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中平國小110學年度國語文課程計畫

格式
pdf
大小
297.96 KB
頁數
17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1-06-18,离现在 4 12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桃園市中壢區中平國民小學 110 學年度 

國語文課程(教學)計畫 

壹、 依據 

一、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暨國語文領域課程綱要。 

二、教育部頒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三、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總綱。 

四、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 

五、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國語文領域課程小組會議決議。 

 

貳、 目的 

一、 充分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教師特質、家長期望及學生需求,結合全體教師與社

區資源,發展達成學校教育目標、落實學校願景的學校本位課程。 

二、 擬定落實學校本位理念的各項行政措施,提升課程改革與學校行政績效。 

三、 詳細擬定領域課程教學進度與各項主題學習活動,發展學校特色,展現學校本位課程

理念。 

四、 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適切增補教材,強化教師協同教學,以增進教師專業成長,

發揮團隊合作與專業自主精神。 

五、 研擬自編或改編課程計畫,實施課程評鑑,不斷提升學校本位課程品質。 

 

參、 基本理念 

一、 領域理念 

語文是社會溝通與互動的媒介,也是文化的載體。語文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語言溝

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了解並探究不同的

文化與價值觀,促進族群互動與相互理解。 

為涵育國語文的核心素養,國語文教育從語文能力的培育、文學與文化素質的涵

養著手,培養學生表情達意、解決問題與反省思辨的能力。經由國語文教育幫助學生

習得現代公民所需之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的

能力,藉由各類文本的閱讀欣賞與創作,激發創意,開拓生活視野,培養反省、思辨

與批判的能力,健全人我關係,體會生命意義,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關懷當代環境,

開展國際視野。 

background image

二、 學校理念 

(一)  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文語言文字的能カ。 

     1.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 

     2.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 

     3.有效應用中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等活動 

       以擴充生活經驗,拓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二)  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中華文化精髓。 

(三)  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暨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肆、 國小階段國語文領域核心素養及具體內涵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 

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國-E-A1 

認識國語文的重要性,培養

國語文的興趣,能運用國語

文認識自我、表現自我,奠定

終身學習的基礎。 

國-E-A2 

透過國語文學習,掌握文本要

旨、發展學習及解決問題策

略、初探邏輯思維,並透過體

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

題。 

國-E-A3 

運用國語文充實生活經驗,

學習有步驟的規劃活動和解

決問題,並探索多元知能,培

養創新精神,以增進生活適

應力。 

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 

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 

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國-E-B1 

理解與運用國語文在日常生

活中學習體察他人的感受,

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以達成

溝通及互動的目標。 

國-E-B2 

理解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對

學習的重要性,藉以擴展語

文學習的範疇,並培養審慎

使用各類資訊的能力。 

國-E-B3 

運用多重感官感受文藝之

美,體驗生活中的美感事

物,並發展藝文創作與欣賞

的基本素養。 

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國-E-C1 

閱讀各類文本,從中培養是

非判斷的能力,以了解自己

與所處社會的關係,培養同

理心與責任感,關懷自然生

態與增進公民意識。 

國-E-C2 

與他人互動時,能適切運用語

文能力表達個人想法,理解與

包容不同意見,樂於參與學校

及社區活動,體會團隊合作的

重要性。 

國-E-C3 

閱讀各類文本,培養理解與

關心本土及國際事務的基本

素養,以認同自我文化,並能

包容、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background image

課程發展以核心素養做為主軸,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應具備基本

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結合國語文領域的

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在國語文領域內的具體展現。 

為了發展這些核心素養,國語文課程的發展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各階段學生的身心

與思考型態的發展歷程,提供適合學生能力與興趣的學習方式,據以發展國語文學習活動。 

 

伍、 國語文領域課程目標與學習重點 

一、 課程目標 

本課程呼應國語文學習之基本理念,以培育語文能力、涵養文學及文化素質,並

加強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其目標如下: 

(一)學習國語文知識,運用恰當文字語彙,抒發情感,表達意見。 

(二)結合國語文與科技資訊,進行跨領域探索,發展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三)運用國語文分享經驗、溝通意見,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有效處理人生課題。 

(四)閱讀各類文本,提升理解和思辨的能力,激發創作潛能。 

(五)欣賞與評析文本,加強審美與感知的素養。 

(六)經由閱讀,印證現實生活,學習觀察社會,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增進族群互動。 

(七)透過國語文學習,認識個人與社群的關係,體會文化傳承與生命意義的開展。 

(八)藉由國語文學習,關切本土與全球議題,拓展國際視野,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與能力。 

二、 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由「學習表現」和「學習內容」開展組成。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

內涵的各個主題範疇,均透過聆聽、口語表達、標音符號與運用、識字與寫字、閱讀、

寫作六種表現類別,發展學習歷程,顯現學習成效。 

「語文領域-國語文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呼應表參考示例」

(詳參附錄一)乃為使

學習重點與核心素養能夠相互呼應,且透過學習重點落實本科目核心素養,並引導跨

領域/科目的課程設計,增進課程發展的嚴謹度。 

「議題適切融入領域課程綱要」乃為豐富本科目的學習,促進核心素養的涵育,

使各項議題可與國語文的學習重點適當結合。 

(一)學習表現 

background image

國語文之學習表現分為「聆聽」

「口語表達」

「標音符號與運用」

「識字與寫

字」

「閱讀」與「寫作」六個面向: 

