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融合教育實踐:差異化教學與通用設計的探索

格式
pdf
大小
1.76 MB
頁數
10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8-01-02,离现在 7 295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PDF 加载中...
background image

2017 幼教之光 ~ 來去動物園 

一、 

緣起 

    本校自 91 學年度以來,每年均招收 1-9 名特殊需求幼兒,故融合教育實為本校教學活動重

要課題之一。每年特殊需求幼兒入園時,總帶給園內老師相當大的挑戰,從環境規劃到課程設計,

無一不是考驗教師團隊們的專業,故我們每年均申請融合教育實驗計畫,讓幼兒園的融合教育課

程從一開始的手忙腳亂到現在的處之泰然。 

    因為特殊需求幼兒人數較多,且類別多元,加上本校招收弱勢家庭幼兒人數亦超過招收人數

之 2/3,如何讓不同年齡、不同需求、不同能力之幼兒能夠在同樣一個班級裡,一起上課、一起

學習,實為我們多年來努力的目標。     

    幸而有盧明教授的指導,讓我們能勇於面對、接受挑戰,進而增進專業,將「差異化教學」

成為本園之課程設計基礎,加上以「通用設計」的環境規劃,促成了本校「全方位課程設計」之

教學信念。 

 

二、 

環境與教學信念之理論基礎 

(一)Universal Design(通用設計) 

    1970 年代,歐洲、美國、日本開始關注為身心障礙者除去環境中的障礙,無障礙空間設計

(barrier-free design)的理念被廣泛的討論,Accessible Design(廣泛/親及設計)的生活環境

設計被建築設計界採用。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建築系教授 Ronald Mace 於 1987 提

出 Universal Design(UD)(通用(化)設計、共用性設計、全方位設計)的理念--- 精神核心為

Design for All(DfA)(泛用設計、全民設計),產品在不藉由外力特別調整下,能被更多任人使

用。 

(二)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 全方位學習) 

    將 UD 觀點應用在教育領域 UDL,跨領域、宏觀角度思考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課程設計之

初,考慮所有學習者的需求,以彈性的學習環境、課程內容、學習目標、教學方法、教材教具及

評量方法和標準來符合學習者的差異,使課程對所學習者具有可及性(Accessible)。 

(三)Differentiating Instruction (DI 差異化教學) 

    差異化教學是指調整一般(/普通)教育的課程與教學,以引導、激發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和

成功經驗,並在教與學的歷程中提供學生支持策略。 

background image

三、 

UDL 課程之總結性評量~來去動物園 

(一)課程的開始 

為什麼又是動物園?  

    說到要去動物園校外教學,我想,幼兒園老師大多認為閉著眼睛都能走玩的地方,一點也不

新奇好玩啊!更何況,家長都會帶孩子去動物園,對孩子來說,動物園這個地點,一點也不吸引

人啊!在 104 學年度招收的 28 位孩子中,我們有 6 位小班、10 位中班(含重度聽障一位)、12

位大班(含語言發展遲緩一位);開學之初,又面臨了教室大整修的工程,等我們搬回自己的教室,

安頓好一切,已經是十月底了,當我們忙於調整環境和課程時,醞釀出動物園之旅的小種子,已

在孩子的心中慢慢發芽。 

不適當的環境,造就特別的學習情境 

   奇怪,搬家和教室施工跟動物園有甚麼關係呢?有的,因為環境出了很大的問題,在教室施

工期間,我們暫時在學校的視聽教室上課(也就是一個有小舞台的電影院就是我們的教室),在小

學教師的用餐室吃點心和午餐(很高的桌子和很高的椅子),當孩子待在不適宜的環境裡,自然就

無法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室內的時候,孩子跑的跑,鑽的鑽,躲得躲,走迷宮的走迷宮

