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學校資優教育現況探討——特殊教育法規範下的資優學生類別與安置情形分析

格式
doc
大小
37 KB
頁數
7
上傳者
Custom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0-12-01,离现在 14 3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中等教育學校資優教育現況探討

NTNU郭靜姿主任2010.12

一、特殊教育法規範的資優學生之類別

根據特教法的資優教育服務之對象有六類:

第一類是一般智能資優,就是用智力測驗評量出來,在學校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學生。

第二類是學術性向資優,在自然、社會、語文的某個領域有特別性向的學生,這是國內在中等教育階段安置最多的一類。以單科或雙科服務方式來提供這些學生專長的發展,比如說,數理資優班就是數學與自然;語言資優班有的是英文,有的是英文與國文都提供。

第三類是藝術才能資優指的是音樂、美術、舞蹈與戲劇,在新修定的特教法未出來之前,這類資優是國內最多的類別。新修定的特教法把藝術才能安置在中小學改為分散方式;所以,現在中小學的藝術才能資優就很少了,目前在高中還是採集中式。

第四類是創造能力資優,創造力特別好的孩子,創造能力資優跟學科領域沒有直接關聯,過去創造與領導能力資優都沒有設班,都是用專案方式,專案就是冬夏令營,提供孩子有創造領導能力發揮的機會。

第五類是領導才能。最後一類是其它特殊才能,指得是各種才能但不屬於藝術才能類,比如體育、電腦、棋藝,第六類才能應該就是傳統說的360行,各式各樣的才能。

整體而言,服務的對象相當廣,只是在學校設班的類別比較有限,因為要跟領域結合才有可能設班,因此,其它類別就沒有設班。




二、國高中資優學生安置之情形

安置情形可分為幾種:

第一類是集中式,目前集中式的班只有在高中才有,國中、國小變成分散。

第二種安置方式是用資源教室,在學校行政單位是設班的,學生安置在各個班級,只有在部份時間才抽離到資源教室上課。有的類别可能抽離78節。根據特教法規定,藝術才能是抽離6小時,也有抽離特別少的,一週只抽離23節課程,抽離時數是看學生需求及學校安排狀況。採用資源教室是怕所有資優學生一個班級太競爭,升學競爭壓力比較重;民國72年開始在國中及高中都鼓勵設資源教室,但高中比較成熟且已經分流,所以還是容許用集中式班級型態,中小學很早就規定一律分散,分散好處就是沒有明星班級會出,缺點是學生在資優班與普通班之間來回,歸屬感就比較弱,有時候也會比較缺少互動,資優學生大部份在普通班會覺得課程淺了一點,感覺比較無聊的心態出現。普通班老師比較缺乏個別化智能,因此,都會用統一教材方式教全班,所以有些孩子程度比較高,但寫的作業跟一般孩子一樣,感覺作業沒有辦法吸引他,所以會出現作業潦草、不喜歡做那些工作,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

除集中與分散兩種方式之外,這幾年鼓勵各縣市用「區域教育方案」及「校本教育方案」,區域教育方案是幾個學校合作,一個學校舉辦資優課外充實課程,其它各校也可以來參加,例如:建國高中為國中學生辦一個競賽,可能是全台灣學生都可以來參加,這種稱為區域教育方案,鼓勵各校合作,透過各學校辦理不同資優類別活動,讓劃分而使學生可以有更多選擇。也可能是區域內的學生,其學校內沒有資優教育資源及人力,他們可以參加區域內有資優資源學校辦的方案,希望透過這些方式讓資優教育的資源更普及。在這理念之下,資優教育開始普及化,每個學校都可以做。

校本教育方案則是以校為本,這兩年教育部推動校本資優方案,容許每個學校可以就其校內資優學生提供資優教育服務。區域教育方案與校本教育方案不同之處,在於區域教育方案通常是由教育局主導並有經費補助,因為是各校合辦,所以可補助經費讓一個學校可以照顧其它學校學生。校本教育方案比較沒有經費補助,因為是各校自行辦理,所以,校本資優方案要用那種方式照顧孩子是很有彈性;一般來講要用個別輔導也可以,要用讀書會方式也可以。校本教育方案是教育部鼓勵普通班也可照顧資優孩子,因此推動區分性教學,也就是一個班級裡面,如果學生能力差異性很大,老師要設計多層次教材或多層次作業,或者是提多層次問題,能力高的孩子可以拋給他較高層次問題、難度高一點的作業;或是每堂課留15分鐘做分組學習活動,分組學習活動的學習單是不同的,孩子可以依他能力進行不同活動,不致大家都做統一東西,造成對一些孩子太難或對一些孩子造成太簡單。