 

類別 

第一學習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聆聽 

1-Ⅰ-1  養成專心聆聽
的習慣,尊重對方的
發言。 
1-Ⅰ-2  能學習聆聽不
同的媒材,說出聆聽
的內容。 
1-Ⅰ-3  能理解話語、
詩歌、故事的訊息,
有適切的表情跟肢體
語言。 

1-Ⅱ-1  聆聽時能讓對方
充分表達意見。 
1-Ⅱ-2  具備聆聽不同媒
材的基本能力。 
1-Ⅱ-3  聽懂適合程度的
詩歌、戲劇,並說出聆
聽內容的要點。 
1-Ⅱ-4  根據話語情境,
分辨內容是否切題,理
解主要內容和情感,並
與對方互動。 

1-Ⅲ-1  能夠聆聽他人的發
言,並簡要記錄。 
1-Ⅲ-2  根據演講、新聞話
語情境及其情感,聽出不
同語氣,理解對方所傳達
的情意,表現適切的回
應。 
1-Ⅲ-3  判斷聆聽內容的合
理性,並分辨事實或意
見。 
1-Ⅲ-4  結合科技與資訊,
提升聆聽的效能。 

口語 
表達 

2-Ⅰ-1  以正確發音流
利的說出語意完整的
話。 
2-Ⅰ-2  說出所聽聞的
內容。 
2-Ⅰ-3  與他人交談
時,能適當的提問、
合宜的回答,並分享
想法。 

2-Ⅱ-1  用清晰語音、適
當語速和音量說話。 
2-Ⅱ-2  運用適當詞語、
正確語法表達想法。 
2-Ⅱ-3  把握說話的重點
與順序,對談時能做適
當的回應。 
2-Ⅱ-4  樂於參加討論,
提供個人的觀點和意
見。 
2-Ⅱ-5  與他人溝通時能
注重禮貌,並養成說話
負責的態度。 

2-Ⅲ-1  觀察生活情境的變
化,培養個人感受和思維能
力,積累說話材料。 
2-Ⅲ-2  從聽聞內容進行判
斷和提問,並做合理的應
對。 
2-Ⅲ-3  靈活運用詞句和說
話技巧,豐富表達內容。 
2-Ⅲ-4  運用語調、表情和
肢體等變化輔助口語表達。 
2-Ⅲ-5  把握說話內容的主
題、重要細節與結構邏輯。 
2-Ⅲ-6  結合科技與資訊,
提升表達的效能。 
2-Ⅲ-7  與他人溝通時能尊
重不同意見。 

標音 
符號 

與運用 

3-Ⅰ-1  正確認念、拼
讀及書寫注音符號。 
3-Ⅰ-2  運用注音符號
輔助識字,也能利用
國字鞏固注音符號的
學習。 
3-Ⅰ-3  運用注音符號
表達想法,記錄訊
息。 
3-Ⅰ-4  利用注音讀
物,學習閱讀,享受
閱讀樂趣。 

3-Ⅱ-1  運用注音符號,
理解生字新詞,提升閱
讀效能。 
3-Ⅱ-2  運用注音符號,
檢索資訊,吸收新知。 

 

識字與

寫字 

4-Ⅰ-1  認識常用國字
至少 1,000 字,使用
700 字。 
4-Ⅰ-2  利用部件、部
首或簡單造字原理,
輔助識字。 
4-Ⅰ-3  學習查字典的
方法。 

4-Ⅱ-1  認識常用國字至
少 1,800 字,使用 1,200
字。 
4-Ⅱ-2  利用共同部件,
擴充識字量。 
4-Ⅱ-3  會利用書面或數
位方式查字辭典,並能利
用字辭典,分辨字詞義。 

4-Ⅲ-1  認識常用國字至少
2,700 字,使用 2,200 字。 
4-Ⅲ-2  認識文字的字形結
構,運用字的部件了解文字
的字音與字義。 
4-Ⅲ-3  運用字辭典、成語
辭典等,擴充詞彙,分辨詞
義。 

background image

4-Ⅰ-4  養成良好的書
寫姿勢,並保持整潔
的書寫習慣。 
4-Ⅰ-5  認識基本筆
畫、筆順,掌握運筆
原則,寫出正確及工
整的國字。 
4-Ⅰ-6  能因應需求,
感受寫字的溝通功能
與樂趣。 

4-Ⅱ-4  能分辨形近、音
近字詞,並正確使用。 
4-Ⅱ-5  利用字義推論詞
義。 
4-Ⅱ-6  掌握偏旁變化和
間架結構要領書寫正確
及工整的硬筆字。 
4-Ⅱ-7  習寫以硬筆字為
主,毛筆為輔,掌握楷書
筆畫的書寫方法。 
4-Ⅱ-8  知道古今書法名
家的故事。 

4-Ⅲ-4  精熟偏旁變化和間
架結構要領書寫正確及工
整的硬筆字。 
4- Ⅲ -5  習 寫 以 硬 筆 字 為
主,毛筆為輔,掌握楷書形
體結構的書寫方法。 