(因為椅子很多,很吸引孩子又鑽、又爬、又躲的),老師們也在開學的前三周累壞了。  

危機就是轉機 

    幸好,孩子天生就會玩,九月份的汐止,雖然炎熱,卻很少下雨,因此我們縮短並調整室內

的課程,延長戶外活動時間,一開始,孩子們只是隨意地在中庭跑跑跳跳,玩玩追逐遊戲,丟丟

飛盤、跳跳格子;玩著玩著,就發展出用自然素材來扮家家,每天用樹葉、沙子、石頭、花的汁

液來煮飯,用葉子當碗盤,玩著玩著,開始挖洞,找掩護,因為每天要玩的東西都要重新蒐集,

太麻煩了,所以孩子開始找樹叢中的空隙,把每天要玩的自然素材都堆放在樹叢中,再用樹葉蓋

起來,第二天就能繼續玩。玩了一陣子後,孩子們發現,如果把矮樹叢當成家,可以變成小房子,

戶外的扮家家遊戲也就變得更有趣了。因為以上種種,孩子開始對學校中庭裡的蟲魚鳥樹,產生

了莫大的興趣,這些生物的家,也是小象班孩子兩個月來的戶外教室,當我們安頓好新教室空間

時,孩子們竟然主動地找出態相關的書籍,開始翻閱。 

    由於小象班是混齡編班,年紀較小和特殊需求的孩子,對於百科類的書籍,僅是拿來當成看

照片的活動,而大班及已經在小象班就讀一兩年的舊生,閱讀百科類書籍中的文字與圖像時,卻

是相當的感興趣,還能同時翻閱兩本以上書籍,交互參照內容並和同學討論。甚至,在戶外活動

background image

時,對著學校地圖,開始討論哪些昆蟲、小動物、鳥類常常出現在學校的甚麼地方。    

好,就這麼決定!    因為孩子的興趣使然,老師們也想讓孩子直接看到生物本人(書裡是照片

或圖像),所以決定要去動物園,而且要「去三次」

,我們選擇連續三周的星期三,拜訪台北市立

木柵動物園。一個學期裡,三次的校外教學去動物園,家長能接受嗎?我們在出發前,先召開家

長座談會,跟家長說明要去動物園三次的原因,以及三次的教學目的有何不同,家長們也相當的

期待孩子回家後的分享。 

   

(二)來去動物園,現在正式開始… 

        1.出發前的準備 
 
 
 
 
 
        2.參訪計畫 

小象班的動物園參訪流程與活動內容及課程目標如下: 

參訪日期 

第一次 

104.12.09 

第二次 

104.12.16 

第三次 

104.12.23 

參訪區域 

鳥園、亞洲象 

可愛動物區 

無尾熊區、 

長頸鹿、 斑馬 

出發前投票 

(獅子、老虎) 

教師 

教學意圖 

老師帶你去之

『我做你看』 

模仿學習之『你做我學』

同儕鷹架之『你問我

 

孩子很強之『我自己來』 

活動內容 

跟著老師的引導 

熟悉動物園的環

境 

跟著老師的步伐, 

但老師會依指示牌提問 

小老師帶領全班找到 

大家想看的動物 

交通工具 

搭遊園車 

步行 

小老師決定 

課綱領域 

領域能力 

學習面向 
課程目標 

社會 

覺察與探索 

人與人 

覺察生活規範 

與活動規則 

語文 

理解 

圖像符號 

理解生活環境中的 

圖像與符號 

認知 

生活環境/自然/文化產物 

解決問題 

與他人合作 

解決生活環境中的問題 

 

第一次,老師帶你去之『我做你看』! 

