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格式
docx
大小
138.6 KB
頁數
9
上傳者
簡淑怡-shwuyi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3-02,离现在 5 23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學術研討會

加徵稿件辦法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Multiethnic Education and Teachers’ Literacy in Taiwan, 2020

  1. 研討會主旨

呼應國際教育趨勢,及國內教育政策,從多元族群學生的學習特質與需求,論述文化回應教學對於學習者在學習及生涯發展的助益,特辦理本次研討會。希冀透過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於本次主題之多元族群教育議題與文化回應教學之實務經驗發表,激發國內的在地觀點與全球化的各地觀點,能有對話與檢視之機會,以創發新的研究火花。

辦理目的:

    1. 提供與會者理解「多元族群教育與文化回應教學」議題的國際趨勢,以宏觀的觀點解析相關理論與教學策略,藉由研討會舉辦邀請國內、外學者演講,提升與會者多元文化認知與文化平等之素養。

    2. 提供研究者論文發表及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平台,以徵稿形式廣邀國內、外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發表,或透過理論與實務經驗的對話,激盪兩者之智慧火花,以重新解讀多元族群教育與文化回應教學關鍵點並前瞻未來發展趨勢。

    3. 透過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圓桌會議對談,以不同的文化視角激發與會者思維與創意,藉此交融在地化與全球化視野,思考新的觀點及解決問題策略,而有不同的學術研究觀點與實務工作之作為

  1. 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科技部

教育部

主辦單位: 臺北市立大學

承辦單位: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師資培育及職涯發展中心

合辦單位: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教育暨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國立臺東大學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1. 徵稿主題

一、多元族群教育理論與實務研究

二、多元族群教育之教師素養政策與實務研究

三、潛在課題及多元族群相關議題研究。

四、教育學者與研究生論壇:含高等教育、教育史哲與社 會學、課程與教學、諮商與教育心理學、幼兒教育學、特殊教育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等領域,特別邀請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及博碩研究生與談。徵稿辦法

本研討會主要溝通語言為中文及本土語言,外語為英文。論文撰寫主要語言為中文及英文。

  1. 稿件發表類型

本研討會自20202月起展開徵稿活動並於20204月加徵稿件,敬邀教育研究者、教育實務工作者、及關心此議題之社會人士等,踴躍賜稿。研討會徵稿發表類型分為三類:

  1. 學術專題論文發表:
    入選作品,將邀請於研討會進行15分鐘口頭報告(以電腦簡報配合)並接受評論人建議及現場提問討論。
    入選後須提交:1.中、英文主題;2.中、英文摘要;3.精簡全論文(8000字內,不含圖表及參考書目)。


  1. 相關研究與實務經驗海報式論文:
    入選作品,於研討會進行三時段共計90分鐘現場互動式研討。
    入選須提交:1.中、英文主題;2.中英文摘要;3.全開尺寸A0)海報請用.ai.ppt.pptx.doc.docx等圖文軟體編並寄送)。
    投稿研究型論文者部份可能經評審建議轉為海報式論文展示,屆時涵請投稿人配合

以上獲選於研討會發表之各類型作品,為確保投稿者後續發表於學術期刊或專書出版之權益,本次研討會不公開出版論文集。大會手冊僅收錄中、英文摘要、精簡全論文,並於會後頒發發表證書

  1. 徵稿對象:

    1. 從事本會主題之國內、外大學校院教師、研究人員、或具博士學位者;

    2. 從事本會主題之國內、外大學院校博碩班研究生;

    3. 從事本會主題之國內、外實務工作者,包括學校教師、校長、教育行政人員

    4. 關心本會主題及相關議題之家長與社會人士。

  1. 稿件收錄:精簡論文(初稿

本研討會徵稿採兩階段制初次收稿採「精簡論文審查制」,投稿人可於投稿資料表上註明投稿類型可複選),公佈入選後則請投稿入選者按稿件發表類型於期限內繳交大會所需資料

投稿人撰稿1,500字為原則(不含主題摘要、圖表參考書目),內容宜包含下列項目,惟得依投稿類型調整項目:

  1. 主題

  2. 摘要

  3. 動機、背景說明、目的、或欲解決之問題

  4. 設計、資料紀錄與分析;

  5. 重要發現與討論;

  6. 成果與對於多元族群文化教育的貢獻。

  1. 加徵精簡論文(初稿)截稿日期:

有意投稿者,請於2020817()中午12:00提交精簡論文。

  1. 投稿寄送方式:

精簡論文投稿一律以網路寄送為主

寄送精簡論文時,請檢附投稿者基本資料(如附表),內容包括:投稿者姓名、服務單位(或所屬機構)及職稱、行動電話及電子郵件帳號。若有共同作者,亦請一併提供上列資料,並請註明何者為通訊作者

精簡論文投稿須連同投稿者基本資料一併以電子郵件寄至下列信箱Mct @go.utaipei.edu.tw,並請郵件主旨上註明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加徵稿件〞字樣並請確認收到確認回函

  1. 論文審查:

() 加徵精簡論文審稿程序:主辦單位將在2020817日後,依照來稿研究主題,採雙向匿名審查方式,邀請相關專長領域者協助審查。

審查結果經籌備委員會審議核定後202097()公告

() 精簡論文獲得入選之作者,請於20201019()繳交精簡全論文全文,提供論文評論人閱覽,並依主辦單位之相關程序於1019()前完成註冊手續,以便安排議程。

() 精簡全論文全文中文8,000字(英文約5000)為原則,繳交

完整論文時,請附作者簡介、中文與英文摘要(中文摘要以500字、英文摘要以300字為度)、以及電子WORD檔及PDF檔兩種(稿

件請以MS-Word 97以上版本編寫),直接以電子郵件傳送至: Mct @go.utaipei.edu.tw,並請於郵件主旨上註明〝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入選稿〞字樣,並請確認收到確認回函。或以紙本連同光碟寄至:
10048)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1號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

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國際學術研討會
以上書面稿件及磁片,恕不退還,請投稿者自留底稿。

() 海報式論文入選作品,請附作者簡介、中文與英文摘要(中文摘

要以500字、英文摘要以300字為度)、以及全開尺寸(A0)海報檔(請使.ai.ppt.pptx.doc.docx等圖文軟體編輯並寄送。

寄送辦法同第3

() 實務經驗發表入選作品,請附作者簡介、中文與英文摘要(中文

摘要以500字、英文摘要以300字為度)、以及8000宇以內教育實紀錄(稿件請以MS-Word 97以上版本編寫,並附寄電子WORD檔及PDF檔兩種檔案10分鐘內影音紀錄(影片格式不拘,片長請先剪輯為10分鐘以內)並寄送。寄送辦法同上述第3

  1. 研討會資訊及網站

本研討會資訊與網站有二。

一、主辦單位網站連結: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 http://edu.utaipei.edu.tw

如有任何疑問及問題敬請連絡: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辦公室 簡助教
TEL
02-23113040
轉分機8412或來信[email protected]感謝您

二、合辦單位網站連結: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教育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https://rise.nttu.edu.tw/

如有任何疑問及問題敬請連絡
國立臺東大學原住民教育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科技部原住民科學教育計畫推動辦公室
林先生TEL089-360047089-318855轉分機2501
田先生TEL089-355021089-318855轉分機2506;,
或來信[email protected]感謝您


附件二-1: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學術研討會

投稿者基本資料表

資料填寫項目

內容

第一作者
姓名-職稱
(中文)*

姓名-職稱*


現職單位*


行動電話*


電子信箱*


第二作者
姓名-職稱
(中文)

姓名-職稱*


現職單位*


行動電話*


電子信箱*


第三作者
姓名-職稱
(中文)

姓名-職稱*


現職單位*


行動電話*


電子信箱*


通訊作者*

姓名-職稱*


論文題目

中文*


英文*


下列資訊為稿件接受後與發表準備時所需資訊,請務必勾選。

發表語言*

中文 □英語

發表方式(可複選)*

研究型論文 □海報式論文

論文發表所需設備(可複選)*

單槍投影機 □電腦 □其他(請填寫)

