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主題名稱: 在生活中遇見藝術
貳、課程說明:
設計理念:
藝術活動是人類生活、文化、思想的一種展現,要提昇人類生活的品質,其實真正的關鍵並不完全在物質生活方面,而有另外一方面是在精神領域方面。一杯白開水也可以甘甜無比,每天大魚大肉也可能食之無味。「在生活中遇見藝術」是為了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與生命的品質而設計的課程。坦白的說我們的國家並不需要這麼多藝術家,而我們真正欠缺的是一群能夠品味生活,在生活中遇得見藝術能欣賞藝術的人。多少次藝術與我們擦身而過,我們卻毫無知覺,因為藝術並不是關在美術館裡或音樂廳裡,藝術存在的積極形式乃是在生命裡與生活中。我們的生活需要一點詩情畫意,我們需要一顆更柔軟的心、一雙更清澈的眼、一對能聽見的耳,有時也需要一點空白。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所見的大自然中看得到美,能品味美為開端,經由賞析不同的居住環境與城市的基調,建立色彩美學觀,再探討公共藝術設置的意義與機能,最後進入建立具藝術敏銳度、具感知能力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們能分辨美醜、能品味生活與自然,對環境產生關懷;進而能常在生活中與藝術不期而遇。
課程目標:
能重新擁有赤子之心來觀看自然,並能看見與發現大自然中所蘊藏的美與妙。
認識色彩的影響力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認識生活環境、自然生態與城市設計的關係。
能品評公共藝術。
美化內在的心靈,建立真善美的新生活態度。
教學對象:本課程規劃供高級中等學校二年級學生使用。
教學時數:四小時。
教學領域或科目:生活、藝術類
六 . 課程架構
在生活中遇見藝術
主題
能重新擁有赤子之心來觀看自然,並能看見與發現大自然中所蘊藏的美與妙。 認識色彩的影響力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認識生活環境、自然生態與城市設計的關係。 能品評公共藝術。 美化內在的心靈,建立真善美的新生活態度。
課程目標
時間 本課程之教學時數為四小時,每週上課一小時。
子題 居住環境與藝術 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公共藝術 大自然裡的藝術
透過放映大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地上、水中、空中的動、植物與昆蟲,帶領學生重新窺探大自然的美麗與奧秘。 比較台灣與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基調所形成的視覺感觀,並探究城市設計、景觀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差別。 藉由欣賞自然界的生命週期與過程,產生一種面對自我生命的智慧,建立一種具藝術性的生活態度,並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取樣簡介各地設置的公共藝術,使學生注意到生活空間裏的公共藝術,對公共藝術具備賞析能力,並明白公共藝術的定義。 單元 目標
教師預備和課程相關的影像圖檔並製作成Power
Point。 單槍投影機、螢幕、CD錄放音機等媒體設備。 根據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擬定學習單。
教
學
資源
導入活動: 1.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發展綜合活動: 1.
放映自然景觀,水中、空中、陸地上的動植物與昆蟲視覺影像。
2.
引述藝術家對大自然的描寫與讚嘆。 3.
聯繫自然中的美與其它科目的橫向關聯。 4.
請學生依學習單所列的題目逐一認真填答。 導入活動: 1.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發展綜合活動: 1.
介紹城市基調的定義。 2.
比較國內外的城市基調。 3.
介紹城市設計的內涵。 4.
舉法國巴黎為例。
5.
請學生依學習單所列的問題逐一回答。 導入活動: 1.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發展綜合活動: 1.
放映欣賞動植物的生命過程與自然界的生命過程。 2.
引導學生體會同樣的一件事情以不同的角度面對之。 3.
啟發學生產生能以不同角度面對困難的智慧。 4.
讓學生們聯想到自己也是一個完美的型式 5.
進行音感作畫。 2. 3. 4. 5. 導入活動: 1.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發展綜合活動: 1.
放映國內外的公共藝術作品。 2.
