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業經營績效探討
前言
營造業為國家經濟建設重要的一環,與國計民生關係密切,同時又牽連著相關產業之發展,素有「火車頭工業」之稱。一般認知營造業為高獲利的行業,然而隨著景氣循環以及物價高漲時代,營造業經營不如過去容易。
企業之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大都涵蓋於財務報表中,因之可由財務報表,尋求有用資訊,以評價營運績效;而五力分析是企業界實務上運用最廣,效果最佳的一種整體性經營分析技術,在重視經營管理之大公司,皆將之列為衡量績效之重要指標;它是以會計報告為材料,對企業體質健康與否作一徹底檢查的一種會計技術,在消極面,可及早發現企業之病症,以便早作治療;在積極面,可開創先機,創造經營利潤。本分析爰利用內政部營建署按年辦理之「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所得資料,分別由收益力、安定力、活動力、成長力及生產力等五個面向,綜合探討近年營造業之獲利能力、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經營能力、成長能力及生產效率等經營成果,俾瞭解營造業整體經營績效。
第二章、 營造業經營特性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營造業經營特性
營造業為一綜合生產、製造及服務之工程承攬的行業,近年亦轉變為資金、技術、人力之高度整合行業,且產品具有昂貴性、多樣性、不可移動性等性質,使得營造廠商之經營特性異於一般行業,茲就營造廠商之交易模式、財務特性與會計制度介紹說明如下:
一、交易模式:一般有包工包料及包工不包料二種主要的經營模式,茲說明如下:
(一)包工包料:所謂包工包料的處理模式,係指當業主將委託案給營造廠商興建時,是將工程的施工部分及工程材料部分,完全交由營造廠商全權負責;若因材料的品質及進料的時間、延遲整體的作業時間,則營造廠商必須全權負責。因此,業主只要專注於工程進度的確實及工程品質的嚴格要求即可。通常地主的委託興建案、建設公司發包給附屬營造廠商的工程案、及政府的公共建設案等,都會採用此方式來施作。
(二)包工不包料:包工不包料即為業主將負擔材料供給的部分,營造廠商負責人工施作的部分。有些業主為節省成本,或因特殊管道取得的建材較為便宜,都希望材料由業主自己負責,自己控制材料使用及損耗量,而營造廠商則專注於人工施作的進度、品質控制及管理。因此雙方的計價方式,建立在工程施工的時效、出工的人數及工程的進度等。有些個案,常常會因人工施作及材料損耗之配合,而需進一步溝通。
二、財務特性:
(一)資金需求較建設公司為低:建設公司主要業務為從事房地產之開發,舉凡土地取得、施工、企劃銷售等,均需大量資金,而營造廠商所承攬營造工程,採定期的計價請款方式,加上部分公共工程有工程預付款,所以其資金需求較建設公司為低。
(二)易受外在環境因素影響:營造廠商之工程承攬量多寡,極易受到外在因素如房地產景氣、政府推動公共工程計畫及法規變動之影響,因而連帶影響營造廠商之財務狀況及營業量之穩定性。
(三)自有資金較少:營造廠商在工程興建時,因可依施工進度定期向業主申請估驗計價,所以只要保留短期週轉的資金,以供支應下游廠商之請款即可,因此營造廠商自有資金占營業額之比例,相對於其他行業較少。
(四)工程計價特性偏好短期融資,負債比率偏高:營造廠商外部資金之來源主要為定期的工程款。當公司所承攬工程不多時,業者之資金控管容易;當公司每年的承攬金額高達數百億元時,可能同時有數十項工程在進行,連帶影響公司之資金調度,唯因有定期計價請款,只須貸用短期融資即足以因應。而一般上市上櫃營造廠商由於具有較佳的融資能力,容易取得短期貸款支應營運所需,再以收回之工程款償還本利,因此負債比率偏高。
(五)存貨比率偏高:營造廠商主要業務為承攬工程,最主要存貨為材料及在建工程。材料包括各種建材、衛浴設備等;在建工程包括已投入興建之工程原料、人工及製造費用,營造業工程工期常常跨越兩三年,以完工年度結算之建案,在建工程或原料存貨亦須兩三年,故存貨比率偏高(但採成本比例法每年分擔利潤之記帳方式則可降低)。
(六)多角化經營:近年許多上市上櫃公司相繼採行多角化經營,或轉投資,以分散由單一產業承擔所有經營風險的營運方式,如不動產投資者下設營造廠,有些製造業者因產品鏈因素也跨足營造業,也有營造業兼營建設投資業或材料製造業等多角化經營。
(七)施工期較長:營造業承攬工程往往長達數年,橫跨數個會計期間,且損益計算方法特殊,由於涉及層面廣,致使損益計算方法較為複雜。
(八)最低資本額限制:營造業依「營造業法」規定分為綜合營造業、專業營造業及土木包工業三類,綜合營造業又分為甲、乙、丙三等,各有其設立之最低資本額限制。
(九)承攬總額限制及單案承攬工程造價限額:營造業其一定期間承攬總額,不得超過淨值二十倍,另外單案承攬工程造價限額,依各等級別各有不同之承攬限制。
三、會計制度:
(一)收入認列方式:營造廠商的交易方式主要為「包工包料」與「包工不包料」二種方式,採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所使用營收認列方式亦有所不同,茲分別說明如下:
包工包料:使用包工包料的方法就是營造廠商提供勞務及購買材料等,使用全部完工法或完工比例法來認列收入。當工程損益可合理估計,而完工期間長於一年者,得使用完工比例法;而使用完工比例法是否可合理估計,於一般公認會計準則中有其規定,在固定價款合約中必須:應收工程總價款可合理估價、履行合約所需投入成本與期末完工程度均可合理估計、以及歸屬於合約成本可合理辨認等。至於在成本加價合約中也有所規定,包括:歸屬於合約成本可合理辨認、除確定可獲歸墊支出外其餘合理成本可合理估計。至於工期短於一年之工程合約,只能採全部完工法認列相關損益。
包工不包料:包工不包料的廠商只提供勞務,因此只有勞務收入,所以其收入認列方式不能使用完工比例法或全部完工法,要以人工成本為主要計算方法。人工成本依人工時數及工作進度計算,主要有三種方法:
工作績效比例法:收入是按照工作進度而達到的績效來認列,與完工比例法近似。
工作績效完工法:收入在最後工程完工後所達到的績效來認列,與全部完工法近似。
指定工作績效法:營造廠商在所承攬的工程中,就所指定的工作完成達到績效後再認列收入。
(二)預收工程款:營造廠商或工程公司接受委建工程時,施工進行時所收取之工程款暫列為預收工程款,俟工程完工後收入認列時,再將預收工程款轉為營建收入。當預收工程款金額鉅大,對於營造廠商之負債比率有較大之影響。又營造廠商因為在建工程與預收工程款都與委建人有關,故依債權債務混同之原則,在建工程與預收工程款二科目必須以淨額方式列示。亦即在建工程大於預收工程款時,預收工程款必須列為在建工程減項,並列在存貨科目下。反之,若在建工程小於預收工程款時,在建工程則列為預收工程款減項,並列為流動負債之科目。
(三)流動及非流動之劃分方式:營造廠商對於資產負債中之流動及非流動之劃分,以營業週期做為劃分依據。
(四)損益計算特殊:營造業承攬工程其工期在一年以上,除特殊完工者外應採完工比例法,此為財務會計準則公報及現行查核準則所明定。
(五)工程成本分工地別計算:營造業為一典型分批成本會計制度,當工地在二個以上時,依各工地別分別計算其工程成本,導致其成本會計作業較一般製造業複雜。
第二節 營造業分類與資本結構
依「營造業法」第三條規定,所稱營造業係指經向中央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辦理許可、登記,承攬營繕工程之廠商,分為綜合營造業、專業營造業及土木包工業三類,綜合營造業又分為甲、乙、丙三等。有關營造業之申請登記分類、資本結構、承攬工程限額及工程分包等,在「營造業法」及「營造業法施行細則」均有詳細規定,說明如下:
一、營造業分類
(一)申請登記為丙等營造業者
置領有土木、水利、測量、環工、結構、大地或水土保持工程科技師證書或建築師相關證書,並於考試取得技師證書前修習土木建築相關課程一定學分以上,具二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經驗之專任工程人員一人以上。
資本額在新臺幣300萬元金額以上。
(二)申請登記為乙等營造業者
置領有土木、水利、測量、環工、結構、大地或水土保持工程科技師證書或建築師相關證書,並於考試取得技師證書前修習土木建築相關課程一定學分以上,具二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經驗之專任工程人員一人以上。
資本額在新臺幣1,000萬元以上。
由丙等綜合營造業有3年業績,5年內其承攬工程竣工累計達新台幣2億元以上,並經評鑑2年列為第一級者。
(三)申請登記為甲等營造業者
置領有土木、水利、測量、環工、結構、大地或水土保持工程科技師證書或建築師相關證書,並於考試取得技師證書前修習土木建築相關課程一定學分以上,具二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經驗之專任工程人員一人以上。
資本額在新臺幣2,250萬元以上。
由乙等綜合營造業有3年業績,5年內其承攬工程竣工累計達新台幣3億元以上,並經評鑑3年列為第一級者。
(四)專業營造業