閱讀 

5-Ⅰ-1  以適切的速率
正確地朗讀文本。 
5-Ⅰ-2  認識常用標點
符號。 
◎5-Ⅰ-3  讀懂與學習
階段相符的文本。 
5-Ⅰ-4  了解文本中的
重要訊息與觀點。 
5-Ⅰ-5  認識簡易的記
敘、抒情及應用文本
的特徵。 
5-Ⅰ-6  利用圖像、故
事結構等策略,協助
文本的理解與內容重
述。 
5-Ⅰ-7  運用簡單的預
測、推論等策略,找
出句子和段落明示的
因果關係,理解文本
內容。 
5-Ⅰ-8  認識圖書館
(室)的功能。 
5-Ⅰ-9  喜愛閱讀,並
樂於與他人分享閱讀
心得。 

5-Ⅱ-1  以適切的速率朗
讀文本,表現抑揚頓挫
與情感。 
5-Ⅱ-2  理解各種標點符
號的用法。 
◎5-Ⅱ-3  讀懂與學習階
段相符的文本。 
5-Ⅱ-4  掌握句子和段落
的意義與主要概念。 
5-Ⅱ-5  認識記敘、抒
情、說明及應用文本的
特徵。 
5-Ⅱ-6  運用適合學習階
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
意。 
5-Ⅱ-7  就文本的觀點,
找出支持的理由。 
5-Ⅱ-8  運用預測、推
論、提問等策略,增進
對文本的理解。 
5-Ⅱ-9  覺察自己的閱讀
理解情況,適時調整策
略。 
5-Ⅱ-10  透過大量閱
讀,體會閱讀的樂趣。 
5-Ⅱ-11  閱讀多元文
本,以認識議題。 
5-Ⅱ-12  主動參與班
級、學校或社區的閱讀
社群活動。 

5-Ⅲ-1  流暢朗讀各類文
本,並表現抑揚頓挫的變
化。 
5-Ⅲ-2  理解各種標點符號
的用法與表達效果。 
◎5-Ⅲ-3  讀懂與學習階段
相符的文本。 
5-Ⅲ-4  區分文本中的客觀
事實與主觀判斷之間的差
別。 
5-Ⅲ-5  認識議論文本的特
徵。 
5-Ⅲ-6  熟習適合學習階段
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5-Ⅲ-7  連結相關的知識和
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
評述文本的內容。 
5-Ⅲ-8  運用自我提問、推
論等策略,推論文本隱含
的因果訊息或觀點。 
5-Ⅲ-9  因應不同的目的,
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 
5-Ⅲ-10  結合自己的特長
和興趣,主動尋找閱讀材
料。 
5-Ⅲ-11  大量閱讀多元文
本,辨識文本中議題的訊
息或觀點。 
5-Ⅲ-12  運用圖書館(室)、
科技與網路,進行資料蒐
集、解讀與判斷,提升多
元文本的閱讀和應用能
力。 

寫作 

6-I-1  根據表達需要,
使用常用標點符號。 
6-I-2  透過閱讀及觀
察,積累寫作材料。 
6-I-3  寫出語意完整的
句子、主題明確的段
落。 
6-I-4  使用仿寫、接寫
等技巧寫作。 

6-Ⅱ-1  根據表達需要,
使用各種標點符號。 
6-Ⅱ-2  培養感受力、想
像力等寫作基本能力。 
6-Ⅱ-3  學習審題、立
意、選材、組織等寫作
步驟。 
6-Ⅱ-4  書寫記敘、應
用、說明事物的作品。 
6-Ⅱ-5  仿寫童詩。 

6-Ⅲ-1  根據表達需要,使
用適切的標點符號。 
6-Ⅲ-2  培養思考力、聯想
力等寫作基本能力。 
6-Ⅲ-3  掌握寫作步驟,寫
出表達清楚、段落分明、
符合主題的作品。 
6-Ⅲ-4  創作童詩及故事。 
6-Ⅲ-5  書寫說明事理、議
論的作品。 

background image

6-I-5  修改文句的錯
誤。 
6-I-6  培養寫作的興
趣。 

6-Ⅱ-6  運用改寫、縮
寫、擴寫等技巧寫作。 
6-Ⅱ-7  找出作品的錯
誤,並加以修改。 
6-Ⅱ-8  養成寫作習慣。 

6-Ⅲ-6  練習各種寫作技
巧。 
6-Ⅲ-7  修改、潤飾作品內
容。 
6-Ⅲ-8  建立適切的寫作態
度。 

二、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分「文字篇章(A)」、「文本表述(B)」、「文化內涵(C)」三大主題。

「文字篇章」體現語言文字的結構特性,分為「標音符號(Aa)」、「字詞(Ab)」、「句

段(Ac)」及「篇章(Ad)」四項。「文本表述」,依其體用可分為「記敘文本(Ba)」、

「抒情文本(Bb)」、「說明文本(Bc)」、「議論文本(Bd)」及「應用文本(Be)」五項。

「文化內涵」則凸顯文本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分為「物質文化(Ca)」

「社群文化(Cb)」

及「精神文化(Cc)」三項。 

主題 

項目 

第一學習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

 

文 字 篇 章

(A) 

標 音

符 號

(Aa) 

Aa-I-1  聲符、韻符、

介符的正確發音和
寫法。 

Aa-I-2  聲調及其正確

的標注方式。 

Aa-I-3  二拼音和三拼

音的拼讀和書寫。 

Aa-I-4  結合韻的拼讀

和書寫。 

Aa-I-5  標注注音符號

的各類文本。 

Aa- Ⅱ -1  標注注 音符
號的各類文本。 

 

字 詞

(Ab) 

