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八年級 109 下學期 自然科學領域 理化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43.41 KB
頁數
6
作者
Joseph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10-15,离现在 4 1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頁,共 6
一、 單一選擇題 (每題 2.5 分,共 75 )
1. ( )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常伴隨可觀察的現象。下列化學變化及其出現的現象配對,何者正確
()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產生黃色沉澱 ()大理岩加稀鹽酸----產生白色沉澱
()無水硫酸銅加水----從藍色變為白色 ()蠟燭燃燒----放出光和熱。
2. ( )小梅進行實驗探討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並對實驗過程進行判斷,有關小梅實驗操作與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實驗一:碳酸鈉與氯化鈣水溶液必須在密閉容器進行反應,反應前、後容器總質量才不變。
()實驗二:大理岩與鹽酸在開放容器進行反應,反應後容器總質量減少,不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實驗三:鋼絲絨在密閉容器中生鏽,反應前、後容器總質量不變,故遵守質量守恆定律。
() 論:密閉系統中的化學反應符合質量守恆,非密閉系統中的化學反應則否。
3. ( )如果以道爾頓的原子說解釋化學反應,則化學反應前後必保持不變的為下列何者?
. 原子種類 . 原子數目 . 分子種類 . 分子數目
()僅甲乙 ()僅乙丙
()僅丙丁 ()僅甲丁。
4. ( )國際純粹及應用化學聯合會(簡稱 IUPAC)在西元 1961 年的會議中,以質量數 12 的碳原子(-12)作為原子量的比
較標準,則有關原子量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以質量數 12 的碳原子(-12)訂定其原子量為 1
()以質量數 12 的碳原子(-12)訂定其原子量為 12
()含相同數目某原子與碳-12 原子質量比為 43,則某原子原子量為 16
()含相同數目某原子與碳-12 原子質量比為 112,則某原子原子量為 1克。
5. ( )構成物質原子、分子數量極大,為了方便計量,制定了一個龐大粒子數的單位「莫耳」,下列有關莫耳的敘述,
何者正確?
()莫耳是表示物質質量的單位 ()1 莫耳含有的數量又稱亞弗加厥數
()1 莫耳是以 1克碳-12 原子所含原子數目為依據 ()1 莫耳氧原子的質量為 32
6. ( )一個實際發生的化學反應可用化學反應式表示,有關化學反應式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反應物寫在箭頭的右方 ()生成物寫在箭頭的左方
()催化劑必須註明在反應物下方 ()反應條件可註明在箭頭上方。
7. ( )薩克在同溫、同壓下取氫氣與氧氣混合反應產生水蒸氣,反應式:2H2 (g)+ O 2 (g)→ 2H2O (g),則參加反應的反應物
與生成物何種關係是 212
. 質量比 . 莫耳數比 .分子數比 . 原子數比
()僅甲乙 ()僅乙丙
()僅甲丙丁 ()僅乙丙丁。
8. ( )氧化為生活中常見的反應,則下列哪種變化屬於氧化反應?
()水蒸氣凝結成水滴 ()乾冰昇華成二氧化碳
()木炭燃燒產生二氧化碳 ()無水氯化亞鈷加水變色。
9. ( )甲:Na2O、乙:K2O、丙:MgO、丁:SO2、戊:CO2;以上五種氧化物,何者水溶液會呈鹼性?
()僅甲乙丙 ()僅乙丙丁
()僅丙丁戊 ()只有甲乙。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09 學年度第 2學期第 1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自然
命題
教師
得分
範圍
1-1~3-1
班級
8
姓名
座號
2頁,共 6
10. ( )筱梅發現生活中的鋁製品比起鐵製品更不易鏽蝕剝落,而且許多門窗也大多使用鋁取代鐵,其原因最可能為下列
何者?
