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或氣憤得到釋放。
可以把聽到的意思重述一遍。憑著自己聽到的,不改寫、
不扭曲、不加油添醋或猜測。
也可以在重複後,詢問對方「你的意思是不是……?」、「我
這樣理解對嗎?」對焦彼此的想法,也讓對方感受到被在乎和
重視。
(4) 比起建議,陪伴更重要
抱怨者其實只是需要被理解,實際感受「有人跟自己站在
同一陣線」。無論抱怨或氣憤的人事物為何,暫且不管抱怨者
當下是否講理,抱怨者可能更需要的是有人跟自己站在同一陣
線,抒發情緒完後再找方法。
(5) 化為具體行動
根據我們對他人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去幫助他們。
如果一位朋友正經歷困難,我們可以主動提出幫忙,無論是聽
他們講話,還是做一些實際的事情來減輕他們的負擔。
當我們看到有人獨自一人時,簡單的一句“需要幫忙嗎?”或
是一個擁抱,有時候就能帶來很大的安慰。這些行動不需要複
雜,但它們顯示了我們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並準備好根據他們
的需求提供幫助。
⚫ 歸納:慢慢練習將這些技能內化,練習表達內心感受與
需要,也有益於增強個人的覺察能力,提醒自己轉換說
話與聆聽,相信大家也能在溝通的道路上越來越瞭解彼
此。
情境討論
1. 師生共同討論情境,並想想看如何用同理心溝通魔法讓
朋友有良好的感受,並以學習單記錄下來。
2. 統整這學期所上課程,並請同學分享這學期在情緒上進
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