目前教育部推動校本教育方案,郭主任是這個計畫主持人,她期望在每個教室內,學生都能成為教室主人,這種作法不是只有照顧資優,而是照顧不同能力的學生。換句話說每個學生都很異質,但老師要很資優,老師要很資優才能想出各種不同策略來照顧不同能力的孩子。

提供區分性教學讓孩子坐在教室裡不會成為客人,坐在教室裏是客人滋味並不好受,有些孩子因為教材對他太淺而無法吸引他注意,所以在教室會動來動去,容易被誤解為過動兒或注意力不足的孩子,事實上,教材如果吸引他,他可能可以坐半天閱讀、投入在他感興趣的事務。所以借助區分性教材設計,基本上符合教改精神,教改精神就是讓每位孩子都可以學習,減少教室中客人的出現,減少無聊感出現。對於能力特別弱的孩子,也照顧他們,不致所有教材對他們都是太困難的。

現在特殊學生安置方式是採融合理念。融合理念是指安置特殊需求學生時,除非障礙程度特別的重、無法在普通班學習,才安置到特殊班或特殊學校,否則一般孩子儘量安置在普通班中。區分性教學推廣用意是老師要去針對班級內的資優生或身心障礙孩子,提供彈性的教材教法,不是很僵硬地只能照顧中間程度的學生。

資優教育安置方式還有其它一些方式,如:

(一)縮短修業方式,目前在國內已全面推動,能力特別高的孩子如果能力是全面優秀,就可以跳過一、兩個年級,這樣也可以減少老師困擾。如果學生程度很高,不見得每堂課都可以使用區分性教學,乾脆讓他跳級。這是全部學科跳級,但會要求智力測驗在130以上的學生,也就是智力在100個學生內,程度高過其他97位學生,同時也要求各科成績都要優秀,這樣跳級之後,才不會產生適應問題。另外,縮短修業也還要評估社會適應的能力,以免學生縮短修業後有人際適應困難的情形出現。所以,智力、成就與社會適應是全面跳級學生要非常仔細評估的,這部分評估把關很嚴,台北縣、台北市做了很多年,每年只有個位數學生通過全部學科跳級。

(二)單科跳級,孩子如果屬於單科領域資優,只有一個科目可以到高年級上課,其它科目留在普通班上課。還有到高的教育階段去選修課程,譬如說國小英文能力很好的學生,到高中去選修英語課程,當然這要同時通過國小、國中、高中的評估。也有學生從高中到大學去選修課程,例如:台灣大學化學系在夜間為高中優秀學生開設選修課程班級,這些高中生選修課程以後,進入台大可以抵免學分。美國這部分做很多,叫做「進階預修」。

以上種種縮短修業辦法一共有7種,這7種不同管道提供學生個別化的選擇,而非只有全面跳級方式。

還有夏令營、冬令營,各縣市也常辦理競賽,例如:科學競賽等,這大概是目前提供給資優學生的服務。到國際參加競賽或跨區域服務都是一種新的方式。

 

三、國中數理資優班通常是採分散式的編班,其主要目的為何?對於不贊成此觀點的意見應該如何處理?

在集中式教育安置方式下,因少數班級過於着重升學績效,中央主管教育單位多不支持集中式資優班的設置,擔心資優班變成升學班或明星色彩太重,因此透過立法將資優生分散安置,只有部分時間抽離到資源教室上課;分散式主要是避免好學生集中在一班,不是資優班有問題,而是家長都想讓學生擠進資優班,普通班教師會抗議為何好學生都不見了,學校壓力太大。不過,集中式的優點是行政及排課方便,如果教師經營的好,具有資優教育理念,也可以經營成為互動非常好的班級。

郭主任做過研究,集中與分散各有利弊:集中經營的好,學生相處非常愉快,因為同儕能力接近,學生因為各有才華,所以有很多優秀表現、激勵與互動,可以培育出優秀團體出現,這應該是跟老師有關,所以,經營一個班的關鍵在師資。

