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弘道國民中學 112 學年度第一學期 七年級 歷史科 第一次定期評量 
第 3 頁,共  4  頁 
(    )15.李科羅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為義大利籍天主教道明會神父。1654 年自菲律賓馬尼拉前往福建廈門傳
教,得當地統治者「國姓爺」照料,並為之出使菲律賓。但當他 1663 年結束任務返回廈門時,卻遭中
國廈門新統治者逮捕。因其敏感的身分,他擔心會遭到處置,於是在洪水氾濫期間趁亂逃亡。請問:李
科羅擔心遭處置而逃亡的原因最可能為何? 
(A)出使任務失敗,怕遭到當政者懲處   (B)廈門當地統治者實施暴政,民不聊生 
(C)當時中國與臺灣當政者互相敵對  (D)中國實行鎖國政策,禁止與外人交流貿易 
(    )16.1624 年,「他們」進佔臺灣南部,成為最先佔領臺灣的歐洲勢力,在臺灣展開 38 年的統治。請問:下列
何者敘述與「他們」有關? 
(A)開發臺灣東部勢力範圍   (B)對臺灣農業拓墾有重要貢獻 
(C)在臺灣販賣軍用物資  (D)得國家政府授權獨佔海外貿易 
(    )17.關於鄭氏政權時期的諸項經濟措施,下列敘述何者正確?(甲)於駐兵處屯墾,生產稻米與蔗糖以供外
銷(乙)將臺灣建設成與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的轉口貿易基地(丙)當時拓墾範圍以承天府為中心,
向北、向南逐漸擴散(丁)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互相簽訂商業條約(戊)因政治衝突,斷絕與中國大陸經
貿往來,將貿易重心放在日本和南洋 
(A)甲乙丙  (B)乙丙丁  (C)乙丁戊  (D)甲丙戊 
(    )18.子睿將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在亞洲建立的據點整理成右方表格。請問表
格中何者正確?  (A)甲  (B)乙  (C)丙  (D)丁  
二、題組(第 19 題到 20 題,每題 3分;第 21 題到 30 題,每題 4分) 
(一)凱弘是個交通迷,喜歡利用假日沿著捷運沿線探索捷運站附近的景點及在
地特色。這週末,他的目標是捷運紅線(淡水信義線)末站:淡水站,沿途經過圓山、唭哩岸、奇岩等捷運
站,凱弘覺得似曾相識,好像是歷史老師上課提過的地名。 
(    )19.捷運抵達圓山站,凱弘聽到隔壁乘客聊天中提及圓山站附近出土的史前文化,請問何者是該史前文化的
考古發現?  (A)貝塚  (B)瑪瑙手環  (C)銅錢  (D)鐵鏟 
(    )20.到達唭哩岸(位於今北投區)時,聽到這個特別的站名,凱弘不禁好奇的拿起手機查詢地名由來。根據
查詢結果,唭哩岸站的名稱由來可能與當地哪一平埔族群的活動有關? 
(A)卡那卡那富族  (B)噶瑪蘭族  (C)泰雅族  (D)凱達格蘭族 
(    )21.到達淡水站後,凱弘興奮的根據預先安排的行程遊歷。請問何者不可能出現在他的行程規劃中? 
(A)十三行文化博物館  (B)紅毛城  (C)南關里遺址  (D) 滬尾砲台 
(二)十七世紀時,荷蘭通譯何斌勸說某人攻打臺灣:「臺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
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國可富,兵可強,進
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某人同意何斌的建議後也曾感嘆道:「(臺灣)田園萬頃,沃野千里……近為
紅夷占據,城中夷夥,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得者,我欲平克台灣,以為根本之地,安頓將領家眷,然後東
征西討,無內顧之憂,並可生聚教訓也。」請問: 
(    )22.「某人」應是下列何人?  (A)VOC 長官  (B)施琅  (C)鄭成功  (D)顏思齊 
(    )23.關於「某人」的敘述,何者正確? 
(A)於1683 年無奈投降清朝   (B)兢兢業業治理臺灣 20 年   
(C)佔領澳門,致力反清復明  (D)受清廷封為「國姓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