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指引

格式
doc
大小
1.03 MB
頁數
127
上傳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2-19,离现在 23 25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指引






工業技術研究院環境與安全衛生技術發展中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目 錄


第一篇 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指引 1

第一章計畫說明 5

第二章計畫指引 6

2.1、制定作業環境測定目標 7

2.2、組織建立 7

2.3、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 7

2.4、採樣策略 8

2.5、作業環境測定實施 9

2.6、訓練、認知及能力 9

2.7、數據保存、文件管理 9

2.8、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 10

2.9、計畫定期查核 10

第二篇 相關範例 11

第一章目標制定之相關範例 11

第二章環境測定小組的組織成員、功能及職責分工範例 12

第三章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範例 13

第四章作業環境測定採樣策略及範例 16

第五章作業環境測定實施範例 28

第六章教育訓練規劃範例 30

第七章 32

第八章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範例 32

第九章作業環境測定計畫自我查核表 41

第三篇 技術手冊 43

第一章相關法令及目標制定標準 43

第二章 45

第三章基本資料的特性及蒐集方法 45

3.1、工作場所基本資料獲得及其特性 45

3.2、工作場所基本資料蒐集方法 52

第四章採樣策略 57

4.1相似暴露群的定義 57

4.2相似暴露群之劃分 58

4.3工作暴露型態分析 63

4.4風險嚴重度評估 65

4.5風險機率 65

4.6量測優先順序評估 66

4.7綜合性評估 66

第五章 67

5.1暴露評估之基本偵測技術 67

5.2暴露評估之進一步偵測技術 70

5.3暴露評估之偵測策略 77

5.4品質管制 89

第六章教育訓練及記錄保存處理 90

第八章暴露資料評估及後續改善控制方法 93

8.1暴露濃度及健康風險程度分級管理 93

8.2資料不確定度分級 95

8.3後續資訊需求等級劃分及後續行動優先度指標 96

8.4暴露評估之第二階段 101

8.5暴露評估迴路循環 101

8.6暴露評估迴路循環啟動 101

8.7暴露資料累積 105

8.8控制 107

8.9控制措施 108

8.10控制監控 108

8.11改善方法及控制 110

8.12控制方法之建檔及記錄 111

第九章 114

9.1自我評估 114

9.2週期性的再評估及確認 118

9.3週期性再評估之目的 118

9.4週期性再評估之頻率 119

9.5週期性再評估的時機 119

9.6行動計畫 120


第一篇 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指引

第一章 計畫說明

目的:(1)協助業者符合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第九條:於作業環境測定實施前訂定〝含採樣策略之作業環境測定計畫〞。

2)協助業者建立符合OHSAS 18001之各項規範的作業環境測定計畫。


方法沿革:本指引延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編訂之〝化學性暴露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技術手冊〞(編號【OSH87-A313】)

指引中之採樣策略規劃參考美國工業衛生技師學會(AIHA)1998年發表的:”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s”所建議的職業暴露評估策略,並結合實際執行一般傳統職產業暴露評估的經驗,將適合國內工廠的作業環境測定規劃的流程並適度的簡化,提出規範。


適用範圍:本指引各項方法適用於各種行業,唯小型企業(如員工人員少於二十人之企業)可根據實際的需要,自行簡化部分內容,以使計畫符合經濟的原則,有關計畫內容之簡化請見參考手冊〝小型企業之範例說明〞


使用方法:本指引分為本文、相關作法及參考手冊三部份,本文主要記載作業環境測定計畫的各項要點及注意事項,事業單位可以根據各項要點,自行發展各項計畫內容,若要對計畫內容的制定方式有更進階的瞭解則請參閱相關作法中之說明;一個完整的作業環境測定計畫案例則請參閱參考手冊,除此之外,其他如法規、技術介紹等亦整理於參考手冊中。


相關資料:美國工業衛生協會(US AIHA)〝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s

第二章 計畫指引

所謂作業環境測定是指一個完善的作業環境測定計畫必須包含:

  1. 目標制定

  2. 組織建立

  3. 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

  4. 採樣策略

  5. 環測執行

  6. 訓練、認知及能力

  7. 數據、紀錄、保存

  8. 後續改善

  9. 績效查核

等九個要項。各個要項例PDCA的循環逐步精進,各要項的關係為:





各個要項所代表的意義及執行方法說明如下:

2.1、制定作業環境測定目標

根據作業環境測定所要達到或產生的成果制定簡明易懂的工作目標,在訂定作業環境測定之目標時必須注意所定的目標必須具體可行,此時可由目標中是否包含實際的行動方案及可量化的指標兩個要項加以檢驗。有關環境測定目標制定的相關範例可參考第二篇第1章 目標制定之相關範例。



2.2、組織建立

為使作業環境測定工作順利進行,環測計畫書中應訂立環測小組的組織,並明定各成員之職責,建議在安全衛生委員會中成立環境測定小組,小組成員可包括雇主或其代理人、安全衛生人員、採購人員、工業工程人員、現場主管、勞工代表等。環境測定小組應能發揮以下任務:

1.決定環境測定目標,規劃暴露管理相關工作

2.規劃與執行環境測定工作

3.環境測定工作的檢討

有關環測小組的組成範例,請參見第二篇第2章 環境測定小組的組織成員、功能及職責分工範例。



2.3、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

為有效制定職業暴露評估的步驟及運用各式工具,對所評估目標的基本資料必須充分的收集。應收集的基本資料可分成工作場所配置(work place)、工作性質(work force)及暴露污染物(environment agent)三大部分。各種資料必須藉由工作場所初勘訪視調查(work through survey)、職業衛生師的專業經驗及系統性的收集而得。要有效進行暴露評估,最少須先收集下列資料:

  1. 工作人員的工作型式,工作項目。

  2. 作業場所中會造成潛在危害的化學、物理及生物性危害物

  3. 工作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原因及時間

  4. 工作場所內的暴露控制措施。(含工程控制、污染減量及人員防護等控制措施)。

  5. 潛在危害物的使用量。

  6. 潛在危害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7. 危害物的健康效應、毒性機制、及容許暴露濃度。

有關資料的蒐集與更新之相關範例請參考第二篇第3章 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範例。



2.4、採樣策略

作業環境測定有定期實施與不定期實施兩大類:所謂定期實施是依「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或公司內部規定,記載定期實施之時間及項目。而不定期實施是指除了依法定期實施環測外,事業單位應依據本身的作業特性訂定執行自動檢測的條件。例如:製程原料改變時、勞工抱怨頻率增加時應進行作業環境測定。

不論定期或不定期實施的作業環境測定皆需於事前制定採樣策略。採樣策略應包含有害物的選定、採樣對象及樣本數、採樣方式、何時採樣及採樣時間長短等項目。採樣策略之擬定可分為(1)鑑認作業場所之各項危害並區分相似暴露群(SEG);(2)區分各相似暴露群的相對危害性,決定採樣順序;(3)規劃採樣點;三大項工作,各項工作之執行步驟為:

工作項目1:鑑認工作場所之各項危害,區分相似暴露群

步驟1:建立相似暴露群架構圖

步驟2:定義各相似暴露群

步驟3:定義非常態作業

步驟4:定義作業場所

工作項目2:區分各相似暴露群之相對危害,決定採樣順序

步驟1:初步危害分析列表

步驟2:初步危害分析評分

步驟3:初步危害分析排序

工作項目3:採樣點規劃

步驟1:選擇初步危害分析排序高之SEG

步驟2:選擇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中規定的化合物

步驟3:規劃採樣點

有關作業環境測定之採樣策略的相關範例請參考第二篇第4章 作業環境測定採樣策略及範例。



2.5、作業環境測定實施

擬定的作業環測規劃必須委由具有採樣資格的人員進行採樣,並將樣品委託合格的實驗室進行分析,合格的採樣機構及認可實驗室名稱請見參考手冊中之名單,若有需要委外採樣分析必須事先簽訂合約實際執行採樣時應進行現場觀察,以便掌握採樣狀況,合約書中可訂定欲查核的項目,如:採樣時勞工的作業狀況、勞工是否配戴防護具、採樣管裝置方向的正確性﹑﹑﹑等以作為測定結果解釋的根據,此外對業者受託採樣機構是否依規定進行採樣亦應進行查核。有關合約簽定、現場觀察項目及查核範例請參考第二篇第5章 作業環境測定實施範例第5章 作業環境測定實施範例。



2.6、訓練、認知及能力

為了符合法令及達成工廠執行職業衛生工作預期的目標,廠內負責職業衛生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接受充分的教育訓練以確保具備足夠的知識。同時各項教育訓練皆必須留下文件化的書面記錄。相對的工廠內的每個工作人員皆必須接受適度的訓練,以使之對專屬工作範圍內的危害物有清楚的瞭解,並能了解針對各種危害物所施行的控制方法。

有關廠內各類工作人員所需施行的教育訓練內容及規劃方式請參考第二篇第6章 教育訓練規劃範例。



2.7、數據保存、文件管理

文件記錄之保存及管理是職業衛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暴露評估過程產生的報告及記錄,皆是職業衛生工作中有用的資料,必須加以妥善的保存及管理。須保存的資料有:暴露評估政策及目標、工作場所基本資料、評估策略(評估之人員、地點、時間應用技術等參數及選擇各項參數的原因)、暴露評估結果、研判推論結果、後續資料蒐集需求、健康危害物控制及自我評估結果等。



2.8、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

1.後續評估規劃

在一個完整的職業衛生計畫中,須明確訂出週期性評估的頻率(例如: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等…)。此頻率之長短,須依各工廠之作業特性及情況而定,訂出此頻率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能夠確實掌握因作業環境的變異而導致暴露狀況的改變。在大部分的作業場所中,週期性評估的頻率一年一次算是很普遍的。但若作業環境本身是高變異性的(如半導體製程產業…),則須縮短頻率,以確實掌握作業環境人員之暴露狀況。

2.改善規劃

為了要降低工作人員的健康風險,符合法令規定或為了針對暴露濃度超過容許標準的操作及狀況進行控制等原因,必須建立行動計畫。此計畫可以協助職業衛生師正確的界定達成職業衛生計畫所需的各項行動及預計完成日期,依優先順序依序執行。

有關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之執行案例請參見第二篇第八章 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範例。



2.9、計畫定期查核

自我評估的目的是提供一份指引協助工業衛生人員加強對工廠內現行制度或工作方法缺點的掌握,同時也提供將有效運用資源針對最有需要的項目持續進行環保、衛生、安全工作的主要依據。為使廠內安全衛生人員對工廠本身作業環境測定能有更確切的瞭解。

有關自我評估或定期查核之型式請參見第二篇第九章 作業環境測定計畫自我查核表。

第二篇 相關範例

第1章 目標制定之相關範例


  • 為評估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濃度是否符合「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之容許濃度規範標準或事業單位自行設定的管制值,必須定期實行之測定項目。

  • 控制設備工程驗收,除需符合設備本身的功能參數外,同時需配合作業環境測定,藉由空氣中有害物濃度測定結果,與法規容許濃度做比較,以作為工程設施的成效評估。

  • 針對不定期清洗或保養作業、生產作業季節性改變、學術調查、研究、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或勞工抱怨處理等,所施行的相關測定。

  • 依法每半年執行環境測定,瞭解廠內一般性作業人員暴露慨況。

  • 依法每半年執行環境測定,並逐步瞭解廠內平時及非經常性作業之人員暴露概況。

  • 鑑定出廠內較嚴重的暴露來源,評估其危害成分及暴露濃度並逐步控制至1/2容許濃度以下。

  • 瞭解廠內每一個工作人員(相似暴露群)的暴露程度,並逐步降低暴露至1/10容許濃度以下。

  • 減少工作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風險,平時將危害物濃度控制至1/100以下,保養、維護時將危害物濃度控制於容許濃度25﹪以下。

第2章 環境測定小組的組織成員、功能及職責分工範例


安全衛生人員


  1. 擬定環境測定計劃

  2. 提出採樣規劃

  3. 環測工作管理、協調

  4. 環測過程定期查核

採購人員


  1. 環測委外工作之採購、簽約與付款

現場主管


  1. 提出環境測定需求

  2. 提供現場狀況

  3. 協調受測人員

勞工代表


  1. 提出環境測定需求

  2. 監督環測工作執行

顧問公司

(代檢機構)


  1. 受委託執行各項環測工作(以簽約內容為準)

  2. 環測目標(人員或地點)工作特性掌握

第3章 基本資料蒐集與更新範例


為了有效執行職業暴露評估,對所評估目標的背景資料必須充份的收集,有了背景資料的建立及瞭解,才能進一步執行暴露評估的後續工作。針對業界執行暴露評估工作,有用的背景資料為人員組織、製程流程與危害因子分佈及化學品危害資訊等三項,各事業單位應針對上述資訊等加以瞭解、整理,以圖示或文字說明,做為後續工作之基礎。各項資料可以整理成以下的格式:


1.人員組織

由於作業環境測定主要目的為瞭解勞工的暴露量,根據我國目前勞工安全衛生法相關規章之規定及美國AIHA之建議,以個人採樣方式為主,區域採樣為輔(勞工安全衛生教材、A Strategy for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ccupational Exposure),於測定結果顯示需進一步監測的部分,依循暴露評估之循環迴路的精神,輔助以區域採樣之測定。因此,首先對於會在製程區內進行作業的人員及其職務需要做一調查。人員組織可整理成如圖 1所示的形式









圖 1 某公司人員組織圖







2 .製程流程及危害因子分析

可針對公司的每一製程作簡述,並調查記載每一製程使用的化學原料、產品(包括中間產物、副產物)等的名稱、數量,以及勞工可能暴露的情境,所調查的有害物資訊可以綜合整理如表 1。

表 1 有害物調查表

製程區


作業區域

使用者

使用(產生)

危害物

使用量
















為清楚瞭解工作場所的製程分佈,除了熟悉製程流程外,亦需配合廠區配置圖,標示每一個工作場所的製程及反應(簡單方程式),以更清楚瞭解全廠製程分佈,範例如圖 2















圖 2某工廠製程分佈圖

3 .作業條件調查

平日勞工工作環境中影響暴露的因子均需調查記載。內容包括

一般狀況調查:

例如:與作業場所有關之資料、與作業流程有關的資料、與作業人員有關的資料(如各作業流程之暴露勞工人數)及其他可能影響作業環境的因子(如防護具使用情形)

特殊狀況調查:

除了正常生產作業外,對於其他可能有暴露機會的特殊狀況,亦應加以調查描述。

例如:不定期溶劑清洗作業或保養作業時的狀況調查、勞工抱怨工作環境調查

化學品危害資訊

  針對欲檢測之製程所使用的化學品,蒐集其基本資料、物化特性、安全衛生相關資訊、嗅味指標、國內外暴露容許濃度、健康危害資訊及可行檢測技術整理成如表 2之格式,有助於評估可能暴露化學品之危害程度及檢測分析方法的選擇。

表 2 化學品相關相關資訊

4 .資料更新

明訂生產部門執行製程或設備變更時,應於確定後一定期限內提供環境測定規劃部門相關資料,以利確實掌握生產現場之實況。常須更新的資料包括:

第4章 作業環境測定採樣策略及範例
























圖 3環測規劃流程圖



工作項目一:危害鑑認


步驟1:建立SEG架構圖

適當的將工作人員劃分為各種相似暴露群(SEG),同一暴露群內,每個人工作類似,可以利用個人單獨或少數人的評估結果代表群內每一個人的暴露狀況。根據危害等級評估結果實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針對全部工作人員、全部工作時間、全部健康危害物質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協助工業衛生師掌握工作場所內的全盤狀況,而非僅止於瞭解侷限於各種假設之下的特定工作狀況或針對少數人員(最高暴露群)的暴露狀況瞭解。

