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學年度第二學期社會科七年級第一次定期考查
歷史範圍:Ch1-Ch2 七年級___班座號:___姓名:_______ 代號:05
一、 單選題,每題2分
1. ( )在 1930 年代,臺灣開始發展鋼鐵、化學、金屬等
國防軍需工業,主要是為了配合下列哪項政策?
(A)推動基礎建設 (B)南進政策
(C)專賣政策 (D)配給制度。
2. ( )臺灣總督擁有行政、立法、司法、軍事等大權於一
身,儼然為臺灣的土皇帝,這些權力主要是根據哪
項法令而來?
(A)《日本憲法》 (B)《法三號》
(C)《馬關條約》 (D)《六三法》。
3. ( )下列有關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行政的特色何者有誤?
(A)實行總督專制之體制
(B)地方行政官員大多由民選
(C)屬於典型的警察政治
(D)利用保甲組織協助穩定統治秩序。
4. ( )日治時期,為加強殖民統治和經濟活動的進行,在
交通方面進行多項建設。其中在圖 1中的哪兩個地
方,整建了港口,成為貨物進出口的重要門戶?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圖1 圖2
5. ( )圖 2是某文件的內容,此文件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法軍將領給劉銘傳的戰帖
(B)臺灣總督給唐景崧的公告
(C)日軍統帥給劉永福的勸降書
(D)臺灣民主國給後藤新平的通牒。
6. ( )日治時期,莫俊傑因為擔任保正,而獲選為壯丁團
的團長。下列有關「壯丁團」的描述,何者正確?
(A)是地方行政的總指揮中心
(B)由保甲中德高望重之人所組成
(C)協助鎮壓抗日分子和防範天災
(D)是直接隸屬於總督府的中央單位。
7. (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臺灣紳民共組「臺灣民主國」
展開抗日行動,下列何者為其中重要代表人物?
(A)劉銘傳、丘逢甲 (B)余清芳、劉永福
(C)唐景崧、丘逢甲 (D)丘逢甲、余清芳。
8. ( )陳韻如趁著暑假,跟著家人到臺南烏山頭水庫旅
遊,這裡是嘉南大圳主要的灌溉水源,更在旁邊的
小徑上看到一尊銅像,指示牌上寫著:「此人是烏
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的主要設計及建造者,…」請
問:這最可能是何人的銅像?
(A)八田與一 (B)郭錫瑠
(C)後藤新平 (D)磯永吉。
9. ( )某一布告中提到:「⋯⋯國際公法規定,若割讓土地
無法被當地人民所接受,則該約便無法成立,外國
已有前例可循。若各國能仗義執言,使臺灣歸還大
清,臺民願以所有利益回報。」此布告最早可能出
現於下列哪一場戰爭結束之後?
(A)清法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甲午戰爭 (D)第二次世界大戰
10. ( )日本治臺時期,總督府得以瓦解可能存在的反抗勢
力,而且能確實掌握臺灣的戶口,奠定堅實的統治
基礎,與下列何者「最」有關係?
(A)由武官擔任總督 (B)法律第六十三號
(C)實施皇民化運動 (D)警察與保甲制度
11. ( )日治初期為了使臺灣的財政獨立,因而實施專賣制
度。下列何者是當時專賣的商品?
(A)鴉片 (B)蔗糖 (C)稻米 (D)茶葉。
12. ( )圖 3為臺灣稻米年產量及出口數量圖。圖中稻米的
年產量與出口量的大增,應與下列哪項事實有關?
(A)總督府採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分工
(B)配合日本的「南進政策,工農並重」政策
(C)戰爭末期,總督府實施重要物資配給制度
(D)開始發展「農業南洋,工業臺灣」的軍需工業
圖3 圖4
13. ( )圖 4是臺灣南部某項物產的生產趨勢:1930 年後
的產量上升幅度提高的原因可能為何?
(A)政策推廣種植 (B)品種改良成功
(C)大型發電廠完工 (D)大型水利設施落成。
14. ( )李子維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描寫日治時期的書,內容
敘述如下:「總督府規定學童每日到校後要向天皇
肖像行禮,每天朝會升日本國旗後必須遙拜日本皇
宮,並遙拜神宮,不准學童講自己的母語,一律要
用「國語」交談。社會上也獎勵「國語」,還鼓勵
改姓名為日本式的姓名。」請問:這段文字所敘述
的情形是臺灣社會何時的情景?
(A)日軍侵臺後 (B)甲午戰爭後
(C)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D)中日戰爭爆發後。
15. ( )承上題,此階段的殖民統治又被稱為什麼時期?
(A)漸進主義時期 (B)內地延長主義時期
(C)皇民化運動時期 (D)無方針主義時期。
16. (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多遭逢殖
民統治的困境,包括如何面對殖民地蓬勃發展的民
族運動,及如何繼續利用殖民地的資源以擴張經
濟。」針對上述局勢,當時的統治者在臺灣採取下
列何項措施?
(A)頒布「六三法」 (B)實行內地延長主義
(C)征討臺灣民主國 (D)開始建造縱貫鐵路
17. ( )2002 年,南投縣某位年過 80 歲的原住民長老回
憶:「小時候,日本人為了進一步開發山區森林與
樟腦資源,經常用很少的薪水雇用部落成員到深山
負責砍伐或搬運,也常派出警察到部落巡視、駐
紮。這些高壓統治政策,逼迫我們只好武裝起來反
抗。」請問:這位原住民長老回憶的抗日事件,最
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霧社事件 (B)西來庵事件
(C)牡丹社事件 (D)臺灣民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