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埔心國中 八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184.85 KB
頁數
3
作者
ASU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1-05,离现在 3 294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彰化縣立埔心國民中學 110 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歷史科試卷 二年________ 姓名:
1. 約翰是嘉慶年間到中國貿易的商人,他常常必須將貨
品大老遠的從英國運到哪個港口,才能與中國商人
進行貿易?
(A)廈門 (B)福州 (C)廣州 (D)寧波。
2. 道光年間,因為英國認為清廷嚴重傷害其在中國的商
業利益,於是派軍艦入侵廣州,爆發戰爭,之後清
廷失利,雙方簽訂條約,清廷除了賠款,還割讓香
港,並開放五口通商口岸。請問:上文中指的商業
利益為何?
(A)清廷不賣茶葉給英國
(B)清廷焚毀英國所販賣的鴉片
(C)清廷不准英船進入長江流域
(D)清廷加重來自英國的商品關稅。
3. 老師在上歷史課時說道:「乾隆年間,英國派遣使臣
來華,希望改善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但最後任務卻
失敗了。」請問:最後任務未達成的原因為何?
(A)跪拜禮儀的爭議 (B)朝貢物品不符中國需求
(C)中國不願開放海禁政策 (D)中國需要西方的商品
4. 附圖是十九世紀,中英
三角貿易圖,圖中的「
甲」是英國的殖民地,
也是輸出鴉片給中國的
地區。請問:「甲」應
是下列何地?
(A)泰國 (B)越南
(C)印度 (D)緬甸。
5. 英國在十九世紀時將鴉片大量走私進入中國,以達成
其商貿上的目的,當時英國進口鴉片到中國的目的
為何?
(A)中國對鴉片有需求 (B)減少對華貿易的入超
(C)鴉片的關稅較低 (D)鴉片的品質良好,物美價廉
6. 清朝中葉以後,西方人對中國的物品需求擴增,但因
為下列哪項原因,使雙方貿易產生衝突?
(A)清廷向外國人抽取高額稅金
(B)中國百姓齊力抵制外來商品入侵
(C)清廷自詡為天朝上國,設下許多貿易限制
(D)清廷與外國為爭奪藩屬版圖而開戰。
7. 《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大清朝廷稱之為「
萬年和約」,是大清帝國首個因對歐美國家戰敗而
簽定的條約。部分內容為清政府向英方開放沿海五
處港口,進行貿易通商。請問:下列何者不是《南
京條約》開放的港口?
(A)天津 (B)上海 (C)寧波 (D)廣州。
8. 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名叫林謀昌的臺灣人,在福建因
為商業訴訟糾紛遭到清朝官吏逮捕、監禁。此事引
起日本政府的抗議,並依據與清朝簽訂的條約規定
:「日本臣民在中國境內的訴訟,皆由日本派官吏
調查、審理,與中國官員無關。」要求釋放林謀昌
。上述日本政府援引的條約內容,顯示日本擁有下
列哪一特殊待遇?
(A)協定關稅 (B)設立租界
(C)片面最惠國 (D)領事裁判權
9. 一位英國官員說道:「我們跟中國的貿易量十分龐大
,如果能取得□□的權利,就可以減少貨物進口到
中國時所需繳納的費用。」請問:這位英國官員提
到的是什麼權利?
(A)領事裁判權 (B)協定關稅
(C)五口通商 (D)割讓香港。
10. 正值清帝國逐漸衰敗,洋商走私鴉片猖獗之際,他
卻秉持信念,力主禁煙。在獲得道光皇帝的全力支
持後,他雷厲風行的展開禁煙行動。他是何人?
(A)李鴻章 (B)林則徐 (C)湯若望 (D)徐光啟。
11. 「在□之後,外人勢力逐漸深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
與傳教,造成中外之間更多的貿易與教案糾紛出現
,使中國民眾漸漸衍生出仇外的情緒。」請問:就
你的歷史知識加以判斷,□應該是指何者?
(A)鴉片戰爭 (B)清法戰爭
(C)牡丹社事件 (D)英法聯軍。
12. 清末以來,為了追求國家的富強,李鴻章等人開始
推動自強運動,初期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此組織最初主要是負責哪一事項?
(A)財政 (B)國防 (C)經濟 (D)外交。
13. 美秀為了寫歷史報告,蒐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
資料,同文館的照片,以及第一批出國留學幼童的
合照。請問:她要寫的主題可能與下列何者有關?