分散式的班比較希望是有個別化教學色彩出現,因為分散,中學是一個資源班給3個老師編制,3個老師只要負責一科或兩科教學,通常是採小組教學方式,如:1215等,甚至還有11教學,這樣課程比較可以區分不同能力學生。資優孩子聽起來是同質團體,其實異質性很高,有的孩子智力、性向在平均數以上好幾個標準差,有的在資優標準臨界,如果用小組教學,可以達到能力或興趣分組教學的目的,這就是分散式資源班的好處。但缺點是資源班課程如果不吸引學生,他可能就留在原班,造成資源班缺席率高。如果是集中式班級就沒有出席率的問題。如果資源班老師不是學校資深優秀教師、教學沒有特色,學生也會有不喜歡到資源教室上課的情形。

近幾年來,反對國中採取集中方式,主要來源在教師會,並非資優班老師或行政教育單位不要這種方式,主要是普通班希望每一班學生素質均衡。

 

四、對於國高中資優學生成績不佳的情形,在輔導上應注意哪些事項?

老師和家長對於經過標籤後的資優學生,易傾向以「全才」方式要求「偏才」型學生,太著重於各科學業表現,希望各科表現皆好,使資優學生須承受師長們過度期望的壓力,這也說明了對資優生我們所賦予的社會價值導向太多。英國專家Joan Freeman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她自1974年起追蹤120名在音樂、美術、數學等領域的資優兒童,在日後長大時只有3%的人願意繼續發展其長才,呈現出外界對資優學生的過度期待壓力,並無法幫助他們發現興趣、發展專長。

郭主任認為,「補救弱勢,忽視長才」的教育,造成「截長補短式」的教學。原本孩子對於較弱勢的部分,學習速度即較慢、無法進步太快,過度用放大鏡檢視弱勢表現的挫折,易讓孩子對於學習失去信心、造成不良的發展。

「要把一個孩子教笨,最快的方式就是去讓他補習所有的弱勢科目。」這是郭主任對於資優教育感到本末倒置之處,因此主張應藉由「發展優勢,帶動弱勢」的輔導方式,作為面對資優學生低成就的最佳處遇之道,例如數理能力具優勢的資優學生,或許語文能力相較之下較弱,但鼓勵繼續發展數理方面的長才,在出國進行國際性數理比賽時,因為需要用英語溝通,間接提升了原先屬於較弱勢的英文能力。

五、高中的資優班多數是學術性向的資優,身為導師應該如何輔導其針對學術性向的發展?

()學術性向資優的輔導方式

現行的資優教育,從小學到高中,開始重視學生「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意即在學生所感興趣的科目中,自行搜尋相關資料、設計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等。興趣發展為主的方式結合領域知識和科技統整的訓練,並要求成果發表,可以協助學生奠定未來從事學術研究的基礎,也藉由獨立研究的課程訓練,突顯資優班和普通班教育方式的差異。在高中資優班中,開設一些課程如:研究方法、名著選讀、生涯諮商輔導,使學生在專長領域發展外,了解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志業、生涯,而不只是選擇高薪、高報酬的工作。郭主任也笑稱,目前對於資優學生未來的發展,國內研究較英國的追蹤研究結果好,藝術資優的學生多朝表演、教學上繼續發展;數理資優方面,多選擇如醫學、理工相關科系,因此,郭主任認為,高中設立資優班,可幫助學生提早選擇其專才科系,以朝向未來於大學、工作領域上的發展。

()資優學生的情意適應發展

資優學生「情意」方面的適應問題,包括人際互動技巧欠缺、知心友伴少、完美主義高、批判性強……等,可採運用三級預防概念的輔導模式:

1.班級輔導活動:如資優學生面對失敗、挫折的壓力,不服輸的個性,對全班進行輔導活動。

2.小組諮商:對有特殊需求或社會技巧較弱的學生,運用小組方式訓練所需技能。

3.個別諮商:如憂鬱症、拒學症的孩子,則須要整合其他專業資源共同輔導。

目前國內資優班導師的選擇傾向於以語文和人文領域專長的教師擔任,他們較能勝任第一線輔導的工作;配合輔導老師提供的諮商輔導服務及專業心理醫師的治療,以上三級輔導的模式大致可以運作。不過,目前一般老師缺乏資優教育的專業素養,不能了解資優學生的心理特質及適應問題,輔導時便會產生困難。教育部應多重視資優教育師資的培育問題,這樣的培育不只是資優教育教師要具有特教素養,普通班老師也要具備資優教育知能,因為目前國內中小學資優生大部分時間融合在普通班學習,並未集中成班上課。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