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阮欲來去臺北打拚,聽人講啥咪好康的攏在那……臺北臺北臺北車站到啦,欲下
車的旅客請趕緊下車……」這是民國九十年代風行一時的閩南語流行歌曲《向前
走》。請問:歌詞反映出當時哪種現象? (A)工業化 (B)都市化 (C)鄉村化 (D)
郊區化
13.聚落的發展受到交通位置的影響相當大,附表為某區的鐵路分布圖,請試由圖中資
料判斷,下列哪一個地區的聚落規模最大?(A)甲 (B)乙 (C)丙 (D)丁
◎常見的交通方式有(甲)河運、(乙)海運、(丙)公路、(丁)鐵路、(戊)捷運、(己)空運,
請回答下列問題。
14.從印尼進口木材到台灣,使用何種運輸方式最適宜?(A)乙 (B)丙 (C)戊 (D)己
15.有利於紓解都市內部交通壅塞問題的交通方式?(A)甲 (B)丙 (C)戊 (D)己
第二部份:題組題(每題2分,共6分)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甲)原料 (乙)動力 (丙)勞力 (丁)市場 (戊)交通 (己)政
策。請根據以下各活動的敘述,選出該產業最需考慮的區位因素:
16.麵包加工後,體積變大,而增加運送成本支出。這應屬下列何種區位? (A)甲 (B)
丙 (C)丁 (D)戊。
17.台灣的煉鋼、煉油廠主要集中在高雄港附近,主要考量的區位為何? (A)甲 (B)
乙 (C)丁 (D)戊。
18.近年來,台灣廠商將加工部門移轉到中國、東南亞國家,主要考量的區位為何?
(A)甲 (B)乙 (C)丙 (D)丁。
◎歷史科
第一部份:單選題(每題2分,共20分)
19. 下表是民國 79 年在中正紀念堂聚集的大學生所發出的傳單,其內容是向當時政
府提出「廢除臨時條款」等改革訴求,並且使用野百合代表台灣人的堅韌、自主、草
根的精神象徵。請問:當時的事件為下列何者?
(A) 美麗島事件 (B)三月學運 (C)鄭南榕自焚事件 (D)自覺運動
20. 右圖是曾在台灣發行過的報章雜誌,請問發行雜誌的人,皆因為
政府不容所被逮捕,請問圖(一)、圖(二)分別被捕事件名稱是?
(A)蔣渭水事件;治警事件 (B)治警事件;美麗島事件
(C)美麗島事件;蔣渭水事件 (D)治警事件;雷震事件
21. 日治時期來到台灣的日本士兵因傳染病而死亡的人相比因戰死
的人來的多,請問下列何者最不可能是當時官方及民間採行的措施?
(A)政府實施全民健康保險 (B)公學校加強衛生教育課程
(C)保甲要求居民定期清潔環境 (D)警察協辦衛生及防疫宣導演講。
22.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原住民青年也在爭取正名與自治,而政府也做出了相對應的
政策改革,請問以下改革哪一項並不是保障原住民族的權益?
(A)原住民族教育法 (B) 原住民取代山胞 (C) 原住民族納入憲法 (D) 實施國語政策
23.過去從清朝統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關於原住民這個族群的命名方式就有所改
變,請問下列哪一項分類方式是有誤的?
(A)生番熟番是依照歸順來區別(B)高砂族中九族是依照文化特質作族群分類
(C)山胞是依照去除歧視來更改(D)原住民族是依照原住民爭取正名的結果。
24. 前《端傳媒》總編曾柏文回憶,解嚴後書店裡陳列的雜誌越來越多,以前學校沒
教、社會上未見討論的事開始出現。他說這樣的「媒體資訊大爆炸」帶來一種混亂感,
令人質疑「到底什麼是真的?」,請問依文本所述,在解嚴後人民生活會出現什麼改變?
(A)人民開始進行有限的舉行地方自治
(B)發行了黨外聲音的美麗島雜誌
(C)李登輝回應野百合學運的訴求
(D)有言論自由可以談論社會政治議題。
25. 在1935 年台灣進行了首次的地方選舉,雖然有種種的限制(如:性別、財產、年紀),
符合標準的人僅有 28,000 人,但仍有高達九成的投票率,請問這一場選舉是經過哪一
個組織努力爭取得來的機會?
(A)台灣民眾黨(B)新文協(C)台灣地方自治聯盟(D)台灣工友總聯盟
26.有四位同學分別針對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進行課程討論,
請問以下哪位同學的說法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