置符合各專業工程項目規定之專任工程人員。
資本額在一定金額以上;選擇登記二項以上專業工程項目者,其資本額以金額較高者為準。
(五)土木包工業
負責人應具有3年以上土木建築工程施工經驗。
資本額在新臺幣80萬元以上。
二、營造業資本結構
現行營造業的資本結構是以不動產、機具設備及現金等三項訂定。依規定營造業資本額中,不動產、施工機具設備或現金,合計應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三、營造業的承攬工程限額及單案承攬工程造價限額
各級營造業承攬工程,應依其承攬造價限額及工程規模範圍辦理;其一定期間承攬總額,不得超過超過淨值20倍,另外規定單案承攬工程造價限額,土木包工業為600萬元,丙等綜合營造業為2,250萬元,乙等綜合營造業為7,500萬。甲等綜合營造業及專業營造業為資本額10倍。
四、營造業的工程分包
綜合營造業承攬之營繕工程或專業工程項目,除與定作人約定需自行施工者外,得交由專業營造業承攬,其轉交工程之施工責任,由原承攬之綜合營造業負責,受轉交之專業營造業並就轉交部分,負連帶責任。
專業營造業除依上項規定承攬受轉交之工程外,得依其登記之專業工程項目,向定作人承攬專業工程及該工程之必要相關營繕工程。
第三節 財務分析與經營績效關係
企業經營主要目的在賺取利潤,財務會計目的是資料的產生與資料的有效運用。會計資料的主要內容係財務報表,惟在複式簿記的基本方法下,只能以會計科目與金額表達財務資料,因此如僅憑財務報表的內容,無法明確地表達出各項資料重要性,故須進一步利用財務報表分析工具來解析,始能產出有意義之財務資訊,方可經由這些財務資訊來檢驗企業經營政策是否健全。財務分析又稱會計報表分析,係根據企業各種財務報告所提供的各種資料,對企業的資金來源、經營成果及財務狀況深入瞭解。
財務分析(financial analysis)與經營分析在應用上有所差異;財務分析是針對企業財務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用以評估企業經營績效與財務狀況,而對企業關心的人,更重視的是企業的前途及企業的價值何在?過去營運績效良好的企業,未來不一定保持良好的績效,而過去營運績效不良的企業,未來也不一定繼續惡化。因此財務分析是指了解財務資訊的程序,透過可公開取得的財務資訊分析作為經濟決策之用,也就是透過可取得的資訊,針對企業的過去及未來價值分析,進行企業改革與決策擬定之用。因此企業需詳加應用財務分析之技巧,隨時檢視企業經營體質,以掌控企業營運效率與擬定因應對策。
管
理者為達到既定的獲利與成長目標,有四大管理政策可資運用:營業管理、投資管理、融資管理與股利管理,而財務分析即在評估這些管理的成效。有效的財務分析,應儘可能詳細地將財務數字與其背後的經營因素連結在一起。基本上,財務分析雖無法完全反映關於公司績效的所有問題,但至少可幫助分析師找出應該進一步瞭解的問題所在。
圖1 獲利能力與成長力驅動因素
財務分析可由三種不同的角度進行:
一、時間序列分析:就同一家公司連續幾年的比率做一比較,以檢視其競爭策略的效果。
二、橫斷面分析:就同一產業內不同公司的比率做比較,以檢定公司在產業內的相對績效。
三、與基準比較分析:將財務比率與某些絕對標準做比較,大部分的財務比率都沒有絕對標準可言,只能找一些特定指標做為比較之參考依據。
財務分析或經營分析之目的與功用,對企業外部者而言,大多為了解企業之經營績效與財務狀態,以作為投資或授信決策之參考。對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而言,則需透過財務指標分析以作為策略規劃、管理控制與績效考核之應用工具。特別當現今全球競爭越趨激烈之時,不論在對現有企業體質之管控、多角化分散風險之投資或境外投資,皆需運用財務指標管理對自我經營效率與資源應用作深入剖析與衡量,以提出勵精圖治之策略,來提升企業效能。
文獻回顧
一、粘倬南[1993]
以民國80至81年國內具有「營造業登記證書」的民營營造業,且為營建類股及進入三百大服務業之營造廠為研究對象,藉由敘述性分析、專家訪談及個案分析來探討營建業之經營績效:在研究過程中將營建業經營績效分為工程績效與公司財務績效兩類,其中工程績效分為8項指標;而財務績效分為六個構面22項指標。
二、呂光曜[1994]
以民國73至81年台灣地區44家建設公司為研究對象,以變異數分析、集群分析、規則區別分析、逐步區別分析來探討台灣建築投資業之財務績效,並將財務指標區分為五個構面十九項財務比率,分析結果發現影響建設業財務績效差異變數之構面依序為:成長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財務結構及經營能力;另一分析結果發現上市及未上市公司間,其整體財務比率差異顯著。
三、朱冠倫[1995]
以民國83年至85年台灣地區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利用區別分析來探討國內非金融業之財務比率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其中包括上市建設公司,選擇29項財務比率做為評估指標,研究結果發現營運資金構成率、稅後淨利成長率及固定資產成長率與經營績效有顯著相關。
四、謝定亞、王小龍、吳昭惠[1998]
以民國84年台灣地區上市營建公司,分為營造廠七家及建設公司二十四家為研究對象,利用熵值法、灰關聯係數分析及TOPSIS來探討上市營建公司營運績效與房地產景氣低迷影響,其經營環境欠佳,且在十項財務指標中較重要之項目,營造廠依序為存貨週轉率、長期資金占固定資產比及速動比;而建設公司為長期資金占固定資產比、應收帳款週轉率及速動比。
五、施旻孝[1998]
以民國83年至86年25家上市建設公司為研究對象,將評估指標分為產品績效指標及財務績效指標,其中產品績效指標分為土地存貨比率(土地存貨/資本額)及待售房屋存貨比率(待售房屋/資本額);而在財務績效指標方面則分為六個構面十七項財務比率。且利用五種評估方式以求得財務績效指標構面間的相對權重,再以模糊數學綜合評估探討上市建設公司營運績效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站在企業財務評價之角度為考量基礎,則五構面法及六構面法整體測試表現優於採取多變量分析方法擷取權重之評估方式,最後將研究對象之經營績效劃分為四個等級,以供參考之用。
六、郭健順[1998]
以民國80至86年之上市建設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選擇財政部證管會規定需公佈之十八個財務比率,藉由專家訪談、因素分析、集群分析及個案分析來建立建築業之財務評估因子,研究結果發現業界對於自有資本比、流動比、存貨週轉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營業利益佔實收資本比、純益率、每股盈餘及現金流量比等八項因子獲得共識。
七、叢士強[1999]
以民國81至87年37家上市上櫃建設公司為研究對象,以財政部證期會規定之財務比率因子作為研究基礎,選擇四個構面十三項財務比率之財務指標;藉由專家訪談的方式篩選建築業財務績效之指標,研究結果以專家訪談方式挑選出八項財務比率,分別為流動比、存貨週轉率、每股盈餘、負債比、速動比、股東權益報酬率、純益率、資產報酬率,並依據此八項因子以模糊理論建構其財務績效評估模式,並經由驗證可合理反映出建設業之財務績效情況。
八、黃書展[1999]
以民國79至86年32家台灣地區上市營建公司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二十六家建設公司及六家營造公司,將評估指標分為六個構面十五項財務比率,運用因素分析、線性迴歸分析來探討上市營建公司財務績效之表現,研究結果發現營造廠與建設公司之財務特性不一樣,主要差別在於存貨及產品性質兩分面,並建議在進行研究前,必須事先將其予以分類才能作進一步分析。
九、吳焄雯[2000]
以民國88年、89年內政部營建署辦理之「臺閩地區營造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資料為素材,分別由收益力、安定力、活動力、成長力及生產力等五個面向22個財務指標,綜合探討89年臺閩地區營造業之獲利能力、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經營能力、成長能力及生產效率等經營成果,俾瞭解營造業整體經營績效並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政府及業者參用。
十、宋宜哲[2000]
以民國83年87年間甲級營造廠商財務資料為研究對象,以主要行業財務比率為基礎,先以統計分析篩選出適當的信用評估因子,再利用自組織映射圖(Self-Organizing Map, SOM)類神經網路之網路群集分析,將廠商分為無信用不良記錄及有信用不良記錄兩種等級。最後以先前研究的分類成果為目標值,利用倒傳遞(Back-Propagation, BP)類神經網路學習廠商信用等級與財務因子之間的內在對應規則,建構信用評等分類與預測模型。
十、陳建年[2000]