Ab-I-1 1,000 個常用字

的字形、字音和字
義。 

Ab-I-2 700 個常用字

的使用。 

Ab-I-3  常用字筆畫及

部件的空間結構。 

Ab-I-4  常用字部首的

表義(分類)功
能。 

Ab-I-5 1,500 個常用語

詞的認念。 

Ab-I-6 1,000 個常用語

詞的使用。 

Ab-Ⅱ-1 1,800 個常用

字的字形、字音和
字義。 

Ab-Ⅱ-2 1,200 個常用

字的使用。 

◎Ab-Ⅱ-3 常用字部

首及部件的表音及
表義功能。 

◎Ab-Ⅱ-4 多音字及

多義字。 

Ab-Ⅱ-5 3,000 個常用

語詞的認念。 

Ab-Ⅱ-6 2,000 個常用

語詞的使用。 

Ab-Ⅱ-7  國字組成詞

彙的構詞規則。 

Ab-Ⅱ-8  詞類的分

辨。 

Ab-Ⅱ-9  量詞的運

用。 

Ab-Ⅱ-10  字辭典的運

用。 

Ab-Ⅱ-11  筆墨紙硯的

使用方法。 

Ab-Ⅲ-1 2,700 個常用

字的字形、字音和
字義。 

Ab-Ⅲ-2 2,200 個常用

字的使用。 

◎Ab-Ⅲ-3  常用字部

首及部件的表音及
表義功能。 

◎Ab-Ⅲ-4  多音字及

多義字。 

Ab-Ⅲ-5 4,500 個常用

語詞的認念。 

Ab-Ⅲ-6 3,700 個常用

語詞的使用。 

Ab-Ⅲ-7  數位辭典的

運用。 

Ab-Ⅲ-8  詞類的分

辨。 

Ab-Ⅲ-9  楷書形體結

構要領。 

background image

Ab-Ⅱ-12  楷書基本筆

畫運筆方法。 

Ab-Ⅱ-13  書法名家故

事。 

句 段

(Ac) 

Ac-I-1  常用標點符

號。 

Ac-I-2  簡單的基本句

型。 

Ac-I-3  基本文句的語

氣與意義。 

Ac-Ⅱ-1  各種標點符

號的用法。 

Ac-Ⅱ-2  各種基本句

型。 

Ac-Ⅱ-3  基礎複句的

意義。 

Ac-Ⅱ-4  各類文句的

語氣與意義。 

Ac-Ⅲ-1  標點符號在

文本中的作用。 

Ac-Ⅲ-2  基礎句型結

構。 

Ac-Ⅲ-3  各種複句的

意義。 

Ac-Ⅲ-4  各類文句表

達的情感與意義。 

篇 章

(Ad) 

Ad-I-1  自然段。 
Ad-I-2  篇章的大意。 
Ad-I-3  故事、童詩

等。 

Ad-Ⅱ-1  意義段。 
Ad-Ⅱ-2  篇章的大

意、主旨與簡單結
構。 

Ad-Ⅱ-3  故事、童

詩、現代散文等。 

Ad-Ⅲ-1  意義段與篇

章結構。 

Ad-Ⅲ-2  篇章的大

意、主旨、結構與
寓意。 

Ad-Ⅲ-3  故事、童

詩、現代散文、少
年小說、兒童劇
等。 

Ad-Ⅲ-4  古典詩文。 

文 本 表 述

(B) 

記 敘

文 本

(Ba) 

Ba-I-1  順敘法。 

Ba-Ⅱ-1  記敘文本的

結構。 

◎Ba-Ⅱ-2  順敘與倒

敘法。 

◎Ba-Ⅲ-1  順敘與倒

敘法。 

抒 情

文 本

(Bb) 

◎Bb-I-1  自我情感的

表達。 

◎Bb-I-2  人際交流的

情感。 

Bb-I-3  對物或自然的

感受。 

◎Bb-I-4  直接抒情。 

◎Bb-Ⅱ-1  自我情感

的表達。 

◎Bb-Ⅱ-2  人際交流

的情感。 

Bb-Ⅱ-3  對物或自然

的情懷。 

◎Bb-Ⅱ-4  直接抒

情。 

◎Bb-Ⅱ-5  藉由敘述

事件與描寫景物間
接抒情。 

Bb-Ⅱ-6  抒情文本的

結構。 

◎Bb-Ⅲ-1  自我情感

的表達。 

◎Bb-Ⅲ-2  人際交流

的情感。 

Bb-Ⅲ-3  對物或自然

的感悟。 

◎Bb-Ⅲ-4  直接抒

情。 

◎Bb-Ⅲ-5  藉由敘述

事件與描寫景物間
接抒情。 

說 明

文 本

(Bc) 

 

Bc-Ⅱ-1  具邏輯、客

觀、理性的說明,
如科學知識、產
品、環境等文本。 

Bc-Ⅱ-2  描述、列

舉、因果等寫作手
法。 

◎Bc-Ⅱ-3  數據、圖

表、圖片、工具列
等輔助說明。 

Bc-Ⅲ-1  具邏輯、客

觀、理性的說明,
如科學知識、產
品、環境等。 

Bc-Ⅲ-2  描述、列

舉、因果、問題解
決、比較等寫作手
法。 

◎Bc-Ⅲ-3  數據、圖

表、圖片、工具列
等輔助說明。 

Bc-Ⅲ-4  說明文本的

結構。 

background image

議 論

文 本

(Bd) 

