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四】 【圖五】 【圖六】
( ) 15. 上附「圖四」是大洋洲三大島群的位置分布圖,有關於圖中甲、乙、丙三大島群的描述,下列何者符合事實? (A)甲島
群以由珊瑚礁構成的低島為主 (B)此三大島群主要散布於大西洋 (C)乙島群主要位於西半球、南半球 (D)澳洲為丙島
群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
( ) 16. 上附「圖五」為澳洲的農牧業活動分布圖,不同的代號區代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如甲區為牧牛區、戊區為牧羊
區、己區則為荒漠或農業低度使用區等。請問:澳洲農牧業各區帶的分布狀況位置不同主要最受到下列何種因素影
響? (A)氣溫高低 (B)地勢高低 (C)交通路線 (D)降水多寡。
( ) 17. 上附「圖六」為澳洲簡圖。若小婷由 X地往 Y地直線旅行,沿途最「不可能」遇到何種氣候類型? (A)熱帶莽原氣候
(B)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 (D)夏雨型暖溫帶氣候。
( ) 18. 大洋洲三大島群中有許多島嶼,如大溪地、夏威夷、關島、帛琉等,其氣候溫暖宜人、環境生態多樣、景觀富饒變
化。以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等條件來推判,三大島群目前共同的經濟發展優勢為何? (A)草原畜牧資源 (B)觀光旅遊
資源 (C)礦物開採資源豐富 (D)水力資源充沛。
( ) 19. 大洋洲的島嶼在分類上大致上可分為高島與低島,有關於高島的相關描述如下:(甲)大多由珊瑚礁所構成 (乙)缺乏淡
水資源 (丙)土壤肥沃 (丁)居民多以漁業維生。上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 (B)乙 (C)丙 (D)丁。
( ) 20. 澳洲的地形景觀有:(甲)平原 (乙)高原 (丙)山地,今若由西向東排列,其順序應是下列何者?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歷史 20 題,共 34 分(21 ~ 26 每題 1 分 ; 27 ~ 40 每題 2 分)
( )21.下列哪一件史事,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但開啟了千年未有之變局、及列強侵略之端,也令中國由宗藩社會步入國
際社會? (A)八國聯軍(B)鴉片戰爭(C)甲午戰爭(D)英法聯軍。
( )22.達米到中國大陸內地旅遊,看到許多外國人修建的天主教堂,不禁令人回想清末喪權辱國的難堪畫面。這些天主堂之所以
能在內地修建,與下列哪一次戰爭有關? (A)鴉片戰爭(B)八國聯軍(C)甲午戰爭(D)英法聯軍。
( )23.蔣夢麟的【西潮】一書中說:「李鴻章看到西方文明醜陋猙獰的一面,因而決定建立海軍,以魔鬼之矛攻魔鬼之盾。」反
映了清朝官員在面臨某一戰爭失敗後,體悟到西方船堅砲利的事實,希望透過仿效西方長處的途徑來因應局勢。請問:上
述所指的戰爭為何? (A)鴉片戰爭(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八國聯軍。
( )24.中國第一個西化運動自強運動,其實成效有限,原因跟下列因素何者「無」關? (A)缺乏整體計畫(B)守舊派反對
(C)頒布憲法、設立國會,但限制太多(D)推動者見識不足,地方官員各自為政。
( )25.鴉片戰爭爆發之導火線為:林則徐的禁煙。然而中國加諸於外人許多不當之通商限制,才是雙方衝突的主要背景。請問:
這些「限制」與下列何者「無」關? (A)通商口岸僅開放大陸沿海,卻不含台灣(B)為補救貿易虧損,英國利用鴉片
來平衡貿易(C)英國兩次遣使來華,受限於跪拜等禮儀,無法達成通商協議(D)中國將通商口岸僅限於廣州一地。
( )26.清末中國於鴉片戰爭中戰敗,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及其附約。這對日後歷史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以下敘述何者為「非」?
(A)喪失司法、財政等自主權,令中國陷入「次殖民地」之不平等地位(B)中國割讓大片東北土地,使俄國日後更大肆
南下侵華(C)外國商人此後可至沿海的五個港口做生意(D)前述之外國商人,若有法律糾紛,可以直接找自己的領事
(外交大使)處理。
( )27.有關「自強運動」與「戊戌變法」之比較,以下敘述何者為「非」? (A)前者偏政教制度,後者重軍事、物質層面(B)
皆有漢人策畫(C)都因守舊派反對而失敗(D)前者行政官員主導,後者跟皇帝的支持有關。
( )28.張之洞說:「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士子永遠無實務之學問,國家永無救時之人才,中國永遠不能進於富
強,即永遠不能爭衡各國。」請問:他的希望何時能實現? (A)自強運動時期(B)戊戌變法時期(C)庚子後新政時
期(D)立憲運動時期。
( )29.所謂「民氣可用」,清朝中葉以來,外國於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何者屬於滿清政府直接利用人民武力,所引爆的對外戰
爭? (A)八國聯軍(B)英法聯軍(C)甲午戰爭(D)鴉片戰爭。
( )30.李安導演如果要拍攝一部以民國初年上海市為背景的電影,下列哪一情節不宜列入? (A)場景的布置有:沙發、電話
、自來水……等(B)良家婦女仍維持纏足習性,謹守足不出戶古訓(C)街上洋樓林立,汽車、電車穿梭其間(D)大學
生身穿洋服,於校園討論新知,抵制舊社會習俗。
第 2 頁 / 共 4 頁 【請繼續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