是否需公文請假

是 □否(未勾選者以需差假公文理)

需公文者姓名職稱單位地址


備註: 1.具〝*〞號者為必填資料請配合

2.如表格格數不敷使用請自行擴充謝謝

附件二-2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格式範例

Paper Format for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ultiethnic Education and Teachers’ literacy in Taiwan, 2020

熊同鑫 Tung-Hsing Hsiung 1

陳淑芳 Shu-Fang Chen 2

摘要

本文係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承辦之「2020多元族群教育與教師素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完稿排版格式說明,煩請投稿者務必依照本格式進行編排,若未依規定進行排版者,將退回稿件修正後再審。本研討會鼓勵作者於投稿時,即根據本論文格式說明之編排方式,進行完稿編排,請注意全文長度,初稿中文勿超過1500字、英文勿超過1000字(字數計算不包含標題、摘要及參考文獻);入選複稿之精簡全論文中文勿超過8000字、英文勿超過5000字(字數計算不包含標題、摘要及參考文獻)。以中文書寫者,需併附英文摘要。論文格式亦可見研討會網站。亦可直接套用本檔案之範本

關鍵字:研討會、論文格式

Abstract

The abstract is to be at the left-hand column in 11 point Times New Roman as it is here, and below the Chinese abstract. Use the word “Abstract” as the title, in 14-point Times New Roman, and initially capitalized.

Keywords: Conference, Paper Format.

壹、前言

本文說明研討會論文排版格式,已被接受的論文,煩請務必依照本格式編排。稿稿稿件並不一定需要按照本格式編排,惟作者若願意在稿時即按照本格式之規範進行排版,將更有助於文稿的審查與後續相關作業。論文格式亦可參見相關相關網站。

完稿文章採用A4格式(21.0 cm×29.7 cm)。版面設定邊界,上方留2.5 cm,下方留2.5 cm,左邊界2.5 cm空白,右邊界2.5 cm空白,裝訂邊0 cm。稿件請採單欄的編排格式,包括本文、圖片、表格、參考文獻等,請注意內文長度:初稿中文勿超過1500字、英文勿超過1000字(字數計算不包含標題、摘要及參考文獻);入選複稿之精簡全論文中文勿超過8000字、英文勿超過5000字(字數計算不包含標題、摘要及參考文獻)。以中文書寫者,需併附英文摘要。

貳、論文格式

一、論文標題及作者

中文論文標題字形採16pt、標楷體、粗體,英文字形為14ptTimes New Roman、粗體。中英文皆為置中。而段落間距與前段距離為1行、與後段距離為0.5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8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中英文作者姓名排列於中英文標題下方,並以註腳方式註明服務單位與職稱,聯絡作者應附上聯絡方式與電子郵件。中文字體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中英文字體大小皆為11pt,置欄位中央,而段落間距都是與前、後段距離皆為0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2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作者服務單位全名若過長,請適當摘要或簡稱。

二、摘要

摘要標題格式與主標題相同,採14pt、標楷體、粗體,英文字形為14ptTimes New Roman、粗體。中英文皆為置中。而段落間距與前段距離為1行、與後段距離為0.5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8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中文摘要以不超過500字、英文不超過300字為原則。字體為11pt,左右對齊,段落首行縮排2字元。字型中文內文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而段落間距與前、後段距離皆為0.5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8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關鍵字勿超過五個,請列於摘要之後。除關鍵字勿縮排外,其他格式與內文相同。英文關鍵字後請空一行。

、章節標題、子標題與段落

主標題順序為壹、貳、參…,置中對齊,中文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14pt、粗體。

子標題後與內文一致靠左對齊但不需空2字元;子標題順序為一、二、三…,次子標題順序為()()()…,次子標題順序為1.2.3. …,次次子標題順序為(1)(2)(3)…,中文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12pt、靠左對齊。而段落間距與前、後段距離皆為0.5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8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三、內文