 

 

◎Bd-Ⅲ-1  以事實、

理論為論據,達到
說服、建構、批判
等目的。 

Bd-Ⅲ-2  論證方式如

舉例、正證、反證
等。 

Bd-Ⅲ-3  議論文本的

結構。 

應 用

文 本

(Be) 

Be-I-1  在生活應用方

面,如自我介紹、
日記的格式與寫作
方法。 

Be-I-2  在人際溝通方

面,以書信、卡片
等慣用語彙及書寫
格式為主。 

Be-Ⅱ-1  在生活應用

方面,以日記、海
報的格式與寫作方
法為主。 

Be-Ⅱ-2  在人際溝通

方面,以書信、卡
片、便條、啟事等
慣用語彙及書寫格
式為主。 

Be-Ⅱ-3  在學習應用

方面,以心得報告
的寫作方法為主。 

Be-Ⅱ-4  應用文本的

結構。 

Be-Ⅲ-1  在生活應用

方面,以說明書、
廣告、標語、告
示、公約等格式與
寫作方法為主。 

Be-Ⅲ-2  在人際溝通

方面,以通知、電
子郵件便條等慣用
語彙及書寫格式為
主。 

Be-Ⅲ-3  在學習應用

方面,以簡報、讀
書報告、演講稿等
格式與寫作方法為
主。 

文 化 內 涵

(C) 

物 質

文 化

(Ca) 

Ca-I-1  各類文本中與

日常生活相關的文
化內涵。 

Ca-Ⅱ-1  各類文本中

的飲食、服飾、交
通工具、名勝古蹟
及休閒娛樂等文化
內涵。 

◎Ca-Ⅲ-1  各類文本

中的飲食、服飾、
建築形式、交通工
具、名勝古蹟及休
閒娛樂等文化內
涵。 

Ca-Ⅲ-2  各類文本中

表現科技演進、環
境發展的文化內
涵。 

社 群

文 化

(Cb) 

◎Cb-I-1  各類文本中

的親屬關係、道德
倫理、儀式風俗等
文化內涵。 

Cb-I-2  各類文本中所

反映的個人與家
庭、鄉里的關係。 

◎Cb-Ⅱ-1  各類文本

中的親屬關係、道
德倫理、儀式風俗
等文化內涵。 

◎Cb-Ⅱ-2  各類文本

中所反映的個人與
家庭、鄉里、國族
及其他社群的關
係。 

◎Cb-Ⅲ-1  各類文本

中的親屬關係、道
德倫理、儀式風
俗、典章制度等文
化內涵。 

◎Cb-Ⅲ-2  各類文本

中所反映的個人與
家庭、鄉里、國族
及其他社群的關
係。 

精 神

文 化

(Cc) 

◎Cc-I-1  各類文本中

的藝術、信仰、思
想等文化內涵。 

Cc-Ⅱ-1  各類文本中

的藝術、信仰、思
想等文化內涵。 

◎Cc-Ⅲ-1  各類文本

中的藝術、信仰、
思想等文化內涵。 

 

陸、 領域組織與成員 

一、組織成員:  

background image

(一)召集人: 鍾秀娟 

 (二)組  員:廖立閔、張嘉丰、鄭佩萱、黃立中 

二、運作方式: 

  (一)集合時間:每2個月一次。 

  (二)集合地點:辦公室。 

  (三)彙整橫向縱向的國語文領域相關議題、教材教法、與生活經驗相結合之國語文經

驗的融入等,提供國語文領域各成員共同討論、分享。 

 
 

柒、 領域授課總節數、每週授課節數分配及教科書使用版本 

年級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每週上課節數 

上課週數 

42 

42 

42 

42 

42 

39 

全學年上課總節數 

252 

252 

210 

210 

252 

234 

教科書版本 

南一 

康軒 

南一 

康軒 

康軒 

康軒 

 

捌、 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國語文的課程發展,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以自發、互動、共好為理

念,以文字篇章、文本表述、文化內涵為學習內容,經由聆聽、口語表達、閱讀、寫

作等學習表現,在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的核心素養原則中,整合

社會資源與文化資產,達成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

責任的全人教育目標。 

依據國語文的學科特性以及教育趨勢,國語文的課程發展應注意下列原則: 

(一)連貫性:國語文課程發展應有其連貫性,著重知識的邏輯與結構,連結學生過去、

現在和未來的語文學習經驗,強調螺旋式的課程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

並強化各學習階段的縱向連貫,以銜接生涯規劃的學習需求。 

(二)銜接性:國語文的課程發展應重視各學習階段的銜接性。第一學習階段先著重口

語表達,以過渡到書面語文的學習;第二學習階段透過書面語文的學習,提升綜合

表達能力;第三學習階段強調語文的學習策略,進而運用語文來學習其他知識;第

四、第五學習階段則透過語文進行思辨,以持續累積學生語文知能與文化涵養。 

background image

(三)統整性:國語文課程發展應以學生學習為軸心,掌握課程組織的統整性。可由學

校、教師、學生共同建構學校本位的語文課程,橫向連結其他領域或科目,發展在

地的特色課程。其運作模式應結合學校資源,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設計課程與

教學活動。 

(四)差異性:國語文課程發展應考慮學生語言背景、語文能力、學習性向、生活環境、

認知特質及生涯需求之個別差異,評估、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針對各類學生進行

適性教學。第五學習階段應規劃多元選修課程,提供學生根據個人學習需求,進行

學習。 

(五)多元性:國語文課程發展應以核心素養為規劃要點,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

環境、海洋教育等議題,以多元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式,養成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

