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與我:覺醒與素質的重建

格式
doc
大小
29.5 KB
頁數
2
上傳者
SuperXP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7-12-04,离现在 17 32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第一名

大同大學第一屆通識教育週徵文比賽

題目:通識教育與我

班級座號:材料1A 14

姓名:張家瑜

何謂通識教育?根據黃俊傑教授所描述的:「所謂通識教育,是指一種建立人的主體性,並與客體情境建立互為主體性關係的教育,也就是一種完成『人之覺醒』的教育。」那麼爲什麼要辦通識教育呢?因為近幾年來大學數量逐漸上升,大學生也急速增加,然而學生的素質卻越往下降,因此希望藉由提倡通識教育來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以及提供正確的知識與觀念,進而培養出具備健全人格的好公民。而我們的學校向來是以工學院為主體,缺乏許多人文相關科系,較少有浸潤藝術的空間,經常看到同學們整天抱著一台工程計算機及一疊數學、物理公式在那兒焦頭爛額的計算,無暇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也因此,學校舉辦通識教育週系列活動,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可以暫且拋開那些煩人的公式計算,讓身心靈接受人文藝術的陶冶。我們學校第一屆的通識教育週系列活動邀請了許多知名教授蒞臨演講及劇團演出,讓學生得以了解許多知識及理念,而且每場演講皆很生動,令人為之著迷,也從中學到了很多以前從沒接觸過的知識。就我來說,我認為這一次的活動辦得很成功,讓學生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第一場演講「大學生的尼采式蛻變」,全校一年級生皆去參加,根據傅佩榮教授所提到的:「尼采認為,人的精神要歷經三種變化,就是:駱駝、獅子、嬰兒。而大學生是從駱駝轉向獅子的主要階段。」我們在大學之前就像駱駝一樣,別人說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永遠是聽從別人但是上了大學,我們就要蛻變為獅子,化被動為主動,不再是別人要你如何,而是你要如何,這就是代表你自己。而且應該要活在當下,不要留戀過去,在哪種場合就做哪種事,不要一心多用。要懂得珍惜機會,當機會來臨時,要好好把握,人生只有一次,沒有重新再來過的機會,一但錯過,後悔的將會是自己。傅佩榮教授又有提到:「人生要成功有四點:1.明確目標2.全力以赴3.找到自己快樂的來源4.提升心靈。以及儒家的三種與人相處方法:1.內心感受要真誠2.與別人溝通的重要3.遵照社會規範。」這些都是為人處世必須遵守的規範。

這次通識教育週系列活動除了「大學生的尼采式蛻變」演講之外還有「臺前幕後看京劇」、「台灣說唱」以及「格薩爾史詩系列活動-雪域傳奇」,這些不但展現了多元文化的面貌,也給了我們能夠欣賞及學習的的一次機會。讓我體認到世界是如此的廣大,在許多我們所不知的領域裡,我們要學習的東西還非常的多,身為大學生的一員,應該將學習化被動為主動,懂得自我控制與規範,珍惜所有,活在當下,好好唸書與學習。大學機會只有一次,把握學習的機會,善用週遭的資源,做自己的主人。你不能要求別人,只能要求你自己,懂得自我學習,活出多采多姿的四年。人生做事情要像打獵一樣,我們身為獵人要射出散彈或大子彈全在於自己,確定目標才不會浪費精神與體力。而且懂得付出、奮鬥也才會有所收穫,盡自己全力做任何事也才會成功。因為「發揮個人的特色,需經過努力、掙扎、磨練、自己挖掘」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為學就像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人生必須經過一關關的試煉才能有所成長茁壯,也因此需要不斷的學習才可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在課堂學習之餘,應多參加藝文活動,讓自己增添人文素養,也讓這個社會增添更多藝術與人文氣息,而不再是成天只懂規規矩矩上班、工作、唸書,在學術方面有傑出表現,但卻連藝術人文都不懂得。相信能夠讓越多人體認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及具備尊重包容他人的胸襟,那麼,人類將會愈來愈和諧,這個世界也會愈來愈進步。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