請學生們票選自己最喜歡的一件公共藝術。 3.
請學生們依學習單所列之問題逐一填答。 4.
說明公共藝術、景觀雕塑與環境藝術的區別與關係。
主要 教學 活動
1.運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透析學生們的生命需求是什麼為課程的目標,再規劃教學的進程內容與活動形式。 2.用生命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對生活四週的環境視覺現象能夠重新體驗、觀察與判斷。 3.聯繫生活經驗延伸課程效益,使短短四小時課程學習的內涵發酵到每日的生活之中。 4.利用潛移默化的效應,把觀賞自然的所得與體會化為建造全人生命觀的智慧。
教學 策略
1.學生上課是否專心聽課;學習單是否認真填答。 2.學生是否能以明白的文字說明或是口語表達自己的見解。 3.學生對於課程的目標與內涵是否能體會或作出回應。
評量
叁、課程內容:
依本課程規劃展開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一.主題:
在生活中遇見藝術
二.內容:
1.大自然裡的藝術:
透過放映大自然中的各種景象,地上、水中、空中的動、植物與昆蟲,帶領學生重新窺探大自然的美麗與奧秘。
2.居住環境與藝術:
比較台灣與世界各地不同城市的基調所形成的視覺感觀,並探究城市設計、景觀設計與室內設計的差別。
3.公共藝術:
取樣簡介各地設置的公共藝術,使學生注意到生活空間裏的公共藝術,對公共藝術具備賞析能力,並明白公共藝術的定義。
4.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藉由欣賞自然界的生命週期與過程,產生一種面對自我生命的智慧,建立一種具藝術性的生活態度,並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
三.時間:
本課程之教學時數為四小時,每週上課一小時。
四.教學方式與策略:
1.運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透析學生們的生命需求是什麼為課程的目標,再規劃教學的進程內容與活動形式。
2.用生命體驗的方法,讓學生對生活四週的環境視覺現象能夠重新體驗、觀察與判斷。
3.聯繫生活經驗延伸課程效益,使短短四小時課程學習的內涵發酵到每日的生活之中。
4.利用潛移默化的效應,把觀賞自然的所得與體會化為建造全人生命觀的智慧。
(以下就本課程一~四單元依序分別敘明教學目標、媒體、教學過程與評量等內容。)
< 1‧大自然裡的藝術 >
教學目標
帶領學生深入探索大自然的角落裡存在的生命節奏與令人驚嘆的美感。
從造形、色彩、質感三方面來欣賞大自然。
從不同的生物繁衍形態與生物的巧妙平衡狀態,來欣賞大自然。
能疼惜生命、擁抱自然。
教學媒體與資源
由教師預備豐富生動的自然景觀,水中、空中、陸地上的動植物與昆蟲視覺影像並製作成Power Point。例如:圖1-1、1-2在大自然中可以找許多優美的比例、色彩與造形,如鸚鵡螺的擴展曲線、貓爪的弧線、松果的螺旋生長、花瓣的螺旋排列,數學本身是一種美,是一種秩序的發現,在逐漸加大的單位裡充滿了黃金比例螺旋曲線的美。。
圖1-3 世界上最具韌度的絲線恐怕非蜘蛛絲莫屬,不需要經過學習,蜘蛛本能就能織出嚴謹有序強韌結構的網,這真是大自然裡的一個奧秘。
圖1-4 經過風的吹拂,沙灘上出現姿態曼妙如風之曲線的紋理。
單槍投影機、螢幕等媒體設備。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份學習單供學生們使用。(附錄一)
圖1-1 花瓣的螺旋排列是一種黃金比例
圖
1-2大自然中各種黃金比例螺旋曲線的美
圖1- 3 世界上最具韌度的絲線 - 蜘蛛絲
圖
1-4
風與沙的舞蹈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
1.由教師先向學生們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2.發給每位學生一份學習單,並說明本學習單的填寫要領。
發展綜合活動:
由教師按照講解的內容拿捏放映的速度與節奏感。
教師必須按照放映的畫面具體深刻的描述自然界的美感,儘量避免空泛的描述。
在放映的內容中也可以安插一些藝術家對大自然的描寫與讚嘆,如莫內畫的睡蓮注一、貝多芬作的田園交響曲注二、高弟在巴賽隆納的建築注三,甚至也可以引述一首詩,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與對大自然的藝術性聯想。
聯繫自然中的美與其它科目的橫向關聯,如數學、音樂、色彩學、文學、科學等。
請學生依學習單所列的題目逐一認真填答:
(1) 你曾經被大自然感動過嗎?記憶最深的是哪一次?可否描述一下當時感動你的原因。
(2) 你是否有到大自然中卻敗與而歸的經驗?原因有那些?