字體為11pt,左右對齊,段落首行縮排2字元。字型中文內文為標楷體,標題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而段落間距與前、後段距離皆為0.5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8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參、圖片與表格

一、圖片

圖片標題必須為11 pt新細明體,置於圖片下方且置中,與前後段距離0.5列。圖形編號請用阿拉伯數字依序編號,例如「圖1」而非「圖一」。圖片中字體以11pt為原則。

二、表格

表格標題必須為11pt新細明體,置於表格上方且置中,與前後段距離0.5列。表格編號請用阿拉伯數字依序編號,例如「表1」而非「表一」。表格請盡可能排成同頁。

三、註釋

請盡量不要使用註釋而以參考文獻方式引用。若需使用註釋時,於本文內需標註文字後插入右上方縮小註脚號碼(如,羌笛2),再於該頁下方畫一橫線列出註解,註解字體請使用新細明體10pt(註脚使用方式請參考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以上版本)。

肆、參考文獻格式說明

參考文獻字體11pt,左右對齊,首行凸排4英文字元,字型中文為標楷體,英文為Times New Roman。而段落間距與前、後段距離皆為0.3行,行距:最小行距,行高:12pt,且請勿勾選「文字格線被設定時,貼齊格線」。

參考資料中文在前,依姓名筆劃排序,英文在後,依姓氏AZ次序排列。所有參考文獻都必須在本文內有實際引用者,方得列入,而所有本文內引用到的文獻,也都必須列明於參考文獻中。參考文獻撰寫格式請依APA第六版編排。

參考文獻

王前龍(2008)。民族教育夥伴關係發展之參與式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姚如芬(2014)。當數學遇見原民文化――發展原民數學模組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2)135-161doi: 10.6173/CJSE.2014.2202.02

陳珍源、劉傳璽、李遠坤(2014年,10月)。擴增實境技術應用於偏鄉原住民國小學童教材之開發設計-以彈簧遊戲為例。論文發表於TANET2014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高雄。

陳淑芳、郭重吉、許琳翊(2010)。從「山豬獵人」看見原住民兒童在生活課程的學習。收錄於教育部課程與教學輔導組生活課程輔導群(主編),看見孩子的世界:悠遊生活課程研討會論文集(頁105-118)。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黃思華(2014)。互動式電子書對原住民高中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教育科技與學習,2(2)143-164

熊同鑫、蔡瑞君(2009)。文化回應於原住民族科學課程與能力指標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87163-179

趙貞怡(2013)。原住民學童在電腦樂高機器人課程中的創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教育實踐與研究,26(1)33-62

高慧蓮、張靜儀、蘇宇萍、徐玉雲(2011)。排灣族教師教學個案研究--文化融入數學課程的教學反思。屏東教大科學教育,3456-72

Chang, F. T. Y., & Lin, C. H. (2014, April). Application of computing cloud for indigenou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learn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 Conference on Arts and Humanities 2014, Japan.

Chang, J.-M., Lee, H., & Yen, C.-F. (2010).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bout burning held by Atayal indigene student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8, 911-935. doi: 10.1007/s10763-009-9192-9

Greer, B., & Mukhopadhyay, S. (2009). Culturally responsive mathematics educa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Husiung, T. H. (2010).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mis culture and science conceptions to design elementary science curriculum. In D. F. Berlin & L. White (Eds.), Promising practices to meet global challenge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13-22).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Kanu, Y. (2011). Integrating aboriginal perspectives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Purposes, 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Kao, M. W., Liu, Y. C., & Huang, T. H. (2014). Establishment and evaluation of scienc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Taiwan indigenous peopl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Retrieved form http://dx.doi.org/10.2139/ssrn.2463208

Wang, M. H. (2013, August). Indigenous struggle for river governance: Reconcil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wisdom with modern state’s management, a case of Tayal peoples in Norther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Kyoto Reg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Kyoto, Japan.



1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通作者,聯絡地址:95002臺東市中華路一段684號聯絡電話:089-360045E-mail: [email protected])

2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