問題的能力。 

(六)實用性:國語文是生活學習的重要工具,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課程發展應

強調語文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實踐,及對於終身學習的影響。為達成上述目

標,除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外,應重視資訊與媒體的融入學習。 

二、教材編選 

國語文教材的編選,應把握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按文本表述、文字深淺、內

容性質,有系統地編排,並顧及聆聽、口語表達、閱讀、寫作能力的結合。教材的編

選應根據學習重點以及學生認知特質、情意發展,強調不同學習階段的重點差異和縱

向銜接,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的學習素材,讓學生習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

力。國語文教材編選需和其他有關學科之教材相互配合,並適切融入性別、海洋、人

權、環境教育等議題,使教育成效更為彰顯,並針對特殊學習需求學生,可另外編寫

具差異性的教材。 

教材編輯應明示編輯理念,融入有效教學策略,讓使用者了解如何透過教材達

成學習目標,並提供學生自學的說明。內容及版面編排宜善用圖表輔助閱讀,以提升

學習效果。教材應涵蓋記敘、抒情、說明、議論、應用等文本表述。第四及第五學習

階段,白話文選以臺灣新文學作家(指日治時期中葉,臺灣新文學運動發生迄今,以

白話文從事文學寫作的作家,含原住民族)之作品為主,兼及世界華文文學、翻譯作

品、文學論述等,若遇與原住民族之相關作品時,應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條及第20

條立法精神為之,文言文選包括文化經典中之古典文本及學習內容中所定韻文與非韻

文之古典文本。 

background image

國民小學教育階段教材編選應強調語文能力的統整性,以閱讀為軸心,結合聆

聽、口語表達、識字、寫字,以及寫作的教學,全面強化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教材

編選注意以下原則: 

(一)第一至二階段教材可自行撰寫或編輯既有作品;第三階段以選文為原則,應涵括國

內外重要作品,並考慮與第四階段銜接。第二、三階段古典詩文應含本土素材。 

(二)每冊課數不硬性規定,依照選文深淺長短,自行斟酌調整。各冊得增選3篇以上課

文,以供學生自學之用。自第五冊起得編選800字至2,000字的長篇課文。 

(三)教材的編寫應配合閱讀理解策略的認識及運用,第一學習階段強調口語表達與識字;

第二至三學習階段強調詞彙與句型的學習,段落與篇章的閱讀。第一學習階段注音

符號教材的編寫,應顧及因為母語差異對於注音符號發音以及學習的影響。 

(四)課文學習依學習階段性發展,編配習作或學習單,以深化學習內容。 

(五)教材編選可考慮單元設計,各單元呈現相同文本表述或主題,便於讓學生自主學習。

如以文本表述方式為單元設計原則,宜由具體到抽象,由淺而深編排,並融入適當

的學習策略;如以主題為單元設計原則,應適切融入議題。 

(六)教師手冊應明述教學目標,標示所對應的學習重點指標,並提供適當之教學法。每

課宜附有課文之深究與鑑賞,並補充寫作背景、作者生平、生難字詞之解釋,及其

他相關重要資料。 

三、教學實施 

教學活動設計應顧及學生的能力、興趣及多元智能需求,靈活採用各種有效的

教學策略,以達成教學目標。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善用不同形態的師生互動模

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提升其語文素養。教學應考量學生的生活環境、社區及社

會文化脈絡的特殊性,有效利用多元教學媒體與社區資源,適切融入社會議題,以增

進學生公民意識與社會參與能力。 

(ㄧ)班級教學:教師可透過講述教學、問答教學等方式,以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為主

要交流形式,有系統地讓學生獲得國語文能力及知識。 

(二)小組教學:教師可透過小組教學,如合作學習或交互教學法等,經由師生及同儕

的對話、實作和討論,讓學生能從人際交流中,完成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

鑑等閱讀歷程,充分理解文本,產生知識的延展、跳躍。 

(三)個別教學:輔導學生以自學的方式進行個別練習或獨立閱讀、寫作等學習活動。 

background image

(四)專題探究:教師針對某一專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或是不直接將學習內容呈現給

學生,而安排有意義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思考解決方式,進行專題研

討或學術探究活動。 

(五)實作教學:以形成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或良善價值等實際訓練為主,讓學生投入

語文學習活動,發掘自我的真正感受和建立個人價值觀。 

1.口說練習:透過口語表達緊密結合聆聽、閱讀、寫作等教學活動,有效地提高學

生的說話能力。 

2.寫字教學:應先認讀再書寫,並配合單元教材習寫生字。寫字應以硬筆為主,毛

筆為輔,依序安排基本筆畫、筆順、間架結構等練習,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第

一學習階段以習寫硬筆字為主,第二、三學習階段兼習毛筆字。第四學習階段起

可與藝術領域共同協作,發展有關書法教育的校訂課程。 

3.寫作練習:由口述作文開始引導,著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進而轉換成筆述作文,

