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試題 代號:30110
︳ 
39410 全一張
(背面)
類 科:各類科(除公職醫事檢驗師、公職藥師、公職護理師、公職臨床
心理師、公職食品技師外) 
科 目: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
 
 
 
4.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
所由來者漸矣。(《易經‧坤‧文言》) 
下列選項與上文所述意涵最為接近的是: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先王之制,不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 
5. 
《孟子‧公孫丑》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下列選項,與本文說法最不符合的是: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6. 
李贄〈黨籍碑〉:「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
君子而誤國,則末之何矣!何也?『  』」李贄此論不乏對人性有深刻的反省。文中『   』
裡應填入下列那一選項,最能符合整段的文義? 
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氣定神閒也。故其雖千萬人而往矣,孰能止之 
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益壯而志益決,孰能止之 
彼蓋自以為君子而不明農圃也。故其體不勤而穀不分,孰能止之 
彼蓋自以為君子而德風及之也。故其不戰而能屈人兵,孰能止之 
7. 
國家之需賦也,如枵腹待食;窮民之輸將也,如挖腦出髓。為有司者,前迫於督促,後懾於黜
罰,心計曰:「與其得罪於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於無若我何之百姓。」是故號令不
完,追呼繼之矣;追呼不完,箠楚繼之矣;箠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江盈科〈催科〉) 
依據上文,下列選項之敘述何者正確? 
國家之苛斂賦稅,有若率獸而食人,刁民將無所遁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受箠楚囹圄,將揭竿起義 
有司之媚上苛下,媚於權勢不恤民苦,暴露官僚黑暗 
有司當開倉放糧,明君應令比歲蠲免,救人民於水火 
8. 
朱自清〈論意義〉:「(語言文字)比較複雜而非習見習聞的,就得小心在意才會豁然貫通。……
《韓非子》裡說宋人讀書,看見『紳之束之』一句話,便在身上繫了兩條帶子。人家問他……
他回答『書上這麼說來著』。」 
根據上文,下列選項何者與朱自清所言相牴觸? 
朱自清此段在於提醒讀者閱讀時要注意今古詞語意義變化 
紳之束之是一種譬喻,並非以帶縛身,而是自我約束之意 
意義有時不是光看表面,而是必須深入文意才能真正理解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上所記未必是最真確的,應善加體會 
9. 
愛因斯坦:「如果沒有追求理解的熱情,單靠科學方法本身,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連科學
方法都不會產生。在我看來,方法的完美與目標的混亂,似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如果
我們真誠渴求全人類的安全、福祉與自由發展,絕對不乏達成這個目標所需要的方法。即使
只有一小部分的人類為追求這個目標而奮鬥,這個目標的卓越性終究會獲得證明。」 
依據上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科學研究常在科學方法改善歷程中調整目標 
研究目標是科學方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真正的科學方法必在正當目標的引領下形成 
科學方法終將證明人類奮鬥目標的卓越價值 
10. 
「這些被一部士君子們所擯斥的民間故事與歌謠,到了現在,還能夠在民眾的嘴裡傳誦著,這
樣生命力底繼續掙扎,我們是不敢輕輕看過的。何則?因為每一篇或一首故事和歌謠,都能
表現當時的民情、風俗、政治、制度,也都能表示著當時民眾的真實底思想和感情。所以無
論從民俗學、文學,甚至於語言學上看起來,都具有保存的價值。民間文學的搜集和整理,
在世界各國,早就有了許多民俗學者與文學家從事過了,其所收穫的成果,也都是大有可觀
的。然而我們臺灣,雖說是也有許多先人的遺產,但除卻於報紙上、雜誌上,時或看到片鱗
片爪,可說是絕無聞見的。」 
依據上文,下列選項最符合作者之意的是: 
民間文學的口耳相傳性質並沒有文學價值 
搜集民間文學得以體會庶民的思想與感情 
透過民間文學能了解中國傳統文學的淵源 
採錄民間文學是要拉近政府與百姓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