    第一次的參訪主題「我想看的動物」

, 在進行動物園參訪前,孩子們在教室裡,先畫出自己想要

去看的動物,老師蒐集完全班的作品後,計算得票率最高的動物,作為第一次參訪的重點。老師們並

尋找主題書 

認識動物園環境及 

閱讀遊園須知、地圖 

校外教學注意事項 

行前通知單的繪製 

background image

未限制孩子想要看的動物種類或數量,只要想看的都可以畫出來, 

 

    

      18 號,大象、企鵝、樹懶、獅子                      21 號,大象 

 

    當我們抵達動物園,稍作休息後,便帶著孩子搭乘遊園車,要去看亞洲象,下車的地點,是在鳥

園的正門口,一聲尖銳的聲音穿來,孩子們被鳥園裡的聲音吸引過去,孩子此起彼落的聲音,不斷地

說著「鳥ㄟ!好多鳥ㄟ!」,要去嗎?老師問,孩子全都說要,老師就先從鳥園的參觀開始。 

  

  

  

 

 

乘車前說明       依序排隊              記得唷!要依照排隊的順序上車坐好         

 

小人跟鳥兒一樣嘰嘰喳喳的鳥園探訪 

規則:不可以大聲吼叫,會嚇到鳥兒喔! 

   

   

  

  

 

          

                                               

    觀察鴨子游泳     閱讀鳥園內的告示牌  孩子觀察鳥類的進食方式,並使用相機記錄 

 

出了鳥園,就是大家票選第一名的大象! 

  

    

    

   

 

孩子認真地觀察大象的動作,並且使用相機記錄下來!(左二圖)   

大班的孩子們發現小班地看不到,主動幫忙抱他們起來看(右二圖) 

background image

 (因為發現老師會抱小班或個子較小的同學起來,所以立刻模仿學習) 

        

回到學校後的參觀紀錄 

 

 

第二次:

模仿學習之『你做我學』

學老師 

同儕鷹架之『你問我答,你做我幫』

相互支持 

經過了第一次去動物園後,老師把第二次的行程設定在兩個部分: 

(一)看見指標就提問。 

  

  

  

  

 

 

 

 

 

                   

    

    孩子因為老師的不斷提問,也跟著提出問題,無論是看到甚麼告示牌,都會主動詢問旁邊的同學

「這寫甚麼?這是甚麼意思?」,大班的孩子也會依據自己對文字或圖像的部分了解,來思考或推測

可能的意義是甚麼,再告訴同學。 

    有時候孩子可能不太了解告示牌上的意思,但藉由研究圖像後加以推論,或與同儕間進行討論甚

至是辯論,孩子便能從過程中,推論出一個接近告示牌原意的答案。 

(二)給孩子足夠的時間,才能仔細觀察動物 

幼兒相互討論告示牌上在寫甚麼? 

女生:長頸鹿會挖鼻孔嗎? 

男生:不會吧!他沒有手指頭ㄟ! 

老師問孩子: 

這上面寫甚麼? 

聽障生問語言治療師:這個在說麼? 

語療師:你覺得呢? 

孩子:在說長頸鹿的事! 

大班的孩子讀

告示牌上的文字

給旁邊的同學聽 

小班看不到,

大班的抱她起來 

孩子依告示牌內容

討論推論,非洲象和

亞洲象有何不同                       

討論結果:他們住在

不同的地方  (指的

是動物園內的區域)

 

background image

   

  

  

 

   觀察長頸鹿的動作與進食  (約一小時)           觀察駱駝與斑馬(各 20 分鐘)     

    回到學校後的校外教學回顧畫,內容上出現了改變 

 

                       

       繪畫日期:104.12.08                        繪畫日期:104.12.17 

    同一個孩子(16 號),觀察長頸鹿前後所畫出來的長頸鹿,有明顯的差異,左圖是腳很長沒有鬃

毛,右圖則是脖子很長,頭上有角,脖子上有鬃毛還有尾巴。 

 