以民國87年國內上市營造公司為研究對象,並利用財務指標進行分析及探討,主要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為探討上市營造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時之主因及危機類型,並與標竿營造廠比較,觀察其財務指標是否呈現出某種特殊態樣。第二部份乃以第一部份歸納出危機類型,提出各類型進行危機管理之調整策略。其結論可得知87年上市營建業公司爆發財務危機者,其主要原因為業外投資不當。
十一、鄭超文[2000]
以民國87至88年31家上市上櫃建設公司為研究對象,藉由問卷的方式來進行評估指標篩選,分別運用模糊德菲法(Fuzzy Delphi Method)與灰色朦朧集(Gray Hazy Set)篩選績效評估指標,再藉由資料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之相對評估理論,建立營建公司財務績效評估模式。分析結果發現財務績效與財務比率關係為下:獲利能力與總資產報酬成長率及利息保障倍數,對於判斷公司是否經營不善提供可參考資訊;經營能力與營收成長率,對於判斷公司是否經營不善提供可參考資訊;財務結構與流動比率可作為公司經營成功與否之評估指標。
十二、林思瑢[2001]
以民國82年至88年上市上櫃建設公司為研究對象,藉由專家問卷訪談瞭解經營特性,並利用因素分析法評選出可代表影響主要因素,進而訂定各因素及其代表指標權重,以建構建築投資業財務面之績效評估模式。研究結果發現以財務性及非財務性指標所建立之評估模式,在於評估企業經營績效之良窳上有顯著的效果。
十三、沈玉婷[2002]
依照營造業之產業特性與財務比率間的相關性,縮減財務比率之個數,再以類神經網路為量化分析工具,以A,B,C,D,E,F,G,H,I,J,K,L等案做分析,篩選出負債占資產比率、流動比率、應收帳款週轉率、存貨週轉率以及總資產週轉率等五項財務比率,作為營造業之代表性財務比率。
十四、卓益豊[2005]
以民國90年至92年台灣地區上市上櫃營造公司為研究對象,選取16項財務比率為評估指標,並使用主成份分析法萃取出主要因素及權重,建構出營造業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並利用區別分析法來探討對營造業具有顯著影響的財務比率因素。研究結果發現以「活動力因素」之總資產週轉率、固定資產週轉率2項財務比率對營造業經營績效具有最顯著的影響,而「收益力因素」之每股盈餘、稅後淨值報酬率、資產報酬率、淨值成長率、稅後淨利率、利息保障倍數等6項財務比率,對營造業經營績效亦有顯著影響。
十五、吳濟華、何柏正、黃元璋[2008]
自民國90年至94年500大服務業排行榜中的工程承攬業(即營造業)中,選取五個年度均進榜且資料齊全之29家廠商為研究對象,利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來評估總技術效率,並以麥氏生產力指數(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進行生產力變動趨勢分析,藉以探討各受評廠商跨期的效率變動情形,並嘗試找出各類型廠商之共通性及生產管理問題。
十六、林宜幸、蕭景楷、卓益豊[2009]
以民國95至97年14家上市上櫃營造公司之16項財務比率為評估指標,藉由主成份分析法萃取出主要因素及權重,建構出營造業經營績效之評估模式。研究結果顯示,經由因素分析之主成份分析法及因素轉軸萃取主要因素,發現「收益力」因素、「安定力」因素、「活動力」因素、「成長力」因素能解釋16項財務比率之總變異達83.56%,且將各廠商之財務比率標準化後,代入由此4種構面之因素成份係數建構績效之評估模式,即可得到各廠商經營績效。
以下將國內相關文獻彙整如表一:
表一、 內相關文獻彙整
研究者(年) | 研究主題 | 研究對象 | 研究方法 | 研究結果 |
粘倬南1993 | 營建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 | 80年至81年國內具有營造業登記證書、且為營造類股及進入三百大服務業的民營造業 | 專家訪談 | 營建業經營績效應分為8項指標的工程績效及六個構面22項指標之公司財務績效 |
呂光曜1994 | 台灣建築投資業財務績效評估之研究 | 78年至81年上市與公開發行公司 | 多變異量分析 財務績效分析 | 影響建築投資業財務績效差異的變數依序為:成長能力、獲利能力、償債能力、財務結構及經營能力 |
朱冠倫1995 | 台灣地區非金融業股票上市公司財務比率與經營績效之研究 | 83年至85年台灣地區上市公司 | 區別分析 | 營運資金構成率、稅後淨利成長率及固定資產成長率與經營績效有顯著相關 |
謝定亞、王小龍、吳昭慧 1998 | 由財務特性探討上市營建業營運績效與房地產景氣循環之關係 | 84年台灣地區上市24家營建公司 | 熵值法 灰關聯係數分析 TOPSIS | 營造廠較重要的財務指標依序為存貨週轉率、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比及速動比 |
施旻孝1998 | 上市建設公司營運績效評等之研究 | 83年至86年25家上市建設公司 | 模糊理論 | 站在企業財務評價角度為考量基礎,則採用五構面法或六構面法之17項財務比率較佳 |
郭健順1998 | 建築業財務評估因子之初步研究 | 80至86年上市建設公司 | 專家訪談 因素分析 集群分析 | 業界對於自有資本比、流動比、存貨週轉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營業利益佔實收資本比、純益率、每股盈餘及現金流量比等八項因子獲得共識 |
叢士強1999 | 建設業財務績效評估之 研究 | 82至86年上市上櫃建設公司 | 模糊數學 | 依據專家訪談篩選出八項財務因子以模糊 理論建構其財務績效評估模式,經由驗證可合理反應建設業之財務績效狀況 |
黃書展1999 | 國內營建公司財務績效表現評估及分析模式建立 | 79年至86年32家台灣地區上市營建公司 | 因素分析 線性迴歸分析 | 營造廠與建設公司之財務特性不同,且主要差別在於存貨及產品性質兩分面 |
吳焄雯 2000 | 臺閩地區營造業經營績效探討 | 內政部營建署臺閩地區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 | 財務資料研究 | 營建業經營績效五個面向22項指標之財務績效狀況分析 |
宋宜哲2000 | 營建廠商信用評等模型之初步研究 | 83至87年甲級營造廠商 | 類神經網路 | 以類神經網路預測財務與分類,其準確率達80%以上 |
陳建年2000 | 由財務指標態樣探討上市營建公司經營危機之研究 | 87年上市營造公司 | 財務資料研究 問卷及訪談 | 87年上市營建公司爆發財務危機,探究其主要原因為業外投資不當 |
鄭超文2000 | 營建公司財務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 | 87年至88年上市上櫃建設公司 | 資料包絡分析 模糊德菲法 灰色理論 |
|
林思瑢2001 | 以財務及非財務指標評估建築投資業經營績效之研究 | 82至88年上市上櫃建設公司 | 因素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 簡單加權法 |
|
沈玉婷2002 | 營造業財務因子之初步探討 | 產業特性及財務比率之相關性 | 類神經網路 | 篩選出負債占資產比率、流動比率、應收帳款週轉率、存貨週轉率、總資產週轉率等五項財務比率,作為營造業之代表性財務比率 |
卓益豊2005 | 評估台灣營造業經營績效之研究 | 90至92年台灣地區上市上櫃營造公司 | 主成份分析法 區別分析法 | 「活動力因素」2項財務比率對營造業經營績效具有最顯著的影響,而「收益力因素」6項財務比率亦對營造業經營績效有顯著影響 |
吳濟華、何柏正、黃元璋 2008 | 臺灣地區營造業經營績效與經營策略 | 90至94年500大服務業排行榜中的營造業,五個年度均進榜且資料齊全者 | 資料包絡分析法 麥氏生產力指數 |
|
林宜幸、蕭景楷、卓益豊 2009 | 台灣上市/櫃營造業財務績效之研究 | 95年至97年14家上市上櫃營造公司 | 主成份分析法 | 「收益力」因素、「安定力」因素、「活動力」因素、「成長力」因素能解釋16項財務比率之總變異達83.56%,且將各廠商之財務比率標準化後,代入由此4種構面之因素成份係數建構績效之評估模式,即可得到各廠商經營績效 |
綜合以上之研究,可知財務比率眾多,不同類型之研究會採取不同之財務比率組合,其原因或許是所投入變數之研究對象不同所致。惟探討上述財務屬性,發現財務比率分類,顯然不出傳統財務報表分析及五力分析範圍。本分析之選取或因遷就調查資料之取得而將部分指標公式修正,如稅後利潤修正為稅前利潤;95年調查停辦無法取得資料而以94年資料代替比較成長力;部分指標公式需捨棄如速動比率、應收帳款週轉率、每股盈餘等,非財務屬性指標並未納入調查項目無法分析等,最後共計取得並分析23項財務指標,其內容仍不脫離五力分析範圍。
經營績效探討