相似暴露族群的分類原則隨著不同的產業特性,甚至公司本身的特異性而異,沒有一定的分類規則,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公司的特性,能快速而簡單地將工作人員劃分,最好也能兼顧管理層面的需求,盡量以公司固有的基礎,如職務、製程等來分類,基本上相似暴露群可以經由各階層展開方式而得,根據公司的規模及組織,可以用部門-製程-職務-工作區域的四個層級來分類,其範例如圖 4,也可以僅用製程-部門-職務三個層級分類,作為後續評估工作的基礎就是最適合的方式。


圖 4 部門-製程-職務-工作區域--相似暴露族群分類架構圖





步驟2:定義相似暴露族群(Similar Exposure Group,SEG

根據SEG架構圖,將相似暴露的人員歸納在一起,並個別給予編號,再納入其使用的化學品,其格式可以整理成表 3的形式。

表 3 相似暴露族群(SEG)分類表






步驟3:作業危害特性調查

評估每一個相似暴露族群個別時段的暴露情形,此工作需要考慮到該群族從事的不同作業名稱,如清濾網作業、清槽作業或盤控作業…等,每個作業類型所使用的化學品、控制措施及使用時間等危害特性都要調查清楚,可參考表 4的格式整理調查結果。



表 4 作業類型危害調查表

作業類型

作業人數

作業人

員職務

作業區域

作業流程(SOP)

使用

化學品

控制措施

作業時間

作業週期

SAN配料作業

4/12

領班/操作員

製程區

  1. 安排配料管線

  2. 打開配料泵進出口阻閥

  3. 啟動配料泵

  4. 隨時注意運轉狀況

苯乙烯

丙烯

乙基苯

局部排氣

3~5 min/

6/

AN單體萃取操作

4/12

領班/操作員

製程區

  1. 安排萃取管線

  2. 打開萃取泵進出口阻閥

  3. 啟動配料泵

  4. 檢視DA-602萃取狀況

丙烯

苯乙烯

乙基苯

使用防護具

24

hrs/

1/

反應系統元件液封槽補料作業

4/12

領班/操作員

製程區

  1. 安排補料管線

  2. 打開補料泵進出口阻閥

  3. 啟動補料泵

  4. 打開補料閥補至高液位

  5. 關閉補料閥停補料泵

苯乙烯

丙烯

乙基苯

使用防護具

5~10 min/

1/

DMF清洗

4/12

領班/操作員

製程區

  1. 安排純DMF補料管線

  2. 打開補料泵進出口阻閥

  3. 啟動補料泵補至反應系統溢流

  4. 反應器加溫160x2x12Hr

  5. 清洗後粗DMF排放至粗溶劑槽

  6. 反應器進行水洗80x2x2Hr

二甲基甲醯胺

稀釋

24

hrs/

1/2


4:定義非常態作業

除了評估相似暴露族群的長時間暴露之外,因為操作時間短暫而容易輕忽的非常態作業也可能造成極高的暴露情形,這種暴露時間較短的作業類型若是只進行長時間的測定,測定結果勢必會被其他的低暴露稀釋掉而被忽略,因此需要特別針對作業時間在1個小時之內或非每天都進行的非常態作業進行評估,將所有非常態作業都定義出來,非常態作業可經由步驟3危害特性調查所整理的表中再選取而得,其型式如表 5。




表 5 非常態作業類型

作業類型

作業人數

作業人

員職務

作業區域

作業流程(SOP)

使用

化學品

控制措施

作業時間

作業週期

更換脫水機濾布

1

操作員

ABS300

  1. 停機,關電源

  2. 打開上蓋,清除濾布上濾餅

  3. 取出濾布

  4. 清除濾籃上殘留基本粉

  5. 裝上新濾布

苯乙烯

丙烯

硫酸

無控制措施


1/

清洗凝結槽

2

包商

ABS300

  1. 攪拌機電源關閉上鎖

  2. 槽內溫度適可確認

  3. 入槽清理

苯乙烯

丙烯

硫酸

密閉作業


1/2

反應槽異常排放

3

操作員

PS製程區

  1. V-111/V-112因設備故障或電力系統供應失常,無法趕料至V-113--V-121.

  2. V-111/V-112排放閥打開.

  3. 反應槽Polymer由排放閥排入53加侖桶及蓋上.

苯乙烯

乙基苯

使用防護具

2小時/


異常時

清洗臥式濾網

1

包商

ABS100

  1. 反應槽反應物移行(blowdone)完成

  2. 開起濾網蓋子

  3. 連接水管沖洗濾網

  4. 將濾網取出用高壓水柱沖洗

1,3-丁二烯

使用防護具

15-20 min

2/



5:定義作業場所(建議步驟)

根據我國目前勞工安全衛生法相關規章之規定及美國AIHA之建議,當測定目的為瞭解勞工的暴露量時,以個人採樣方式為主,區域採樣為輔,若事業單位本身依據以往的測定結果顯示有需要進一步監測的部分,可以定義需進行區域採樣的測定點,調查附近設備或人員,可以定義需進行區域採樣的測定點,調查附近設備或人員的作業情況,有助於監測點及監測標的物的篩選。



工作項目二:初步危害分析(建議步驟,簡單工業可省略)

步驟1:初步危害分析列表

將危害鑑認所定義出的SEG、非常態作業、作業場所鑑認的項目,以可能的暴露危害物展開並列表如表 6所示。


表 6 初步危害分析表



非常態作業

SEG


2:初步危害分析評分

將上述鑑認後可能將上述鑑認後可能暴露的危害物種類,依照健康危害物指數(HER)、物理狀態、使用時間、控制措施及不確定度評分,評分標準說明如表 7所示。



表 7 初步危害評分標準

評分

健康危害指數

(HER)

物理狀態

(VP分類)

使用時間

控制措施

不確定度(UR)

1

PEL-TWA100

Solid, volatile liquid (VP <1 mmHg)

0-10

小時/

密閉作業

高度

確定

2

100PEL-TWA10

volatile liquid (VP 1~10 mmHg)

10-20

小時/

局部排氣

確定

3

10PEL-TWA1

Non-respirable particulate, volatile liquid (VP 10~100 mmHg)

20-30

小時/

稀釋或使用防護具

不確定

4

PEL-TWA1

Gas, respirable particulate, volatile liquid (VP >100 mmHg)

>30

小時/

無控制措施

高度

不確定

VP:蒸汽壓



步驟3:初步危害分析排序

完成初步危害分析評分後,可以得到每一個相似暴露族群或非常態作業的每個危害物之相對危害性總分,將相似暴露族群或非常態作業分開來,再把每一個相對危害性由大至小依序排序。

工作項目三:採樣點規劃

估者可依據初步危害分析排序的結果,依相對危害性總分高低選擇採樣點,原則上相對危害性較高的製程或程序必須優先量測。評估者可根據所得相對危害性排序及經濟考量來選擇實際檢測的採樣點數,並且根據職業暴露評估及管理策略的迴路精神,將未能進行採樣評估的部分逐漸於後續的暴露評估規劃中完成。



第5章 作業環境測定實施範例


1 .採樣查核表

是否由合格的人員執行採樣



採樣方式、器材及時間是否符合規定



採樣器材於採樣前後是否都有校正



是否涵蓋了-TWA-STEL的採樣(或評估)



採樣之樣本是否送交合格的實驗室分析



查核人員簽名: 環測人員簽名:



2.樣品的儲存、運送與記錄

事業單位安全衛生人員應對樣品的儲存及運送方式稍作了解,以免環測單位未依規定進行而不自知。因此環測計畫書中可參考有害物採樣分析參考方法的規定,簡易記載樣品的儲存與運送方式,及樣品送達認可實驗室的期限。此外,也可訂立採樣基本資料的紀錄格式,以反應採樣當時的環境狀況,協助分析結果的判定。

表 8 樣品儲存/運送記錄表

樣品編號

採集化合物

儲存方式

運送方式

送達期限


















3.樣品分析方式

此項目應規定樣品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項如:樣品需送勞委會認可之實驗室分析,以確保樣品分析品質。需注意分析日期應在該有害物容許的存放時間內完成。

第6章 教育訓練規劃範例


業衛生教育訓練的主要重點是確保負責職業衛生工作的人員擁有足夠的知識,能充分瞭解法令規範之內容並能推動各項工作以符合法令或職業衛生之需求。而且須訓練職業衛生工作人員清楚的傳達職業衛生規章規定的項目開始,通常可由有經驗的職業衛生技術顧問人員或政府執法人員或教育機構人員擔任講師。使職業衛生工作人員能對環境、安全及衛生(EnvironmentSafetyHygieneESH)有一全面性的瞭解。

至於一般工作人員教育訓練,將針對廠內所有可能接觸危害物的工作人員,安排如危害物種類及特性介紹、危害物暴露可能導致的健康效應、廠內儀器設備的正確操作使用方法、兼顧安全衛生及產能的工作態度及方法、個人防護據(如口罩、午套、防護衣)的使用時機、正確使用方法及限制與緊急事件發生時之正確處置之教育訓練。

對於教育訓練的安排及設計,工作人員可利用表 9規劃合適的教育訓練,其中表 10是提供給職業衛生人員使用,經由工作職務,工作內容一步步界定每一個人所需接受的訓練項目(典型的職業衛生工作內容有,ESH主管,職業衛生管理師,廠護等)。


表 9 職業衛生人員教育訓練記錄表


工廠名稱:

號碼:

工作職稱

工作內容

教育訓練需求

其他(特定需求)











工安衛負責人簽名:

日期:





表 10 一般工作人員教育訓練時程規劃

工作人員姓名

需受之訓練

需受訓時間

是否完成訓練


































第七章


第八章 後續評估及改善規劃範例

一、暴露濃度及健康風險程度分級管理

在進行暴露評估時,暴露狀態分級是職業衛生師可以利用的工具之一,若依健康風險(Health Risk)的角度考量,因暴露所導致的健康危害主要與暴露程度及危害物毒性有關,並具有健康風險=暴露等級×危害物毒性之關係,因此若要將工作人員依健康風險高低分及進行管理,必須進行暴露分級,危害物毒性分級及健康風險推估三項工作,其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表 11列舉了暴露分級的一種方式,此種分級方式是根據暴露平均值,將所有暴露由低至高區分為14個等級。第一級表示平均暴露值低於10%容許暴露值,同理若平均暴露值高於容許暴露值則列為第4級暴露。暴露狀態分級可以將各種暴露評估偵測結果統一管理,而暴露平均值則主要由偵測,同質性推估或模式評估等步驟而獲得。


表 11 根據暴露平均值之暴露分級

暴露分級

暴露平均濃度

4

>PEL

3

50% ~ 100% PEL

2

10% ~ 50% PEL

1

<10% PEL



將各相似暴露群之暴露偵測數據,依據中之標準區分各相似暴露群之暴露等級之後。下一步驟可進行各危害物之毒性分級。危害物的毒性效應是造成健康風險的重要參數,各相似暴露群所接觸的危害物可以依表 12的方式或其他標準區分危害等級。

12危害物毒性分級(AIHA之分級標準)

分級

4

威脅生命,產生嚴重的傷害或疾病

3

具有不可逆的健康效應

2

具嚴重的可逆的健康效應

1

具一般的可逆健康效應

0

輕微且可逆的健康效應或不致嚴重影響健康


非化學性的暴露如噪音,熱危害等亦可經由類似的分級方法區分危害物之危害效應,如美國國家標準局已針對雷射危害提出類似的分級方法。而針對尚未有充份毒理資料的危害物則應依其基本物理、化學特性並由相似危害物比較推估其危害效應。

第三步驟將上述暴露及危害物毒性分級綜合計算,以進行整體健康風險分級。健康風險是個人暴露量與危害物毒性相互作用綜合而成的結果,因此利用健康風險等級(Health Risk Rating)=暴露等級(Exposure Rating) ×危害物毒性等級(Health Effect Rating)之關係式推論各暴露群之整體健康風險等級(見圖 5)。


4

4

8

12

16

3

3

6

9

12

2

2

4

6

8

1

1

2

3

4

0

0

0

0

0


1

2

3

4


圖 5 潛在健康風險(健康風險等級=暴露等級 ×危害物毒性等級)

資料不確定度分級如同暴露分級以及危害物毒性分級,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整體不確定性亦應加以分級,以利後續資料蒐集工作優先度判定,一般而言暴露評估之不確定性會受到暴露程度(分級)不確定危害物毒性效應不確定及控制設備功效不確定性三個參數交互影響,職業衛生師可考慮下列要項判斷偵測結果之不確定度:

表 13 資料不確定性分級

分級

2

高不確定性

缺乏足夠的暴露評估資料或危害物毒性資料,無法進行可接受式不可接受之判斷。

1

普通不確性

雖有足夠的資料進行可接受式不可接受之判斷,但仍需更多資料方能進行風險評估。

0

確定

暴露狀況及危害物質毒性資料充足,職業衛生師有足夠的資料進行可接受與否之判斷。



基於上述不確定因素,而將資料不確定性依表 13分為0, 1, 2三種等級。等級2表示危害物毒性資料或人員暴露資料缺乏以致無法據以進行後續判斷,若工作場所內直接進行控制所需的經費較量測分析少,可將此種高度不確定的狀態直接歸類於不可接受之等級,先進行控制。

當暴露群有足夠資料進行可接受或不可接受之判斷,仍需更多資料方能進行風險評估時,不確定度分級為1。此種情況的例子有當一組暴露群之暴露量推估為10%~100%容許濃度,但暴露程度未經採樣量測時不確定度應屬於本等級。而當職業衛生師經由模式、監測、相似製程類推而獲知暴露程度及暴露狀況(exposure profile)並充份掌握危害物毒性資料時不確定等級定為0

當健康風險等級及不確定度等級確認後,簡單的將兩者加乘即可瞭解每一個暴露群對後續資料蒐集的需求程度,以便在後續暴露評估工作中,將重點置於最需要偵測的暴露群。相關結果展開後如表 14。

表 14 資訊蒐集優先等級





16

0

16

32

12

0

12

24

9

0

9

18

8

0

8

16

6

0

6

12

4

0

4

8

3

0

3

6

2

0

2

4

1

0

1

2


0

確定

1

不確定

2

高度不確定

不 確 定 度 等 級


依上述方式將所獲得資訊收集優先度之結果用來區分後續工作內容,如表 15,位於左下角的暴露群由於屬於低健康風險及低不確定度之故,不須要進行後續偵測或改善,位於表右上角的暴露群則對進一步的作業環境偵測與改善皆有迫切的要求。


表 15 後續行動優先度指標






16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12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9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8

0

8

16

6

0

6

12

4

0

4

8

3

不需進行

資訊需求大

資訊需求大

2

不需進行

資訊需求大

資訊需求大

1

0

1

2


0

確定

1

不確定

2

高度不確定



資訊需求優先度增加


於工廠實際應用時,可將上述分析結果彙整於一份表格中,最後結果可以圖形方式明確的加以區分,以明瞭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最迫切需求的後續工作,由各相似暴露群位於圖中(舉例如圖 6)的位置皆可明確的判斷各暴露群最迫切需要的後續工作項目,如暴露群N不需要再多做暴露評估,但卻需要加速進行環境之改善。

