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填空題(每格 1分,共 12 分,錯字不給分)
1.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1).( 高遠 );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2).( 深遠 );自近山而望
遠山,謂之(3).( 平遠 )。
2. Feldman 藝術批評四步驟 (1). ( 描述 ) (2). ( 分析 ) (3). ( 詮釋 ) (4). ( 評價(或判斷) ) 。
3. 日治時期的競賽與展覽制度,包括始於 1919 年的日本國家展覽(1). ( 帝展 ),與 1927 年由日籍教師推動成立(2) .( 臺展 ),
也是臺灣第一個官辦美展,後 1938 年主辦權移至總督府,改名為(3). ( 府展 )。日治之後,競賽與展覽制度持續沿用,包括 1935 年
開始,由民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舉辦的(4). ( 臺陽美展 ),以及 1945 年光復後,延續官辦美展模式而成立的(5). ( 省展 )等。
四、名詞解釋(每題 3分,共 30 分,作答時請書寫題目)
1. 奇珍櫃
參考答案:16 至18 世紀歐洲貴族與學者所收藏的各種珍奇物品的展示櫃或房間,這些收藏通常包含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標本(如貝殼、礦石、動
植物標本)、人造藝術品(如雕塑、樂器、飾品)、異國文化物件(如宗教器物、文獻)以及科學儀器。這些收藏往往按照個人興趣分類,沒有嚴
格的科學系統,帶有強烈的個人審美與世界觀,被視為現代博物館的前身。
2. 書畫同源
參考答案:來自於唐朝張彥遠「書畫同源」的理論,認為書法與繪畫的源流相同,並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到了元朝趙孟頫提出:「石如飛白木如
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試圖將書法的線條系統,轉化到中國繪畫之中,追求筆墨合一。
3. 阿拉伯裝飾圖式(Arabesque)
參考答案:穆斯林相信:阿拉是唯一真神,神透過《可蘭經》給穆罕默德啟示。由於宇宙萬物是神創造而來,人不具有製造形象的權利,因此伊斯
蘭嚴禁偶像崇拜,並發展出「阿拉伯裝飾圖式」(Arabesque)。透過抽象圖樣的反覆堆疊,創造無限延展的自由,傳達和諧、秩序之美,這正是
伊斯蘭人生觀和宇宙觀的展現。阿拉伯裝飾圖式廣泛出現在宗教建築壁面磁磚、瓷器、織毯、手抄本上,圖樣設計大量運用重複、對稱的造形原
理,主要包含四種圖式(書法、植物、幾何、具象描繪),展現繁複華美卻不失統一性的鮮明意象。
4. 公共藝術政策-百分之一條款
參考答案:臺灣於民國 81 年立法通過《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在條例中規定,興建公有建築物必須自工程費中撥出百分之一經費,用以設置公共
藝術。而橋梁、港灣、高速公路、捷運等政府重大公共工程,也是民眾經常接觸的設施,所以必須依照法令規定設置公共藝術,但是其公共藝術經
費,不受工程經費百分之一的限制。此項政策歷經幾次修改更臻完善,實施後成為帶動臺灣公共藝術走進全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里程碑。
5. 達達主義
參考答案:二十世紀西方文藝發展歷程中的重要流派。主張反對傳統藝術審美觀與價值觀,是一種「反藝術」。不同於傳統藝術品需要傳遞一些信
息,達達主義追求「無意義」的境界。
6. 皴法
參考答案:中國山水畫中,描繪山石紋理、脈絡與質感的畫法稱為皴法。在中國山水畫中,有眾多形式的皴法表現。而如雨點般,打在牆壁上的痕
跡,主要以短直線乾擦出來的層疊效果,稱為「雨點皴」。
7. 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
參考答案:五月畫會及東方畫會,代表臺灣現代繪畫的新頁,成立於 1956 年,隔年舉辦第一次展覽。「五月」一名是根據巴黎五月沙龍而來,前
身是郭東榮、劉國松、郭豫倫(1930 ~2001)、李芳枝(1933~)四人於同年舉辦的「四人聯展」,固定每年五月辦展,畫風大膽自由、幾近西
化,題材、觀念、繪畫方式等在當時都相當前衛。「東方」成員以李仲生(1912~1984)的門生為中心,主張創新的可貴,現代藝術需從民族性出
發,兼顧西方新思潮與東方特色。
8. Exquisite corpse
參考答案: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藝術家發展出的集體創作遊戲,透過多人接力創作的方式,產生具有偶然性與想像力的作品。這種方式也經
常出現在藝術教育工作坊,作為一種趣味性的創作活動,激發學生的跨領域思考能力。
9. 爆炸圖(Exploded diagram)
參考答案:是一種視覺組織圖方法,透過將物件的各個組成部份分開排列,但仍保持相對位置與組裝關係,以視覺化方式說明其結構與組裝方式。
10.馬一角、夏半邊
參考答案:因南宋政治偏安,馬遠(1160~1225)與夏珪(1195~1224)創造出「馬一角、夏半邊」式的邊角構圖,不同於北宋巨碑式的構圖,以
一片留白的雲霧取代,畫家開始在留白的空間題詩文,畫面出現了不同的興味(圖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