內政部營建署為蒐集營造業收支,完成工程價值,耗用材料總值,及固定資產、存貨變動等資料,以瞭解營造業營運情形及變動趨勢,作為釐訂營造業政策及相關服務措施參考,並提供經濟統計分析及估算國內營造業生產值之參考,自民國88年起辦理「營造業經營概況調查」,該調查周期除配合行政院主計處辦理「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該年停辦外,餘皆按年採派員以面訪方式辦理,調查對象為從事營造業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有案,且於實際調查前一年底仍繼續營業之綜合營造業、專業營造業及土木包工業,調查樣本數為2,500份,該調查至今已舉辦八次,調查結果依等級、地區、員工人數,收入總額、生產總額、實際運用資產呈現基本資料。
本章將以內政部營建署「營造業經營概況調查報告」資料為素材,以近5年及營造業各等級別93、94、96年資料(95年配合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停辦)分析收益力、安定力、活動力、成長力及生產力等五個面向23項財務指標,探討營造業整體經營績效。
收益力分析
收益力分析是為瞭解企業之獲利能力,以診斷營業毛利率為主。企業經營之基本目標在求生存,而生存的本錢即是靠營業而來的利潤,收益力為企業維持生存發展所獲營養足夠與否的指標,為顯示企業經營活動之直接收益能力,及經營與管理效率之總成果。企業在評估獲利能力不能只看營收數字,必須由各種不同角度多元化瞭解,本分析之指標包含投資報酬率、資本報酬率、營業純益率及營業毛利率等四項。
一、投資報酬率
投資報酬率指每百元總資產可產生多少金額的利潤,用來檢驗企業運用自有資產之效率,顯現企業經營績效,此比率愈高即意味著企業運用資源的獲利能力愈佳。其公式亦可再分解成「營業純益率」與「總資產週轉率」二者,以深入探究係那個比率亟需改進。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投資報酬率逐年轉好,由91年之-0.74%逐年上升至96年之1.56%最高,轉好原因是營業純益率逐年攀升,由91年-1.66%上升至96年3.61%,而總資產周轉率則介於40.48%至45.56%之偏低水準,變化不算太大。
表二、營造業歷年投資報酬率
單位:%
年度
總資產週轉率
營業純益率
投資報酬率
91
44.79
-1.66
-0.74
92
40.48
1.86
0.75
93
42.77
2.90
1.24
94
45.56
2.97
1.35
96
43.32
3.61
1.56
註:投資報酬率=稅前利潤/總資產淨額*100=營業純益率*總資產週轉率
另就各等級別投資報酬率觀察,小資本的廠商因經營較具彈性,總資產週轉率及營業純益率都較高,表現相對較大資本的廠商好,資料顯示,各等級別以土木包工業之最高,丙等綜合營造業表現次之,而乙等綜合營造業表現最差,土木包工業原本總資產週轉率就數倍於其他,營業純益率又較高,投資報酬率最高可以想見,惟其投資報酬率有下降趨勢,甲等綜合營造業投資報酬率比定存利率還低,而乙等綜合營造業受升等限制及政府推動公共工程計畫影響,投資報酬率差異極大。
二、資本報酬率
資本報酬率(或稱淨值報酬率)係指平均每投入百元的資本,能獲得多少金額的利潤,用來衡量企業運用自有資本從事營業活動所得的獲利情形,此比率愈高愈好,代表著企業的經營能力愈強。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之淨值略有增減,在96年增幅較大,但稅前利潤則是持續上升,故資本報酬率逐年上升,由91年之-2.92%最低上升至96年之6.59%最高,原因應是房地產景氣自SARS後轉好,房屋價值上漲,營造單價亦上漲很大有關。
表三、營造業歷年資本報酬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稅前利潤
淨值
資本報酬率
91
- 6,469,297
221,484,047
-2.92
92
7,904,745
253,251,505
3.12
93
13,253,114
236,560,574
5.60
94
14,454,844
248,589,276
5.81
96
19,969,127
303,149,963
6.59
註:資本報酬率= 稅前利潤/淨值*100
另就各等級別資本報酬率觀察,仍以土木包工業最高,但其資本報酬率卻逐年下降,丙等綜合營造業表現次之,且逐年上升,而乙等綜合營造業之資本報酬率變化相當大,且在96年呈現負數,平均每投入100元淨值虧損0.37元表現最差,甲等綜合營造業淨值龐大,但經營績效不高,資本報酬率都在6%以下,並不若外界想像是暴利行業,惟拜這波房地景氣上漲之賜,96年資本報酬率較94年倍漲。
三、營業純益率
營業純利率指平均百元的營業收入(扣除發包工程款),能帶來多少金額的利潤。營業純利率是指本業的獲利能力,比率愈高愈好,表示企業之獲利能力愈強。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之營業純利率逐年轉好,其原因係93年後,而房屋價值也上漲80%左右,工資材料亦上漲,相同營建數量(包含公共工程)造價成本上漲150%以上,因此營造單價亦上漲很大,整體營造業營業收入逐年增加,而稅前利潤更是受到營造單價上升呈現跳躍式增加,故營業純利率由91年之-1.66元92年轉成正數,再逐年上升至96年之3.61元達到最高。
表四、營造業歷年營業純利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稅前利潤
營業收入
營業純利率
91
- 6,469,297
388,977,009
-1.66
92
7,904,745
425,442,382
1.86
93
13,253,114
456,747,797
2.90
94
14,454,844
486,513,226
2.97
96
19,969,127
553,320,612
3.61
註:營業純利率=稅前利潤/營業收入*100
另就各等級別之營業純利率觀察,仍以土木包工業營業純利率較好但逐年下滑,和其他等級別之營造業已相差不遠,專業營造業是屬新設行業,表現雖佳仍應待後續觀察,而乙等綜合營造業變化最大,而甲等綜合營造業近年進行專業分包以控制成本,並拜房地產景氣好轉營造單價提高之賜,營業純利率已改善。
四、營業毛利率
營業毛利率係營業收入扣除營建成本後占營業收入之比率,為評估管理者對成本之掌控效率,營業毛利高低直接影響獲利,毛利愈高者愈具有市場競爭力。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之營業收入和營建成本皆逐年升高,但兩者差距幅度變化不大,故營業毛利率也變化不大,91年營業毛利率11.90%,上升至93年12.67%最高,後因房地產景氣轉好、原材物料成本大幅提高侵蝕獲利兩因素交互影響,又逐年下降至96年11.98%。
表五、營造業歷年營業毛利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營業收入
營建成本
毛利率
91
388,977,009
342,677,931
11.90
92
425,442,382
373,471,125
12.22
93
456,747,797
398,890,625
12.67
94
486,513,226
425,962,403
12.45
96
553,320,612
487,022,070
11.98
註:營業毛利率=(營業收入-營建成本)/營業收入*100
就各等級別之營業毛利率觀察,以土木包工業最高,但逐年下降,專業營造業表現次之,而甲等綜合營造業毛利率最低,土木包工業多屬包工不包料廠商,原料上漲影響較為間接,毛利率較高,而大型廠商因擔負工程品質,彈性較小,毛利率較低,如96年雖景氣上升,但直接受國際原材物料上漲兇猛影響,許多大廠商仍必須吸收上漲之成本,毛利率持續下降。
第二節 安定力分析
安定力分析是為瞭解企業之財務結構與償債能力分析,也就是分析資產負債表上之三大支柱----資產、負債及業主權益,透過此三者比率關係,瞭解企業之償債能力、資產營運、業主權益營運及資金運用狀況是否良好。本分析之指標包含自有資本率、流動比率、負債比率、固定比率及長期資金適合率等五項。
自有資本率
自有資本率指企業之總資產中,來自股東出資的比率,目的在測定自有資金占總資產之比率是否合理,因自有資金比率愈高,負債比率愈低,則企業愈穩健,本比率之目的在藉著自有資金比率,判斷一企業之財務結構是否良好。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自有資本率持續降低,自91年之28.49%最高降至96年之23.63%最低,亦即每100元的總資產中只有23元至28元是股東出資,其餘為長短期負債或公積及盈餘,自有資本率偏低,表示資產的增加多由長短期負債產生,財務結構並不穩健,一旦政府緊縮信用額度或整體大環境變差,體質較差的廠商很容易營運不下去。
表六、營造業自有資本率
單位:仟元;%
年度
實收資本
資產總額
自有資本率
91
247,400,045
868,414,421
28.49
92
282,425,076
1,050,978,801
26.87
93
259,722,001
1,067,995,064
24.32
94
271,931,799