而如此可以明瞭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最迫切需求的後續工作,如暴露群N已經很明確為暴露程度高之暴露群,不需要再多做暴露評估,但卻需要加速進行環境之改善。而暴露群R之危害控制及資訊獲得之需求皆大,因此最好暫時利用個人防護具進行適當的防護,並進行更多的監測工作同步降低不確定度,在暴露狀況清楚判定後再決定後續該進行的工作。如此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工作場所危害狀況,並將時間及資源依優先順序投入最應改善之項目。同理,待此項目改善完成後,再次製作此類矩陣圖時,其他次級危害即可轉變成主要危害,類似的評估及改善的工作可以再次獲得推展。
























圖 6 各暴露群後續工作需求矩陣圖


二、防護具使用管理

當工作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濃度過高時(如上述NQ等族群),就應設法做工程上的控制改善,如一般和局部通風、隔離,以低毒性的來取代高毒性的化合物。但工程改善不適合或不能使其降低至容許濃度標準時(如上述族群),就必須使用個人呼吸防護設備來保護勞工的安全。

然而,目前事業單位雖然皆有防護具的設置,但普遍缺乏對使用者及管理者的教育訓練,以致於對使用者防護具沒有適當的清洗、儲存、檢查及維護,再加上沒與環測資料結合,有些作業或工作環境已經有相當高的危害暴露,應該進行工程改善,然而僅提供防護具,有些則是應該配戴防護具,然而防護具已經失效了或沒有正確的配戴。因此需要進行防護具使用及管理的教育訓練,使其員工有能力正確的使用並確保使用有效的防護具,管理者有能力檢查及維護管理,以確保最佳使用有效防護具,確實隔絕危害物的入侵人體。

防護具的選擇必須參考員工暴露於環境中的情況和使用者年齡、習慣(如吸煙、麻醉劑、其他毒品等)。且進入工作場所前,確認適當防護,必須做正壓和負壓檢查。因選用錯誤或配戴密合度不佳,將會降低其防護效果。所以使用者必須經過適當的教導訓練,才能選擇正確的呼吸具,並了解使用限制,以有效減少員工暴露於有害物質的環境中。

工廠可根據下列事項,建立防護具使用計畫:

(a)呼吸防護具的選擇

在選擇呼吸防護具時,應考慮危險的性質及範圍,工作要求狀況,以及防護具的特性及限制。

(b)使用者的教育訓練

對於呼吸防護具的選用、清洗、維修和貯存,除了教導員工之外,也要讓員工親自操作。

(c)分配給個人專用的呼吸防護具

指定個人專用呼吸防護具,可避免員工以沒有個人專屬呼吸防護具,而不願配戴的理由;同時也可解決衛生上的問題。若無法供給個人呼吸防護具時,則應教導員工在清潔及衛生上之措施,以提高使用意願,使其得到適當防護。

(d)經常清洗呼吸防護具

當員工了解如何小心的清洗呼吸防護時,他們將會更願意使用。清洗步驟可參考美國ANSI 288.2-1980中敘述的三個步驟,首先在中性清潔劑或消毒劑中清洗,再以溫水洗刷,最後在空氣中風乾。

(e)呼吸防護具儲存

將呼吸防護具儲存在乾淨的密封袋中,或是其它合適之容器中,並且放置於乾淨且無污染的場所。

(f)呼吸防護具檢查及維護

根據製造商之指示來檢視及維修呼吸防護具,可提供穿戴者在正常的使用下,獲得最好的保護。

(g)作業環境測定

當作業環境所有的材料、中間產物、產品或程序變更,而導致污染物的濃度改變或產生新的污染物時,就必須適時修正防護具使用計畫,以確認呼吸防護具被正確地使用。



第九章 作業環境測定計畫自我查核表


是否符合規定

查核結果記錄

不完全

一、環境測定起始

1.是否有具體化及文件化的目標





2.各工作項目及權責是否名確定義並指派專人





3.各指定的人員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





4.各項合約是否依規定進行審查





二、基礎資料蒐集

1.是否涵蓋所有的化學及物理性的危害物





2.是否涵蓋所有的工作人員





3.是否涵蓋所有的工作過程





4.是否涵蓋所有的工作區域





三、環境規劃制訂

1.是否定義出各種人員、過程或區域相對危害性評估標準





2.是否依標準界定各種暴露危害之相對危害性





3.是否界定各偵測目標點的偵測物種、偵測方法及採樣時間





4.是否定出暴露評估週期





四、環境測定執行

1.受否由合格的人員執行採樣





2.採樣方式、器材及時間是否符合規定





3.採樣器材於採樣前後是否都有校正





是否符合規定

查核結果記錄

不完全

四、環境測定執行

4.是否涵蓋了-TWA-STEL的採樣(或評估)





5.採樣的樣本是否送交合格的實驗室分析





6.暴露評估報告是否包含下列內容:測定時間(年、月、日、時)、測定方法、測定處所、測定條件、測定結果、測定人員姓名(委託測定時須包含測定機構名稱)及依據測定結果採取之必要防範措施事項





五、數據處理、保存及後續改善

1.暴露偵測結果是否充分告知受測人員





2.環測結果是否依規定加以保存或維護





3.是否依據環測結果規劃下一次的環測重點





4.是否依據環測結果規劃適宜的改善措施





5.環測結果是否回饋至駐廠醫學人員





分項總分(是:2分;否:0分;不完全:1分)









第三篇 技術手冊

第一章 相關法令及目標制定標準

為保障作業環境中勞工健康與安全,避免職業災害的發生,我國特制訂勞工安全衛生法。有關勞工安全與健康之保護事項均在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附屬法規中有詳盡的介紹。欲執行暴露評估之工作,第一步應先認知作業環境中的危害因子是否存在,並在確認危害因子的種類後,才能決定該使用何種設備或裝置來評估作業環境有害物的暴露,測定結果及其目的是要瞭解勞工暴露之情況、程度或僅是評估作業環境之實態(如空氣品質)亦應有所瞭解,若結果顯示危害物暴露程度過大,欲進一步採取必要的控制與管理,則必須依照相關法令中之規定進行辦理。

依據暴露評估之基本概念危害認知、評估、控制,我國有關暴露評估法令的基本架構如圖 7,依據危險物及有害物通識規則、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鉛中毒預防規則、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等相關法令來對作業場所進行危害因子之瞭解,達到鑑認危害物的目的之後,再依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勞工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及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等相關法令要求之標準來對作業環境之危害因子做評估,並依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及勞工健康保護規則等法令要求對作業環境中之危害因子作控制與管理。

由於法律條文繁多且複雜,礙於篇幅有限,不便一一列出,上述法規如有需要可向勞委會索取或自行進入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網站查詢,網站地址為:http://www.iosh.gov.tw/

暴露評估步驟


相 關 法 令

危害認知












勞工安全衛生法

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施行細則

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危險物及有害物通識規則

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

鉛中毒預防規則

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

粉塵危害預防標準

四烷基鉛中毒預防規則

礦場衛生設施標準




危害評估


勞工安全衛生法

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施行細則

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

童工女工從事危險性或有害性工作認定標準

勞工作業環境測定實施辦法

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

鉛中毒預防規則

控制與管理


勞工安全衛生法

勞工安全衛生法及其施行細則

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

有機溶劑中毒預防規則

鉛中毒預防規則

特定化學物質危害預防標準

粉塵危害預防標準

四烷基鉛中毒預防規則

勞工健康保護規則

圖 7 我國暴露評估法令架構

第二章



第三章 基本資料的特性及蒐集方法

3.1、工作場所基本資料獲得及其特性

為有效制定職業暴露評估的步驟及運用各式工具,對所評估目標的基本資料必須充份的收集。應收集的基本資料可分成工作場所配置(work place)、工作性質(work force)及暴露污染物(environment agent)三大部份。各種資料必須藉由工作場所初勘訪視調查(workthrough survey)職業衛生師的專業經驗及系統性的收集而得。要有效進行暴露評估,最少須先收集下列資料:

(1)工作人員的工作型式,工作項目。

(2)作業場所中會造成潛在危害的化學、物理及生物性危害物。

(3)工作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原因及時間。

(4)工作場所內的暴露控制措施。(含工程控制,污染減量、及人員防護等控制措施)

(5)潛在危害物的使用量。

(6)潛在危害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7)危害物的健康效應,毒性機制、及容許暴露濃度。

上述資料除經由工作現場收集之外,職業衛生師必須注意與各項有關製程、工程、工安、環安、毒物、臨床及職業醫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充實所收集資料的深度及廣度。各種資料可能的取得管道及取得方式如表 16:

表 16 背景資料獲得之方式

資 料 取 得 方 法

取 得 資 料 類 型

作業場所現場初勘訪視

(walkaround survey)

工作型式

工作項目

個人防護具

暴露控制方法

工作組織、管理階層

潛在危害物

直讀式儀器偵測結果

工作人員、管理階層及工程

人員訪談

工作項目

工作習慣

受關心的健康課題

製造流程

初步暴露評估

保養維護過程中潛在危害物

醫療及安全部門訪談

健康保護重點

健康趨勢

工作習慣

個人暴露史

記錄資料:

製造標準

標準操作步驟,製程流程

原料、產品

工作人員組織及姓名

醫療

工程人員

環境評估報告



已往狀況

化學物質清單

用量、產量

工作項目

工作歷史

工程控制有效性

環境偵測數據

生物偵測數據

政府或非政府組織

文獻資料

容許暴露濃度及可能的修正方向

流行病學研究毒物學研究

案例:以實際工廠為例


工作區域配置:

1.寫下工作項目或製程描述。

2.利用製程流程圖瞭解每一個工作步驟。

3.保養及維修等工作區域須特別加以注意。

4.可能的皮膚吸收須特別注意。

工作內容:

1.詳細瞭解組織型態及工作內容。

2.職務說明可提供有用的資料。

3.針對每一個工作類別提要式的記錄工作內容及工作項目。

4.利用輪班表瞭解每班之作業人員。

5.每日工時,每週工時。

6經常性工作及非經常性的工作皆須瞭解。

7.可能的皮膚吸收途徑。

潛在危害物:

1.環境危害物清單。

2.用量及物理特性。

3.調查每一危害物之職業暴露容許濃度標準。

4.應用職業暴露容許濃度標準時必須具備的知識。

5. 職業暴露容許濃度標準與暴露時間的關係。




實際進行基本資料收集時,職業衛生師可以從工廠工作區域配置(work place),工作內容(work force)及潛在危害物(environment Agent)三個方向,逐漸瞭解工廠的各種運作。

1.收集工作區域配置(work place)資料

當進入工廠後,職業衛生師可將製程流程與現場配置圖交互印證,判斷常使用的工作區域,於廠區配製圖中標示出各種工作使用的區域,負責此項工作的人員,工作項目,應用原料等資料。現場可能造成人員暴露的設備及單元操作程序(如反應槽、幫浦,濾網QC採樣點,儲槽進料)必須詳細記錄,同時每一個區域原料輸入量、反應方程式、產品輸出量亦必須一一加以調查。

與暴露有關的現場資料尚包含通風系統,空氣流動方式,及個人防護器材等。

當進行現場觀察時,維修區及保養區必須特別注意,因為該區的工作特性會形成許多非預期的暴露或危害。

工作場所中的工作區域,使用工具、人員服裝,或個人防護具皆是皮膚吸收的主要來源。進行現場觀察時,各工作區域整理、整頓及整潔程度亦必須觀察及記錄,細心的觀察工作區域內地面、牆面及設備表面,瞭解各種可能造成皮膚吸收的可能途徑。

造成皮膚吸收的主要來源有:1.直接操作危害物質(如粉末進料)2.直接碰觸污染物(如包裝危害物)3.間接碰觸污染(接觸受污染的物質),因此除主要污染源之外,門把電話筒、筆等可能造成皮膚吸收的二次污染源亦應列入觀察,此外未完全除污的個人防護具亦是皮膚吸收的潛在原因之一。

2.收集工作人員工作內容(work force)資料

工作內容相關資料收集之目的是瞭解工作人員之組織及各階層工作人員的工作型態,詳細的記錄各種經常性及非經常性工作型態、工作流程、工作項目。

相關資料可由工作名冊、職務說明、工作人員或管理人員訪視而得,但更重要的是細心的對工作流程及工作地點的觀察。

在進行工作內容資料收集時,公司內的職務、職掌及說明,可以提供作為初步的參考,但若公司內無此類資料或此類資料缺乏適當的維護時,職業衛生師必須根據觀察所得,將工作形態分類。但如果職業衛生師區分的工作形態分類與廠內人員管理系統有差異時,必須詳細的記錄兩種分類的關連性,以避免日後進行健康研究或其他綜合研究時遭遇困擾。

針對每一個工作類別的主要工作型式及工作內容必須記錄。對某些暴露程度較低的潛在暴露危害(如儀表,控制室監控人員),可以不用詳細的研究其工作類別或工作型態,只須記錄人員在工作區域內的時間。然而對大多數有暴露可能的工作類別而言,則須詳細的判斷及記錄各種工作步驟,如此可以判斷工作人員最可能遭受大量暴露的時間,並針對該時間進行短時間(STEL)暴露評估。

工作內容相關資料可以利用時間分佈加以適當的描述,並經由觀察及訪談瞭解各種工作步驟,在進行工作步驟觀察及記錄時,須界定各種可能受危害物暴露之型態,所需的時間及頻率。

除此之外職業衛生師必須經由人員訪談(注意不同輪班群)瞭解,每日、每週、每月、每年之工作狀況,輪班情況。對於週期性或臨時的加班頻率等資料亦必須瞭解。

3.收集工作場所潛在危害物(environment Agent)資料

工作場所內各種潛在危害物必須界定,訂出危害物清單後並收集各種物質的使用型態,物理特性、暴露途徑,健康效應及容許暴露濃度等資料。

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是界定潛在危害物的有用資料除了原物料之外,需注意收集產品、次產物、添加物、溶劑、耐火材、絕緣材、潤滑塗裝、樹脂、焊接及高壓氣體等物質之物質安全資料表,各種工作場所中可能擁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分類整理如表 17。

每一種界定出的危害物,必須與一個或多個工作型態相對應及連結,工作型態可由製程、工作部門、工作職掌、工作步驟等逐次展開以方便與危害物做連接。

在界定潛在危害物並與工作或製程相連結後,尚需調查瞭解製造過程中各項危害物的大致用量及物理特性,危害物的大致用量(克、噸.)已足以評估可能的暴露潛勢。資材採購清單及產能報告是獲得原料及產品用量的有效資料。

而物理特性,(如:沸點、蒸氣壓、懸浮微粒粒徑分佈等資料)則是評估每一種危害物可能暴露量的基本資料,如危害物之蒸氣壓、配合製程操作溫度,可用來判斷危害物是以蒸氣、懸浮微粒或兩者混合狀態存在。

表 17 工作場所中可能擁有潛在危害的物質分類整理

分  類

說              明

原物料

支援主要製程反應的物質。

中間產物

製程過程中生成的反應中間物質。

產品

製程設計反應生產所得的物質。

次產物

製程過程中所生產的次再物質,通常產量較低且常由廢物流中精煉而得。

添加物

支援反應,增加反應效率及產量的物質。

(如:抑制劑、觸媒、塗料)

保養及結構物

耐火材、溶劑、絕緣材、焊接燻煙,潤滑劑、黏著劑等保養維修人員可能接觸的物質。

檢驗室用化學品

檢驗室因樣品前處理及分析所用的化學物質。

有害廢棄物

固體或液體其混合物其中的某些成份或全體具有危害性之製程廢棄物。

物理危害因子

放射性物質、操音、振動、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熱等。

生物危害因子

生物製劑、基因、病毒等。



3.2、工作場所基本資料蒐集方法

危害認知是暴露評估整體工作項目中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工作,職業衛生師可以經由(1)已有資料的蒐集及評估(2)現場初勘訪視調查(3)工作場所之危害分佈(4)化學品清查(5)工作暴露型態分析(6)風險嚴重度評估(7)風險機率(8)量測優先順序評估(9)綜合性評估等工作逐步認知工作場所中的各項危害,並將所蒐集的資料綜合分析,以進行暴露型態分析或劃分相似暴露群,為後續的暴露評估工作預作準備。

1.已有資料的蒐集及評估

評估工廠已有的各項資料,可協助職業衛生師快速的掌握工廠內各項潛在的職業衛生問題。由歷年的資料,可能顯示某些不正常的結果或趨勢,因而可提供做為深入量測或進一步評估的佐證資料。

工作場所內存在的各項問題可能正逐步改善中,已有資料評估,除了能夠界定作業場所未被有效控制或改善的危害之外,更應將這些問題納入整體的職業衛生計畫中加以評估並進行管理。

已有資料之蒐集評估,一方面可協助業者整理並回顧其歷年資料,另一方面該報告更可作為未來發生爭議或職業病紛爭時之評斷。已有資料之整理、記錄及保存,其範例可參考表 18。

2.現場初勘訪視調查

為了要完整執行已有資料之評估,必須彙整歷年的職業衛生各項研究查報告,危害鑑定報告、監測數據等資料,除此之外,亦可藉由現場初勘訪視調查進行評估,所謂現場初勘訪視調查是經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於工作場所各區域進行實地觀察,針對可能造成潛在危害或化學暴露加以專業的判斷。現場勘查時必須與現場主管及製程人員充份的溝通,以清楚的標示出工作場所內主要的問題。所觀察的結果必須有效的加以記錄,職業衛生師可參照表 19記錄各種現場初勘訪視調查之觀察結果。



表 18 歷年資料整理

資料產出

日  期

主要發現

主要改善(控制)建議

化學危害

物理危害

生物危害

化學危害

物理危害

生物危害































表 19 現場初勘訪視結果整理

地點: 評估日期:

部門: 生 產 線:

化 學 性

危 害 物

可 能 性

地點(工作別)

先前評估結果

目前狀況

氣  狀





皮膚吸收





食  入





1. 本區域是否有下述狀況發生?

