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如圖所示,為某種電中性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分別代表組成原子的三種不同粒子,有關原子結構
的問題,下列各項哪些正確?(應選 2項)
(A)該原子的質量主要由○與●粒子決定 (B)同(A),原子的質量主要由△與●粒子決定 (C)該原子的原子序為 4
(D)粒子●為質子,總數為 5 (E)粒子○為中子,總數為 4
在18 世紀時,科學家並不清楚光的本質是什麼,而牛頓提出的微粒說與惠更斯的波動說相持不下。牛頓認為光微粒具有
微小質量,因受水的吸引,當進入水中後其光速會變快而偏向法線;但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波動,當光由空氣進入水中,
其光速會變慢而偏向法線。兩個假說的起始點不同,所預測的結果也不盡相同,但都能解釋當時已經觀察到的折射現象。
由於當時欠缺光特性的實驗證據,無法檢驗哪一個假說才是正確的。雖說牛頓名氣比較大,微粒說稍占上風,但是波動
說也有一定的支持者。站在旁觀的角度來看,兩個理論都是從明確的假設出發,得到與實驗吻合的計算結果,確實吻合
保持理性、客觀、避免妄下判斷等科學態度。在缺乏決定性的實驗證據前,即便秉持科學的態度,也不見得會得到一樣
的結論。要一直等到楊氏完成雙狹縫干涉實驗,結果明顯與牛頓提出的粒子說相左,光的波動說才開始被科學界接受。
一直到傅科於 1862 年利用旋轉的多面鏡,放大反射光束因鏡子旋轉而產生的位移,非常精確地測出光在空氣中的速度大
小為 2.99796 × 108公尺/秒,也實驗證明了光速在水中比空氣中慢。水中光速比空氣中慢的實驗結果,與牛頓的微粒說所
預測明顯不符,至此科學家相信惠更斯光的波動說才是正確的。
( )(6) 根據上述文字可知,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必須具備下列哪些要素?(應選 2項) (A)名氣夠大需得到所有人
的認同 (B)能解釋已知的實驗結果或現象 (C)能與其他人理論相抗衡 (D)能做出合理預測並獲得實驗的證實
(E)能符合生活經驗
( )(7) 我們可以將光在一定時間中移動的距離訂為長度單位,例如以光在 1秒中移動的距離為 1光秒,光在 1日中移
動的距離為 1光日。已知地球與昴宿星團的距離約為 444 光年,請利用傅科所測的光速,計算地球與昴宿星團的距離約多少
公尺? (A) 4.2 × 1012 (B) 4.2 × 1015 (C) 4.2 × 1018 (D) 4.2 × 1021 (E) 4.2 × 1024
夸克依目前科技而言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可以互相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粒子,稱為強子;
而強子中最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於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
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裡面找到夸克,所以我們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附表是目前已知的夸克家族。夸克主要有 6種,分別是上、下、魅、奇、頂及底夸克;而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種稱
為粒子衰變的過程,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定,在宇宙中很常見,可以組成質子和中子;而
奇、魅、頂及底夸克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而產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著多種不同的內在特性,包括電量、質量、自旋及色荷等。在物理的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受全
部四種基本交互作用的基本粒子。
*一個質子的質量大約為 1u = 1.67 × 10−27 kg
( )(8)
有關上文及附表所示,下列敘述何者為真? (A)目前科學家可以直接觀測到夸克 (B)夸克的質量一定比質子
輕 (C)四個基本作用力分別為電力、磁力、強核力及弱核力 (D)依夸克的電量判斷,中子內部含有 1個上夸
克與 2個下夸克 (E)質子的質量全部來自夸克
( )(9)
較重的夸克會通過粒子衰變的過程變成上或下夸克。請問粒子衰變的過程需要用哪一種基本作用力來解釋會
比較合理? (A)重力 (B)電力 (C)磁力 (D)強核力 (E)弱核力
( )(10) 若已知 1u = 938 MeV/c2,請按照表格中所提供的數據與附圖的質子內部構造,估算 1個質子中其他形式
的存在之質量為多少 MeV/c2?(1M = 106,1eV = 1.6 × 10−19 J,c = 3 × 108 m/s)
(A) 938 (B) 928 (C) 918 (D) 9.4 (E) 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