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進行「力的大小與彈簧長度的關係」實驗,將尺和彈簧固定在支
架上,測量彈簧原來的長度,再在彈簧下依序掛上20克重的砝碼,
測量彈簧的長度,並繪製砝碼重量和彈簧伸長長度關係的折線圖。
最後請學生分享所所觀察到的現象,討論並歸納受力時形狀會出現
容易測量的規律變化,測量後能恢復原本形狀的物體,適合作為測
量力的工具。
5.教師說明在彈性限度內,懸掛在彈簧底部的物體重量越重,彈簧
的長度越長,而且彈簧長度的變化具有規律性。利用這個規律性,
可以測量物體重量或力的大小。並解釋彈性限度是指有彈性的物
體,例如彈簧,所能承受的最大力量。超過彈性限度,物體就無法
恢復原狀。即使有彈性的物體受力未超過彈性限度,但因受力時間
太長,導致無法恢復原狀,這種狀況稱為彈性疲乏。
【活動 2-2】運動狀態與力的關係
1.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課本中三位小朋友的成績,請學生討論哪一位
同學用的力氣較大與原音。
2.教師請學生討論「球滾得越快,代表用的力氣越大。」的說法,
並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如何知道哪顆球滾得比較快。
3.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跑步競賽引導學生比較運動速度快慢的方
法,並說明物體受力後運動狀態可能會改變,受力越大,移動的距
離也越長,我們可以根據物體移動的距離,判斷物體受力的大小。
4.教師引導學生察覺在平坦的水泥地和草地上推玩具車,車子往前
移動一段距離後,會慢慢停下來。並請學生分組討論並發表玩具車
是受到什麼阻力的影響而停下來。
5.進行「摩擦力」實驗:(1)在瓦楞板的一側放上直尺,另一側貼
上砂紙。(2)將另一個瓦楞板一端墊高,兩個瓦楞板的底部相連
接,對齊0公分刻度後,以膠帶在兩旁固定。(3)將硬幣放在瓦楞板
上端靠近砂紙那一側,鬆開手後,觀察硬幣在砂紙上移動的距離,
並重複三次實驗。(4)將硬幣改放在瓦楞板上端靠近瓦楞板那一
側,鬆開手後,觀察硬幣在瓦楞板上移動的距離,並重複三次實
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