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甲文的「硫穴」,地質屬於火成岩 (B)乙文泉水的陰離子,主要為硫酸根離子
(C)乙文「泉中若沸」,其水溫熱度約 60℃ (D)甲文的泉水氣味濃烈刺鼻,乙文的泉水無味
人類對付疫病,技術會不斷更新,但許多觀念原則是一樣的,有其歷史脈絡。
中古時期,沒有病毒、細菌、病媒蚊的微生物概念,但人們透過經驗觀察、實作操練,摸索出的防治策略、守備心法卻
隱約與現代相似。
社交距離也有「古代版」,室內 1.5、室外 1 公尺,在十六世紀,則是「一根拐杖的距離」。而疫調追蹤,同樣自古承
襲。黃熱病本來是熱帶疾病,十九世紀中卻在溫帶的英國威爾斯爆發一場疫情,當地展開排查,一路追追追發現,瘟疫是在
一艘船隻抵達後發生。當時的人完全不清楚黃熱病的真正病原,但仍能透過疫調追蹤找出感染源。
從今日眼光來看,古代的疾病知識或許不完整,但人們可以透過現象觀察,找出因應之道,這些雛型也不斷累積至今。
意想不到的是,醫院、隔離所的角色大逆轉!今日,醫院是正面迎敵、搶救病人的一線戰場;但過往,醫院則更像消極治
療、聽任自然的留置區。
以十九世紀為分水嶺,以前的人若生病是由醫生出診,醫院只是窮人、病患的收容所。相較於當代醫療體系明亮、乾
淨、專業的形象;十九世紀前,隔離所如同集中營,一二樓沒有窗戶,封閉、陰暗、與世隔絕,形同「圓形監獄」。一旦疑似
染病被送進去,只能默默祈禱死神別點到名。
人類與疫病交戰至今,除了防疫治理淵遠流長,另一項相當古老的是:恐懼、想像與衝突。重大疫病會放大集體恐懼,
同時折射出社會潛存固有的政治、族群與文化衝突。重大疾病的衝擊下,社會原有的弱勢或被拒斥群體,往往會成為「代罪
羔羊」。十四世紀黑死病期間,歐洲便有大量猶太人被殺害。
十九世紀霍亂便是黑色的一頁。法國大革命以來長期政局不穩,政治對立急速上升。霍亂疫情爆發後,巴黎貧窮市民猜
疑政府下毒清理貧民與反對派;上層階級則怪罪窮人衛生差、飲酒放蕩,髒亂不潔。謠言四起,引發暴力衝突。
「一切都是因為醫生想解剖,才害死這麼多人命!」在英國,仇恨的對象指向醫生。1832 年英國通過解剖法,是衝突的
背景,解剖法通過後,等同合法提供醫學院無人認領的窮人屍體。階級猜忌不斷累積,加上原本的緊張關係,在霍亂流行時
一舉爆發。
媒體傳播,也可能強化社會的恐懼。十九世紀霍亂蔓延,延燒速度更快的是報紙、廣播,搶在疾病到來前,媒體對染病
者的敘事想像,造成大西洋東西兩岸的集體恐慌。
疾病史研究的啟發:人類是否不斷重複?研究疾病的歷史,能讓我們時時回頭凝視、反省,警惕那些「重複」的恐懼和
排斥。
42.在疫病的歷史脈絡中,關於古今疫病的變與不變之分析,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在過去,防疫沒有所謂「維持社交距離」、「疫調追蹤」的觀念,直到 2020 年Covid-19 大流行後才有
(B)疫病帶來的人心恐慌,在十四世紀前,主因是對疾病的不了解,十四世紀後還增加了受媒體傳播的影響
(C)重大疫病傳播期間,人們可能會因恐懼不敢面對,使得族群或階級的對立與衝突消弭或減少
(D)在過去,醫院僅是窮人的聚集地、病患的收容所,如今卻是收治病患的主要場合
43.關於本文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全文是以疫病的歷史脈絡來看疫病的古今異同
(B)十九世紀霍亂蔓延,比霍亂延燒速度更快的是傳播媒體造成的集體恐慌
(C)中古時期因沒有病毒、細菌,與病媒蚊,故無從與現代防疫做比較對照
(D)疾病如同人類文明的照妖鏡,在不同時期同樣會映照出社會存在已久的族群與階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