1,067,774,925
25.47
96
301,856,174
1,277,230,157
23.63
註:自有資本率=實收資本/資產總額*100
另就各等級別之自有資本率觀察,除專業營造業外都以94年較高,而所有營造業除土木包工業略低於50%外,其餘都嚴重偏低,亦即營造業每百元總資產中只有23元至45元來自股東出資比率,財務結構不良。再細究資產總額中,在建工程價值所占比率相當龐大有關,資本額愈小如土木包工業在建工程所占資產比例一成上下,而大資本之綜合營造業在建工程所占資產比例達三成至四成,嚴重影響財務結構,造成自有資本率偏低現象。
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為檢驗資產流動性及短期償債能力最基本比率,流動資產是償還流動負債之來源,流動比率愈高表示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愈佳,惟若比率過高也有資金閒滯未作最有效利用之虞,原則上以健康指數150%較為洽當。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流動比率以96年之121.67%最高,92年之119.59%次之,而以94年之116.78%最低,近五年來整體營造業流動比率差異不大,營造業因在建工程價值龐大造成流動負債較高,但若將在建工程價值和現金及其他流動資產扣除流動負債後幾乎所剩無幾,營造廠商短期償債能力稍嫌偏低。
表七、營造業流動比率
單位:仟元;%
年度
流動資產
流動負債
流動比率
91
647,532,310
549,642,145
117.81
92
817,188,246
683,303,155
119.59
93
844,266,328
722,722,021
116.82
94
840,124,875
719,392,844
116.78
96
1,039,540,970
854,406,130
121.67
註: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以各等級別之流動比率觀之,土木包工業多屬包工不包料廠商,在建工程不多也少有負債,流動比率最高,短期償債能力最佳,但96年下降頗多,而綜合營造業廠商則因有較多的在建工程及預收工程款,且常需短期融資以支應下游廠商工程款及備料貨款,流動比率約為110%至120%左右,短期償債能力並不算太好。
負債比率
負債比率是顯示資本結構之安全程度,主要是衡量企業總資產中有多少比率是由債權人提供資金,負債比率愈低則資本結構愈健全,風險承受能力愈高,對債權人的保障愈大;若高於50%,則表示負債多於淨值,則對於資金週轉、償債及獲利能力,恐有不利影響,其嚴重後遺症是利息負擔過重,猶如人類之慢性病一樣,對企業生存雖不一定有立即不利影響,長期以往終就不利企業生存。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負債比率逐年升高至93年達77.87%最高,表示每100元資產總額中以負債型式就占77.87元,爾後雖逐年降低,但降幅並不大,96年仍有76.27%,且大部分屬短期需償還之流動負債,資本結構仍屬不健全,承受突發狀況能力相對不足,對債權人保障低。
表八、營造業負債比率
單位:仟元;%
年度
負債總額
資產總額
負債比率
91
646,892,775
868,414,421
74.49
92
797,727,296
1,050,978,801
75.90
93
831,434,490
1,067,995,064
77.85
94
819,185,649
1,067,774,925
76.72
96
974,080,194
1,277,230,157
76.27
註:負債比率=總負債/資產總額*100
另就各等級別之負債比率觀之,以土木包工業最低,因土木包工業多屬包工不包料承作方式,且工期較短,負債情況並不嚴重,維持在四成二上下,而綜合營造業廠商工程期長,在建工程價值金額龐大,負債比率為七成五以上,遠較土木包工業及專業營造業高出許多。
四、固定比率
固定比率表示平均百元的淨值中,有多少元是用來買固定資產,顯示淨值被用於維持固定資產之程度。固定資產為經營的本錢,資產之購置,依正常之理財原則,應仰仗自有資本,此項比率愈低愈好,若高於100%,表示固定資產淨額大於淨值,其多出來部分便是靠舉債購入的。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之固定比率有下降趨勢,從91年之54.9%最高降至96年之36.7%最低,表示平均每100元的淨值中,只有36.7元至54.9元是用來買固定資產,顯示固定資產皆可由自有資本維持,就各等級別之固定比率觀之,除丙等綜合營造業於93、94年稍高外,其餘都低於50%。
表九、營造業固定比率
單位:仟元;%
年度
固定資產淨額
淨值總額
固定比率
91
121,604,698
221,484,047
54.90
92
118,356,200
253,251,505
46.73
93
106,821,590
236,560,574
45.16
94
106,536,986
248,589,276
42.86
96
111,247,567
303,149,963
36.70
註:固定比率=固定資產淨額/淨值*100
長期資金適合率
長期資金適合率為長期資金佔固定資產的比例,係指固定資產的長期資金來源,營造業屬代工性質,比率愈高表示資金來源愈穩定,產業較具安定性,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長期資金適合率由91年之237.51%逐年上升至96年340.76% 最高,上升原因係由淨值加長期負債增加,固定資產淨額則逐年減少至96年才微幅增加,長期資金適合率上升表示廠商有較多的短期可運用的資金。
另就各業別長期資金適合率觀察,負債比率高的甲等綜合營造業都有300%以上,穩定性尚可,乙等綜合營造業在96年陡降,丙等綜合營造業雖略嫌稍低,但逐年上升狀況改善,而負債比率低的土木包工業狀況則相反,逐年下降中。
表十、營造業歷年長期資金適合率
單位:仟元;%
年度
淨值+長期負債
固定資產淨額
長期資金適合率
91
288,828,275
121,604,698
237.51
92
321,737,998
118,356,200
271.84
93
308,822,100
106,821,590
289.10
94
314,722,906
106,536,986
295.41
96
379,087,703
111,247,567
340.76
註:長期資金適合率=(淨值+長期負債)/固定資產淨額
第三節 活動力分析
活動力分析又稱週轉力分析、經營能力分析,係是為瞭解企業之經營效率,所謂活動力,即企業運用各項資產之靈活度,亦可分析各項資產之週轉次數,來測定經營成果是否合適,活動力的高低意為企業謀求生存發展所具動態活力充沛與否的指標,利用程度高,則活動力高。本分析之指標包含總資產週轉率、存貨及存料週轉率、固定資產週轉率、自有資本週轉率等四項指標。
總資產週轉率
總資產週轉率表示平均每百元所使用之總資產在一年內能創造的營業收入(不含發包工程款),用來衡量企業運用總資產的經營效能。此比率愈高,表示企業用既有的資產,創造出愈高的營業收入;反之,若週轉率偏低,則顯示資產運用效率有待加強。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總資產週轉率最高為94年之45.56%,表示整體營造業平均100元總資產,在94年能創造近46元營業收入,而以92年之40.48%最差,整體而言營造業總資產週轉率屬偏低狀況,表示資產運用效率仍待加強。
表十一、營造業歷年總資產週轉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營業收入
自有資產淨額
總資產週轉率
91
388,977,009
868,414,421
44.79
92
425,442,382
1,050,978,801
40.48
93
456,747,797
1,067,995,064
42.77
94
486,513,226
1,067,774,925
45.56
96
553,320,612
1,277,230,157
43.32
註: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自有資產淨額×100%
就各等級別總資產週轉率觀察,以土木包工業最高,平均100元總資產,能創造216元至229元營業收入,土木包工業資本額限制只要80萬元,自有資產較少,固定資產僅投資小型機具及工具,且以包工不包料為主,每月計價兩次,投入與營業間運用效率自然較高,而綜合營造業隨等級之上升,自有資產規模增加,如甲等綜合營造業資本額下限2250萬元,資本額超過1億元就有250餘家,10億以上者有20家,主要投資固定資產如土地、建物、大型機具、運輸設備、研究發展費用,而工程從投入到完成計價往往需要三個月至半年,投入與營業間之比率不盡理想,故甲等綜合營造業之週轉率僅31.48%至34.67%最低,資產運用效率低,閒置資產多,資產運用有待加強。
存貨及存料週轉率