引導學生主動寫作,並與他人分享;最後培養學生能熟練筆述作文,樂於發表的

寫作習慣。 

4.戲劇表演:配合單元或教材,讓學生透過編寫劇本、角色扮演等方式,實際參與

演出,以檢視對作品的詮釋與再理解。 

5.社會實踐:經由公民實踐、現場訪問等,理解社會現狀,並引導學生建立合宜的

觀念與價值。 

(六)體驗教學:以文物或教具進行演示或帶領學生參觀,藉由生動的形象,結合文本

理解與文學感知,使學生掌握知識,建立具體真實的深刻記憶,進而認識文字、文

本、文化之美。 

(七)資訊融入教學:以數位文本為媒介,訓練學生善用資訊媒材,經由主動閱讀和參

與,滿足個人興趣,廣泛接觸社會議題,進而與世界產生連結。 

 (八)特殊需求領域教學實施原則 

    特殊需求學生之能力指標參照各階段基本學力指標,採加深、加廣、加速、簡化、

減量、分解、替代與重整方式進行學習內容的調整。 

四、教學資源 

學校應根據教學所需,有效整合校內外人力資源,與社區、民間組織、產業界

攜手合作,提供國語文教學資源,如補救教材與診斷工具等,以精進課程內容,提

升學生學習成效。 

(一)教科用書及自編教材 

background image

1.除審定之教科用書外,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國語文科目屬性

等,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材。 

2.學校應鼓勵教師研發及自行編選具校本特色之教材。 

(二)數位媒材及網路資源 

善用或建置與國語文課程相關數位媒材及網路資源,以供學生自主學習及

相互觀摩切磋,拓展其學習範疇。 

1.數位媒材包含簡報、影片、圖像、部落格、教學平臺、即時回饋系統等。 

2.網路資源包含國語文教學相關之網站。 

(三)圖書館(室)及圖書設備 

圖書館(室)及圖書設備乃作為輔助教學之用,各校可斟酌學校教學與學生

學習需求,添置與課程相關之圖書設備,以培養學生之閱讀興趣,並善用在地資

源,增廣其視野與知識。 

 

五、學習評量 

學習評量應與教學緊密結合,由教學目標決定評量內容,並由評量結果導引教

學。評量的目的在提供教師有效資訊,藉以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學

習效能,增強學習動機。教學前應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以利教學準備。教學時應採

取多元評量方式,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教學後解讀學習結果的樣貌,運用評量結

果調整下一步的教學。評量原則如下: 

(ㄧ)整體性:除重視注音符號運用、聆聽、說話、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等面向的

表現外,並應強調學生國語文知識、技能與態度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之檢覈。 

(二)多元性:除紙筆測驗外,教師可彈性運用觀察、問答及面談、指定作業、專題研

究、個人檔案等方式,多方了解學生的能力、學習進展和成效。 

(三)歷程性:評量應協助學生發現並診斷其學習上的瓶頸,以促進學生持續成長,不

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果,更重視學習歷程。 

(四)差異性:學校可以根據學生能力,設定不同的評量方式以及標準,以增強學生的

學習動機。 

玖、 國語文領域之議題融入 

面對變化快速的時代,學校教育需與社會脈動緊密連結,在課程發展中融入相關

議題,議题融入的目標在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

background image

感與行動力,實踐「尊重多元、同理關懷、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等核心價值,成為健

全個人、良好國民與世界公民。 

一、融入議題之選擇 

本領域融入議題的選擇為呼應總綱及領綱的核心素養,並連結、延伸、統整及

轉化本領域的學習重點,包含四項重大議題及十五項相關議題。課程綱要「附錄二」

中明列了「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四項重大議題之學習

主題與實質內涵,其不但是國家當前重妥政策,且為延續九年一貫課程之重大議題,

以及培養現代國民與世界公民之關鍵內涵。十五項相關議題有「品德教育、科技教

育、家庭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

育」等。其中「品德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國際育」已納入《總綱,核心素養,且

轉化為領綱核心素養。「科技教育、家庭教育、生涯規劃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

外教育」等議題之內涵,亦能呼應本領域之學習重點,深化與拓展本領域的學習。 

二、議題融入之做法 

議題融入國語文之內容涵蓋議題之知識、情意與行動,重視對議題認知與敏感

度之提升、價值觀與責任感之培養,以及生活實踐之履行。進行議題教育時,透過

本領域之學習重點與議題實質內涵之連結、延伸、統整與轉化,培養學生對議題探

究、思辦與實踐的能力。下表僅先列舉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與海洋

教育四項議題之學習主題與實質內涵,其融入本課程綱要「學習重點」 

議題 

學習主題 

實質內涵 

融入課程綱要學習重點之示例 

性別

平等

教育 

語言、文字

與符號的性

別意涵分析 

性 E6  了解圖像、語言與文字
的性別意涵,使用性別平等的
語言與文字進行溝通。 

5-Ⅱ-11 閱讀多元文本,以認
識議題。 

 

科技、資訊

與媒體的性

別識讀 

性 U7  批判科技、資訊與媒體
的性別意識形態,並尋求改善
策略。 

5-Ⅲ-12  運用圖書館(室)、科
技與網路,進行資料蒐集、解讀
與判斷,提升多元文本的閱讀
和應用能力。 

性別權力關

係與互動 

性 E10  辨識性別刻板的情感
表達與人際互動。 

5-Ⅲ-11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
辨 識 文 本 中 議 題 的 訊 息 或 觀
點。 