工作人員對工作環境之抱怨及意見?

因工作環境所引起的健康效應?

2. 因暴露所產生的可能意外/傷害/疾病

說明:

3. 此區域是否曾執行暴露評估□有 □無

說明:

4. 工作暴露特性評估及建議:

不須進行量測或執行後續評估工作,其原因為:

必須針對進行後續評估及偵測

主要調查方向

5. 量測優先等級 □高 □中 □低



3.工作場所之危害分佈

界定工作場所中各種危害物的分佈區域可以幫助職業衛生師規劃相關的分析檢驗工作,實際執行時可利用工作場所之配置圖,以瞭解並標示各種化學、物理及生物性危害的產生及分佈地點,並標示出控制設備如局部排氣裝置,緊急沖身洗眼器,個人防護器具,消防器材等之位置。職業衛生師可記錄此類資料於工作場所之配置圖上,以更明顯看出危害物之分佈情況。

4.化學品清查

職業衛生人員在執行職業衛生相關工作之前必須先將作業場所內所含有的化學品作一全面的調查及建檔管理。化學品調查之工作包括鑑認、記錄及標示化學品。除現在正使用的化學品之外,對已不使用或報廢的化學品亦加以調查、收集並清除。

化學調查的結果可用來確認工作場所內之物質安全資料表(MSDS)是否齊備,協助化學品之安全儲放及掌握(包含容器之正確標識),協助環保、健康保護及安全相關工作之進行,建立或提昇工作人員正確使用化學品之意識,並使員工瞭解各種化學危害物的潛在風險。提供作為節省原物料或減廢工作的初步資料,減少或消除不必要、已廢棄的或具危險性的化學品,並作為工作場所內化學品管理管制工作的背景資料。

職業衛生師必須與環保人員、資材部或廠務部合作,將廠內的化學用品逐一清查並列表。此份化學品清單,將是未來判斷評估工作人員可能遭受何種化學品暴露的基本資料,因此化學品清查應儘可能詳細並需要包含製程反應所產生的次產物、中間產物及廢棄物內之成份。為使得廠內之化學品資料查詢及管理容易,其化學品清單最好可由電腦列出。

第四章 採樣策略

所蒐集整理的背景資料,主要的目的是作為暴露評估之先期研判及佐證資料。工作場所雖然具有許多相關的變項,但若掌握關鍵性的背景資訊並適當加以運用,可以大量的減少暴露評估的工作量,並使得職業衛生師具備全面評估工作人員暴露之基本資料。

4.1相似暴露群的定義

完整而全面的職業衛生政策不應僅針對少數人員(最高暴露群)而應針對全部工作人員、全部工作時間、全部健康危害物質進行系統性的評估。才能鑑定工作場所中各種健康風險,區分危害等級並實行有效的管理。

然而,職業衛生師在進行工廠工作人員暴露評估時,所遭遇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下獲得可靠的評估結果。針對所有工作人員一一進行暴露評估或環境測定,並不符合經濟與實用性的要求。此時,適當的將工作人員劃分為各種相似暴露群,是一個可行的變通方法。同一暴露群內,每個人工作類似,可以利用個人單獨或少數人的評估結果代表群內每一個人的暴露狀況。區分相似暴露群絕非新的技術或觀念,但是與傳統作業環境評估程序中,以最高風險群的暴露狀態來評判工廠內工作人員暴露是否超出容許暴露值的評估策略相比較,具有相當的差異。相似暴露群能協助職業衛生師掌握工作場所內的全盤狀況,而非僅止於瞭解侷限於各種假設之下的特定工作狀況:

一般而言,職業衛生師必須由工作場所分佈(work place)工作型態(work force)潛在危害物(environment agent)三方面蒐集之資料,並根據專業判斷以有效的區分相似暴露群。

4.2相似暴露群之劃分

職業衛生師可藉由定性調查及定量偵測兩種技巧來劃分相似暴露群。所謂的定性調查主要藉由作業觀察、作業分析、調查等程序來進行。相對的定量偵測法則偏重於人員暴露偵測及統計技術的運用。兩種方法交互運用可以達相輔相成的效果,在一個連續、不斷循環,逐漸對廠內狀況增加瞭解的暴露評估迴路中,定性調查法與定量偵測法可以依下列順序加以運用。

(1)利用作業觀察,初步區分各個相似暴露群。

(2)利用工作調查、簡易評估技術或以往的監測資料評估各相似暴露群的暴露量。

(3)界定優先偵測群順序名單,針對同一暴露群內若有明顯的個人差異,則此一暴露群可能劃分錯誤,必須優先評估。

(4)利用偵測及統計技術重新查核須優先評估的暴露群。

1.利用定性調查法區分相似暴露群

職業衛生師可藉由廠內製程配製位置、工作流程、原物料種類及用量等等資料藉由觀察、訪談、記錄、調查等方式區分相似暴露群。紮實而有效的定性調查,不但可區分相似暴露群,而且可以初步判斷各暴露群中,那些暴露群需要進一步的偵測分析,或界定某些群需要加強污染改善控制。

因此受過良好訓練的職業衛生師可以大量簡化偵測的樣品數目,使有限的資源有效的應用於最需要瞭解的重點工作場所,並建立該工作場所內所有人、所有時間、所有健康危害物質的暴露資料。

每一種企業甚至每一個工作場所之工作狀態及管理型式都不相同,故相似暴露群應根據實際狀況因地制宜善加區分。依(部門)製程職務、工作項目一步步將製程分析至最單純的工作單元,再配合各工作單元可能接觸的危害物種類,將複雜的工作環境系統化的加以分析。下列區分法可提供職業衛生師劃分相似暴露群的系統性參考。但須注意的是,針對單純的工作(暴露)型態不必硬性區分至各種小階層,各階層之分析順序亦不必絕對依據順序。總之,相似暴露群區分之目的是要協助職業衛生師掌握工作場所內之全面狀況,職業衛生師可根據各種合理化的分類方式,依工廠的實際狀況針對工作人員加以分類,可能的區分方式如下:

第四層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危害物(1)

危害物(2)

....

工作項目(1) 

工作項目(2)

....

職務(1)

職務(2)

....



部門

(製程)


(1)部門(製程)-危害物

工作部門或製程往往是職業衛生師進入工廠後區分各暴露群的主要依據。在最單純的工作場所,若同一製程所有工作人員工作型態皆相同,此時僅須再將工作場所內的危害物(原料、產品、中間產物)列一清單,經由製程及危害物的對應關係即可有效的劃分相似暴露群。

然而針對大部份工廠,同一製程內擁有不同工作組織及人員,分別執行不同的工作項目,此時則必須將製程再做區分以訂出合理的相似暴露群。

(2)(部門)製程-職務-危害物

除了製程之外,個人的職務亦是劃分相似暴露群的有用資料,但是一般而言職務經常是為了管理或發薪的目的而設,一項製程內所有型態的工作人員也許只統稱成一種職務(如技術員或工程師)因此工作場所管理用的職務劃分表不宜直接對應為劃分相似暴露群,而僅能當作參考。職業衛生師應仔細觀察及調查各項職務所對應的實際工作內容,將一職務細分為數個不同暴露狀態之相似暴露群,或結合數個暴露狀態相同之職務合組成一相似暴露群。一般而言生產或維護部門之職務分配及人員分工較清楚,可作為劃分相似暴露群較重要的參考資料。

(3)(部門)製程-職務-工作項目-危害物

定性調查通常皆需細部調查至工作項目才能有效的劃分工作群,工作項目可以指單一工作單元或多個工作單元組合而成的工作序列。然而要細分工廠內所有製程至職務已經很繁雜,若要再一一分析所有工作項目往往耗時過多。因此僅須針對確實有必要的項目再加以細分即可。以製造工廠維護保養製程(部門)而言,可區分為電器維護工程師及機械維護工程師(職務)機械維護部門中鎔接工作是一特殊的工作項目,此工作項目中可能接觸到的健康危害物有臭氧及燻煙,因此針對該類危害物進行調查。

2.利用定量分析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

累積歷年監測數據加以統計分析,亦可提供職業衛生師作為相似暴露群劃分的依據。理論上暴露型態及暴露量相類似的工作人員可劃分為同一個相似暴露群,相對的暴露量有明顯差異的人員必須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暴露群,分別進行其暴露評估之測量。

然而,若歷年資料顯示人員暴露平均濃度遠小於容許暴露濃度(例如:丙酮暴露平均測量結果為7ppm,為容許暴露濃度750 ppm1/100),此時即使統計結果顯示有某些人員之暴露量較大,亦可不再區分為不同的暴露等級而劃分為單一個相似暴露群。在利用定量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時最可能遇到的問題是數據量不足,不夠用來進行各項統計分析,此時簡易(但準確性較低)的測定方法,如直讀式儀器、擴散式檢知管等方式皆可以考慮先行使用以獲得較多的數據。

綜合而論,利用定量數據劃分相似暴露群的優點是:若數據完整性夠,此方法將能比單用定性觀察法更精準的界定各個暴露群,尤其在個別工作人員的工作步驟或其工作內容不相似的作業場所中,更能避免錯誤的發生。然而,當一工廠僅初步執行暴露評估,尚未累積歷年資料時,卻可能遭受到資料量不足或可信度不足的問題。

3.定性觀察法與定量監測法整合

一個實用且準確的暴露評估工作必須將定性觀察所得結果及定量偵測資料兩者相結合,以逐步劃分相似暴露群。

定性觀察法的好處是實用且有條理,不論工作場所性質為何,只要逐步的收集製程資料、工作型態資料、危害物資料並依職業衛生師的專業經驗皆可進行相似暴露群之劃分。基本上工作人員主要的暴露來源可歸因於與製程型態(工作環境)有關的要項或與工作人員工作步驟有關的要項兩大類。若主要的暴露方式與製程型態關連性大,而與個人工作型態之關連性較小,則利用定性觀察法即可清楚而明確的劃分相似暴露群,但若工作場所內同一製程操作方式差異性大,每一個工作人員因不同的工作項目導致暴露結果具有顯著不同時,單利用觀察法便無法正確的劃分相似暴露群,此時必須綜合定性觀察與定量監測兩種方法,才得以獲得可靠的結果。

實際應用時,職業衛生師可以先運用定性觀察法劃分初步的相似暴露群,之後再利用監測資料評估所劃分之相似暴露群的合理性,如某一相似暴露群中各別人員暴露監測資料顯示該人員暴露程度有顯著差異時,必須針對此相似暴露群再做更進一步的評估,依暴露狀況之不同來區分為不同之暴露群。同理,若有證據資料顯示,許多小暴露群之暴露程度皆相同(如皆為N.D.或小於1/100容許暴露濃度),則可適度合併成為同一個相似暴露群。

依照上述方法將工作環境中之作業人員分為數個相似暴露群,如此雖然可以簡化後續的監測工作,但必須瞭解的是,若劃分錯誤往往可能造成其他未知的風險,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周密的定性觀察配合定量監測資料綜合評估之後再進行相似暴露群之研判。


4.3工作暴露型態分析

工作暴露型態分析(Job Exposure Profiles;簡稱JEP)主要的目的,是判定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遭受的暴露及概略分析其嚴重程度。JEP通常與工作危害分析(Job Hazard Analysis;簡稱JHA)或工作安全分析(Job Safety Analysis;簡稱JSA)習習相關。已進行JHA/JSA的事業單位,可根據自己的步驟及資料逐步進行JEP,若工作場所尚未執行JHA/JSA,則可利用本技術手冊內容所述逐步建立JEP

通常完整的JEP必須包含物理危害因素及化學危害因素的分析,亦必須充分利用已有資料,再加上現場初勘訪視調查及化學品清查所獲得的資料。JEP的內容需包含工作或作業方式描述,每一種作業方式所可能遭受的職業暴露,可能遭受暴露的工作人員數目,可能暴露時間,暴露頻率及各種非經常性操作(如入槽作業,歲修)所引起的可能暴露。

若有可能,廠內執行相同()工作或製程的人員可集中畫分為一相似暴露群,如此能更系統化的區分監測人員的JEP,劃分JEP必須儘可能完整且反應實際情況並加以記錄及保存,規模較大的公司可以分區段執行JEP。表 20可當作JEP結果的記錄格式。



表 20 工作及暴露特性分析

(每年或製程改變時更新)

工廠名稱:日期:

職務或

工 作

工作人員編列於暴露群組中(是或否)

工作過程中可能接觸的危害物

依法必須偵測的物質

可能暴露的工作人員數目

暴露頻率或時間

風險類型(A,B,C)

暴露等級(1,23)

優先順序

(1A~3C)

















































































































































職衛負責人:日期:

4.4風險嚴重度評估

工作場所內所有的物理及化學因素皆必須執行評估以標定其風險度等級。針對某些會造成一種以上風險的因素而言,必須標明其所有可能危害所造成的風險。物質安全資料表是職業衛生師評估風險時有用的參考資料,工作場所必須擁有所有物質的物質安全資料表。職業衛生師可依MSDS及其他蒐集的資料,參考表 21所述來判定風險度之高低。


表 21 風險特性分類表

風險類型

風險特性描述

A

嚴重且造成永久性的身體傷害、死亡

B

嚴重但不會導致永久性身體傷害

C

較輕微之影響


4.5風險機率

當各種危害因子的風險度界定之後,接著必須評估各種風險所可能發生的機率,風險機率評估主要依可能影響(暴露)人數,暴露時間,及頻率綜合推估而成。可參考表 22進行評估。