(A)鴉片戰爭 (B)自強運動
(C)太平天國 (D)新文化運動。
14. 自強運動開辦的過程中,遇到重重的阻礙。下列關
於其失敗的敘述,何者不正確?
(A)守舊派反對勢力龐大,推動者的見識也有限
(B)地方官員合作無間,以東南各省的整合最成功
(C)偏重器物層面的改革,思想方面的革新不足
(D)中央和地方各行其政,無法做出整體性的規畫。
15. 19世紀以來,列強西來,中國是被英國以武力打開
門戶,而日本則是由哪一國強迫開港通商?
(A)英國 (B)法國 (C)德國 (D)美國。
16.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以後,中國在朝鮮與日本發生激
戰,結果北洋艦隊在黃海戰役中節節敗退,在平壤
的陸戰中,清朝的軍隊亦受到重挫。請問:這場戰
役考驗清朝哪場改革運動的成效?
(A)戊戌變法 (B)自強運動
(C)明治維新 (D)皇民化運動。
17. 清末一位大臣說:「日本企圖實在太明顯,假藉朝
鮮內亂,趁機出兵朝鮮,目的便是要併吞這個地方
,看來我國與日本的一戰是不可避免了。」請問:
大臣所說的「不可避免的一戰」,指的是何者?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牡丹社事件 (D)甲午戰爭。
18. 甲午戰後,中國戰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當時的知識分子深感痛心,於是號召各地的舉
人一同上書,希望陳述自身對於國家局勢的改革意
見。請問:當時號召舉人共同上書的應該是誰?
(A)林則徐 (B)李鴻章 (C)劉銘傳 (D)康有為。
19. 戊戌變法僅僅推動一百多天便宣告失敗,參與新政
的人士不是被逮捕,便是被迫逃往海外。請問:導
致新政失敗的最大原因為何?
(A)強調軍事武器的革新不符合實際需求
(B)地方督撫敷衍塞責
(C)外國勢力的干預
(D)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20. 「以前的中國曾經有一段飽受外人欺凌的歲月。例
如:政府首度同意讓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設置工廠,
因此無法藉由關稅來保護本國的產業。」這樣的情
況是受到哪個條約內容的影響?
(A)《南京條約》 (B)《辛丑條約》
(C)《天津條約》 (D)《馬關條約》。
2
21. 日本於牡丹社事件時出兵攻擊臺灣,並迫使清廷承
認其攻擊行動是「保民義舉」。請問:日本當時所
欲保護的「民」所指為何?
(A)朝鮮 (B)琉球 (C)越南 (D)緬甸。
22. 史書記載:「《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某個地
方,若午夜暴聞轟雷,驚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
哭於市,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以上所述的
情景,最有可能發生在下列哪個地區?
(A)北京 (B)廣州 (C)臺灣 (D)天津。
23. 「在此改革運動中,將政府中的冗官、冗員一舉撤
除,這樣一來便可以使行政的效率提升,但受到守
舊人士的反對,最終未達成其理想。」請問:上述
應該是哪項改革運動?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大化維新 (D)皇民化運動。
24. 某段時期曾出現這樣的言論:「此鸞語拳亂已起,
皇太后始請乩,其讖謂庚子年義和拳,丙午年真主
降生,甲子由秦中到燕京。」請問此應發生於哪個
戰爭爆發前夕?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25. 老師說道:「當時北京城一片混亂,各國的軍隊紛
紛進駐北京城,燒殺擄掠無所不為,慈禧太后與光
緒皇帝懼怕外國勢力的威脅,逃往西安避難。」請
問:老師所講述的主題,應該是下列何者?
(A)英法聯軍 (B)八國聯軍
(C)甲午戰爭 (D)中法戰爭。
26. 下列為中國歷史上依干支紀年命名的史事;將這些
史事按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戊戌變法()甲午戰爭()辛丑和約()庚子事變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丙乙甲丁 (D)丁乙丙甲。
27. 新一在書上看到:「…清政府因八國聯軍慘敗,因
而有庚子賠款,清華大學即以美國退還賠款而產生
。…」。請問:以上所提到的賠款,是依據下列哪
項條約的規定?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 (D)《北京條約》。
28. 《新民叢報》是由梁啟超流亡日本後所籌辦,其內
容廣博,包括古今中外知識。初期以介紹西方政治
體制、支持變法維新、抨擊清政府為主,後期改為
保皇立憲,反孫中山民主革命的立場。請問:梁啟
超為何流亡日本?