    孩子在第二次進行詳細的動物觀察後,畫出來的動物和真實情境較為符合,如:斑馬的耳朵也有

斑紋、無尾熊屁股坐在樹幹枝的分岔上手再環抱著樹枝休息,並不是像卡通中單單只是抱著樹枝睡覺。

長頸鹿吃東西的時候,是用舌頭捲進來吃的,而不是用嘴巴咬葉子;另外孩子也發現原來駱駝有分單

峰和雙峰兩種。 

第三次;老師很閒之『你做我看』

孩子很強之『我自己來』 

    經過了前兩次的練習,這一次,我們讓孩子帶領同學和老師逛動物園…雖然中間有好幾次孩子迷

路,看錯指標,老師們跟得心驚膽跳,但我們還是拿出「忍」功,靜靜地等待孩子自己找到問題,討

論如何解決,然後,找到想看的動物。 

(一)自己的導遊自己選: 

    請有意願當今天小老師的孩子自己出列,然後排在第一排,因為出門在外,沒有選票,所以

請孩子站在自己想要投票人選的後面(這樣也能確認一人只有一票,若用舉手的,就會有重複投

background image

票的可能。) 

  

 

       

想當小老師的站前面            用排隊的方式投票,想投給誰就站在誰前面 

         共有五個人想要參選              第一名的孩子有 12 票啊! 

                                         第二名的孩子是 3 票!其餘的都是兩票!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一:隨行的志工媽媽詢問小老師我們現在在哪裡?  

      小老師回答:服務中心,並指出服務中心在地圖上的位置。 

圖二:同學問小老師我們現在要去哪裡? 

      小老師正在從地圖上找出獅子所在的位置。 

圖三:小老師不確定地圖拿著的方向是不是和動物園的實際方向相同, 

      所以拿著地圖去櫃檯詢問要怎麼走才會比較近? 

(二)走!小老師帶路找獅子囉! 

   

 

  

 

兩位小老師帶著大家朝著獅子區前進!

             

原定路線

施工封

閉,兩位小

老師輪流

閱讀現場

指標,再決

定要往哪

裡走? 

background image

    

   

 

     小老師以指標對照地圖   

          

小老師討論指標和方向         老師提醒孩子地圖上的相對位置 

  

  

 

 

其他孩子說:往那裏走!      小老師帶著大家往涵洞裡走      怎麼是遊戲場哩!結果…圍牆外面只有草,沒有獅子  

                                                          啊!應該是養在圍牆外面,找找看有沒有獅子! 獅子 

                                                          不可能養在遊戲場吧! 

   

 

  

 

 

  

  

 

  

 

找了半天,還是沒見著獅子本尊啊!(不過孩子看動物倒是看得挺樂的!) 

走太累的同學, 

開始問小老師  , 

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到? 

 

小老師耐心地回答: 

等我們找到路就到了! 

特殊需求的孩子

走得比較慢,小老師

請全班停下來等他! 

並且不時轉頭確認落

後的同學是否有跟

上! 

 

background image

  

 

 

 

終於…看到獅子的指標!   接著看到白犀牛!獅子應該也不遠了! 

在過程中 ,孩子的討論如下: 

 二號小老師:這裡應該有獅子了吧!    二號小老師:這個比較遠了,而且欄杆是用鐵做的! 

 一號小老師:你看這個欄杆,                      比木頭的欄杆堅固很多, 

             獅子會吃人ㄟ…                      獅子應該會在這裡了吧! 

             這麼矮的欄杆,          一號小老師:你覺得這樣獅子會不會跳出來? 

             獅子不會關在這裡啦!    二號小老師:嗯,獅子應該是關在籠子裡的! 

老師的 os  怎麼會有這麼會討論和推理的小孩啊! 

 

 

  

 

小班天兵:獅子,獅子來了! 小老師:牠叫老虎!            老虎!老虎!這隻才是老虎啦! 

 

孩子找到獅子後,開心地討論著… 

喔耶!上午 11:14 分,恭喜小象班任務成功找到獅子了! 

小班:獅子不是關在籠子裡ㄟ!是玻璃裡面ㄟ! 

一號小老師:這樣才安全啊! 

二號小老師:真的ㄟ,這樣牠就不會吃掉我們了! 