人權

教育 

人權與責任 

人 E2  關心周遭不公平的事
件,並提出改善的想法。 
人 J2  關懷國內人權議題,提
出一個符合正義的社會藍圖,
並進行社會改進與行動。 

Bd-Ⅲ-1 以事實、理論為論據

達到說服、建構、批判等目的。 

人權與民主

法治 

人 E3  了解每個人需求的不
同,並討論與遵守團體的規
則。 

2-Ⅲ-7  與他人溝通時能尊重
不同意見。 

background image

人權與生活

實踐 

人 E5  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
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人 J4 了解平等、正義的原則,
並在生活中實踐。 

5-Ⅱ-11 閱讀多元文本,以認
識議題。 
5-Ⅲ-11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
辨識文本中題的訊息或觀點。 

環境

教育 

環境倫理 

環 E2  覺知生物生命的美與價
值,關懷動、植物的生命。 
環 J3  經由環境美學與自然文
學了解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 

Bb-I-3 對物或自然的感受。 
Bb-Ⅱ-3 對物或自然的情懷。 
Bb-Ⅲ-3 對物或自然的感悟。 

氣候變遷 

環 E9  覺知氣候變遷會對生
活、社會及環境造成衝擊。 
環 J9  了解氣候變遷減緩與調
適的涵義,以及台灣因應氣候
變遷調適的政策。 

5-Ⅱ-11 閱讀多元文本,以認
識議題。 
5-Ⅲ-11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
辨識文本中議題的訊息或觀
點。 

海洋

教育 

海洋文化 

海 E7  閱讀、分享及創作與海
洋有關的故事。 
海 J8  閱讀、分享及創作以海
洋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海 U8  善用各種文體或寫作技
巧,創作以海洋為背景的文學
作品。 

5-Ⅱ-11 閱讀多元文本,以認
識議題。 
5-Ⅲ-11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
辨 識 文 本 中 議 題 的 訊 息 或 觀
點。 

壹拾、  課程評鑑 

學校負責課程與教學的實施,並進行課程評鑑,其内涵包括課程計畫、教師教學,

學生學習、教材與教科書編選。 

一、課程實施之評鑑 

課程實施包含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各領域課

程發展小组及授課教師共同或分別就下列項目進行評鑑。 

(一)教師「教」的部分: 

1.教師教學前之準備:對於校心素養及教學重點之熟悉、教學活動之內容、學生

的起始為分析以及所須教學資源之準備、運用等項目進行評鑑。 

2.教師教學時之活動:教學時與學生互動能引發學習動機;教學活動能掌握十二

年國民基本教育精神,達成核心素養;根據各領域學習主題的特性,實施多元

豐富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能落實統整之精神;教師間之合作運作順利。 

3.教學評量:評量之方式周延與多元,能展現真實性評量之精神,並依據評量結

果給予學生鼓勵或補救教學。 

4.補救教學:依教學評量結果,針對低成就學生編排補救教學計畫,實施補救教

學。 

(二)學生「學」的部分: 

background image

1.學生學習前之準備:學生針對即將學習課程之議題或活動,進行資料蒐集、查

索或整理。 

2.學生學習中之態度:學生樂於學習,其參與活動以及運作的過程流暢而自然。 

3.學生學習後之成就:學生在經歷學習活動後能達成教師所預期之目標,反應在

認知、情意與技能之表現能符合分階段的能力指標。 

(三)教學所使用之教材: 

教師於教學過程中所引用之教材如為坊間出版社之出版品,教師必須審酌學

生能力,針對教材過於艱澀部分加以簡化、淺化;對於過於簡單之教材則予以加

深、加廣。如為自編教材,應適合學生程度、能力和興趣。 

二、教材及教科書之評鑑 

(一)教科書部分:由教務處依本校教科書選用辦法召集成立教科書選用委員會,於前  

一學年第二學期末辦理教科書公開展示、公開說明會後選出教科書。 

(二)自編教材部分:教師如認為教科書內容不符學生學習之所需,可以自編教材,其所

應注意事項如下: 

1.教材內容應符合學生學習生活經驗,並能為學生所接受之範圍。 

2.教材本身呈現之教學目標與課程目標符合。 

3.教學活動設計能達成目標。 

4.參照本校教科書評選標準先提本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評鑑後採用之。 

三、評鑑程序、方法及內涵 

(一)評鑑程序: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實施初評,課程發展委員會實施複評。 

(二)採多元化方式實施,兼重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 

(三)運用形成性和總結性評鑑來評鑑學生學習成果、各項課程與活動設計教學成效、

行政支援成效,以總結性評鑑來評鑑整體課程與教學效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成

長狀況,學習節數分配、總體課程教學進度、各學習領域課程計畫、以及選用或

自編教材的適切性。 

四、評鑑結果應用 

(一)評鑑結果及所蒐集之資料,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檢討修正計畫。 

(二)各領域發展小組應就各領域課程、教材、教學活動、評量方式等進行評估檢討。 

(三)教師應進行自我評鑑或同儕相互評鑑,採集各方意見後,如屬於學生能力部分,

以補救教學、資源班教學以及修訂課程方式改善。如屬於教師方面,則依據教師

background image

需求加強進修、輔導,並於甄聘教師時予以員額上的補足。如屬於學校行政方面,

則設法修正措施,如屬於政策、法令或整體普遍現象之問題,則建請上級單位參

考。 

 

拾壹、本校自  108 學年度起逐年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9 學年度一、二

年級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實施;三至六年級依據九年一貫課程

綱要實施。 

 

拾貳、計畫應經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過始得實施,修正時亦同。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