存貨及存料週轉率是衡量一企業之存貨及存料全年共週轉幾次,次數愈多愈佳;亦可以天數表示,表示每週轉一次需要幾天,天數愈短愈佳,每一產業之結構不同,其週轉期間亦異。整體營造業存貨及存料週轉率以91年之114.50%最高,亦即一年週轉1.15次,每週轉一次需要318.8天,而以96年之89.65%需407.1天最低,營造業存貨及存料週轉率比其他行業偏低許多,其主要原因乃因營造業在建工程及自地自建房屋工期較長,平均耗時約2年,拖延結算損益期間所致。
表十二、營造業歷年存貨及存料週轉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營業收入
(不含發包工程款)
存貨及存料價值
存貨及存料
週轉率
91
388,977,009
339,720,272
114.50
92
425,442,382
458,151,395
92.86
93
456,747,797
431,594,359
105.83
94
486,513,226
450,064,132
108.10
96
553,320,612
617,206,300
89.65
註:存貨週轉率=營業收入/存貨及存料價值,週轉天數=360天/存貨及存料週轉率
就各等級別營造業存貨及存料週轉率觀察,以土木包工業效率最高,亦即一年週轉9.49次至10.64次,而隨著營運規模增加,存貨及存料週轉率隨之降低,如甲等綜合營造業存貨及存料週轉率僅0.67次至0.80次,是各等級別中最低,究其原因,土木包工業因多屬包工不包料且工程多屬短天期,存料及存貨價值極少,存貨及存料週轉率自然較高,而甲等綜合營造業存貨及存料價值動輒3、4千億,工期又長,存貨及存料週轉率較低,惟週轉率有逐年下降,存料和存貨價值上升比率高於營業收入上升之比率。
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
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係用以檢驗所投入之營業用固定資產,對營業收入(不含發包工程款)的週轉情況是否正常,週轉愈快,表示實際運用固定資產利用效率愈好。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都在1,400億到1,600億之間,而整體營收拜景氣及原材物料上漲因素影響,呈現直線上升,故以92年之263.62%最低,而以96年之345.28%最高,表示96年平均100元的實際運用固定資產使用一年,即能產生345.28元的營業收入。
表十三、營造業歷年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營業收入
實際運用 固定資產淨額
實際運用
固定資產週轉率
91
388,977,009
140,865,843
276.13
92
425,442,382
161,385,785
263.62
93
456,747,797
143,334,000
318.66
94
486,513,226
149,366,518
325.72
96
553,320,612
160,251,243
345.28
註: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實際運用固定資產淨額
就各等級別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觀察,96年甲等綜合營造業因營業收入大增致週轉率突升至371.48%,而其他各等級營造業週轉率則下降,顯示這波房地產景氣對甲等綜合營造業受益最大,其他等級別營造業營業收入反而減少狀況;其中土木包工業因營業收入持續下降、出租借固定資產價值大幅減少造成實際運用固定資產較94年增加,其週轉率下降幅度最大。
自有資本週轉率
自有資本週轉率表示每百元的淨值,在一年內能產生之營業收入(不含發包工程款),用來衡量企業自有資本運用程度。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自有資本週轉率以94年195.71%最高,表示94年營造廠商每100元的淨值,能獲得195.71元之營業收入,雖遠較健康指數300~400%為低,但已從167.99%逐漸提升。
表十四、營造業歷年自有資本週轉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營業收入
淨值
自有資本週轉率
91
388,977,009
221,484,047
175.62
92
425,442,382
253,251,505
167.99
93
456,747,797
236,560,574
193.08
94
486,513,226
248,589,276
195.71
96
553,320,612
303,149,963
182.52
註:固定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淨值
就各等級別自有資本週轉率觀之,丙等綜合營造業達最高,土木包工業次之,甲等綜合營造業達最低,而專業營造業有一些企業屬大型製造業,因營造業法規定而登記,其營造業營業收入可分離,但淨值無法分離,自有資本周轉率僅屬參考,整體而言,隨著經營規模愈大者,其自有資本週轉率愈低。另丙等綜合營造業自有資本週轉率雖高,其負債比率也偏高,恐有資金不足之慮,以96年為例,自有資本週轉率達449.80%,而負債比率也偏高(81.04%),如遇景氣反轉,許多體質不良的營造廠商營運可能就岌岌可危。
成長力分析
所謂成長力,即測定企業之成長狀況,表示某項財務資源每年的成長百分比。成長力為企業朝向更大、更好、更高生存發展境界,邁進速度快慢與否的指標。本分析之指標包含營業成長率、附加價值成長率、稅前利潤成長率及固定資產成長率等四項指標,由於「95年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配合行政院主計處舉辦工商及服務業普查而停辦,本分析僅能使用94年與96年進行比較。
營業成長率
營業收入成長率是用來檢驗企業營業成長幅度,觀察營業成長率可看出企業經營能力及擴張程度。96年整體營造業營業收入受房地產景氣影響較94年營業收入成長13.73%,但增加金額全為甲等綜合營造業營收增加18.45%及專業營造業新廠商加入產生之營收增加108.92%,其餘等級都呈現衰退,其中土木包工業營業收入衰退11.55%,乙等綜合營造業衰退11.09%,其原因可能是營造業有其承攬總額不得超過淨值20倍及單案承攬工程造價限額之限制,大型工程僅能由大廠商承包後再分包小廠商,所以除非股東增資,否則除甲等綜合營造業及專業營造業外,其餘廠商在這波景氣中營業收入很難有大幅度的成長。
表十五、96年營造業各等級別營業成長率
單位:仟元;%
96年營業收入
94年營業收入
營業成長率
營造業全體
553,320,612
486,513,226
13.73
甲等綜合營造業
322,343,324
272,134,513
18.45
乙等綜合營造業
52,443,738
58,986,062
-11.09
丙等綜合營造業
88,874,560
97,519,225
-8.86
專業營造業
66,713,638
31,932,369
108.92
土木包工業
22,945,353
25,941,058
-11.55
註:營業成長率=(96年營業收入-94年營業收入)/ 上年營業收入*100
附加價值成長率
附加價值成長率係檢驗企業之淨成長率。此比率愈大愈好。資料顯示,96年整體營造業附加價值成長率為-6.37%,究其原因,雖然全年生產總額是正成長,但原材物料成本大幅上漲,造成中間消費大幅增加,全年生產毛額不升反降,各等級別中除專業營造業屬新設行業附加價值成長率呈現正成長外,其餘都呈現負成長,乙等綜合營造業更呈現負成長42.29%,衰退幅度最大;丙等綜合營造業負成長22.95%衰退幅度次之,甲等綜合營造業因營業收入仍有成長,附加價值率僅衰退5.31%。
表十六、96年營造業各等級別附加價值成長率
單位:仟元;%
96年生產毛額
94年生產毛額
附加價值成長率
營造業全體
132,123,236
141,106,805
-6.37
甲等綜合營造業
70,953,534
74,932,342
-5.31
乙等綜合營造業
9,548,338
16,544,631
-42.29
丙等綜合營造業
24,739,161
32,106,657
-22.95
專業營造業
20,411,313
9,310,975
119.22
土木包工業
6,470,890
8,212,200
-21.20
註:附加價值成長率=(96年附加價值-94年附加價值)/ 上年附加價值*100
稅前利潤成長率
稅前利潤成長率係檢驗企業活動其所獲致之綜合成長情形,此比率愈大愈好。96年整體營造業稅前利潤成長率為38.15%,揆其因素,雖附加價值成長率負成長,但成品上漲幅度大,利潤留在上游等級,工資上漲幅度小(因94年工資已大漲),「勞動報酬」及「移轉支出及其他支出」亦減少很多,故96年整體營造業稅前利潤成長,其中新設立之專業營造業成長192.31%最高,甲等綜合營造業成長132.05%次之,而乙等綜合營造業由盈轉虧,稅前利潤成長率-102.86%衰退幅度最大。
表十七、96年營造業各等級別稅前利潤成長率
單位:仟元;%
96年稅前利潤
94年稅前利潤
稅前利潤成長率
營造業全體
19,969,127
14,454,844
38.15
甲等綜合營造業
9,755,726
4,204,086
