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號:
頁次:
-
三、小質量恆星死亡後,最後可能留下一顆白矮星,白矮星是表面溫度非
常高,發光功率卻很低的星,然而白矮星既然是一顆已死亡恆星,恆
星內部已無核融合反應,請問其為何能持續發光?(5分)
由亮度與表面溫度推估,白矮星非常小,大約與地球差不多,但其質
量約與太陽相當,在如此高的密度下,表面重力場非常強,就算白矮
星溫度高,也無法以其熱壓力平衡重力,而天文學家發現是「電子簡
併壓」平衡了白矮星的重力,請問何謂「電子簡併壓」?它又是如何
產生強大的壓力來平衡白矮星的重力?(15 分)
依上述機制,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白矮星的質量與半徑關係,並發現
白矮星的質量有上限。因此在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留下的緻密天體不
是白矮星,而可能是中子星,中子星半徑比白矮星更小,約十公里左
右,但質量通常比白矮星還大,而天文學家認為僅用「中子簡併壓」
恐怕無法解釋中子星重力平衡問題,以致於中子星的質量與半徑關係
至今仍是天文學上未解難題之一,請問原因為何?(5分)
四、2019 年天文學的一件大事就是公布了人類第一次拍到了在 M87 的黑洞
剪影,事實上,天文學家基本上已早知我們的宇宙存在著黑洞,依質量
分類,可分為恆星級黑洞,其質量約為數倍之太陽質量,與超大質量黑
洞,其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數百萬倍至百億倍。
孤立的黑洞僅能發出極微弱的霍金幅射,以人類目前觀測能力尚無法
觀測這種幅射,請問天文學家大多是利用觀測那一種天文物理的現象
去研究黑洞?而又是主要觀測那些天體分別去研究上述二種黑洞?
(10 分)
關於銀河系外的超大質量黑洞,除 M87 目前可用直接顯影的方式觀
測,請問天文學家是觀測到那些的現象,進而推論出這些現象是由於
存在著超大質量黑洞所造成?(10 分)
天文學家已發現我們銀河系中心有一超大質量黑洞(約 460 萬倍太陽
質量),請問天文學家主要是觀測什麼現象得知其存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