(3) 你認為最美的動物是什麼?為什麼?
(4) 你認為最美的植物是什麼?為什麼?
(5) 你認為最美的昆蟲是什麼?為什麼?
6. 待學生們完成學習單之填答(約十至十五分鐘)後,由教師與學生們進行對話及交流。
學習評量
1.學生上課是否用心;學習單是否認真填答。
2.學生能否以明白的文字詮釋或口語表達自己的看法。
3.對於教師引導聯繫自然與藝術的關聯後,學生是否有所感受與回應。
參考資料
Art Fundamentals: Theory and Practice Dcvirk .Stinson .wigg / Bone.Cayton /Mc Graw Hill
注一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法國人,是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莫內認為在大自然中作畫,才能真正了解色彩的美麗。他的雙眼能分析萬般色相,在瞬間捕捉動人心弦的景緻,發覺大自然時時刻刻都是入畫的題材。因為莫內能夠真心的沉醉於自然的奧秘之中。
注二「樂聖」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德國人。田園交響曲從第一樂章到第五樂章之整體結構,潛藏在溫和的曲風下,是一種『人』與『自然』的融合與對話。
注三被喻為石雕建築的最後一位大師,西班牙偉大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i i Cornet)1852年生於Tarragona,他在結構造形上運用自然界裏的有機造形,不僅在於造型上具有獨創性和獨特的美感, 它也是實用意義上的成功範例。
< 2‧居住環境與藝術 >
一. 教學目標
1.認識城市基調與環境美學。
2.提升對居住環境與空間的藝術品味。
3.認識城市設計的基本內涵。
教學媒體與資源
由教師預備好世界各大城市的視覺圖像並製作成Power Point。例如:
圖2-1義大利的威尼斯,整個城市以棕色配白色做為它的基礎色調,屋頂的形式統一,建材也彼此協調。
圖2-2 希臘小島上的城市以藍色配白色作為它的基礎色調,與藍色海岸和諧呼應。
圖2-3台灣的都市充滿了五顏六色,從不知道什麼是協調,什麼是統調。
圖2-4巴黎的道路規劃井然有序,維持了人與車的合諧關係,沒有壓迫感,充分的綠帶(林蔭大道)與藍帶(河川)讓整個都市生意映然。
圖2-5巴黎的城市家俱如街燈、公用電話、座椅、垃圾桶等都配合都市整體形象規劃、設計,相輔相成。
單槍投影機、螢幕等媒體設備。
依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擬定一份學習單,供學生們探究、思考一些相關議題。
準
備有關城市設計注一的相關資料,以利學生們建立更清楚的概念。
圖2-1 威尼斯整個城市以棕色配白色做為它的基礎色調
圖
2-2希臘小島上的城市以藍色配白色作為它的基礎色調
圖
2-3
台灣的都市充滿了五顏六色
圖2-4 巴黎的道路規劃井然有序 圖2-5 巴黎的城市家俱
三.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
1.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回憶上週所上過的課程,「大自然裡的藝術」,再導入本單元「居住環境與藝術」。
2.由教師向學生們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的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3.發給每位學生一份學習單,並說明本學習單的填寫要領。
綜合發展活動:
介紹城市基調的定義:(城市的顏色、形式與建築的質材所產生整體視覺感受。)
介紹一些歐洲隨處可見的小鎮,在形、色、質感統整的大原則下,保持了優美的城市基調。
反觀台灣的城市,商業區與住宅區混雜在一起,在沒有規範的使用各種不同的形、色、質感下造成雜亂的視覺現象。
介紹城市設計的內涵。
舉法國巴黎為例,看看一個完善的城市設計所產生的城市景觀。
請學生依學習單所列的問題逐一回答。
什麼是城市基調?