()鋁的活性比鐵小,較鐵不易氧化 ()鋁的活性極小,不與氧反應
()鋁的氧化物質地致密,阻絕內部金屬與氧接觸 ()鋁的氧化物不安定,容易自身還原回鋁金屬。
11. ( )將碳粉和氧化銅粉末混合加熱,會出現紅棕色物質,其反應為「C + 2CuOCO2 + 2Cu」則關於此反應的敘述,
下列何者正確?
()CuO 發生氧化反應 () C 發生還原反應
()先發生氧化反應,再發生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需同時發生。
12. (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氧化還原反應,例如煙火燃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則關於生活中氧化還原的實際應用
下列何者正確?
()利用對氧活性比鐵小的物質將鐵礦還原 ()次氯酸鈉與鹽酸混合使用,十分安全有效
()用過量二氧化硫漂白的產品,沒有健康疑慮 ()食品中的胡蘿蔔素可以減緩食品氧化。
13. ( )檸檬汁、醫療上使用的氯化鈉注射液及市售運動飲料都是含有電解質的水溶液,根據電解質的定義,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鐵可以導電,可得知鐵為電解質 ()固態的氯化鈣不能導電,可知氯化鈣為非電解質
()醋酸水溶液能導電,可知醋酸為電解質 ()電解質水容液檢驗其酸鹼性,必為酸性或鹼性。
14. ( )西元 1884 年,瑞典化學家阿瑞尼斯提出電解質解離說,依據電離說進行判斷當電解質溶於水時,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會分解成金屬離子與非金屬離子 ()電解質水溶液必定維持電中性
()帶正電的離子數必等於帶負電離子數 ()通電時,帶正電的離子往正極移動。
15. ( )小梅在一個真空的密閉容器放入甲、乙、丙、丁四種物質,於適當的條件使其充分反應,經過一段時間後,測得
資料如下表所示。關於此反應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物質
反應前質量()
X
3
1
37
反應後質量()
Y
27
1
18
()X > YX-Y= 5 ()甲、丙可能為反應物
()甲、乙可能為生成物 ()甲必為反應物,丙必為催化劑。
16. ( )下列關於鎂離子 (Mg 2+) 和鎂原子(Mg) 的比較,何者正確?
() 原子序相同 () 電子數相同
() 化學性質相同 () 鎂獲得兩個電子後,形成鎂離子。
17. ( )小玫在自己的筆記寫著:
(1). 金屬冶煉是利用煤焦()來還原 X金屬氧化物(XO)Y金屬氧化物(YO),可分別得到金屬 X和金屬 Y,但
煤焦無法還原 Z金屬氧化物(ZO)
(2). 取金屬 X與金屬 Y,相同條件下在空氣中燃燒,發現 X金屬較 Y屬更容易燃燒。
由以上訊息判斷 XYZ三種金屬的氧化物安定程度為下列何者?
()XO > YO > ZO
() YO > XO > ZO
()ZO > XO > YO () ZO > YO > XO
18. ( )金屬的發現和使用與金屬的蘊含量及提取方式有關,下表為金屬發現年代表。已知金和銅的蘊含量比鋁和鎂少很
多,卻比較早被發現,則下列推論何者最合理?
推估發現年代
西元前 6000 年以前
西元前 5000 年以前
西元前 1000 年以前
十九世紀
金屬元素
金、銅
鎂、鋁
()金、銅密度大,易出現在礦場表層 ()金、銅延展性佳,較容易開採
()金、銅活性低,易保持金屬特性 ()鎂、鋁雖蘊藏量較多,但礦源深度大
3頁,共 6
19. ( )某溶液中含有 OHK+ClAl3+SO42−五種離子,若離子個數比為「OHK+ClAl3+ = 3211」則
Al3+ SO42−的個數比為何?
()
11 ()
21
()
23 ()
32
20. ( )下表為某元素 X可以形成四種氣體化合物,在常溫常壓時,每莫耳的質量及其中所含 X的重量百分比,基於原子
說及本表的結果,請問 X的原子量可能為何?