表 22 暴露等級分類表

暴露等級

暴露特性描述

1

暴露人數大量/暴露時段長/暴露頻率高(: > 25)

2

暴露人數適中/暴露時段適中/暴露頻率適中(:5-25)

3

暴露人數少量/暴露時段短暫/暴露頻率低(: < 5)



4.6量測優先順序評估

4.44.5節中所得到的風險嚴重度及風險機率綜合研判,可以獲得工作場所內各種危害量測優先順序。無疑的,符合法令要求的偵測必須排在最優先的順序(順序1)針對各項危害物可依據評估而得的優先順序,循序進行各項量測。量測的進行順序如下:



表 23 量測優先順序評估表

綜合研判結果

優先順序

1A2A3A

第一優先

1B2B1C

第二優先

3B2C3C

第三優先


4.7綜合性評估

4.6節所獲得的評估順序尚須與個人經驗及現場需求相互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量測策略。借重個人對於工作場所及工作型態的瞭解,可使評估更形完整。對於熟悉現場之人員所建議之高危害場所,必須將量測優先等級適當的提高,若某一危害因素之風險性尚未完全明瞭,必須將量測優先度上昇一個等級。表 20除了工作暴露分析之外,亦包含量測優先順序評估2.3.52.3.7節中所述的各項記錄。職業衛生師可利用這些記錄作為輔助工具來評估各種可能風險的量測優先順序,並針對迫切性高的風險優先量測。


第五章

暴露評估之第一階段主要是對全廠之暴露情況作一概括性的瞭解,運用危害認知所獲得之資訊,將全廠作業人員分成數個相似暴露群,初步將暴露程度為可接受及不可接受及不確定性高之暴露群區分出來,針對暴露程度為可接受及不可接受之暴露群進行管理及控制。

5.1暴露評估之基本偵測技術

一般而言職業衛生個人危害物暴露之偵測,須優先使用公告的標準分析參考方法,然而除了制式的偵測方法之外,尚有多種偵測技術可以提供職業衛生師豐富多樣的危害物濃度資訊,暴露評估偵測並非只是一成不變的人員或定點採樣,而是應該活用多種技術,針對每一種偵測目的應儘量利用最合適的偵測方法加以解決。而且現實情況往往指出要解決一項困惑或達成一種偵測目的不能只用一種偵測技術,而必須將多種偵測方式靈活運用才能達成目標。暴露評估的目的是瞭解每一個暴露群逐日或逐時的暴露狀態可利用的技術有(1)定量偵測:包括個人暴露量偵測及掃描篩選式評估(2)類推取代型評估:可由其他相似危害物暴露數據取代或由其他相同操作暴露數據之取代(3)模式推估:經由物理化學反應模式之推估或經由製程操作資訊模式之推估,這三種方式都可以協助職業衛生人員獲得定量的暴露評估數據分別說明如下:

(1)定量偵測

除了利用標準分析參考方法或其他採樣分析方法進行暴露偵測外若危害物之含量可以利用直讀式偵測儀器直接量測時可以善用直讀式儀器針對作業環境進行大範圍空間的掃描或利用直讀式儀器評估某一暴露型態之時間/濃度變化。現今常用的直讀式儀器有火焰離子化偵檢器(FID)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可呼吸性粉塵測定及噪音劑量計等上述儀器可協助工衛人員進行最高暴露群之篩選預先評估暴露群可能暴露量或判斷不同工作者或是不同暴露群暴露量之差異性在某些狀況下經直讀式儀器評估後即可清楚的畫分暴露等級不需再做進一步的濃度評估如槽車司機主要暴露來源為糟車進、卸料時接頭及排放閥 VOCs的逸散,但經過直讀式儀器評估判定槽車進、卸料時VOCs逸散量極少﹐其量測值遠小於1/10 PEL則可推論其暴露等級為1又如某一操作機台噪音值經噪音計評估在82~85分貝之間而噪音之容許標準為85分貝,則可推定人員暴露等級約為3 (50%~100%容許濃度)

(2)類推取代型評估

經由仔細的觀察與推算職業衛生師能經由相同或相似的條件下由其他危害物的暴露偵測結果逐步推論工作人員的暴露量甚至在暴露狀況(如溫度壓力時間)改變時仍然推算出暴露群之暴露量利用此種方法進行推估時必須注意下列變數:

a.危害物的相對使用量

b.暴露於危害物之時間與頻率

c.危害物之物理及化學特性(如蒸氣壓反應性.

d.操作危害物之狀況(溫度時間)及污染控制設備效用

相似危害物類推暴露量經常在推估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暴露濃度時使用若混合物中所佔成份最多的物質之暴露量已進行評估則其他成份之暴露量皆可由類此推估而得然而此種方法必須在職業衛生師對於混合物中各單一成份物質的特性充份瞭解及具備充份的經驗時方可進行例如:一電鍍溶劑內含有methyl isobutyl ketone (MIBK)cycloheyanone兩種成份其中MIBK90%cyclohexanone10%MIBK之短時間容許暴露濃度(即TLV-STEL)為75ppm由於法規上並未訂出cyclohexanoneTLV-STEL基於保護勞工的觀點,我們可以較為保守的態度以cyclohexanoneTLV值的1.5倍推估為cyclohexanoneTLV-STEL其值約為35ppm

MIBK之蒸氣壓為16mmHgcyclohexanone之蒸氣壓為5mmHg因此若經由定量偵測量測到MIBK之暴露量後依據表1將其暴露分級訂為2則亦可將cyclohexanone之暴露分級訂為2因為cyclohexanoneTLV-STELMIBK且成份上僅佔10%其蒸氣壓又較MIBK因此以MIBK之暴露分級訂為cyclohexanone之暴露分級應屬安全的

某些情況下人員之暴露值可以經由暴露於相同危害物之其他相似操作加以推估求得如機場飛機停靠時機務人員的噪音劑量可由航務人員之暴露劑量推算而得另一種狀況為當危害物具備明顯的可感性(如刺激性或味道),而職業衛生師針對此種危害物之某一操作具備充份的認知此時可以利用危害物之感知性來推論暴露狀況如某一操作具有可感知味道而暴露等級為1其他相似操作無法感知味道時可推論暴露等級應較前述操做更小,故皆以1表示

(3)模式推估:

職業衛生管理者可以利用各種物理模式(如污染揮發、稀釋……)或化學模式,檢視作業場所之暴露程度。某些模式非常簡單,如利用簡易的濃度=污染物單位時間產生量/〔換氣量×稀釋效應參數(01)

運用關係式即可快速的推論在換氣量125cfm室內空間10ft×9ft×10ft的人員,若污染物MIBK0.334g/min的速度逸散,工作人員暴露量將大於3倍的短時間暴露容許濃度(STEL)。各種簡易的模式可作為作業環境測定之先期篩選工具模式評估雖有不夠精確之缺憾,但若利用高估(Overestimate Exposure)的方式仍能有效的篩選須更深入評估的群,同時利用模式不但可評估已發生之污染亦能推論尚未發生的污染,因此模式可作為暴露評估中極有效的工具。

5.2暴露評估之進一步偵測技術

隨著作業環境複雜程度的與日遽增,作業場所之不確定性亦隨之增加,為了要更進一步瞭解並掌握作業人員於現場時之暴露狀況,上述之偵測技術似乎無法完全滿足現實狀況之需求,因此可以加以利用的偵測技術尚有:(1)一般偵測方法(2)瞬間偵測方法(3)濃度一時間變化趨勢偵測(4)未知物判別偵測(5)濃度空間分佈偵測(6)生物性採本分析(7)皮膚吸收偵測等數種,分別說明如下:

1)一般偵測:

評估作業環境中人員暴露最常用的方法為利用採樣介質採集並累積樣品,於採集一定時間(8小時或15分鐘)後再利用各項偵測儀器加以分析之偵測方法,此種方法適用於濃度次ppb至數百ppm危害物之分析,依濃度由低至高可考慮採用熱脫附管、不銹鋼採樣筒、採樣袋及需用溶劑以進行脫附的採樣介質,本方法所獲得的偵測結果為一段時間的平均值,採樣時間內濃度高低變化無法由此方法獲得結果。

除此之外,職業衛生師亦可以利用直讀式儀器(包含檢知管),可用之型式有色帶或檢知管顏色感知,利用各種化學,物理反應所設計製造的直讀式電子儀器來評估人員之暴露。


採樣/分析技術之選擇最主要的依據是政府公告的標準分析參考方法,若作業環境中的危害物沒有公告的標準參考方法,則可以參考NIOSH的建議方法,或洽詢合格的採樣機構及分析實驗室或技師。目前合格的採樣/分析實驗室及技師名單可見勞工委員會網站,網址為:http://www.iosh.gov.tw/enlab.htm對危害物的採樣/分析方法選用主要根據下列要件加以考量:須得到資料的類別,採樣的時間限制,可使用的分析儀器設備,可利用的採樣裝備,採樣法之效率,採樣過程中危害物的變異性,及採樣/分析技術之可靠性。

樣本的採樣記錄依表 24之方式留下文件記錄,並予以保存。



表 24 個人採樣記錄表

工廠名稱: 日期:

實驗室

樣品 編號

採樣泵編 號

採樣 人員

採樣 流速

採樣 時間

危害物

含量(ug)

空白 校正

採樣體積(L)

濃度

單位





採樣後

終止











採樣前

開始























採樣後

終止











採樣前

開始























採樣後

終止











採樣前

開始























採樣後

終止











採樣前

開始























採樣後

終止











採樣前

開始





















2)瞬間偵測:

為了量測某個特定時間空氣中危害物的濃度,量測人員可利用抽真空的容器如不銹鋼採樣筒、採樣瓶於危害物分佈地點快速吸入危害物以進行分析,或是利用各種直讀式儀器(NDIRFID、….)或檢知管快速偵測危害物,一般而言真空容器採集之樣可以連接氣相層析質譜儀,進行危害物之分離及定量,以使職業衛生師瞭解各種危害物之種類及濃度,而直讀式儀器則只能得知總濃度不能判別危害物之別濃度值,但因偵測技術之不斷創新,On-line GCFTIR已逐漸成熟,兼顧快速及準確的分析技術,將是未來分析技術的主流。

3)濃度-時間變化趨勢偵測:

無論是瞬間偵測或是平均值偵測皆僅能獲得危害物暴露的部份資訊,若累積許多瞬間偵測值形成濃度-時間變化之趨勢即能全面性的瞭解個人濃度暴露之全盤狀況。某些直讀式儀器如FIDFTIR已有此類功能,但直讀式儀器因為體積大只能放置於定點,所以獲得的數據尚須經過推算方能獲得人員的暴露劑量,若將直讀式儀器小型化,或利用各類小型感測元件直接配掛於人員身上,隨著受測人員之行動亦可瞭解濃度隨時間之變化,若再加上工作分析即可瞭解何種工作(動作)亦產生高暴露危害,可惜目前尚無配置於人員身上商品化之濃度-時間分析儀上市。

4)未知物判別偵測:

在某些特殊情況(如半導體工業的電漿高能量反應或是工業區內工廠間交互影響),職業衛生師無法藉由危害物清單或鑑認等方法推斷實際的化學物危害種類,而必須由儀器鑑認或定性分析方能判斷危害物成分。此時快速的採樣方式配合氣相層析質譜儀的分析組合,可提可以提供職業衛生師豐富的初步資訊。藉由氣相層析良好的分離及鑑別能力可以分辨危害物的成分,但若危害物發生時間短暫或無法事先預期,就必須再配合其他採樣/分析技術如抽真空的不銹鋼採樣筒或是能快速採樣的採樣袋或補集器。此種分析組合除了能幫助職業衛生師鑑認危害物,亦可針對作業場所內如監測器、警報器或不明異臭味等突發狀況,提供初步的說明後再將採樣器交現場人員保管,待突發狀況發生時,於第一時間及時的加以採樣並進行分析,以判斷未知危害物無何並進一步追蹤來源處,以作為進一步處理或控制的參考。

5)濃度之空間分佈偵測:

若偵測目的是找出危害物來源或判斷危害物影響的區域範圍,此時利用同時多點採樣,配合數學推估模擬,推畫出危害物之空間分佈趨勢(如等濃度圖),如此可提供職業衛生師較單點採樣更多的資訊。但受限於經費的考量,大部分的空間分佈偵測中,各個採樣點是利用不同時間的量測資料綜合而成或是利用瞬間採樣技術(如抽真空之不銹鋼採樣筒)加以求得,其結果具備相當之不準確性,因此各項偵測技術在使用前即應先瞭解可能的限制,以達到確實瞭解現場環境的目的。

6)生物樣本偵測:

生物偵測係指採集人體血液、尿液或呼出氣體用以偵測危害物或其代謝物濃度的偵測技術。與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污染物容許濃度相似,針對代謝途徑已知,並有適當的偵測技術之危害物目前亦訂有相關基準(如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BEIs)提供職業衛生師作為偵測結果比較的依據。

生物偵測與空氣採樣偵測不同的是,生物樣品偵測不但可偵測受測時危害物之暴露量,若受測污染物(或代謝物)具有體內累積性,此種物質亦可以設計用來評估人員暴露於危害物之累積總量,而且生物樣品偵測的結果不單代表呼吸途徑的吸收,而是所有危害物進入人體的總和結果,因此就某種角度而言,生物樣品比空氣採樣結果更能反應人體的真實暴露狀態。若當一危害物經由皮膚吸收效應顯著者,可能有不正常的食入或空氣採樣無法正確評估暴露時,此時可考慮使用生物樣本偵測。同樣的生物偵測亦必須使用標準參考方法,並與容許值比較,在進行生物偵測取樣時,樣品採集之時機必須配合危害物代謝時間,使得採集到的樣品具有代表性。例如針對生物半衰期短(低於數小時)的危害物,必須在工作前及工作過程中(半衰期內)執行採樣,若生物半衰期長至數天,並有累積效應,則必須在每週工作前及週末進行採樣。

7)皮膚吸收偵測:

作業環境中的危害物沈積在皮膚上的量將隨著人員的活動而有所改變,雖然影響危害物附著於皮膚表面的原因及其經由皮膚吸收之反應機構尚未被確認,但是仍然有許多皮膚吸收的偵測方法被運用。例如:吸附墊(absorbent pad)、衣物採樣(clothing sampling)、手套採樣(glove and hand wash sampling)、表面擦拭採樣(surface wipe sampling)及螢光追蹤劑(fluorescent tracer)等多種方法。以下就較為普遍的方法分別說明:

a.擦拭採樣(wipe sampling)為職業衛生專家普遍使用來作為估計污染物沈積於某一表面的暴露量的方法,但是由於擦拭採樣的數據不容易解釋而且採樣方式的標準操作動作至今仍有爭議,因此這樣的方式目前僅被用作為推估用。通常,會使用濕潤的棉紗布墊來採集某一受污染標準區域的污染物(例如該標準區域為100cm2),而擦拭之次數並沒有明確的規範。專家學者建議擦拭採樣之目的是要估計殘留在表面的污染物移轉進入至皮膚的量,由於不同的活動方式會使得結果不同,因此針對不同的活動方式有不同的移轉係數。

b.吸附墊及衣物採樣(absorbent padand clothing sampling)為最經常被使用來做為皮膚暴露評估的偵測方法。此種偵測方法包含使用棉紗墊(gauze pads)、處理過的衣物(treated cloth)或是alpha纖維素墊片(alpha-cellulose pads)來捕集沈積於作業勞工最外層的衣服或其皮膚上的污染物,估計其暴露量的方式是利用每一單位區域吸附墊所捕集到污染物的沈積量,推估到人員整體的暴露量。但要注意的是,運用此理論依據必須要在下列兩項假設的前提之下方可被使用:a.污染物沈積在吸附墊片上是呈均勻分佈的;b.污染物沈積在人體皮膚表面的方式必須是與沈積在吸附墊片上是相同的。



5.3暴露評估之偵測策略

1目的

當一工作場所符合下列要件時必須進行採樣分析:

(1)遵照法令規範所進行的工作場所

(2)工作人員、居民的反應或抱怨

(3)評估控制設備的效能

(4)作業環境(製程、機台)改變

(5)特殊作業型態(年度歲修、機台保養.

