宗教信仰等,都是重要資產。 ○
傳說中邵族人的祖先因追逐白鹿,找到景色優美、魚產豐富的日月潭,並作為居住地。 ○
臺灣島在漢人尚未大規模遷入之前,已有原住民在此定居。 ○
太魯閣族人為了尋找合適對象,會在聚會中表演口簧琴舞。 ○
原住民族對於獵取到的食物,抱持的是分享的概念,認為食物是大家共有的。 ○
卑南族人會為男子配戴花環作為成年的象徵,這是卑南族所特有的文化。 ○
國際知曉的布農族八部合音,其實就是布農族人的祈禱小米豐收歌。 ○
鄒族戰祭也稱為凱旋祭,目的在於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祈禱未來征戰勝利,拔除厄運與疾病。 ○
賽德克族男子紋面代表能夠保護家園,成年的象徵,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
阿美族馬太鞍部落建造巴拉告來捕魚,讓溼地生態延續,是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的做法。 ○
至今在臺灣的新住民移民人口數已多於原住民族人了。 ○
唯一不住在臺灣本島的原住民族是達悟族,他們住在蘭嶼。 ○
清代,隨著漢人開墾面積增加,鹿場減少,平埔族人獵鹿的收入大受影響。 ○
原住民族發展出許多互助與分享的生活方式,這種分享文化成為穩定部落與凝聚力量的方式。 ○
為了對原住民族宣揚基督教,荷蘭傳教士運用拼音的方式創造新港文。 ○
排灣族人共同教養部落孩子;達悟族會將有勞動力的男子組成「漁團」共同造船、捕魚。 ○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分別是是祭師、射耳祭主持者和政治領袖。 ○
過去日治時期台灣長期穩定有9族,但在光復後,國民政府增加7個族達到總數16族。 ○
禮納里部落命名的意思是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
蘭嶼雅美族人(達悟族)將吃不完的飛魚,綁在屋簷底下晒乾,是為了延長保存時間,珍惜食物。 ○
泰雅族社會規範gaga觀念,是族人日常生活風俗習慣的誡律。 ○
抗日行動霧社事件由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領導,最後結果雖然失敗,卻激起民族意識。 ○
原住民服飾與器物的圖案,常能顯示身分地位與族群的風俗、信仰,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
現在的安平古堡,以前叫做熱蘭遮城,是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政治、經濟中心。 X
眼鏡蛇是排灣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也被族人視為是守護神。 X
野薑花對台灣原住民魯凱族而言,是代表著勇氣與純潔的象徵。 X
清代稱原住民為生番或山番,直到民國時期改「番」為「族」。 X
原住民族的紋面和漢人的黥面文化一樣都具有榮譽的含意。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