化合物
質量(g)
X的重量百分比(%)
60
80
44
82
30
80
16
75
() 8
() 12
() 16 () 24
21. ( )已知元素對氧的活性大小為:鋁>碳>鋅>銅>金;則氧化銅與下列何種物質共熱不會發生反應?
() ()
() ()金。
22. ( )小玫利用下圖的裝置進行實驗,已知將氫氣通入管內與氧化銅作用,從裝置最右端產生氣體 X,關於此實驗產
生的氣體 X,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將線香放入氣體 X,線香的火焰變大 ()將氣體 X通入澄清石灰水,可使石灰水混濁
()氣體 X會使藍色氯化亞鈷試紙變成紅色 ()用潮溼的紅色石蕊試紙檢測氣體 X,試紙變為藍色。
23. ( )阿七取甲、乙、丙三種元素進行操作,操作結果如下表,則關於甲、乙、丙元素的判斷,下列何者正確?
元素
導電性
燃燒狀況
氧化物狀態
氧化物水溶液
可導電
白光
白色固體
鹼性
可導電
黃色火焰
氣體
酸性
不可導電
藍紫色火焰
氣體
酸性
()甲:金屬元素;乙:金屬元素;丙:非金屬元素
()甲:金屬元素;乙:非金屬元素;丙:非金屬元素
()甲:非金屬元素;乙:金屬元素;丙:非金屬元素
()甲:非金屬元素;乙:非金屬元素;丙:金屬元素。
24. ( )奧士華法是由威廉·奧士華發現的一個用於生產硝酸的化學方法,這個過程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支柱之一。氨氣
通過兩個步驟轉化為硝酸,其中第一步驟:在 1000 OC時,氨氣(NH3)可以與氧氣(O2)反應產生一氧化氮(NO)和水
(H2O)根據上述步驟,將反應式列出並平衡,計算出反應物係數總和為?
()9 ()10
()13 ()19
4頁,共 6
25. ( )某化合物溶於水後,水溶液中可解離出的正、負離子莫耳數比為 11,則此化合物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NH4)2SO4 ()CH3COOH
()MgCl2 ()Na2SO4
26. ( )小梅取甲、乙、丙三種只由氫、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下表()為三種化合物氫、氮元素重量百分比。當甲、乙
、丙分解只產生氫氣和氮氣,下表()1莫耳甲、乙、丙化合物分解所收集氫氣、氮氣的莫耳數,請用以下資
訊,判斷甲、乙、丙分子式?(原子量:H=1N=14)
化合物
H重量百分比(%)
N重量百分比(%)
17.6
82.4
12.5
87.5
2.3
97.7
()
化合物
收集氫氣(mol)
收集氮氣(mol)
1.5
0.5
2.0
1.0
0.5
1.5
()
()甲:NH3;乙:N2H4;丙:HN3 ()甲:HN3;乙:N4H8;丙:NH3
()甲:N2H6;乙:N2H4;丙:H2N6 ()甲:NH3;乙:N4H8;丙:H2N6
27. ( )ABC為三種不同元素,A2OBOC2O3分別為三種元素的氧化物。今將三種元素分別與其他元素的氧化物
混合加熱,反應情形如下表所示,「+」表示有反應,「」表示沒有反應,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氧化物
元素
A2O
BO
C2O3
A
+
+
B
+
C
()本身容易發生氧化反應:A2O > BO > C2O3 ()本身容易發生氧化反應:A > B > C
()本身容易發生還原反應:C > B > A ()本身容易發生還原反應:A2O > BO > C2O3
28. ( )某金屬 M的原子量為 W,若取該金屬氧化物(M2O3) 10 克,將其完全還原後,可得到 7克金屬。請問該金屬的原
子量 W為何?(原子量:O = 16)
() 27 () 36
() 46 () 56
29. ( )已知某原子 X之質子和中子的數目分別為 17 18,則此原子所形成的離子 X,應具有的電子數目為多少?
