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社會科二段共 4頁,第4頁
37. 明亨為說明主流文化與次文化的內涵,以在台灣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慶祝開
齋節及台灣人的農曆新年為說明,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我國,穆斯林過開
齋節屬於主流文化 (B)以文化等級來說,農曆新年優於開齋節 (C)在我國,伊
斯蘭教文化無法與其他文化並存 (D)開齋節活動的舉辦,塑造了臺灣文化的多元
色彩。
38. 以前國人對於身後事向來強調「入土為安」,現在,多元且節省空間的殯葬方式,
如火葬、海葬、樹葬、植存等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這是屬於何種社會規範的改
變? (A)風俗習慣 (B)倫理道德 (C)宗教信仰 (D)法律。
39. 政府推動鄉土教育,鼓勵民眾認識自己的家鄉、認同自己的家鄉,進而愛護自己
的家鄉。這是文化的哪一種形式? (A)傳承 (B)創新 (C)交流 (D)變遷。
40. 在臺灣,朋友間會互相詢問購買商品的價格,比較商品買貴或買便宜,但對英國
人來說,這樣的詢問會讓對方覺得你很失禮,所以他們在與人互動時,為尊重他
人隱私,會避免詢問類似問題。請問:英國人在互動時會避免探知他人隱私,上
述畫線部份顯示文化具有哪一項特徵? (A)差異性 (B)普遍性 (C)制約性
(D)累積性。
41.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總稱。下列何者並不屬於文化的範疇? (A)
政府推行 108 課綱 (B)夏季鳳凰花盛開 (C)台灣人包紅包為親友慶賀 (D)AI 人
工智慧的普及。
42. 農曆七月在臺灣俗稱鬼月,每年的這段期間,臺灣的大街小巷四處可見中元普渡
的祭祀活動。世界上很多地方也都有與鬼相關的節日。例如:西方的萬聖節、墨
西哥的亡靈節、委內瑞拉的舞鬼節、日本的盂蘭盆節、泰國的鬼臉節等。由此可
見,文化具有下列何種特性? (A)普遍性 (B)差異性 (C)累積性 (D)約制性。
43. 生物科技的進步,雖然解開人類存在的祕密,但是也面臨道德的兩難,例如:科
學家從事複製人體器官的試驗,可能挑戰人類的倫理道德規範。下列有關法律與
道德的敘述,何者正確? (A)法律主要在啟迪人的內在良知 (B)法律與倫理道德
具有相同的強制力 (C)符合法律的事一定符合倫理道德 (D)法律與倫理道德都
是社會規範之一。
44. 新北文化貢獻獎得主「小西園」團長許王,長期為布袋戲推廣貢獻心力,並指導
新莊國小成立「小小西園」布袋戲社團,將傳統掌中藝術向下扎根,協助建構新
莊為臺灣布袋戲文化重鎮意象。關於上述報導,下列何者最為正確? (A)該獎項
的設立目標是要促進文化交流 (B)「小小西園」的設立使布袋戲成為主流文化 (C)
許王團長最可能的獲獎理由是致力於文化創新 (D)布袋戲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是
一種文化資產。
45. 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最大的不同在於法律具有下列哪些特性? (甲)強制力 (乙)經
一定程序制定 (丙)良心的約束 (丁)國家可用公權力對違反者施以強制處罰 (A)
甲乙丙 (B)甲乙丁 (C)甲丙丁 (D)乙丙丁。
46. 「美國電影「判決」,敘述一個罹患癌症的男孩,是某一基督教派的信徒,此教
派認為血液如同靈魂須維持純淨,因此即使命在旦夕仍然不能接受輸血的醫療行
為,但法院為了維持其生命,最後判決這位男孩須接受輸血,令病患及家屬都十
分難以接受……」根據引號中內容判斷,主要呈現出哪些社會規範之間的衝突?
(A)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 (B)宗教信仰與倫理道德 (C)法律與宗教信仰 (D)倫
理道德與法律。
47. 苗栗縣率先全國通過《石虎保育自治條例》,規範縣府進行開發或拓寬道路時,
應採取對環境友善工法,以落實保護石虎及石虎棲地。《石虎保育自治條例》的
推動,是落實了下列何種概念? (A)鼓勵觀光發展 (B)規畫國土保育 (C)重視
環境倫理 (D)遵守風俗習慣。
48. 科技發展能使資訊的傳播與獲取更有效率,但一名電腦駭客就曾假借美國聯邦調
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IA)名義,寄發暗藏病毒的電子郵件,造成全球電腦病毒
大流行,損害公眾利益。由上述科技發展所產生的利與弊,顯示當前社會應更加
注重下列何者的提升? (A)角色衝突 (B)生產技術 (C)風俗習慣 (D)倫理價
值。
49. 資訊時代人們經常透過網路溝通,改變了人們的互動模式,也因此產生網路次文
化。例如:不喜歡嚴肅的事物、想法創意多、偏好物質享受等現象。下列有關次
文化的敘述,哪個敘述錯誤? (A) 次文化是人數較少的群體所展現的生活模式,
應盡量修正以迎合多數人 (B)次文化能促進文化多樣性,並非指次等的文化 (C)
傳播媒體會影響次文化的形成 (D)次文化能夠與主流文化並存
50. 伊斯蘭教律法以《古蘭經》教義為基礎,是一套指引穆斯林(伊斯蘭教徒)日常
生活和行為的合法性規範系統,非親屬關係的男女共處、同性戀、通姦、吃豬肉
等行為都違反該律法。可見指引穆斯林的伊斯蘭律法融合下列哪兩種社會規範?
(甲)風俗習慣(乙)宗教信仰(丙)倫理道德(丁)法律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