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試題
(第一頁,共三頁)
科目:華語文教學
※以下單選題請在答案卡上以2B鉛筆作答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40分)
1.以下何者不是理想的華語教材必須具備的要素?
(A)教學目標明確 (B)外來語豐富
(C)內容生活化 (D)詞彙難易適中
2.李老師教華語時,尤其強調聽辨練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鮮少給他們正式的考試,他認為學生犯錯是很自然的事。請問李老師的教學法屬於:
(A)整體行動反應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B)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C)自然教學法(The Natural Approach)
(D)默示教學法(The Silent Way)
3.下列漢字教學策略中,哪一個不是最有效的策略?
(A)加強漢字筆畫與筆順,發展「筆畫肌譯碼」的功效
(B)進行部件教學,使漢字學習系統化
(C)適時加入文字結構與文化內涵的說明,掌握漢字的形義特點
(D)教導學生背誦字典,累積字彙
4.以下「是」字句中,哪一句的用法不同?
(A)他是種田的人 (B)他是跑來的
(C)他是昨天晚上走的 (D)他是坐計程車去的
5.下列哪一個聲母,非送氣音?
(A)ㄑ[q] (B)ㄎ[k] (C)ㄗ[z] (D)ㄊ[t]
6.下列哪一組簡化字的簡化方法,與其他三組不同?
(A)姜(薑) (B)只(隻) (C)邮(郵) (D)出(齣)
7.下列有關語言學習策略的敘述,何者錯誤?
(A)有些策略是有意識的,有些是下意識的
(B)通常個人的語言學習策略不容易傳授給別人
(C)策略是為了克服困難而使用的
(D)策略是為了增加學習效率而使用的
8.王老師認為,教學過程中須適時給學生沉澱、回想的機會,方能提高其學習成效,請問王老師的教學理念屬於下列哪一學派?
(A)認知心理派(Cognitive Theory)
(B)行為主義派(Behaviorism)
(C)創造結構派(Creative Constructive Theory)
(D)語言學習互動派(The Interactionist Position)
9.就語言教學而言,「語用」(pragmatics)為主的教學偏向於何種取向?
(A)結構取向(Structural view)
(B)功能取向(Functional view)
(C)互動取向(Social interactional view)
(D)認知取向(Cognitive view)
(接背面)
(第二頁,共三頁)
10.Krashen的i+1的理論中,「i」指的是:
(A)I (我) (B)Information (訊息)
(C)Input(輸入) (D)Internalization (內化)
11.受行為學說(Behaviorism)影響最深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是:
(A)文法翻譯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B)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
(C)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Method)
(D)暗示教學法(Suggestopedia)
12.評量學生會話能力時,應避免:
(A)口試 (B)筆試
(C)任務形態(task-based)測驗方式 (D)電腦輔助考試
13.華語教師所撰寫的教學大綱(lesson plan)中,一般不包含:
(A)教學目標 (B)教學內容和步驟
(C)教具使用及配置 (D)教師自我檢視
14.從事華語語法教學時,以下何者較不適宜?
(A)以語言學的角度做深入的文法分析
(B)考慮學生的母語背景予以比較分析
(C)搭配情境(context)練習句型
(D)以詞句替換的方式來練習語法點
15.錯誤分析(error analysis)最主要的理論基礎是:
(A)中介語理論 (B)生成語言學理論
(C)語言監控假說 (D)認知語言學理論
16.有關華語詞彙教學的難點,以下何者錯誤?
(A)豐富的量詞、語氣詞 (B)大量的聯綿詞
(C)豐富的成語 (D)大量的同義詞、近義詞
17.所謂「直接教學法」,下列四項描述,何者正確?
(A)應盡量利用學生的母語 (B)直接將標的語翻譯成母語
(C)有限度地使用學生的母語 (D)完全不用學生的母語
18.下列針對學習華語為第二語言的兒童與成人的描述,何者正確?
(A)前者進行口語表達時,較容易緊張
(B)前者的後設認知能力(metacognitive awareness)比後者強
(C)教師教授兩者時,皆需要簡化語料
(D)教師教授兩者時,可選用相同教材
19.有關第二語言教學的觀念,以下何者錯誤?
(A)閱讀教學首重詞彙與結構的掌握,強調完全理解,不鼓勵猜測技巧
(B)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C)會話教學流利性與準確性應並重,也應兼顧語言的得體性
(D)由於無法掌握說話者的語速與詞彙,有時候聽力對學習者的挑戰性大於說話
20.華語教師教學時所使用的語言特色,以下何者錯誤?
(A)發音誇張,語速較慢,停頓較多
(B)採用重複、釋義、迂迴等辦法幫助學生理解
(C)有時使用學生的母語或媒介語,並附帶手勢、動作和表情
(D)較常使用複合句或從句來說明
(接次頁)
(第三頁,共三頁)
二、是非題(每題2分,共20分)
1.華語屬於「話題明顯的語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主語在句中經常可以省略。
2.根據Krashen(1982)的語料輸入假設,教師教授外籍學生時,教室用語應該與其語言程度完全相等,學習者方能理解。
3.對8~15歲學童與青少年而言,評量其華語能力時,華語教師宜以「態度導向優先於內容導向」為原則。
4.具「場依賴性」(field dependence)學習風格的學生,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能力較強。
5.在文化習得的發展階段中,「文化衝擊」(culture shock)之後帶來的即是「文化壓力」(culture stress)。
6.華語動詞有「時貌」(Aspect)的標誌,無「時態」(Tense)的標誌。而「時貌」的表現形式,常依賴助詞的使用。
7.美籍學生的病句「我決定下週回去紐約」,其標的語(target language)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所造成的問題是「趨向補語的過度泛化」。
8.導致化石化(fossilization)現象的最關鍵因素,是學習者母語與第二語言之間的本質有所不同。
9.聽力考試若以聽寫為測驗方式,漢字書寫部分的對與錯應該納入計分,以求精確評量。
10.真實教材(authentic materials)有時部分內容不符合學生程度,因此華語教師應注意如何提供適當的教學用教材(pedagogical materials),兩者搭配使用。
※以下簡答題及問答題請在答案卷上,以藍、黑色原子筆或鋼筆作答
※請標明題號並依序作答
三、簡答題(每題5分,共10分)
1.何謂「語言習得機制假說」(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
2.國人口語中常用「哈囉」、「拜拜」、「OK」等詞彙。在華語口語教學及教材中適不適宜將之納入?
四、問答題(每題15分,共30分)
1.假如你是美國一所公立高中初級華語課的新進教師,班上有15位外籍學生及5位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華裔學生(heritage speakers),由於學生學習需求與語言能力可能不完全相同。請問您如何調整教學方式及指派作業﹖
2.請以「結婚」為主題,針對中級華語學生設計三天(每天兩節,共六節課)的教學目標與主要教學活動。
(試題隨卷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