132.05
乙等綜合營造業
-66,916
2,338,407
-102.86
丙等綜合營造業
3,540,383
3,976,185
-10.96
專業營造業
5,484,776
1,876,339
192.31
土木包工業
1,255,158
2,059,828
-39.06
註:稅前利潤成長率=(96年稅前利潤-94年稅前利潤)/ 上年稅前利潤)*100
固定資產成長率
固定資產成長率係檢驗企業固定資產增加幅度,此比率愈大,代表企業對未來景氣樂觀而大幅擴增產能。資料顯示,96年整體營造業固定資產成長率為4.42%,經查主要係「房屋及其他營建」、「機械設備」及「未完工程及在途設備」項價值增加,「土地」、「運輸設備」及「生材器具及什項設備」項價值則減少,綜合後僅較94年微幅成長。各等級廠商成長率差別大,乙等綜合營造業及新設立之專業營造業分別正成長29.87%及238.22%,而甲等綜合營造業、丙等綜合營造業及土木包工業則分别負成長4.56%、33.17%及8.67%。
表十八、96年營造業各等級別固定資產成長率
單位:仟元;%
96年固定資產
94年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
成長率營造業全體
111,247,567
106,536,986
4.42
甲等綜合營造業
75,865,546
79,492,065
-4.56
乙等綜合營造業
8,397,556
6,466,373
29.87
丙等綜合營造業
8,861,631
13,259,912
-33.17
專業營造業
15,670,075
4,633,099
238.22
土木包工業
2,452,758
2,685,538
-8.67
註:固定資產成長率=(96年固定資產-94年固定資產)/ 上年固定資產)*100
生產力分析
生產力為測度本企業之經營方法、生產效率、管理制度等有無進步?是否健全?從而檢討改進、策劃未來的一種指標。生產力為企業維持永續生存發展繼起核心輻射力量大小與否的指標,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與收穫的產出量間的比率,以衡量生產績效。本分析之指標包含每員工營業收入、總資本投資效率、用人費生產力、固定資產生產力、附加價值率及每員工附加價值等六項指標。
一、每員工營業收入
每員工營業收入為檢驗平均每一從業員工產值,作為管理及經營的參考,這員工產值包括企業行政管理人員、工程人員及主管人員之貢獻。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每員工營業收入逐年躍升,由91年170萬上升至96年為380萬最高,究其原因,93年後房屋價值上漲外,工資材料亦上漲,故營造單價上漲很大,整體營造業營業收入因此逐年增加;而大型營造廠商轉型,從以往的所有工程全攬需要大量工程人員到目前將工程承包後進行專業分包給下游營造業而成為專業管理單位,所需人力因此減少,每員工平均營業收入自然呈現跳躍性成長。
表十九、營造業歷年每員工平均營業收入
單位:仟元;人
年度
營業收入
員工人數
每員工
平均營業收入
91
388,977,009
228,813
1,700.0
92
425,442,382
228,949
1,858.2
93
456,747,797
193,926
2,355.3
94
486,513,226
166,140
2,928.3
96
553,320,612
145,594
3,800.4
註:每一員工營業額=營業收入/平均員工人數
就各等級別每員工平均營業收入觀察,甲等綜合營造業因進行專業分包,因此專門技術人員、管理及佐理人員比重較大,每員工平均營業收入是各等級別中最高,也是升幅最明顯的,96年達612萬2仟元最高,其他綜合營造業也有上升情況,而土木包工業員工大部分為工員及自營作業者及無酬家屬工作者,每員工平均營業收入是各等級別中最低者,升幅度也最小,96年僅較94年提升一成左右,僅有127萬9仟元。
二、總資本投資效率
總資本投資效率為一般廣義之資本生產力,為考驗企業投入資本之生產能力,表示每投入百元資產,可產出多少金額之附加價值。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歷年總資本投資效率略有增減,但96年則陡降至10.34%,可能因為營造業對景氣持樂觀看法,導致資產總額增加迅速,但因原材物料成本飛漲而致生產毛額減少,造成總資本投資效率大幅衰退。
表二十、營造業歷年總資本投資效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生產毛額
資產總額
總資本投資效率
91
116,562,602
868,414,421
13.42
92
136,657,553
1,050,978,801
13.00
93
140,429,978
1,067,995,064
13.15
94
141,106,805
1,067,774,925
13.22
96
132,123,236
1,277,230,157
10.34
註:總資本投資效率=附加價值/平均資產總額
就各等級別觀察, 96年總資本投資效率都降低,這與原材物料成本上漲有關,而土木包工業多屬包工不包料方式營業,平均每百元總資產,產生63.83元至73.48元之附加價值,總資本投資效率最高,隨著營運規模上升總資本投資效率降低,甲等綜合營造業平均每百元總資產,僅產生7.63元至9.05元之附加價值,總資本投資效率最低。
三、平均每元勞動報酬生產毛額
平均每元勞動報酬生產毛額係指每投入1元用人費可產出多少金額之附加價值,此比率愈大愈好。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平均每元勞動報酬生產毛額逐年上升,以96年為1.44元最高,表示每投入1元用人費可產出1.44元之附加價值,可能原因為近年企業進行專業分工,勞動報酬下降,雖96年因原材物料上漲但平均每元勞動報酬生產毛額仍然創新高。
表二十一、營造業歷年平均每元勞動報酬生產毛額
年度
生產毛額(仟元)
勞動報酬(仟元)
平均每元勞動報酬
生產毛額(元)91
116,562,602
91,350,275
1.28
92
136,657,553
100,773,783
1.36
93
140,429,978
104,616,357
1.34
94
141,106,805
100,988,053
1.40
96
132,123,236
91,708,988
1.44
註:用人費生產力=附加價值/勞動報酬
四、固定資產生產力
固定資產生產力係指每投入百元實際運用固定資產可產出多少金額之附加價值,此比率愈大愈好。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固定資產生產力以93年97.97%,表示每投入100元實際運用固定資產可產出近98元之附加價值,而以96年因原材物料上漲致中間投入成本增加,生產毛額下降,固定資產生產力為82.45%最低。
表二十二、營造業歷年固定資產生產力
單位:仟元;%
年度
生產毛額
實際運用
固定資產淨額固定資產生產力
91
116,562,602
140,865,843
82.75
92
136,657,553
161,385,785
84.68
93
140,429,978
143,334,000
97.97
94
141,106,805
149,366,518
94.47
96
132,123,236
160,251,243
82.45
註:固定資產生產力=附加價值/實際運用固定資產淨額
就各等級別固定資產生產力觀察,96年除甲等綜合營造業小幅下降外,各等級別都有明顯降幅,其中土木包工業96年實際運用固定資產淨額大增,而生產毛額減少致降幅近一半,固定資產生產力只有58.48%,是各等級別最低。
五、附加價值率
附加價值率係檢驗每百元營業收入可產出多少金額之附加價值。附加價值率為不同單位或不同期間,績效優劣比較之重要指標,此比率愈大愈佳,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附加價值率以92年32.12%最高,表示每100元之營業收入即創造32.12元之附加價值,而以96年雖然營業收入創新高,但材料價格高漲,中間消費過高導致生產毛額降低,附加價值率僅23.88%,是歷年最低。
表二十三、營造業歷年附加價值率
單位:仟元;%
年度
生產毛額
營業收入
附加價值率
91
116,562,602
388,977,009
29.97
92
136,657,553
425,442,382
32.12
93
140,429,978
456,747,797
30.75
94
141,106,805
486,513,226
29.00
96
132,123,236
553,320,612
23.88
註:附加價值率=附加價值/營業收入
就各等級別附加價值率觀察,除專業營造業上升外,其他營造業都呈現下降趨勢,96年下降尤其明顯,其中乙等綜合營造業約降三成五,甲等綜合營造業約降二成,丙等綜合營造業約降一成五。
六、每員工生產毛額
每員工生產毛額係檢驗每位從業人員對附加價值之貢獻。此比率愈大愈好。資料顯示,整體營造業每員工生產毛額逐年遞增,從91年之為50萬9千元上升至96年之90萬7千元最高,其原因是員工人數因專業分工關係大幅減少,故96年雖生產毛額略降,但員工人數減少幅度更大,每員工生產毛額自然成跳躍性成長。