(6)週期性採樣評估。

基本上並沒有絕對固定,一成不變的採樣策略,根據上述各種目的皆可制定出專屬的採樣策略,同時採樣策略制定時所考慮的因素,制定的理由等原始資料必須有效的記錄並保存,表3-提供制定採樣策略的參考。


3-人員採樣計畫

根據優先順序分析結果,下列物質須進行暴露評估

危害物

優先順序(1,2,3)

樣品分析方法

樣品數

部門/地點/人員

數量

輪班班別











































樣品總數


日期:採樣人:      

2選定偵測目標物

暴露評估採樣之目標物主要根據第二章所述的危害物質清單建立,並依據製程流程分析,危害物分佈分析及現場初勘訪視調查結果逐步鑑認及標定測定優先等級。事業單位可根據表 20所設定的優先順序及法令規定的要求決定採樣目標物。

3偵測樣品個數及採樣時機

暴露評估的主要目標是要瞭解工作人員日復一日的暴露狀況,但實際進行評估時不可能逐日進行偵測,故選定相似暴露群後利用代表性的樣品加以偵測,以偵測結果估算暴露量為可行的變通方法。然而在實際應用時,需測定多少樣品才能得到具有代表性的結果,仍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

基本上,若某一相似暴露群之暴露濃度遠超過容許暴露濃度或遠小於容許暴露濃度,如小於1/10倍的OEL,皆不必要再多增加樣品數來深入探討更準確的結果,但若初步量測結果顯示暴露濃度介於1/10倍的OEL1倍的OEL之間,則需多增加樣本數來進一步評估,此時必須注意樣品數及採樣策略,以獲得正確的評估結果。

依採樣統計原理,樣本數目與偵測結果平均值及標準偏差值之間有如圖 8的關係,隨著樣本數的增加,偵測結果平均值及標準偏差值皆逐漸改善 ,並且當樣本數在6-10個的時候,此兩種數值皆逐步達到平衡,也就是說再增加樣本的數量也無法同步改善偵測結果偵測結果平均值與標準偏差值。此種狀況顯示要得到量測結果為可接受的精確度時,每一個相似暴露群的最小隨機採樣個數為6個樣品數。

為反應實際暴露狀況,除了決定測試樣品個數之外,還必須將所有測試樣品依隨機的原理加以分配,隨機分配表面上看起來容易執行,但實際運用時卻可能遭受到如工作製程無法配合、採樣時間遇上例假日、交通限制、測試技術、現場人員配合度及經費無法配合種種考量,因此,職業衛生師應瞭解隨機分佈採樣的各種方式,儘量克服實際工作上遇到的障礙,規劃適合的採樣策略。






圖 8 偵測結果平均值及變異係數與樣本數目的關係



依隨機採樣的精神,在工作場所可依下列步驟逐步規劃進行隨機採樣之時間。

步驟1:界定本次暴露評估與下次評估之時間。

步驟2:界定暴露濃度標準所對應之時間。(如8小時、15分鐘等)

步驟3:將樣品隨機分佈於待評估時限內之每個工作天。

步驟4:將樣品隨機分佈於每天中之各個班別。

步驟5:將樣品隨機分佈於每班中之個別人員。

步驟6:若要評估短期暴露(STEL)或最高容許暴露濃度(Ceiling),需於個人工作時段中再隨機採樣以界定出每日個人工作之高暴露時段。

各項步驟說明如下:

暴露評估主要目的是要瞭解人員受危害物暴露的真實狀況,雖然工作過程中暴露狀況時時在改變,但是以每日工作流程研判,經常存在著一段日復一日暴露狀況皆類似的工作過程,在其他重大改變(如製程改變、機台改變、原物料改變.)尚未發生前,其暴露狀況應大致相同。職業衛生師必須界定此狀況之大致延續時間,以規劃兩次暴露評估的間隔。但若此種穩定的暴露狀況時段過長(超過數年),仍應半年評估一次以確認狀況確實尚未改變。

在可能之暴露區段內將樣本隨機分佈於各個工作天,職業衛生師應儘可能的讓樣品隨機分佈,雖然現實狀況之限制不可能讓我們在整個年度隨意選擇採樣日期,但採樣時須注意避免在特殊狀況下(如停機、維修保養等)進行,以使樣品失真。同時當製程或產量改變頻繁時,不宜於全年中僅選擇一段時間(約一星期)進行採樣。

在已選擇的採樣日期內在依隨機方式將採樣樣品分佈於各個輪班班別中,雖然可以利用經驗判斷各個輪班班別的暴露程度,若暴露狀況差異不大,為便於採樣則日班之結果可代表其他各班之暴露狀況。但若因工作特性每一般之工作狀況皆不相同時,僅用日班的資料將無法代表真正的暴露狀況。

將樣品隨機分佈於個人,此時需注意的是不可因個人之好惡或方便性等因素遷就採樣人員,使隨機之原則無法遵循,而且通常徵求志願者採樣之方式無法獲得代表性的結果,應加以避免。

若採樣目的是要評估短時間暴露,此時最好先根據經驗、現場觀察或歷年資料來標定可能高暴露之工作時段,並進行採樣,若仍無法標示可能高暴露之時段,則仍然需用隨機方式分佈採樣時間。

4偵測方式

偵測方式可以針對偵測目的之不同而有所調整,一般常用的有個人採樣及定點採樣。個人採樣主要是將採樣器材配戴於工作人員身上,如此採樣結果將能反應受測人員之實際暴露。呼吸帶採樣意味著採樣器置於口/鼻附近的圓周之內。理論上,工作場所內的每個人都必須加以採樣量測,以評估其暴露,然而因為經濟及效率的考量,實際執行採樣時只能選擇最高危險群進行測定評估,選擇最高暴露危險群之方式可由如危害源位置,工作人員工作特性及習慣,氣流模式及職業衛生管理之經驗及專業判斷而得。若最高危險群所測得的暴露量小於容許暴露濃度,則有理由推論其他工作人員暴露量亦應低於容許暴露量。某些作業場所因工作型態分佈較複雜,可能不易區分最高暴露群,針對此種狀態必須進一步分析各種工作特徵,將工作人員劃分為不同的相似暴露群(equal risk of exposure),於每個相似暴露群內再利用隨機分佈加以採樣。為使量測結果具代表性,採集之樣品數必須足夠至具備統計之意義。例如,若抽樣結果中至少需有1人暴露量位於全群最高之10%暴露區間,針對7個人以內的群必須全數加以採樣,而50個人之群則僅需採樣18人。表 25依據統計隨機採樣理論列出各母群體人數與需採樣人數之關係。



表 25 樣本數的決定(信賴度為90%)

高暴露母群體個數(N

需採樣品個數(n

8

7

9

8

10

9

11-12

10

13-14

11

15-17

12

18-20

13

21-24

14

25-29

15

30-37

16

38-49

17

50

18

>50

22



在正常狀況下,空氣危害物採樣應以人員暴露評估為主,並以個人呼吸帶採樣的方式執行。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定點採樣也能夠提供豐富的資訊。定點採樣是指不針對特定人員,而在工作場所的特定地點所進行的空氣採樣。必須認知的是經由定點採樣所獲得的空氣中濃度與經由個人採樣所獲得的個人暴露濃度意義不相同,因為工作人員極少固定停留在同一定點完全不移動,所以不能將定點採樣所獲得的結果等於個人暴露結果。定點採樣的高度亦應以人員呼吸帶高度為原則。

當有特殊需求時定點採樣可以經由各種修正的型式執行。可經由局部區域之採樣,瞭解特定污染源影響程度。某些特定物質,空氣中濃度超過8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暴露濃度(ACGIH TLV-TWA)時,會對某些特別敏感的人員造成刺激及反應,針對此類物質除了日時量平均容許暴露濃度之外,亦必須制定諸如短時間容許暴露濃度(TLV-STEL)及最高容許暴露濃度等更嚴格的標準,此類標準可參考勞工作業環境空氣中有害物容許濃度標準ACGIH之相關標準。

針對某些(特別是具刺激性反應的氣體)危害物而言,個人短暫的暴露於此類物質會產生立即性的刺激反應,此類物質必須儘可能的進行即時測量。其他物質暴露濃度之大小則可參照短時間採樣來評估,而採樣時間之長短可依循最高容許濃度標準裡規範的15分鐘來進行。

各種物質的採樣必須在預期危害物濃度最高的時間區段內進行才可獲得有意義的數據。瞬間採樣樣品可用來判斷危害物高暴露之時段。若危害物暴露時間區段無法事先預測,則必須利用隨機採樣方式。所謂隨機採樣,係指利用統計學原理預估樣品數目,並在一定的信賴區間內(90%信賴區間),採集的樣品至少會有一個代表高濃度時段(10%高濃度)。舉例說明:一個作業人員若一天工作8小時,而在其一天的作業期間中,無法去預估其暴露於最大量危害物之時段為何,此時若依循15分鐘容許標準,可將其作業時段8小時分成三十二個15分鐘的小區段,並將每個小區段編號之後,隨機採樣16個樣品(每樣品採樣時間為15分鐘),同理,若依循10分鐘容許標準,則需隨機採集1710分鐘之樣本,而針對瞬時最高容許濃度,則需隨機採集22個樣本,每個樣本採集時間為5分鐘。如此,依照統計學原理,採集的樣品至少會有一個代表高濃度時段之暴露。

5採樣時間

有許多變數會影響人體暴露於危害物的程度。例如若工作場所在冬季門窗緊閉因而減低整體換氣的效果,冬季之危害物暴露濃度將較其他季節高。另外因為製程操作特性的影響,各工作班次(日班、夜班)之暴露濃度將不相同,一星期內每個工作天的暴露亦可能不相同,一些非經常性的操作如設備故障修護,保養或人員加班也會影響暴露的結果,因此在全時間的暴露過程中將必須非常注意採樣時間的選擇以獲得正確的結果。

6採樣時間長度

採樣時有兩種基本採樣模式可供採樣者參考,一為全程採樣,另一為部分時間採樣。

全程採樣意指樣品採集時間涵蓋受測者一日所有工作的時間,可以利用全程單一樣品或多個連續樣品進行測定。而部份時間採樣,則意指將有部份工作時段未納入採樣計畫中,同樣的部份時間採樣也可以用單一樣品或多個樣品進行。在極短時間內(一般而言小於5分鐘)的部份時間採樣則被歸類為瞬時採樣。

個人採樣測定的目的,一般都是希望能獲得工作人員真實的暴露濃度,所以全程採樣或全程單一樣品採樣是最經常被使用的樣品採集方式。部份時間之採樣方式則可以用於某些較特殊的狀況。當工作人員加班或超時工作(每日工作時數超過8小時,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採樣之樣品必須能代表所有的工作時段。

當利用部份時間採樣方式評估暴露量時,未採集樣品時段之暴露濃度必須經由推估獲得,但通常極難獲得正確的結果。同理利用瞬間採樣的結果推估暴露濃度不確定性更大。表 26顯示最佳至最差逐級規納8小時的各類採樣類型。



表 26 8小時日時量平均容許濃度採樣指引

最佳採樣方式





















最差採樣方式

2(個樣本)×4(小時)連續全程樣品

1(個樣本)×8(小時)連續全程樣品

4(個樣本)×2(小時)連續全程樣品

8(個樣本)×1(小時)連續全程樣品

部分時程連續樣品(全程之70%)

瞬間採樣樣品(滿足隨機理論)

瞬間採樣樣品(每8小時8-11個樣品)

瞬間採樣樣品

區域採樣樣品



5.4品質管制

為使量測數據有合理的可信度,所有的量測用儀器必須校正並回歸至1級標準,校正工作可區分為兩種型式(1)儀器製造商之校正(2)每日校正(使用前後校正)針對空氣採樣泵,在每次採樣前及採樣後皆需使用1級或2級標準如皂泡流量計,乾式流量計,浮子流量計加以校正。

針對儀器製造商之校正,某些儀器使用時必須由製造商固定週期性的提供校正,此類儀器必須規劃明確的管理、校正時程,以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內完成正確的校正。儀器校正管理表必須有下列要項:

儀器型號,序號,購入日期,建議校正週期,校正項目及維護項目等。所有關於儀器校驗及維護之文件皆應妥善保存及記錄。而對於每日校驗,相對於設備製造商提供的定期校驗,許多職業衛生用儀器需要在每次使用前及使用後皆進行校正。所需進行的校正項目及校正方式仍需參考製造商所提出的建議。如同設備製造商之校正,所有每日校驗之過程皆需留下記錄並妥善保存。

實驗室品管品保系統必須建立並執行相關的步驟,以確保採集之樣品皆經正確的接收、編號、儲存、運送步驟,送至認可實驗室進行分析,所有樣品必須經由勞委會認可之實驗室分析,認可實驗室之名單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網站(http://www.iosh.gov.tw/enlab.htm)

第六章 教育訓練及記錄保存處理

為了符合法令及達成工廠執行職業衛生工作預期的目標,廠內負責職業衛生工作的人員必須要接受充份的教育訓練以確保具備足夠的知識。同時各項教育訓練皆必須留下文件化的書面記錄。相對的工廠內的每個工作人員皆必須接受適度的訓練,以使之對專屬工作範圍內的危害物有清楚的瞭解,並能瞭解針對各種危害物所施行的控制方法。

職業衛生教育訓練的主要重點是確保負責職業衛生工作的人員擁有足夠的知識,能充份瞭解法令規範之內容並能推動各項工作以符合法令或職業衛生之需求。而且須訓練職業衛生工作人員清楚的傳達職業衛生工作的理念及與廠內同仁溝通的能力。此類訓練可以從回顧整理法令規章規定的項目開始,通常可由有經驗的職業衛生技術顧問人員或政府執法人員或教育機構人員擔任講師。職業衛生的教育訓練並必須適時加入環境保護方面的主題,使職業衛生工作人員能對環境、安全及衛生(EnvironmentSafetyHygieneESH)有一全面性的瞭解。

至於一般工作人員教育訓練,將針對廠內所有可能接觸危害物的工作人員,安排如危害物種類及特性介紹、危害物暴露可能導致的健康效應、廠內儀器設備的正確操作使用方法、兼顧安全衛生及產能的工作態度及方法、個人防護具(如口罩、午套、防護衣)的使用時機、正確使用方法及限制與緊急事件發生時之正確處置等之教育訓練。

對於教育訓練的安排及設計,工作人員可利用表 27規劃合適的教育訓練,其中表 28是提供給職業衛生人員使用,經由工作職務,工作內容一步步界定每一個人所需接受的訓練項目(典型的職業衛生工作內容有,ESH主管,職業衛生管理師,廠護等)



27 職業衛生人員教育訓練記錄表

工廠名稱:

號碼:

工作職稱

工作內容

教育訓練需求

其他(特定需求)





























工安衛負責人簽名: 日期:



28 一般工作人員教育訓練時程規劃

工作人員姓名

需受之訓練

需受訓時間

是否完成訓練



































第八章 暴露資料評估及後續改善控制方法

8.1暴露濃度及健康風險程度分級管理

在進行暴露評估時暴露狀態分級是職業衛生師可以利用的工具之一,若依健康風險(Health Risk)的角度考量,因暴露所導致的健康危害主要與暴露程度及危害物毒性有關,並具有健康風險=暴露等級×危害物毒性之關係,因此若要將工作人員依健康風險高低分及進行管理,必須進行暴露分級,危害物毒性分級及健康風險推估三項工作,其步驟分別說明如下:

表 29列舉了暴露分級的一種方式此種分級方式是根據暴露平均值,將所有暴露由低至高區分為14個等級第一級表示平均暴露值低於10%容許暴露值同理若平均暴露值高於容許暴露值則列為第4級暴露暴露狀態分級可以將各種暴露評估偵測結果統一管理而暴露平均值則主要由偵測同質性推估或模式評估等步驟而獲得

29 根據暴露平均值之暴露分級

暴露分級

暴露平均濃度

4

>PEL

3

50% ~ 100% PEL

2

10% ~ 50% PEL

1

<10% PEL


將各相似暴露群之暴露偵測數據依據表 29中之標準區分各相似暴露群之暴露等級之後下一步驟可進行各危害物之毒性分級。危害物的毒性效應是造成健康風險的重要參數各相似暴露群所接觸的危害物可以依表 30的方式或其他標準區分危害等級

30 危害物毒性分級(AIHA之分級標準)

分級

危 害 效 應

4

威脅生命產生嚴重的傷害或疾病

3

具有不可逆的健康效應

2

具嚴重的可逆的健康效應

1

具一般的可逆健康效應

0

輕微且可逆的健康效應或不致嚴重影響健康



非化學性的暴露如噪音熱危害等亦可經由類似的分級方法區分危害物之危害效應如美國國家標準局已針對雷射危害提出類似的分級方法而針對尚未有充份毒理資料的危害物則應依其基本物理化學特性並由相似危害物比較推估其危害效應

第三步驟將上述暴露及危害物毒性分級綜合計算以進行整體健康風險分級健康風險是個人暴露量與危害物毒性相互作用綜合而成的結果因此利用健康風險等級(Health Risk Rating)=暴露等級(Exposure Rating) ×危害物毒性等級(Health Effect Rating)之關係式推論各暴露群之整體健康風險等級(見圖 9)



4

4

8

12

16

3

3

6

9

12

2

2

4

6

8

1

1

2

3

4

0

0

0

0

0


1

2

3

4

暴露等級

9 潛在健康風險(健康風險等級=暴露等級 ×危害物毒性等級)



8.2資料不確定度分級

如同暴露分級以及危害物毒性分級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整體不確定性亦應加以分級,以利後續資料蒐集工作優先度判定一般而言暴露評估之不確定性會受到暴露程度(分級)不確定危害物毒性效應不確定及控制設備功效不確定性三個參數交互影響職業衛生師可考慮下列要項判斷偵測結果之不確定度:

各項製程及操作是否已清楚的觀察?

通風設備是否已偵測?

環境監測數據是否齊備?

容許暴露濃度是否清楚明白?

製程及操作所需的時間及頻率是否已瞭解?

工作過程如何產生暴露?

不同日不同時間暴露的變異性是否已知?

基於上述不確定因素,而將資料不確定性依表 31分為012三種等級等級2表示危害物毒性資料或人員暴露資料缺乏以致無法據以進行後續判斷若工作場所內直接進行控制所需的經費較量測分析少可將此種高度不確定的狀態直接歸類於不可接受之等級先進行控制



表 31 資料不確定性分級

2

高不確定性

缺乏足夠的暴露評估資料或危害物毒性資料無法進行可接受式不可接受之判斷

1

普通不確性

雖有足夠的資料進行可接受式不可接受之判斷但仍需更多資料方能進行風險評估

0

確定

暴露狀況及危害物質毒性資料充足職業衛生師有足夠的資料進行可接受與否之判斷



當暴露群有足夠資料進行可接受或不可接受之判斷,仍需更多資料方能進行風險評估時,不確定度分級為1。此種情況的例子有當一組暴露群之暴露量推估為10%~100%容許濃度但暴露程度未經採樣量測時不確定度應屬於本等級而當職業衛生師經由模式監測相似製程類推而獲知暴露程度及暴露狀況(exposure profile)並充份掌握危害物毒性資料時不確定等級定為0

8.3後續資訊需求等級劃分及後續行動優先度指標

當健康風險等級及不確定度等級確認後,簡單的將兩者加乘即可瞭解每一個暴露群對後續資料蒐集的需求程度,以便在後續暴露評估工作中,將重點置於最需要偵測的暴露群。相關結果展開後如表 32。



表 32 資訊蒐集優先等級







16

0

16

32

12

0

12

24

9

0

9

18

8

0

8

16

6

0

6

12

4

0

4

8

3

0

3

6

2

0

2

4

1

0

1

2


0

確定

1

不確定

2

高度不確定

不 確 定 度 等 級



依上述方式將所獲得資訊收集優先度之結果用來區分後續工作內容,如表 33位於左下角的暴露群由於屬於低健康風險及低不確定度之故,不須要進行後續偵測或改善,位於表右上角的暴露群則對進一步的作業環境偵測與改善皆有迫切的要求。



表 33 後續行動優先度指標








16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12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9

控制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控制及資訊需求大

8

0

8

16

6

0

6

12

4

0

4

8

3

不需進行

資訊需求大

資訊需求大

2

不需進行

資訊需求大

資訊需求大

1

0

1

2


0

確定

1

不確定

2

高度不確定


訊需求優先度增加



於工廠實際應用時,可將上述分析結果彙整於一份表格中,舉例如表 34,最後結果可以圖形方式明確的加以區分,以明瞭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最迫切需求的後續工作,由各相似暴露群位於圖中(圖 10)的位置皆可明確的判斷各暴露群最迫切需要的後續工作項目,如暴露群N不需要再多做暴露評估,但卻需要加速進行環境之改善。

而如此可以明瞭每一個相似暴露群最迫切需求的後續工作,如暴露群N已經很明確為暴露程度高之暴露群,不需要再多做暴露評估,但卻需要加速進行環境之改善。而暴露群R之危害控制及資訊獲得之需求皆大,因此最好暫時利用個人防護具進行適當的防護,並進行更多的監測工作同步降低不確定度,在暴露狀況清楚判定後再決定後續該進行的工作。如此可以一目了然的掌握工作場所危害狀況,並將時間及資源依優先順序投入最應改善之項目。同理,待此項目改善完成後,再次製作此類矩陣圖時,其他次級危害即可轉變成主要危害,類似的評估及改善的工作可以再次獲得推展。





2





工程控制需求大









16

12

9

8

6

4

3

2

1





N




P



M


0



Q

A, E, J


C,D,H,I,K,L



O


1








R


G

J

B,F





2


不確定度等級





資訊獲得需求大







圖 10 各暴露群後續工作需求矩陣圖


表 34 實際工廠暴露分級與後續工作劃分實例

暴露群(SEG)

ID

工 作 性 質

工作

內容

暴露危害因子

暴露分級

健康效應分級

不確定度分級

健康風險分級

後續工作需求等級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油墨輸送操作員

油墨輸送操作員

油墨輸送操作員

油墨輸送操作員

放電操作員

放電操作員

放電操作員

放電操作員

放電操作員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支援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一般

品管

清洗

清洗

一般

清洗

清洗

上油

蒸餾

蒸餾

蒸餾

蒸餾

蒸餾

Noise-TWA

2-butoxyethanlo

MIBK-STEL

Cyclohexanone-STEL

Noise-TWA

2-butoxyethanol

MIBK-STEL

MIBK-STEL

Cyclohexanone-STEL

Noise-TWA

MIBK-STEL

Cyclohexanone-STEL

Packing grease 609

Heat

Hexachloroethane

Hydrogen chloride

Hexachlorobenzene

Octochlorostyrene

3

2

3

3

3

2

4

3

3

3

3

3

1

4

1

4

3

3

3

2

2

2

3

2

2

2

2

3

2

2

1

2

2

1

4

4

1

2

1

1

1

2

2

1

1

1

1

1

0

0

1

0

1

2

9

4

6

6

9

4

8

6

6

9

6

6

1

8

2

4

12

12

9

8

6

6

9

8

16

6

6

9

6

6

0

0

2

0

12

24



8.4暴露評估之第二階段

經由暴露評估第一階段得到的評估結果可將工廠內人員暴露於危害物之程度區分為可接受之暴露群、不可接受之暴露群及不確定性高之暴露群三類。於暴露評估第二階段中,將是針對不確定性高之暴露群利用暴露評估迴路循環的觀念,逐步將工廠內之不確定因素消除,使得工廠危害物之暴露狀況能完全被掌握。

8.5暴露評估迴路循環

暴露評估工作如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所示,那是一個漸進的循環性過程在每一次循環後,職業衛生師可以根據所獲得的資料更精確的判斷每一個暴露群的暴露型態但是在最初第一個循環迴路啟動時,通常皆欠缺足夠定量的資料此時職業衛生師就必須善用手邊資料用觀察調查推論等定性的方法開始暴露評估工作例如:假設我們從未評估過工廠內品保實驗室內分析人員之有機溶劑暴露量但可由其它實驗室從事類似工作人員之暴露偵測結果,大致的推論待評估之人員可能的暴露濃度範圍雖然定性方法的缺點是不確定性較定量評估大但可以利用假設極端狀況之方法加以彌補亦即是先假設受評估的人員一切處於最差的狀態由此估計出的暴露值是一高估的結果若連高估所得的結果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則可推論該群組人員之暴露應屬可接受預先評估雖可先期篩選暴露量顯著低的群然而由於此種方式的不確定性較大所以對於大多數暴露群仍無法正確判定其暴露型態此時就必須由暴露迴路循環的方式逐步建立正確的估計結果

8.6暴露評估迴路循環啟動

暴露評估迴路循環為一消除未知狀況逐步瞭解作業環境的方法。當暴露評估工作首次被執行各暴露群之暴露狀況初步被區分為可接受不可接受及未知三大類。之後必須執行的工作即為蒐集更多資料,並利用暴露評估迴路之循環,逐步將未知狀況消除事實上職業衛生師必須勞記在心的是暴露評估是一個長期經常性的工作,暴露評估工作必須與其他資訊如製程危害物毒理特性環境狀況互相配合,才能真正掌握各暴露群真實的暴露狀況

事實上,一個作業場所可能存在著上百種或上千種不同的暴露群要瞭解每一個暴露群的暴露狀況並推估健康風險,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及資源針對各危害物的毒理資料及各群之暴露狀況進行瞭解亦為一長期性的工作。所以,有限的資源應優先投入最需要瞭解的項目因此將各類狀況分級使資源優先投入最迫切的狀況主要是由危害物毒性及人員暴露強度兩者整合而得其中暴露強度較高的暴露群(暴露分級大於1即暴露濃度大於10%容許濃度)或是毒性較高的危害物,皆是應優先蒐集資料並加強瞭解的主要對象蒐集更多資料以消滅未知狀況之主要工作原理如圖 11、圖 12在圖 11中利用暴露程度及危害物之健康效應(毒性)二者的組合(相乘結果)代表健康危害程度。顯而亦見的是,高健康危害程度之狀況或人員,應比低健康危害度之狀況更應優先投入資源進行控制或評估,圖 12中則展現了暴露評估之未知狀態代表的涵意。所謂未知狀態,可能為暴露程度分級未能確定或危害物的健康效應未能確定。未知的程度越高,代表不確定性越大因此整體健康危害程度越具有往高危害區域移動的可能性(雖然現實狀況中也可能往低危害區域移動但因不確定狀態時所有假設皆指向最嚴重狀況之高值故皆以高估的方式表示)因此如同暴露程度高或健康效應嚴重的暴露群若為高未知程度的情況亦應列為優先蒐集資料並選定為加強瞭解的主要對象






圖 11 健康危害程度區分圖




圖 12 健康危害不確定性的影響



上述說明指出了暴露評估迴路中後續資料蒐集的工作原理及方法在此利用暴露分級危害物毒性分級以及未知程度分級三種參數,來定義並區分需優先進行後續資料蒐集的暴露群。事實上各事業單位,可根據實際需要訂定其他的分級分式例如利用每一個相似暴露群的人數暴露頻率最高暴露濃度控制設備等作為參數,同樣可以發展出區別後續資料蒐集優先等級的系統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節所指的優先等級,僅為後續資料蒐集之用不宜單純的歸類為健康風險之嚴重等級或區分暴露程度之分類依據也就是說,利用此種優先順序依序蒐集足夠的資料後,才能逐一研判各相似暴露群之風險為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此外職業衛生的工作並非一成不變若某些高度未知的狀況,直接進行作業環境測定或採取製程改善所需的花費較少亦可不必拘泥於形式一定要先將資源投入蒐集資料而可以直接進行各項改善改善完成後不確定因素減少對於瞭解整廠風險也將較為經濟簡易

8.7暴露資料累積

事業單位執行暴露評估工作,經由相似暴露群畫分暴露程度分級、風險分級等步驟逐步將各暴露群區分為可接受、不可接受及未知三種狀態。接下來就必須啟動暴露評估迴路,針對未知狀態的暴露群進行更深入的偵測,以便將未知逐漸減少,並將已深入瞭解的暴露情況分別劃入可接受或不可接受區域。此種過程稱為暴露資料累積。

依暴露評估的目的及原理,在暴露評估迴路啟動之後大部份的量測資源應著重於未知狀態的瞭解,也就是說,針對被劃分為可接受的暴露群不需要再耗費資源重覆分析,後續工作重點只需做定期再評估即可,針對被劃分為不可接受的暴露群,後續工作重點應是控制與改善,亦不需耗費資源重覆分析,而應將有限的資源集中,有效的累積各種暴露資料以瞭解未知狀態。

屬於毒性、製程、環境特性範圍資料應深入蒐集,雖然傳統上職業衛生師多半經由偵測資料瞭解並改善各種暴露型態,然而偵測數據必須經由合理的解釋,並被充份的利用才能達到改善工作環境的目的,所以針對各種製程、危害物等背景資料的蒐集之重要性不亞於偵測分析。若要加強瞭解暴露狀況未知之族群所必須加強蒐集的資料有:

危害物質資料:加熱後的反應,生產過程中的次產物或中間產物,不同物質混存狀態下的危害性。

控制設施資料:各局部排氣裝置之表面風速及流場等資料。

防護資料:防護具針對各種危害物的防護效果及有效時間。

工作資料:工作人員是否被適當教導並足以安全的進行工作。

製程資料:製程各步驟危害物之用量,若可能列出製程之質量平衡關係

對於偵測、評估範圍資料的深入蒐集,針對暴露狀況歸類於未知的暴露群,若經濟及技術狀況許可,必須規劃更詳細的暴露評估,此種深入的偵測評估工作不單只是偵測資料的累積,而是必須先清楚的界定偵測目的,再根據各項目的設計專屬的偵測組合,經由偵測目的及偵測技術,可以幫助職業衛生師進行各項工作。



8.8控制

經由前述職業衛生的相關調查,應已發現並掌握工作場所中可能造成健康危害的狀況,經過評估後被評定為“不可接受”的暴露群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控制技術有效的減少其暴露。然而,製程改善及局部通風等有效的控制方式往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廠內資源有限,因此須適度的利用暴露群優先排序的概念,將各項資源合理的分配運用,使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

針對暴露評估結果,對於暴露危害性高,確定度也高的暴露群,危害暴露控制是首要的考量,同理,對確定度低的暴露群必須深入蒐集資料確認其暴露程度。然而針對暴露危害性高但不確定度亦大的暴露群卻同時有暴露控制及深入資料蒐集兩種需求,此時根據第三章曾提過的概念,此種暴露群必須先進行資料蒐集的工作,但在累積更多資料的同時可以先利用暫時性的控制技術(如防護具、移動型通風設備.),避免危害持續影響工作人員。

工業衛生師根據上述步驟,將相似暴露群一一排定控制優先順序之後,可將所有的排序列出,再根據職業衛生師專業的經驗及宏觀的角度對各項排序做最後的調整,此種調整的依據有:

控制方法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各相似暴露群涵蓋的人員

暴露頻率

其他危害物的相加、相乘效應

工作人員個人身體及健康狀況(孕婦、先天性疾病.