()36 ()34
()18 ()16
30. ( )今取 3.2 克的 TiO2 於足量的氫氣中加熱,TiO2完全反應產生 0.36 克的水,並形成另外種氧化物 Ti2O3,則消耗多
少莫耳的氫氣?(原子量:O=16Ti = 48)
()0.01 ()0.02
()0.03 ()0.04
5頁,共 6
二、 題組(每題 2.5 分,共 25 )
I. 如圖所示,將 40 公克碳酸鈉水溶液與 35 公克氯化鈣水溶液,置於質量為 100.5 公克的實驗裝置中(錐形平、試管
、橡皮塞),用橡皮塞將錐形瓶瓶口塞緊後,放在天平上秤量其總質量;接著使兩種溶液充分混合;最後在不移動
砝碼的情況下,將錐形瓶再放回天平上秤量其總質量,試回答 31-32 問題:
31. )關於此實驗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碳酸鈉溶液為白色 ()會產生氯化鈉沉澱
()生成物只有
1
()氯化鈣為反應物。
32. )關於反應前和反應後所秤出的實驗裝置及所盛物質總質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反應前系統的總質量會大於
175.5
公克 ()反應後的系統總質量會等於
175.5
公克
()反應後有沉澱產生,天平左端會下傾 ()反應後有氣體產生,天平右端會下傾。
II. 小梅將鎂帶、鋅粉和銅片三種金屬,進行燃燒實驗,探討金屬對氧的活性大小。粗心的小梅在記錄實驗結果時,
以甲、乙、丙代替金屬名稱,忘記填上金屬如下表所示。
金屬
反應情形
燃燒時,會發出白色強光。
較不易燃燒,遠離火源後,表面的燃燒即停止。
不易燃燒,加熱前呈紅棕色,加熱後,表面變成黑色。
試回答 33-34 問題:
33. )有關此實驗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氧化鎂外觀具有銀白色金屬光澤 ()高溫的氧化鋅外觀為白色粉末
()銅燃燒後的物質為黑色的氧化銅 ()對氧氣活性越大表示越不容易燃燒。
34. )按照上表反應情形,試判斷甲、乙、丙依序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 銅、鋅、鎂 () 銅、鎂、鋅
() 鋅、鎂、銅 () 鎂、鋅、銅。
III. 阿七以圖()的實驗裝置試驗下列
5
種水溶液的導電性、酸鹼性,實驗結果如表()所示,試回答 35-36 問題:
()
實驗物質
燈泡發亮情形
電極上現象
/藍石蕊試紙顏色改變
C6H12O6
不亮
都不變色
H2SO4
有氣泡
藍色石蕊變紅色
KNO3
有氣泡
都不變色
NaOH
有氣泡
紅色石蕊變藍色
C2H5OH
不亮
都不變色
()
35. )關於阿七實驗結果的推論,下列何者正確?
()電解質水溶液通電,燈泡會發亮 ()電極上有氣泡產生,為物理變化
()電解質水溶液,必使石蕊試紙變色 () C6H12O6C2H5OHKNO3為電解質。
36. )阿七只有一組電池及電極,當他要更換溶液時,要維持實驗準確性,須以何種物質沖洗電極?