表二十四、營造業歷年每員工生產毛額
單位:仟元;人
年度
生產毛額
員工人數
每員工生產毛額
91
116,562,602
228,813
509.42
92
136,657,553
228,949
596.89
93
140,429,978
193,926
724.14
94
141,106,805
166,140
849.32
96
132,123,236
145,594
907.47
註:每員工生產毛額=生產毛額/員工人數
就各等級別每員工生產毛額觀察,甲等綜合營造業員工多屬高階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有較高之每員工生產毛額,且逐年向上升,呈現正成長,另外呈正成長的尚有丙等綜合營造業,而乙等綜合營造業各年差異大,94年上升非常明顯,96年又明顯回跌,土木包工業每員工生產毛額最低,但96年衰退僅-1.11%,幅度不大。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收益力方面:由於營造業大環境自SARS結束後景氣開始好轉,包括投資報酬率、總資本純益率、營業純益率等三項指標都呈現上升趨勢,在96年都達到最高,僅營業毛利率受到原材物料影響於96年下降,而各等級別中,土木包工業由於資本小,多屬包工不包料模式營業,較不受原材物料上漲影響,表現相對亮眼;營造業隨著經營規模增加,投入資本及固定設備也增加,營業狀況較不具彈性,各項指標都較低,並非外界所想像的暴利行業,其中乙等綜合營造業因受到政府推動公共工程計畫、法規限制及升等因素所牽制,表現較差,投資報酬率、總資本純益率、營業純益率都呈現負值狀況。
二、安定力方面:營造業的工期較長,平均兩年以上,其財務結構比起一般買賣(商)業或製造業自有資本率及流動比率偏低、負債比率偏高,因營造業在該工程未完工前收入之工程款為預收工程款屬負債科目,投入之工程成本為在建工程屬資產科目,但預收工程款中30%為薪資、管銷費用、專業人員聘僱等費用及利潤無法反應,故比其他業售出即為銷貨收入,立即可沖銷進貨成本產生利潤之性質,差異極大,故有自有資本率及流動比率偏低、負債比率偏高盲點存在。惟因營造業營運週轉資金偏好短期融資,財務結構不佳,一旦景氣反轉或政府管制信用額度,體質較差的企業經營較易發生危機。
三、活動力方面:因營造業施工期長,在建工程價值大特性,各項指標顯示營造業資產運用所獲致之營業額不盡理想,資產運用效率偏低,有待加強;存貨過多變換期間太長,積壓資金成本嚴重;自有資本週轉率低於健康指數,所投入之本錢與營業額不成比例,顯示營造業活動力不足,經營能力表現不佳,而各等級別中,仍以資本額小、較不受原材物料上漲影響的土木包工業,表現相對亮眼,經營規模較大綜合營造業各項週轉率指標都較低,僅在實際運用固定資產週轉率有較好的表現。
四、成長力方面:受到營造業整體環境好轉及工資、材料大幅上漲的因素交互影響下,成長力各項指標表現較為分岐,其中營業收入成長率、稅前利潤成長率及固定資產成長率等三項指標營造業整體環境好轉呈現正成長,而附加價值成長率則受原材物料大幅上漲因素下呈現負成長,整體而言除甲等綜合營造業在營業收入及稅前利潤兩項成長率表現較好、專業營造業屬新設行業衝力佳外,其餘受限於承攬總額及單案承攬限額之限制,成長力不足。
五、生產力方面:營造業演進到專業分工致人力大幅減少、勞動報酬下降、景氣好轉、原材物料成本上升各項因素影響下,每員工營業收入、平均每元勞動報酬之生產毛額、及每員工生產毛額等指標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96年達到最高;而總資本投資效率、固定資產生產力、附加價值率等指標表現則不一,但96年則表現最差。營造業各等級的表現,資本額較大的營造廠商,進行專業分工致人力減少,反應在每員工營業收入、固定資產生產力、每員工附加價值率表現較佳,資本額較小的營造廠商則在總資本投資效率及附加價值率績效較優。
第二節建議
政府應平抑原材物料價格:近年來地球村的形成,國際原材物料價格飛漲,直接影響到營造廠商的成本,壓縮廠商的利潤,而97年下半年逢金融海嘯,原材物料價格又暴跌,廠商又深怕承包後原材物料成本買在高點,因而不敢承包新案,由營建署97年辦理之調查亦知「平抑原材物料價格」列為調查廠商最需要政府協助的項目,政府應運用可用資源,盡力維持原材物料價格穩定,避免價格暴漲暴跌,如適時開放國外原材物料、降低關稅等手段,達成穩定物價的目標。
政府應研究推動重大公共工程之期程:政府在國內景氣低迷時會推動重大公共工程,藉以提振景氣,惟公共工程往往需耗時數年時間,若同時推動多個重大工程,一旦執行過程再碰到景氣回升,甚至過熱時,就會與民間工程在人力及原材物料形成搶資源效應,例如SARS之後,營造業景氣復甦,加上北京奧運之建設,原材物料已飛漲,政府推動公共建設,便猶如火上加油;現在金融海嘯後,景氣急凍,政府正積極推動公共工程之際,應由行政院經建會等機關研究推動政策輕重緩急,既能提振國內景氣,又避免與民間搶食資源。
重大公共工程應嚴選承包廠商資格:政府重大公共工程多由大型營造廠商承攬,再分包給下游廠商,遴選承包廠商訂有許多承攬資格條件,如良好財務結構、履約條件、統包分包之資格、最有利標等,這些資格條件是將廠商導引至良性發展,甚至是承包廠商選擇優良下游分包商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責任在推動重大工程訂定承攬資格條件,扶植優良廠商,避免殺價惡性競爭。
企業應致力降低成本:成本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企業降低單位成本獲利便隨之增加,政府盡力穩定物價、推動公共工程以擴大內需,但營造業不應僅靠景氣回升及政府政策,亦應盡力削減成本,近年來大型營造廠商進行專業分工,另外儘量以機器施工代替人力施工,就是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國內有部分廠商嘗試將材料標準化,雖是研究試作階段,成功與否尚屬未知,但是亦是降低成本的嘗試性作法,其他如成立研究部門,密切注意原材物料價格變化趨勢,避免材料暴漲暴跌引起之損失。
企業應活化資產之運用:營造業因產業特性,在財務報表的表現有自有資本率低、流動比率低、負債比率高等特性,這是不容易改變的,但總資產週轉率低,代表資產未被充分應用,企業應思考如何活化資產之運用,例如多角化經營就是一個相當好的方法,或將閒置資產出租或出售,除可降低負債比率,亦是活化資產運用的方法。
附錄
參考文獻:
內政部營建署《營造業經濟概況調查報告》,2004,2005,2007
吳焄雯《臺閩地區營造業經營績效探討》2001
粘倬南,《營建業經營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呂光曜,《台灣建築投資業財務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朱冠倫,《台灣地區非金融業股票上市公司財務比率與經營績效之研究》,1995。
謝定亞、王小龍、吳昭慧,《由財務特性探討上市營建業營運績效與房地產景氣循環之關係》,第一屆華人不動產研討會論文集,1998。
施旻孝,《上市建設公司營運績效評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論文,1998。
郭健順,《建築業財務評估因子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叢士強,《建築業財務績效評估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書展,《國內營建公司財務績效表現評估及分析模式建立》,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宋宜哲,《營建廠商信用評等模型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建年,《由財務指標態樣探討上市營建公司經營危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鄭超文,《營建公司財務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林思瑢,《以財務及非財務性指標評估建築投資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沈玉婷,《營造業財務因子之初步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002。
卓益豊,《評估台灣營造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濟華、何柏正、黃元璋,《臺灣地區營造業營績效與經營策略》,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64期,2008。
林宜幸、蕭景楷、卓益豊,《台灣上市/櫃營造業財務績效之研究》,中華建築學刊第三卷第三期,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