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非題(每題 2分,共 20 分):
( )1.清帝國時期,移民到臺灣的漢人與平埔族為了爭奪土地及經濟利益因而發生衝突,導致集體
衝突的械鬥事件不斷上演。
( )2.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來臺處理相關事務,後來積極加強防務、推動建設,被任命為臺灣省的
第一任巡撫。
( )3.日治時期總督府建立嚴密的警察和保甲制度,達到社會控制和維持治安的目的。
( )4.開港通商後,臺灣北部丘陵地區成為蔗糖的主要產地,因此帶動臺灣北部發展,使臺灣的發
展重心逐漸由南部往北部轉移。
( )5.日治時期在武裝抗日接連失敗後,臺灣人爭取權利的方式逐漸轉變為較溫和的非武裝抗爭。
( )6.由於外國勢力的入侵,使得清帝國對臺灣的治理政策轉為積極,開始加速建設。
( )7.施世榜興建的八堡圳灌溉範圍廣大,使得北部地區稻米產量大為增加,成為臺灣重要穀倉。
( )8.日治後期總督府開放部分地方民意代表名額供人民選舉擔任,但並不是人人都有投票資格,
而是充滿限制。
( )9.外國傳教士對臺灣社會及人民的努力付出,使臺灣人開始接受西方教育、醫療和文化。
( )10.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來保存臺灣傳統文化,成效良好,讓臺灣人從此效忠日本。
二、選擇題(每題 2分,共 40 分):
( )1.清帝國時期,臺灣銷往中國最主要的兩項產品為何?○
1鹿皮、蔗糖 ○
2蔗糖、樟腦
○
3蔗糖、稻米 ○
4樟腦、稻米。
( )2.清帝國時期的械鬥,對當時的臺灣產生了哪些影響?甲、落敗的一方遷徙至他處生活
乙、促使清帝國廢除渡臺限制 丙、造成人民大規模的死傷 丁、導致社會動盪不安
○
1甲丙丁 ○
2乙丙丁 ○
3甲乙丁 ○
4甲乙丙丁。
( )3.關於西來庵事件描述,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1領導人為余清芳 ○
2又稱噍吧哖事件
○
3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死傷人數最多的一次 ○
4事件結束後,武裝抗日行動大幅增加。
( )4.清帝國時期住在臺灣北部的商人,如果要搭乘火車到各地經商,能搭乘哪一段鐵路往來各
地?○
1基隆到花蓮 ○
2基隆到新竹 ○
3新竹到高雄 ○
4臺北到臺中。
( )5.下列哪些是屬於皇民化運動的推行項目?甲、推廣漢文課程,培養臺灣人說中文的習慣
乙、鼓勵臺灣人改成日本姓名 丙、要求學校參拜神社 丁、推廣臺灣傳統戲劇與音樂
○
1乙丙 ○
2甲丁 ○
3乙丁 ○
4甲丙。
( )6.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中國沿岸居民冒險偷渡來臺的原因為何?○1臺灣社會治安良好
○
2臺灣礦產充足,適合開發 ○
3福建、廣東一帶的人口眾多、耕地不足 ○
4渡海來臺容易。
( )7.日治時期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演講會、讀報社和巡迴電影會的目的何者錯誤?○1傳播新知
○2提升臺灣人知識水準 ○3提倡武裝抗日思想 ○4臺灣人開始透過具體行動爭取權利。
( )8.清帝國時期,臺灣「一府二鹿三艋舺」的數字一、二、三代表什麼意思?
○
1三座港口外銷物品數量的排名 ○
2三座港口發展的時間順序 ○
3三座港口居住人口的多寡
○
4三座港口貨船停泊數量的比較。
( )9.日治時期的保正及甲長需要負責哪項工作?○
1協助警察辦理臺灣人選舉投票工作
○
2代表臺灣人向總督府爭取權利 ○
3參與總督府治臺政策的規劃 ○
4配合警察維護地方治安。
( )10.清帝國為了加強對臺灣的治理,開闢了一條連接東、西部的道路,請問這條道路是?
○
1草嶺古道 ○
2阿朗壹古道 ○
3奇美古道 ○
4八通關古道。
( )11.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主要在哪裡進行貿易活動?○
1洋行 ○
2教堂 ○
3醫館 ○
4學堂。
( )12.清帝國時期漢人移民對原住民族造成了哪些影響?甲、平埔族的土地遭漢人侵占而流失
乙、漢人越界開墾頻繁,擴大山區原住民生活的空間 丙、平埔族被迫遷居到別的地方
○
1甲乙 ○
2甲丙 ○
3乙丙 ○
4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