()蒸餾水
()鹽酸
()食鹽水 ()雙氧水。
6頁,共 6
IV. 西元 1766 年,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西發現一種氣體,可以在空氣裡燃燒並產生水。拉瓦節重現這個實驗,並將水
分解出兩種氣體,並命名為氫氣及氧氣(「氫」hydrogen,希臘文意思為「水的生成者」),而氫氣與氧氣燃燒又可
以變成水,以此證實水不是元素,氫和氧才是元素,四元素說(物質均由水、火、土、空氣組成)因此被推翻。
在西元 1790 年代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進一步發現在氫、氧化合成水的過程中,氫和氧的消耗量呈現一個特殊的
比例,例如:1克氫會與 8克的氧作用,生成 9克的水,同理,2克的氫則會與 16 克氧作用生成水,無論在任何
情況,氫和氧的消耗質量都是固定的 18。再舉例而言,若有氧 16 克,但氫只有 1克,最後還是僅消耗 8克的氧
,生成 9克的水。普魯斯特經由廣泛、精密的研究後,於西元 1799 年提出「定比定律」即「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
,化合成某一化合物時,其質量比是一定的」
在化學上,與定比定律同為化學計量學的基本定律:「倍比定律」於西元 1803 年由道耳頓提出,他認為若兩元
素可以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化合物時,在這些化合物中,一元素的質量固定,則另一元素的質量成簡單整數比
,例如:CO2CO,若固定碳元素的質量,CO2CO 的氧元素質量比為 21;固定氧元素質量時,碳元素間質
量比為 12。定比定律與倍比定律的發現而讓化學成為一門科學,在化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試回答 35-36 問題:
參考資料:觀念化學(97)。天下遠見
37. )已知 3克的碳與 8克的氧完全燃燒產生二氧化碳,今取 6克碳及 24 克氧完全燃燒,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碳元素剩下:1 ()氧元素剩餘:0
()產生二氧化碳:30 ()產生二氧化碳:22
38. )甲、乙二化合物的組成元素均為 AB,今甲、乙的 A元素質量相同時,甲、乙中 B元素的質量比為 43
若甲化合物為 AB2,則依倍比定律,乙化合物為?
() AB () A3B2
() A2B ()A2B3
V. 漂白劑是一些化學物品,透過氧化還原反應改變汙垢的成分結構,達到消除汙漬和殺菌消毒的功用,常用漂
白劑分為氧化型和還原型兩大類,而氧化型漂白劑又可分為氯系和氧系漂白劑兩大類。(註:氧化型,氧化其
它物質;還原型,還原其它物質)
氯系漂白劑主要成分為次氯酸鈉(NaClO)為一種黃綠色且有刺激性臭味的液體,漂白粉的成分則為次氯酸鈣
(Ca(ClO)2)兩者漂白效果極強,易導致花色衣物褪色。氯系漂白劑會造成環境汙染、人體過敏;不能清理尿漬
,會產生有毒的氯氨(NH2Cl)和會爆炸的三氯化氮(NCl3),也不能與鹽酸混用,會產生有毒的氯氣。因此,使
用氯系漂白劑,一定要保持通風,並搭配手套及口罩。
氧系漂白劑主要成分為過氧化氫(H2O2)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漂白效果較溫和,常用在漂白毛髮及花色
衣物,又稱為鮮豔漂白水,對環境與人體負擔較小。
此外,有些漂白劑配方為低亞硫酸鈉(Na2S2O4)和二氧化硫(SO2)為還原型氧化劑,常用來漂白動物織品及蔬
果,但二氧化硫有致癌的疑慮,因此市面上中藥、免洗筷、乾果類的顏色太白,則需小心其表面殘留過量的二
氧化硫。試回答 39-40 問題:
參考資料: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09/03/2009033110241179.pdf
39. )關於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鈣,在漂白過程中與汙垢的作用,下列何者正確?
.次氯酸鈣進行還原反應 .次氯酸鈣進行氧化反應
.汙垢進行氧化反應 .汙垢進行還原反應
()僅甲丙 ()僅甲丁
()僅乙丙 ()僅乙丁。
40. )有關漂白劑的使用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稀釋後的次氯酸鈉水溶液可做為消毒劑 ()因為次氯酸鈉可以消毒殺菌,用於清除尿漬最佳
()過氧化氫漂白水釋放含氯原子去氧化其他物質 ()氯系漂白劑與鹽酸混用,可產生氧氣。
試題結束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