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頁,共 4頁
8. 關於〈瑞穗的靜夜〉一文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A)作者一行人因吵鬧被老闆制止後,作者沒有回房,而是留
在迴廊發呆,顯示出作者懂得自省 (B)作者於文中所說「沉靜的美味」,是指萬籟俱寂的美好與年少輕狂的難得
(C)就全篇文章來看,作者的心路歷程轉變為由熱情而安靜而無奈 (D)作者最後說他時時品嘗沉靜的美味,從中
成全了許多事,正可印證「寧靜致遠」的道理
9.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文中,老師送給新生的十二樣禮物各有象徵意義,下列何者詮釋錯誤?(A)「牙籤,
提醒你挑出別人的長處。」──行遠自邇,登高自卑 (B)「橡皮擦,提醒你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C)「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是特殊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D)「面紙,
提醒你幫別人擦乾眼淚。」──人飢己飢,人溺己溺
10. 下列文句,何者是屬於「旁觀者」的角度來抒寫?(A)此外還有一種芋冰,它們裝成大桶,由小販騎著車沿街販
賣兜售 (B)天啊!明天就要開學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實,光想到暑假作業我就頭大 (C)在這之前,我從來不
知,我是可以不喧嘩的 (D)我忍不住想,牛皮紙袋裡裝的是一顆什麼樣的老師的心
11. 下文缺空處,依序應填入哪一組標點符號最為恰當?
快樂與滿意的差別在哪裡□滿意基本上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代表完成了某件你有所為而為的事□
一項計畫、一次交談□一頓美食。比如,新書的進度又完成了一章,我會覺得很滿意□發表了一場演說而
且頗獲好評,我會覺得很滿意。總之,就是有某件事情完成了。快樂則是比較傾向情緒方面的滿足。……
(節錄自芭芭拉‧安吉麗思《活在當下》)
(A)? : 、 ! (B)! : , ; (C)── ── , ; (D)? ── 、 ;
12. 下列各句「 」中的詞語運用,何者最為恰當?(A)到了策畫已久的生日會那天,大家「不約而同」地到他家慶
祝 (B)我和哥哥深夜返家,惟恐驚動家人,只好「噤聲躡足」 (C)樓下賣麵的阿伯,做生意「童叟無欺」,消費
糾紛不斷 (D)連日天氣溼冷,遊客稀少,觀光景點的店家「戶限為穿」
13. 「冰屑一片一片飛落盤中,俄頃堆積成一座小冰山。」此句使用了「誇飾」修辭,下列何者也是?(A)上課要專
心聽,聽不懂也要聽,聽久了就懂了 (B)糖廠福利社前總是大排長龍,爭購各類冰品 (C)放榜之後,像一隻隻
新添華美羽毛的小公雞,四處呱呱叫 (D)一個夏天下來,吃掉的冰恐怕都要多過自己的體重
14. 下列「 」中的詞語,何者是「狀聲詞」?(A)離鄉在外,最懷念的莫過於母親的「聲聲」叮嚀 (B)連日豪雨,
山區河水「洶洶」,已沖毀便橋,造成交通中斷 (C)風一吹來,草叢就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 (D)他說話「吞
吞吐吐」,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
15. 下列各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A)一但把冰抽離,相信每個人的童年都會暗然失色 (B)一個老師大費周張準備
二十三個禮物,送給初次見面的孩子 (C)少年單純,還不懂得掩飾喜悅,甚至連嬌傲也壓不住 (D)我們依然說
笑打鬧,在木板迴廊上追逐嬉戲
16. 下文是〈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作者簡媜接受訪問時談到的內容,何者最符合她想表達的意思?
當年不像現在學校可以邀請作家跟同學互動,完全必須要靠自己摸索,當你獨自踽踽而行、摸黑前
進時,有時反而會得到最大的收穫──你以為盲者只看見黑暗,說不定他看到了明眼人看不見的幽深。
注釋:踽踽:孤單行走的樣子。踽,音ㄐㄩˇ。
(A)寫作若能得到前輩指點,將事半而功倍 (B)獨自試探與摸索,也有值得肯定的效果 (C)光明與黑暗是一線之
隔,不應過度強調 (D)切勿過度自信,忽視過來人的提醒忠告
17. 〈吃冰的滋味〉一文中 ,「 這些童年吃冰的記憶,如今多已消失殆盡,這一代的小孩再也無從體會那種樂趣。」
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義是什麼?(A)欣慰現在的小孩生活能有所提升 (B)遺憾冰棒消失,現代的小孩沒有口福
(C)感慨現在的小孩挑嘴,只愛吃冰淇淋 (D)感嘆現在的小孩不懂吃冰的真正樂趣
18. 「倒敘法」是先敘述事情的結局或精采部分,再說明起因、發展。下列選項,何者使用了「倒敘法」?(A)少小
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B)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
夢,不得到遼西。 (C)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D)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
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9. 閱讀文章時,若能釐清文章脈絡,將有助於意旨的理解,如:〈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文的寫作脈絡為先記敘
後抒感,〈瑞穗的靜夜〉一文則是以敘事而寫景而抒感。請判斷下文的寫作脈絡為何?
當巴士到達池上,一下車,都還沒來得及一嘗知名的池上便當,如洗的藍天,寬廣無限延伸的視野,
還有那空中飄蕩著淡淡的稻草香,便讓我不由自主地越過馬路,站在路邊,靜靜地凝視著遠方和藍天相銜
的山稜線。就這樣,眼前這片景致,有如一把帶有魔法的神奇掃帚,將我近日來積壓在肩頭及心裡的繁忙
壓力,一掃而光,嘴角輕輕勾走一線弧。 (節錄自溫士凱〈我在臺東,心情,晴〉)
(A)寫景→抒感→敘事 (B)寫景→議論→抒感 (C)敘事→寫景→抒感 (D)敘事→抒感→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