你覺得台灣的都市是什麼色調?
什麼是城市設計?
在我們所住的城市裏,哪裡有很好的設計?有沒有不好的設計?
請問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有何不同?
7.待學生們完成學習單的填答(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後,由教師與學生們進行對話與交流。
8.安排學生家庭作業:拍攝、紀錄自己住家附近的城市基調與城市設計的相關圖像。
四. 學習評量
1.學生上課是否專心聽課;學習單是否認真填答。
2.學生是否能以明白的文字說明或是口語表達自己的見解。
3.對於老師於課程中介紹的城市基調與城市設計,是否能瞭解或做出回應。
五. 參考資料
藝術基因改造 林千鈴 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城市的遠見巴黎市公共電視
城市設計導論徐思淑周文華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專業網 http://www.tnt.com.tw/
注一城市設計是當前城市規劃、建築設計領域中,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環境面貌、方便和豐富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從社會狀況、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以及心理要求、視覺感受、時空效應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創造出具有美感、時代感和整體感的城市樣貌。
< 3‧公共藝術 >
教學目標
讓學生了解公共藝術設置的功能與目的。
分析評論成功的公共藝術如何為環境帶來美感與機能。
評析合宜與不合宜的公共藝術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讓學生們探究把藝術品放進公共空間與所謂的公共藝術有什麼不同。
教學媒體與資源
由教師預備世界各地及台灣的公共藝術之影像並製作成Power Point。例如:圖3-1街頭塗鴉在國外是常常可以見到的一種藝術行為,廣義來說它也是在公共空間裏的一種短期性公共藝術。圖中的作品讓平凡的人行道產生了詼諧幽默的視覺幻象與聯想,為繁忙的生活注入活潑的生命力與樂趣。
圖3-2台灣地狹人稠許多公共空間如火車站、捷運站都人潮洶湧,走路的速度都很快,在台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有一件既不佔體積又充滿詩意的公共藝術。「非想.想飛」把乘載著夢想的紙飛機射向天空是每個人兒時的回憶,人與紙飛機隨著電扶梯往上的時候,鑲在牆內黑玻璃裏的紙飛機影像變成生命旅程中出現的各種文件,包括作業格紙、畢業證書、聯考考卷、放榜單、火車時刻表、報紙、薪水袋、罰單、鈔票、結婚證書、房地產廣告宣傳單、股票行情表、機票,最後化為一隻飛行的鴿子。
圖3-3把平時生活中簡單的物件,如湯匙、叉子、衣夾…等放大上萬倍,放在公共空間中竟成為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藝術,或許經由這件作品讓人開始留意到平常生活不太會注意的生活用品,它們竟然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它們也具備了藝術的三要素,造形、色彩與質感,它們也經過工業產品設計的過程,也許下一次當我們在購買這些日用品的時候會開始多一點留意美感的問題。
圖3-4建成國中校地上包括一幢原為舊台北市府的古蹟,現在已改為台北市當代藝術館,有鑑於此,建成國中的新建校舍,刻意設計與原古蹟建築和諧相融。在規劃校園公共藝術時也非常的用心且成功。在設置過程中藝術家們與該校師生互動良好,甚至有些作品還融入學生的想法及集體創作,而深受師生們的歡迎。
單槍投影機與螢幕等媒體設備。
依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擬定一份學習單,供學生們探究,思考一些相關議題。(附錄三)
圖3-1
街頭圖鴉
圖3-2 林書民「非想.想飛」1998 圖3-3 歐登伯格「衣夾」費城1976
黃銘哲「飛揚」黃文慶「地圖」候淑姿「快樂組曲」陶亞倫「Take a Break」
圖3-4建成國中公共藝術四件2002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
先帶學生複習上週所上過的課程「居住環境與藝術」,再導入本單元「公共藝術」。
由教師向學生們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的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發給每位學生一份學習單,並說明本學習單的填寫要領。
綜合發展活動:
首先由教師放映國內外的公共藝術作品,並一一介紹評析它們的創作理念、設置的地點與為環境帶來的美感與改變。
請學生們票選自己最喜歡的一件公共藝術。
請學生們依學習單所列之問題逐一填答。
(1) 你最喜歡的公共藝術是哪一件,它設置在哪裡?