優先順序調整後,工業衛生師尚須比較控制及資料蒐集的優先順序,考慮資源最有效的應用方式。針對某些複雜的未知狀況(如某些毒性未確定或相乘效應複雜的危害物)若控制所需的資源與資料累積比較顯示較為經濟,則可以不拘泥於形式,直接進行控制工作。

上述排序方法的好處是提供了一種清楚、明確的工作步驟及行動標準,使職業衛生師依序設計最佳的控制方法。此種標準也能為暫時性的控制技術找到定位。亦即是當某一暴露群危害性及不確定性皆定性皆大時,在設計常態性的控制技術、或進行資料之累積蒐集的過程中必須利用個人防護具提供工作人員基本的保護。接下來必須進行各種控制手段。然因,危害程度大小及控制的急迫性不同,不同的工作場所對危害物控制的實際作法將不盡相同。本章的目的主要是說明工作場所內抑制或消除危害物之主要原則。

8.9控制措施

雖然控制措施常因工作場所實際狀態的不相同而有所差異,但下列控制措施仍依有效度(優先順序)列出,提供作為作業環境改善的依據。在作業環境危害物之暴露情況不被允許的狀況下,控制措施必須被執行,並且要以達到減少或消除所有會危及健康之危害物為目的,可行的控制措施依序為:

製程取代:更改製程或利用較低毒性、危害性的物質取代原使用的成份。

工程控制:利用排氣裝置,氣體冷凝裝置或隔離裝置避免危害物與人體不必要的接觸。

工作管理:利用換班、輪班、調班、排班或縮短工時的方法避免接觸及暴露過多有害物。

個人防護具:如口罩、面罩、手套、耳塞等。

8.10控制監控

至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套標準的方法可以一致而有效的評估各種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表 35提供控制措施有效性評估文件化之範例,當一種危害成因被指認並已設計了相對的控制措施之後,各項措施及型式皆必須記錄於上述表格之內。當工作場所進行作業環境測定時,控制措施之週圍亦必須考慮針對固定地點或危害物進行濃度評估。若危害物暴露程度與未施行控制措施前相同,此控制必須再深入評估並考慮使用其他控制措施。

當控制措施選定前,下列項目必須先予以瞭解,如建立控制設備評估/檢驗、維修及保養時間排程、排氣裝置功效檢驗、噪音控制措施(如耳塞、吸音材)之效能評估、個人呼吸防護具使用管理計畫或聽力保護計畫等。

此外為使控制措施或設施持續有效、確實,應進行年度的週期性評估並隨時補充新資訊及新技術。



表 35 控制措施有效性評估表

控制措施或控制設備

型式

型號或管制編號

地點

危害物

最近巡視日期(檢驗)

建議
















































































8.11改善方法及控制

工作人員可利用表 36決定消除或減少工作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相關方法。各項可能的控制措施簡介如下:

1.危害物之消除/取代

利用無毒性或無危害性的化學品取代毒性化學品,如此可以減少人體暴露於危害性物質的機會因而減少工作人員因暴露產生的風險。

在利用取代物之前必須先由管理者進行全面性的評估,並依據其製程原理(反應)預先評估對產品之品質與當地法令對廢水、空氣排放物及廢棄物的影響後,經充份瞭解後再進行。

2.工程控制

工程控制係指經由改良或更替設備,或於化學物料的來源及接觸人體的散佈途徑中利用物理力量減少與人體接觸因而減低風險的各種方法。例如通風系統,該系統可以有效的幫助作業人員降低散佈於呼吸帶區域危害物的暴露,通風設備一般分為局部排氣系統及整體換氣系統兩種設計。局部換氣系統多用於高毒性危害物暴露的作業場所;而整體換氣系統則是導引乾淨的空氣進入作業場所來稀釋毒性較低之危害物暴露的濃度。不論是局部通風或整體換氣皆被視為暴露控制的有效方法。通風設備檢點見表 37。

3.工作管理

工作管理係指更改工作內容或排程以減低工作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時間,相關例子有利用將危害物使用的時間縮短、改換至影響人數較少的工作地點及工作時間。或利用多班輪替的方式減少每一個人暴露於化學危害物之總量。當此種控制方法施行時必須注意突發的或未預期的危害物逸散。

4.個人防護具

利用製程的改善以避免人員因接觸危害物而產生暴露,是最好的防護辦法。藉由局部通風系統的設置使用也可以使污染物排出作業場所,再進行處理。但是當工作場所內的危害物不能用上述方法消減或隔離式取代,在此區域工作之工作人員就必須使用個人防護具來保護其自身的健康,以避免與危害物之直接接觸而導致傷害。

8.12控制方法之建檔及記錄

正確的操作及管理控制措施是保護工作人員不受物理與化學危害暴露的重要作法。所有化學危害物之控制方法可以利用表 36之格式加以記錄並管控。文件化的控制管理可以幫助職業衛生人員持續評估,以確保所有需要執行控制的地點皆有適當的技術加以控制。

為使控制工作確實被工作人員瞭解及進行,在工作地點明顯處張貼公告,說明已執行的控制措施及注意事項,是極佳的作法。如進入某些地點或執行某項操作規定必須使用個人防護具,最好在進入該工作地點前,以顯著的標示公告個人防護具使用規定。同時當使用防護具後相對的工作方式及準則亦該執行。



表 36 化學危害物之控制

日期

化學危害物

消減/取代

工 程 改 善

工作管理

個人防護具

建 議

製程變更

局部通風

整體換氣
























表 37 通風設備一覽表

地點:表面風速限值:

排氣櫃編號#危害物: 導管風速限值:

排放管道編號#

日 期

風 速

建 議

簽 名



































第九章


自我查核是暴露評估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工作場所的規模大小,職業衛生師都應該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查核系統,一方面確認其職業暴露評估計畫是否運作良好,另一方面利用週期性的再評估,以確認作業場所中各暴露群之暴露型態是否仍維持現況,亦或是因為作業場所環境的改變,而使得各暴露群之暴露型態產生變化,經由再評估工作的進行,對現階段之作業環境暴露實況獲得確實的掌握。

9.1自我評估

自我評估的目的是提供一份指引協助職業衛生人員加強對工廠內現行制度或工作方法缺點的掌握。同時也提供作為有效運用資源針對最有需要的項目持續進行環保、衛生、安全工作的主要依據。

一般而言自我評估大都利用評估表格逐項查核,除了可滿足主要規定的要求外,更可作為評估職業衛生績效的參考。



表 38 職業衛生計畫自我評量

編號

問   題

參考資料或建議

結果
(
//不確定)

1.

職業衛生之工作項目及權責是否明確定義



2.

是否已明確指定各工作項目負責人員



3.

受指定之人員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及技能



4.

職業衛生主管及工作人員是否已接受基本的教育訓練



5.

職業衛生工作人員的資格是否合乎規定



6.

職業衛生工作是否有具體化及文件化的目標



7.

是否具備化學危害物管理方案及步驟



8.

化學危害物管理是否涵蓋所有物質



9.

職業衛生部門是否審查評估各項製程的改變



10.

是否進行人員暴露評估定性評估



11.

是否定期依規定進行暴露測定



12.

是否具有評估新操作,新工作步驟的計畫



13.

是否擁有適時更新查核評估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的系統



化 學 危 害 物 評 估

編號

問  題

參考資料或建議

結果
(
//不確定)

1.

是否具有化學品使用準則及步驟



2.

化學品使用準則內包含各項訓練及工作指導內容



3.

化學品使用準則經職業衛生師審查評估



4.

是否具有緊急應變行動計畫



5.

緊急應變計畫中是否有包含教育員工在高於容許標準之環境中相關之處置步驟



6.

緊急應變行動計畫中是否包含現場人員對於緊急狀況時對潛在危害物處置的訓練



7.

緊急應變行動計畫中是否包含應變演練之相關步驟



8.

緊急應變計畫是否適用於新、舊兩種製程



9.

工作場所內已進行足夠的相關步驟鑑定潛在的危害物



10.

人員暴露危害物之狀況已被評估偵測



11.

前項所述之評估工作是否由合格人員執行



12.

是否已區分出可能暴露於化學危害物之人員



13.

暴露偵測結果是否充份告知受測人員



14.

暴露偵測結果是否適當的保存,並留存30年以上



15.

職業衛生計畫是否能達到:1)保護工作人員,不使危害物影響健康(2)將危害物濃度控制在容許值以下等兩項目的



16.

職業衛生計畫是否能讓員工迅速獲得瞭解



17.

職業衛生計畫是否提供員工各種訊息及教育訓練



18.

如期執行下列人員的教育訓練並提供資訊:1)針對有可能接觸危害物新進的工作人員,2)針對製程變動,有可能接觸新的危害物的工作人員



19.

廠內員工皆受過適當的職業衛生計畫講習



20.

危害物鑑認步驟有書面文件化建檔



21.

是否具備書面化的危害通識計畫



22.

是否完整的鑑認並表列廠內所有的化學危害物原料及產品



23.

是否有專人隨時維護危害物清單並定期更新資料



24.

針對每一瓶化學危害物是否進行標識及提供足夠的警告訊息



25.

每個化學物質容器皆附有完整的標示



26.

每一種化合物皆有物質安全資料表並皆有容許濃度資料



27.

所有工作人員皆曾受過危害通識訓練



28.

暴露評估資料皆保存30年以上



29.

有專人負責管理職業衛生報告



空 氣 偵 測 工 作 評 估

編號

問  題

參考資料或建議

結果
(
//不確定)

1.

空氣危害物是否皆依最近的法規及標準進行偵測



2.

空氣危害物偵測結果是否依規定加以維護及保存。



3.

工作人員暴露評估資料是否保存30年?健康檢查報告是否保存自工作人員離職後30



4.

暴露評估報告是否包含下列內容(1)偵測日期(2)工作及製程描述(3)採樣及分析方法(4)樣品數、採樣時間及偵測結果



5.

當空氣中危害物檢測結果高於容許濃度時是否考慮加測生物樣本



6.

偵測計畫是否由合格人員制定並由合格人員執行



7.

採樣方式是否符合規定



8.

暴露評估樣本是否送交合格的實驗室分析



9.

暴露評估工作是否涵蓋工作人員全部工作過程



10.

採樣分析器材是否合於規定



11.

採樣器材於採樣前後是否都有校正



12.

危害物分析結果是否(1)告知現場主管(2)提供給醫務單位(3)告知受測人員(4)提供給安全或風險部門



13.

在最近一年內的採樣計畫中,是否有人員暴露於危害物的濃度超過法定規定標準



通 風 設 備 評 估

編號

問  題

參考資料或建議

結果
(
//不確定)

1.

是否建檔列管各個通風設備



2.

是否定期查核各項設施並留下記錄



3.

是否週期性的檢視其通風系統損壞情況



4.

當新的通風系統設置時,職業衛生部門之人員是否進行評估





9.2週期性的再評估及確認

除了對廠內的職業衛生計畫需定期的查核及評估外,作業場所的暴露評估亦需藉由暴露評估迴路的啟動,週期性的對相似暴露群、暴露概況、危害控制設備等多項工作進行再確認。當作業環境(設備、製程)未改變時,僅需確認其原有之暴露狀況是否仍維持;但是若是其作業環境有明顯的改變,則需針對影響的群重新再進行一次完整的評估工作。

9.3週期性再評估之目的

由於作業環境時常在改變,因此職業衛生師需利用循環性的暴露評估流程來更新所有的評估資料,例如作業場所基本特性或是經由評估後所做的判斷(如暴露等級或量測優先順序等各種分級)等。值得一提的是,再評估工作需建立在已往的暴露評估資料及評估基礎上,因此與起始的暴露評估工作比較起來應較為省力及省時。舊有的評估資料如作業場所基本特性描述、製程介紹或是危害物清單等,可使得再評估工作進行得更加順利。通常,若作業環境是穩定的而不會有太大的變異性時,週期性的再評估工作僅需對就舊有的暴露評估資料進行再確認的動作,以確保其暴露型態維持不變。

9.4週期性再評估之頻率

在一個完整的職業衛生計畫中,需明確訂出週期性評估的頻率(例如: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等)。此頻率之長短,需依各工廠之作業特性及情況而定,訂出此頻率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能夠確實掌握因作業環境的變異而導致暴露狀況的改變。在大部分的作業場所中,週期性評估的頻率一年一次算是很普遍的。但若作業環境本身是高變異性的(如半導體製程產業),則需縮短頻率,以確實掌握作業環境人員之暴露狀況。

9.5週期性再評估的時機

在作業場所中當設備或製程有明顯改變(例如在化學品製造工廠中,過濾系統的改變或是更新、或是製程之生產速率的增加等等),以致於影響勞工暴露時,就有進行再評估的需要。然而,在某些作業場所中,作業環境細微的改變,也仍須加以注意其暴露型態變化的情形。

在考慮週期性的再評估時,作業人員明顯的工作內容改變,亦需列入考量。因為這樣的改變,將會使得相似暴露群的區分不同於以往。例如當一作業人員其工作時間由原來的一天工作8小時更換成一天12小時,這樣的轉變使得職業衛生師必須重新訂定其OEL,因次其相關的暴露評估工作也必須重新進行。暴露評估工作也將因作業勞工本身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對於一新進的作業人員,由於其操作經驗不足,因此其暴露可能較經驗豐富的作業人員來的高。這些都是當作業場所之工作人員有所異動時,進行再評估工作所需考量的因素之一。

當作業環境中潛在危害物的種類、用量或其物理特性有明顯改變時,都將會使得先前的暴露評估結果產生變異。例如當危害物種類改變,其危害物之毒性分級或是其OEL都會產生改變,因而使得原先評估為可接受的暴露現在卻屬於不可接受的暴露

除了上述因素需要再進行暴露評估工作外,當員工有抱怨或是有職業病發生的疑慮產生時,亦有進行再一次暴露評估工作的必要。

9.6行動計畫

為了要降低工作人員的健康風險,符合法令規定或為了針對暴露濃度超過容許標準的操作及狀況進行控制必須建立行動計畫。行動計畫可以協助職業衛生師正確的界定達成職業衛生計畫所需的各項行動及預計完成日期,依優先順序依序執行。行動計畫執行的步驟有:

1.根據暴露評估及自我審核兩項工作的結果,或依其後續建議項目擬定職業衛生行動計畫,所有在查核表上回答否的項目應考慮列入行動計畫中。

2.評定各項行動項目的優先順序,可根據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工作人員工作環境狀況,法律規定的符合度等項目考慮其產生的風險程度決其優先順序。管理人員,現場工作人員,職業衛生師須共同合作以執行行動方案中所界定的各項工作。

3.針對建立各項行動項目界可以運用的資源,規劃各項工作以改善工作環境,消除不合法規的狀態。

4.指定負責人員及預定完成時間

5.利用表 39記錄各項行動方案之確實工作過程與結果。



表 39 行動方案

行動項目

優先度

負責人員

預計完成日期

實際完成日期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