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一年____班____號 姓名:
1. 清帝國初期,臺灣地區的主要作物為何?
(A)茶葉、樟腦 (B)稻米、甘蔗
(C)茶葉、稻米 (D)甘蔗、樟腦。
2. 新竹北埔旅遊網上有一段文字介紹:「一棟傳統建築
的匾額上斗大『金廣福』題字,『金』意為錢財多多
,『廣』代表廣東,『福』是指福建,為清帝國時期
閩粵合作拓墾的典範。」請問:關於當時開發土地的
過程,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可向原住民承租土地 (B)需要向政府申請墾照
(C)可合資共同開墾土地 (D)大多與洋人合資開發。
3. 臺灣許多地名源自於當地所發生過的事件或原住民語
。請問:下列哪一個地名的創建與其他三者不同?
(A)頭份 (B)五股 (C)七堵 (D)九份。
4. 18世紀,何人率眾侵墾蛤仔難,漢人稱之「開蘭第一
人」,但原住民卻視為災難,不得不舉族遷移?
(A)吳沙 (B)金廣福 (C)施世榜 (D)張達京。
5. 附件為地方志上「埔里開發簡史」的記載。從這段史
料說明,可判斷當時臺灣的何種社會現象?
(A)漢人不斷越過番界開墾
(B)清廷實施開山撫番政策
(C)清廷劃定統治的範圍
(D)漢人不願與原住民合作開墾土地。
埔里地處臺灣地理中心,為一層山
巒疊翠的盆地,居南投縣中央偏
北,其後原住民族群泰雅族、布農
族、邵族即盤據埔里盆地與魚池、
日月潭地區。……嘉慶 21 年(西元
1816 年),臺灣總兵巡閱臺灣北
部,……於通往水沙連之二條主要
道路設立禁碑,一處位於濁水溪河
谷前往水沙連入口處的集集設立
「嚴禁不容奸人,再入者斬」,一處
位於烏溪河谷進入水沙連之路口,
設立「原作生番厲,不造漢民巢」
之石碑。
6. 景美地名是由「梘尾」而來,其來源是清乾隆年間郭
錫瑠開鑿瑠公圳灌溉臺北地區的農田,在經過景美溪
段時架設大木梘(水道)輸送水源,景美剛好位於水道
尾端,故稱「梘尾」,後才改稱為「景美」。請問:
瑠公圳是引哪一條溪而成?
(A)濁水溪 (B)大甲溪 (C)新店溪 (D)高屏溪。
7. 有一則關於臺灣水利開發的傳說:「開鑿初期,濁水
溪水始終無法引進水圳裡,令施世榜相當困擾,後來
一位林姓老翁前來傳授水利工法,將圳道改至地勢較
高處,並以石笱圍成堤防,才順利引水入圳。」請問
:這則傳說與哪一個水圳有關?
(A)瑠公圳 (B)八堡圳 (C)曹公圳 (D)猫霧捒圳。
8. 曾被雍正皇帝賞賜七品京官頭銜,並欽頒御衣一襲的
張達京,先後娶得六位平埔族公主,故又有「番仔駙
馬」之稱。他以割地換水的方式與平埔族合作,在中
部引大甲溪水源,建立水圳以利灌溉,增加稻米的產
量。請問:文中的水圳是指下列何者?
(A)瑠公圳 (B)猫霧捒圳 (C)八堡圳 (D)曹公圳。
9. 清帝國時期,鳳山一帶平原,天旱時就少有收成,新
知縣到任後,親巡鳳山各地,見高屏溪與九曲塘附近
河床低平,應設法築圳引水,解決這一帶平原的缺水
問題,於是倡建水圳。請問:這位知縣可能為何者?
(A)施世榜 (B)郭錫瑠 (C)曹謹 (D)朱一貴。
10. 清帝國時期,臺灣與中國大陸間採行「區域分工」貿
易方式互通有無,當時臺灣主要是將哪一產品運至中
國大陸,以交換所需之日常用品?
(A)礦產 (B)稻米 (C)藥品 (D)紡織品。
11. 下列何者不是清帝國時期臺灣主要的進口物品?
(A)紡織品 (B)藥材 (C)鴉片 (D)軍需品。
12. 臺灣自荷蘭在臺時期以來,對外貿易便相當興盛,臺
灣的商人曾經在臺組織「行郊」這樣的商業組織,這
類組織成立的目的為何?
(A)整合地方宗教,使宗教衝突減低
(B)從事社會公益,扶持相關行業成立
(C)拓展貿易範圍,對外搶奪市場
(D)控制商品價格,維護商人利益。
13. 清帝國時期出現了「泉郊」與「廈郊」等的組織。請
問:「泉」、「廈」名稱的來源與下列何者相關?
(A)郊商領袖之名 (B)貿易商品
(C)官方命名 (D)貿易地區。
14. 臺北富商錢萬利常年往返臺灣海峽兩岸之間,他說:
「我的祖先早在清朝時期就移民來臺,也常去廈門做
生意,當時家族在臺南擁有大片的甘蔗田,製成蔗糖
後再出售到中國大陸,常有人說臺南美食都是甜的,
可能和出產蔗糖有關吧!」請問:錢萬利的祖先當時
應該加入哪些商業組織?
(A)廈郊、米郊 (B)廈郊、糖郊
(C)泉郊、米郊 (D)泉郊、糖郊。
15. 「正港」是清代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往來的指定港口
,設有海關和檢查哨,除了管制人員進出,也檢查貨
品輸送,只要是「正港」進出的貨物,可取得合法通
行證而被稱為「正港貨」。請問:清領前期,下列何
地並非屬於「正港」?
(A)打狗 (B)鹿港 (C)八里坌 (D)鹿耳門。
16. 小明到鹿港去旅遊,在中山路看到一間「泉郊會館」
,想起歷史課曾上過這段歷史。請問:這座會館成立
的目的為何?
(A)作為地方教育之用 (B)商人間聯誼及互助之用
(C)作為宗教祭祀之用途 (D)宗族組織的聚會場所。
17. 清帝國晚期,台灣首位在科舉上取得成就,有 「開
臺進士」之稱的是下列何人?
(A)鄭用錫 (B)沈光文 (C)郭錫瑠 (D)施世榜。
18. 這個地方製茶工房林立,茶葉產期,茶行必須雇用許
多女工,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人,甚至有
漳、泉婦女來此短期工作,每日工資四、五錢不等。
請問:這個地方應是下列何地?
(A)大稻埕 (B)艋舺 (C)安平 (D)打狗
19. 臺灣自清代哪個時期開始,對外貿易即轉變為出超?
(A)乾隆年間 (B)嘉慶年間
(C)咸豐年間 (D)光緒年間。
20. 清領初期,臺灣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對外貿易
,其大陸的對口貿易也有三個港口。請問:下列何者
並不屬於其中?
(A)五虎門 (B)蚶江 (C)廈門 (D)廣州。
21. 臺灣北部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稱呼,試以
此語為線索,推測清帝國時期臺灣的發展有何特色?
(A)北中南三港口同時發展,促使臺灣經濟日趨繁榮
(B)由南部向北部發展,由港口帶動周邊地區繁榮
(C)三個地區先後成為臺灣的政治行政中心
(D)清帝國重視此三地戰略地位,先後築城以便防守
22. 臺灣茶曾經是清帝國時期臺灣最重要的交易貨品之一
,當時的茶葉出口港為何?
(A)淡水 (B)鹿港 (C)安平 (D)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