(2)(承上題)你認為它設置的用意是什麼?成功在哪裡?
(3) 把藝術品放進公共空間就是公共藝術嗎?若是,請說明之。若不是,那麼你認為什麼才是公共藝術呢?
待學生們完成學習單之填答(約十至十五分鐘)。
由教師說明何謂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與景觀雕塑、環境藝術的區別與關係。注一
讓學生們再次思考自己所選的作品是否為名符其實的公共藝術。
給予學生家庭作業:由教師指定幾個地點,如校園中的某些地方、社區中的某些公共空間,讓學生們試著構思一件公共藝術,以圖示加上文字加以介紹。
學習評量
學生對自己所選的公共藝術觀察是否用心。
學生是否能以明白的文字或口語表達自己的看法。
對於教師說明完何謂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與景觀雕塑、環境藝術的區別與關聯後,學生是否能夠了解或作出回應?
五. 參考資料
台北市公共藝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站http://www.culture.gov.tw/home_c.htm
注一公共藝術及公共藝術與景觀雕塑、環境藝術的區別與關聯請參見:
(1)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 倪再沁 藝術家出版社
(2)公共藝術的方位陸蓉之藝術家出版社
< 4‧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
教學目標
忽視冷漠。如果我們能欣賞春天的花開也能欣賞秋天的落葉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品味生命中的得意與失意,青春與衰老。
美不是一種目的,而是一種過程。
發現自己的存在價值。
教學媒體與資源
由教師預備動、植物的生命過程或自然景觀中的春夏秋冬與人生命的生老病死的相關景象並製作成Power Point。
例如:圖4-1毛毛蟲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爬行,最後終於成蛹羽化成為美麗的蝴蝶,但就在這令人驚豔的時刻,其實也正悄悄地預言著牠的死亡將臨。
圖4-2 一場森林大火往往帶來人類無法挽救毀滅性的結果,但是有森林學家研究發現這是自然界的一種循環現象,看似死寂的大地將成為沃土未來將孕育出更大一片的森林。
圖4-3 葉子經過了無數的腐爛與淘汰,最後才學會長成這個樣子,能夠順利的把雨水順著葉脈給排出去。
圖4-4 音感作畫範例,康丁斯基(Kandinsky)作曲1913油彩 注一。
單槍投影機、螢幕、CD錄放音機等媒體設備。
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一個繪畫課程。如音感作畫。(附錄四)
學生預備鉛筆、粉臘筆與水彩用具。
圖
4-1
令人驚豔的時刻-蛻變
圖
4-2
森林大火是自然界的一種循環現象
圖
4-3
雨水順著葉脈排出去
圖4-4 康丁斯基(Kandinsky)作曲1913油彩
教學過程
導入活動:
由教師先向學生們說明本單元的目標,進行方式、內容、評量範圍與標準等。
綜合發展活動:
首先由教師隨著放映欣賞動植物的生命過程與自然界的生命過程,慢慢引述到欣賞我們的生命過程。
引導學生體會同樣的一件事情以不同的角度面對之,會有全然不同的結果。(可以藉著藝術家面對生活的磨難而昇華為藝術創作為例子-------如貝多芬注二、梵谷注三…。)
