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名稱 | 校園綠籬植物觀察 | 總節數 | 2節,共80
分鐘
|
教學者 | 蔡旻潔 |
核心素養 | 總綱核心素養 | A 自主行動 |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
自然科學核心素養 | 自-E-A1
自-E-A2
| |
學習重點 | 學習 表現 | ti-Ⅱ-1
po-Ⅱ-1
ah-Ⅱ-1 | |
學習 內容 | INb-Ⅱ-6 | 常見植物的外部形態主要由根、莖、葉、花、果實及種子所組成。 |
議題 融入 | 議題/ 學習主題 | 環境教育/
環境倫理 戶外教育/
觀察並覺知環境,提高對環境的敏感性。 戶外教育/
戶外生活技能學習及實踐。
|
實質內涵 | 參與戶外學習與自然體驗,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與完整性。 善用五官感知環境,分別培養眼、耳、鼻、舌、觸覺及心靈的感受能力。 善用教室外、戶外及校外教學,認識生活環境(自然或人為)。 |
與其他領域/ 科目的連結 | 創課 |
教材來源 | 網路 |
教學設備/資源 | 平板、著色用具 |
學習目標 |
學生回想在綠籬中看過的植物並能發表後,再經由教師引導、選擇用平板拍下的3張綠籬中的植物相片3張,並投稿至學校的Classroom。 學生透過觀察植物,發現植物大部分都有以下部位:莖、葉、根、花與果實。 學生從選擇的綠籬相片中,選擇一張並使用著色用具,繪畫至圖畫紙上。
|
教學活動設計 |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 教學資源 | 學習評量 |
【第一節課】活動一:觀察植物 一、引起動機 教師請學生分享:過去校園中曾經看過什麼植物?是什麼名字/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學生分享的植物,教師與學生不見得能夠知道其名稱,也沒有必要深究是哪種植物。 教師的教學重點是「鼓勵」學生能夠嘗試說明外形特徵,並了解學生現有的觀察法、觀察方向,或者作為後面學習內容的口頭發表前測。 此處活動不宜太久,否則容易淪為空想而使學生感到無趣。建議花較多時間在後面的觀察實作與外出觀察的規範建立。
教師請學生分享時,請學生補充是怎樣觀察到的?
二、外出的準備 教師從課本引導我們可以用哪些觀察方法,例如先使用眼睛觀察、確認安全後可以使用觸摸的方法進行觀察、也可以使用氣味進行觀察。如果有碰觸植物後,必須確實洗手保護安全。 教師說明外出教室進行校園植物觀察的路線、地點、行進過程的秩序、觀察的地點與時間範圍、小組活動的規範。 教師補充說明校園中可能具有危險性的植物、動物。
三、校園中的綠籬植物探索
教師帶出教室,來到綠籬。教師限定活動範圍,讓學生進行探究。 教師進行組間的巡視與指導。
3.教師請學生觀察綠籬中的植物,並根據綠籬繪本故事中的文句,拍照3張。 四、賦歸與分享 教師請學生選擇最喜歡的綠籬照片3張,並投稿至學校的Classroom。 教師複習綠籬的植物,並且再利用幾分鐘進行調查、繪圖紀錄。
| 課本 電子教科書或簡報 | 口頭報告 投稿到學校的Classroom |
教學注意事項 |
|
評量向度 |
科學認知 | |
探究能力 | |
科學的態度與本質 | |
附錄/
附件 |
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