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的主角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代魯國人。在孔子還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境不好,因此孔子小時候過得並不平順。平日,除了要幫忙家務外,還得替人放牧羊、牛等工作,賺錢貼補家用。一直到他十五歲的時候,才有機會入學唸書。
儘管起步比別人晚,孔子卻十分好學,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因此奠定了他深厚的學問基礎。除了學識豐富,孔子更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主張以「仁道」來治理國家。
在孔子五十一歲那年,他當上魯國的司寇,類似今天的警政署長,只可惜他的政治理念無法被君主採納。最後,孔子只好辭去官職,周遊列國,四處提倡他的仁政思想。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情勢下,孔子的思想卻得不到諸侯的認同;於是,孔子又回到自己的國家---魯國。從此致力於學術教育方面的工作了。
孔子的學生一共有三千多人,他採用的方法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什麼是「有教無類」?孔子認為不管富或貧、聰明或愚笨等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便是「有教無類」。而「因材施教」是每一個人的資質不一樣,同一種方法絕對無法適用於每一個學生;因此必須依學生的個別差異,採用不同的方法,才能真正讓學生受益。簡單的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首先實行「平民教育」的人。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是他的最大成就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的態度和「誨人不倦」的精神很受後人景仰。後人推崇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孔子誕辰這一天,全省各地的孔廟都遵循三千年前的古禮,舉行黎明祭祀大典。在這項極具特色的祭典中可以看到八佾舞、古服、古樂和其他許多傳統儀式。孔夫子的基本教育觀點是有教無類,他主張凡是有心向學者,不論出身背景,都應該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因此,9月28日孔子誕辰這一天,也被定為『教師節』。
莊嚴的祭孔大典於早上六點便已展開。所有的儀式,包含有些流傳了千年的祭典儀式,都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名師的崇敬。祭孔典禮莊嚴隆重,每個步驟都必須謹慎進行,不能出錯,包括古禮、跳八佾舞、慶點奏樂等。而祭孔大典過後的拔智慧毛活動,可能是民眾最感興趣的活動。祭典結束後,觀禮民眾可上前拔祭孔牛隻身上的毛 ( 俗稱智慧毛 ) 。民間認為這隻牛因祭拜過文聖,身上的毛可使讀書人增添智慧,考試順利。由於此活動每每造成群眾爭奪,秩序大亂,現已取消,改以發餅食代之。
跟教師節有關的成語除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萬世師表」;還有「春風化雨」、「樂育英才」、「杏壇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