(A)抨擊清政府 (B)支持民主革命
(C)支持立憲 (D)戊戌變法失敗。
29. 自隋代以來實施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雖有促進社
會階層流動的好處,但明清以來漸趨僵化,不利士
人思想之開創。請問:科舉制度於哪個時期廢除?
(A)立憲運動 (B)庚子後新政
(C)百日維新 (D)自強運動。
30. 歷史老師在上課時說到:「他以教學和譯述,將大
量西方知識與科技引進中國,希望藉此影響中國人
的視聽,進而對基督教產生好感。」以此判斷,老
師正在介紹何人的事蹟?
(A)秋瑾 (B)曾國藩 (C)梁啟超 (D)林樂知。
31. 中國河南安陽曾流行歌謠:「裹小腳,嫁秀才,吃
饃饃,就肉菜;裹大腳,嫁瞎子,吃糠饃,就辣子
。」上述歌謠的觀念何時開始受到衝擊及變化?
(A)宋末元初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32. 清末時期,中國許多地方出現「租界區」,在「租
界區」內出現許多特殊的現象,與其他多數地方差
別很大。請問:下列哪個現象,會對當時的清朝政
府造成最大的困擾?
(A)自來水、電話、電燈等設備的出現
(B)傳教士在此進行宣教
(C)各國辦理銀行,推動商業貿易
(D)中國在此無法有效管轄外國人。
33. 某本歷史書上寫著:「日本以小國之姿,居然能擊
敗中國北方的大國,主要是因為日本推動政治改革
,奠定了新的國家體制。」請問:上述的新國家體
制指的是下列何者?
(A)君主專制 (B)開明專制
(C)君主立憲 (D)民主共和。
34. 清朝政府在國內知識分子的要求下,於光緒31年正
式派遣大臣出國考察各國憲政實施的情形,希望吸
取外國的經驗,使中國進一步改革。請問:中國知
識分子之所以開始倡議實施憲政,是受到什麼樣的
刺激而起的?
(A)八國聯軍 (B)英法聯軍
(C)日俄戰爭 (D)甲午戰爭。
35. 在中國近代史上,此處的租界開闢最早,存在時間
最長,面積最大,經濟的發展十分快速,對周邊地
區的近現代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人
接觸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上述的「此處」應
該是指何者?
(A)南京 (B)上海 (C)北京 (D)天津。
36. 自《南京條約》開港通商後,中國港口都市的生活
產生各種變化,西式文化和器物陸續引入中國,造
就不同的城市風貌。請問:下列何種狀況較不可能
發生在此時期的港口都市?
(A)民眾前往咖啡廳、公園等地休憩
(B)洋食、洋貨改變飲食消費習慣
(C)自來水、電燈等設施影響生活環境
(D)辮髮儒服成為中西人士時髦的表現。
37. 經常聽到古裝劇中對女性提出「三從四德」的規範
。對於這樣的觀念,下列的說明何者為正確?
(A)三「從」之一指的是要遵循家中母親的指示
(B)婦功指的是女子生育的功能
(C)三從四德的概念一直到清末都不曾被撼動
(D)三從四德主要是古代欲建立女子順從溫婉的形象
38. 秋瑾為近代女權運動家、革命志士,於西元19071
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3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
道女子學堂。由此可看出,秋瑾希望女子在社會上
能扮演何種角色?
(A)遵守傳統倫理觀念 (B)接受教育獨立自主
(C)投身商賈賺取錢財 (D)進入軍旅抵抗外敵。
39. 梁啟超:「我認為國家積弱的根本,是因為中國婦
女多半不受教育,故婦女受教育與否關係到國家強
弱之根本。」請問:梁啟超認為要達到強國保種的
目的,應該施行何種措施?
(A)訓練新式軍隊 (B)興辦女子教育
(C)鼓勵國人生育 (D)限制對外通婚。
40. 中國婦女長期依附家庭,失去自主權利,直到清末
女權意識逐漸抬頭,乃是受何事影響?
(A)西方思想的衝擊
(B)傳統士紳階級的提倡
(C)伊斯蘭教傳入提倡女學
(D)母系社會逐漸取代父系社會。
3
110-1-3二年級歷史科解答:
01.CBACB/CADBB
11.DDBBD/BDDDD
21.BCBDB/BCDBD
31.DDCCB/DDBBA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