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54.日治時期,總督府對臺灣進行一連串基礎建設,其主要目的為何?
(A)獲取臺灣資源 (B)加強臺灣人對日本的認同感 (C)鼓勵日本人到臺灣來生活 (D)改善臺灣的衛生環境。
( )55.「二林□農組合」是日治時期,臺灣的第一個農民運動團體,目的在抗議當時政府的政策,如規定農民必須將產
品賣給日本人成立的會社(公司),但收購價格卻由會社單方面決定,種種只讓日本會社受益的內容,卻犧牲農民
的權益。此團體希望爭取提高收購價格,改善農民生活。從上述內容判斷,□中應填入何者?
(A)甘蔗 (B)茶葉 (C)香蕉 (D)鳳梨。
( )56.春上村樹在日治時期到臺灣旅遊,他選擇搭乘縱貫鐵路旅遊臺灣。若是他從基隆出發,則最遠可抵達何處?
(A)臺北 (B)新竹 (C)臺中 (D)高雄。
( )57.曾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先生,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台北州淡水郡,中學時期曾取日本姓名「岩里政男」,並
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就讀。請問:何者是李登輝取名「岩里政男」的時代背景?
(A)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 (B)總督府標榜「日臺合一」 (C)總督府實施人口調查 (D)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
( )58.2007年,李登輝赴日本,參訪東京靖國神社,祭拜以臺籍日本兵身份,陣亡於南洋的兄長李登欽。請問:李登輝
的哥哥,可能被徵召參加哪場戰爭?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中日戰爭 (D)南洋戰爭。
( )59.1915 年,起事者密謀籌組大明慈悲國,和人在西來庵商討抗日事宜。起事者允諾參加的信徒:起義成功後,會將
當時政府的土地沒收,分給參加的信徒們良田萬甲。起義行動被當時的政府得知,下令全國各地嚴密查緝,發現
參與此事群眾遍及全臺,被捕之人將近 2,000 人,成為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抗日事件。請問:敘述中的起事者應
是何人?
(A)余清芳 (B)莫那魯道 (C)八田與一 (D)唐景崧。
( )60.承上題,事件後曾留下一份偵訊筆錄如下:「現在之政治太嚴格,不得擅自開墾,負擔亦重,輕微小事均不放過
,因而夢想利益,始行入黨。」請問:筆錄中的「輕微小事均不放過」,主要是受到哪項政策的影響,使得「輕
微小事」也會遭到處罰?
(A)人口調查 (B)理蕃政策 (C)土地與林野調查 (D)警察與保甲制度。
( )61.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上瀰漫著民族自決的潮流。當時政府為安撫臺灣人,在臺採取何種方針?
(A)內地延長主義 (B)南進政策 (C)種族隔離 (D)皇民化運動
( )62.臺灣人在日本統治期間,透過各種方式不斷爭取自身權利,其中哪個事件後,臺灣人改以政治社會運動爭取自身
權利?
(A)內地延長主義的實施 (B)西來庵事件後 (C)臺灣民主國失敗後 (D)霧社事件後。
( )63.關於「臺灣民主國」,下列何者敘述錯誤?
(A)年號為永清,以宣示仍舊效忠清帝國 (B)建國主要目的是抗拒日本接收 (C)清帝國宣布割讓臺、澎、金、馬
給日本後,隨即成立 (D)歷時5個多月,最終失敗。
( )64.阿旺的爺爺在日治時代,曾擔任過「保正」一職。下列有關他爺爺敘述的內容,何者有誤?
(A)總督方便管理地方,整編自鄭成功時期的地方組織 (B)保設保正,甲設甲長 (C)協助維持治安,宣達政策
(D)協助督責近百戶人家,若有差錯,一樣受連坐責任。
( )65.假日時,小芳和爸爸到某一港口參觀,導覽牌上提到「17 世紀時,西班牙以本港作為在臺灣的根據地之一,
日治時期,總督府展開整建工程,清除港區內礁石,並興建造船廠、軍港區及漁港區等設備,使本港成為臺灣對
日本的重要貿易基地。1970 年代以前,本港為臺灣第一大港,在國際貿易的拓展上功不可沒。」請問:小芳到訪
哪個港口?
(A)高雄港 (B)基隆港 (C)台中港 (D)安平港。
( )66.下列關於「內地延長主義時期」的敘述,何者錯誤?
(A)發生在甲午戰爭結束後 (B)強調日臺合一 (C)此時風行「民族自決」思潮 (D)臺灣人事實上未獲得與日本人
一樣待遇
( )67.承上題,當中的「內地」指的應該是哪個地方?
(A)日本 (B)中國 (C)臺灣 (D)朝鮮。
( )68.圖(一)為1896~1906 年,臺灣財政收支圖,從圖中看來,總督府在臺灣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請問:此情形的主
要原因為何?
(A)實施專賣制度 (B)實施內地延長主義 (C)推行南進政策 (D)臺灣人不再武裝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