藉著描述高中生可能遇見的挫折與難處,啟發學生產生能以不同角度面對困難的智慧。
藉著欣賞一片樹葉,知道它是千萬年以來經過無數的演化與淘汰,最後才會長成這個形狀,讓學生們聯想到自己也是一個完美的型式-------因為他存在…。
進行音感作畫:由教師選擇播放旋律優美、沒有歌詞的純音樂,要學生們安靜自己的心,注意聆聽直到完全投入音樂的情境中,再把自己純粹的感受畫出來。並且要以全然抽象塗鴉似的方法去畫,不要畫出任何可以辨識的造型,如星、月亮、太陽…等,進行純粹抽象的表達。放下要畫得像的束縛,如此反而得以疏發情感,畫出屬於精神性的圖像。作品的成果並不重要,創作過程中的自我發覺、心靈的探索與投射才是本單元的重點。
待學生們完成作品(約二十五至三十分鐘)後,由教師與學生們進行欣賞、對話與交流。
學習評量
學生對於課程的目標與內涵是否能體會或作出回應。
在音感作畫的過程中學生是否投入。
參考資料
美的學習 天下編輯 天下雜誌
現代素描教與學 王公澤 雄獅美術
注一康丁斯基(Kandinsky,1866~94)俄國人,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音樂是促使他創作的起源之一,他以色彩為音符,將畫筆當作指揮棒。讓畫面的佈局像節奏明快的演奏曲,時高時低的流轉著。他曾經說過:「色彩就是鍵盤,雙眼是和弦,靈魂是一架有許多琴弦的鋼琴,而藝術家就是那雙彈奏的手。觸碰一個個鍵盤,讓靈魂的旋律變幻無窮。」
注二「樂聖」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德國人。貝多芬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必須學會和命運搏鬥,雖然他出身微寒、中年之後又遭受耳聾的打擊,可是他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戰勝了命運對他的裍鎖。甚至許多他的偉大作品是在他耳聾之後作的。
注三梵谷(Van Gogh,1853-1890)荷蘭人。梵谷有明顯的躁鬱症傾向,是宗教和藝術救了他當梵谷將其躁鬱激情從宗教轉向藝術,那種隨躁鬱起伏出現的創作高峰與瓶頸,其實跟他在宗教中的自責自貶悔罪、與狂喜的神秘體驗是非常類似的。
附錄一
大自然裡的藝術
班級: 座號:姓名:.
你曾經被大自然感動過嗎?記憶最深的是那一次?可否描述一下當時感動你的原因。
你是否有到大自然中卻敗興而歸的經驗?原因有那些?
3. 你認為最美的動物是什麼?為什麼?
4. 你認為最美的植物是什麼?為什麼?
5. 你認為最美的昆蟲是什麼?為什麼?
附錄二
< 2 > 居住環境與藝術
班級: 座號:姓名:.
什麼是城市基調?
你覺得台灣的都市是什麼色調?為什麼?
什麼是城市設計?
在我們所住的城市裏,哪裡有很好的設計?有沒有不好的設計?
請問室內設計、景觀設計與城市設計有何不同?
附錄三
< 3 > 公共藝術
班級: 座號:姓名:.
你最喜歡的公共藝術是哪一件,它設置在哪裡?
(承上題)你認為它設置的用意是什麼?成功在哪裡?
把藝術品放進公共空間就是公共藝術嗎?若是,請說明之。若不是,那麼你認為什麼才是公共藝術呢?
附錄四
< 4 > 藝術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班級: 座號:姓名:.
請用水彩、粉臘筆與鉛筆把所聽到的音樂畫出來(要以全然抽象的方式去畫,不能畫出任何可以辨識的圖像,如星、月亮、太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