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一級暨二級考試試題 代號:20120
| 
23820  全一張
(背面)
等 別:高考二級 
類 科:各類科 
科 目:國文(作文、公文與測驗)
 
 
 
4 
主動求知並不代表完全不用依賴他人給的資訊。知識的取得是社會的、集體的活動,同時也是個人
的活動。罔顧他人提出的論據就妄下結論,絕對稱不上是一種美德。但是,個人的時間有限,也不
可能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到每樣東西的源頭,我們勢必得求助於書籍、紀錄、文章、演說或多媒體
平台,從中找出重要的資訊和論點再加以整合和評估。我們要避免的是不加思索地接收資訊,或消
極地接受某些標準。這類粗糙的道德準則很容易在我們未能停下來檢視事實時,就讓我們誤以為自
己做了正確的選擇。下列那個選項並非此段文字的意思? 
學而不思則罔,公民必須對價值觀說出道理,「正義」不能只是「大家說對就是對」 
道德準則不涉及選擇,故不宜參酌群議;必須心中有定見,勇於獨斷,乃得以成其為標準 
主動求知指勇於面對自己知識的不足,以及體悟到「我們堅信不移的事實或許根本不是事實」 
得之於耳應之於口的知識,若因之而不求知見覓解會,這般雜毒纔入心,如油入麵,宛然
相容,真知卻被這些雜毒障卻 
5 
下列選項中各組題辭,何者不適用於婚嫁? 
花開並蒂/鸞鳳和鳴/秦晉之好 燕燕于飛/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舉案齊眉/珠聯璧合/琴瑟和諧 熊夢吉兆/桃夭之喜/德門生輝 
6 
下列詩句所描述的節慶時令,配對錯誤的選項是: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端午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粧鏡,月下穿針拜九宵。──七夕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夕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裏,不知能有菊花無?──中秋 
7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
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並捉之,見其伸頸俛仰,吐出黃金半鋌。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
也。」遂釋雌。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弋人稱金,得二兩六錢強。噫!禽鳥何知,而
鍾情若此!悲莫悲於生別離,物亦然耶?(《聊齋誌異.鴻》)依本文下列選項何者錯誤? 
射鳥之人一開始捕獲的是一雌鳥 抵暮始去指的是傍晚抵達又離開 
禽鳥所知或許有限,感情卻十分專注 生命中最悲傷的是無法再見面的離別 
8 
王壽南在《英雄之忍》中,提出三個「忍」的原則:「一是顧及群體利益,應該忍;二是為了更大
的利益或理想,應該忍;三是避免意氣或無聊的爭執,應該忍。」下列那一位歷史人物的忍耐不是
針對「為了更大的利益或理想」而發? 
韓信忍受胯下之辱  蘇秦不理會家人輕視 
司馬遷受腐刑,忍恥著述 柳永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9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讀書,欲以
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遯於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
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
子。余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
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
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蘇軾〈方山子傳〉) 
蘇軾在文中提到老朋友方山子曾經「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面對「不遇」的狀
況,方山子做了何種選擇? 
自暴自棄,離群索居 標新立異,以求揚名 
孤介疏狂,隱居自適 人在江湖,心懷魏闕 
10 
根據上文,方山子與蘇軾相見,為何方山子的態度是從「亦矍然」到「俯而不答,仰而笑」?下列
選項正確的是: 
透過表情的變化,表現出久別故人的驚訝與戲謔之情 
從驚訝到感慨,用反諷手法流露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現況 
瞬間回首人世的艱險,步履的曲折,藉由俯仰之間的苦笑,表達個人壯志未酬的憤恨 
滿腔的激情,藉由會心一笑轉化為理解生命歷程的困蹇遭遇,有曠達獨到的人生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