中班:小老師,我好累喔!可以休息了嗎? 

一號小老師:要先喝水,然後尿尿,再找地方休息! 

    孩子找到獅子後,約莫觀察了 20 多分鐘,有些孩子主動跟小老師說他們累了,想休息,於是小

老師們就帶著大家找休息區。在休息時,小老師們帶著大家繼續研究下午的路線以及如何到達出口。 

   

回到學校後的回顧畫 

         

 

background image

       經過陸龜、犀牛然後看到獅子               我們找到獅子,在一個玻璃的房子裡 

 

四、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回顧與省思 

    在這三次參訪動物園的活動中,除了老師原本設定的活動內容與教學目標外,在整個過程中,老

師們也發現孩子經由走出教室,觀察,和同儕的互動,表現出一些平常在教室裡比較少見的行為。 

    第一次的參訪,老師發現有同學主動幫助個子較小的同學,也立即使用相機記錄下來,孩子們回

到教室,使用照片回顧時,看到自己被老師記錄下來,也能清楚的說出自己當時是幫助/被幫助,因

為有了這樣的增強,第二次的參訪,老師們發現了更多孩子主動幫助其他人,為了怕孩子是為了得到

讚揚而做這件事,第二次回到學校做照片回顧活動,老師並沒有再次增強互助行為,但第三次的參訪,

互助行為並沒有因此而變少,孩子反而把抱起年紀較小的同學看動物這件事,當成是自己份內的事

情。 

    第二次的參訪,老師特意加入很多訊息類指標與標示牌的說明與閱讀指導,孩子們也因為有較長

的時間可以仔細的觀察動物,所以能夠把標示牌上所提到的動物習性,在觀察時進行實地地確認,這

也是老師意想不到的收穫。 

    由於第二次參訪,孩子已經熟悉了如何閱讀指標與告示牌,因此,在第三次參訪時,孩子雖然迷

路了一段時間,但全班都非常專注的在找路旁、牆上、樹上的各種指標,雖然小班的孩子只是跟隨著

大班孩子的腳步前進,但在迷路的當下,小班孩子有來跟老師說:

「老師,如果少看到一個指標,就

會找不到路了,我有睜大眼睛找路喔!」從這樣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即便是小班的孩子,也能

從生活中的圖像和符號找出自己需要的訊息來解決問題。 

    最後一次的參訪,也算是這一個活動的總結性評量,有趣的是,兩位小老師除了很認真的在找出

獅子的正確位置以外,也很認真的在計算同學的人數是不是正確,剛開始統計人數的時候,兩位小老

師怎麼算,人數都不對,而且巧合的是兩個人算出來都是錯的,可是數字卻一樣,連續算了三、四次

後,小老師發現,原來兩個人都忘了把自己算進去(過程有錄影),在整個點名的過程中,老師沒有立

即指出孩子的問題所在,反而讓孩子慢慢的嘗試錯誤,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 

    另外,在孩子找尋獅子所在位置時,班上的孩子,都很有耐心的等待小老師的提示和領導,也會

從現有的訊息去推論可能的原因或在過程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是不是符合實際狀況。 

    有時候,身為老師的我們,真的需要放慢腳步,就像孩子在找不到路時,老師明明知道,孩子漏

看了一個指標,所以走錯路,但仍然按兵不動,現場隨行的媽媽有些心急了起來,老師還得拉住家長

一把,當孩子靠著自己的能力找到對的路,那樣的笑容和成就感,換來的是隨行家長對老師專業更信

任的眼神,對孩子的成長與獨立自主有了信心。 

    放手,很難,不放手,孩子就不會進步,在這樣一個多元的班級裡,因為 UDL~讓我們相信孩子、

肯定孩子、因為 UDL~讓我們看到孩子的互助、合作、愛與關懷,這正是融合教育中最需要的能力,

因為 UDL~我們做到了!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學校。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