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豹生物特徵與生態習性教學教案——高中生物課程專題探究

格式
docx
大小
42.48 KB
頁數
3
上傳者
小明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5-15,离现在 2 16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雲豹

一 簡介

雲豹(學名:Neofelis nebulosa),又稱高砂豹,日文稱台灣虎,是雲豹屬的一種動物,只分布於亞洲的東南部,從最西部的尼泊爾開始,至緬甸和中國秦嶺以南,一直向東到台灣;往南則從印度東部、中南半島開始,一直向南到馬來半島等地為止。雲豹名字由來是因為豹皮有雲狀斑點。

雲豹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比較原始的類型。按頭顱比例來算,雲豹的犬齒是現存貓科動物中最長的。雲豹主要以樹棲動物為食。

雲豹的生存目前受到嚴重威脅,美麗的皮毛讓它們成為了獵取目標。


二 生物特徵

雲豹在貓科動物中屬於中等體型,主要分布在東南亞,雲豹具有褐黃色皮毛,特色是具有大而形狀不一、具有深色邊緣的色塊。這些色塊形狀有些像雲,這種獨有的毛色形狀使這種哺乳動物的學名和一般稱謂相同,就是雲豹。雲豹的外觀和骨骼因為同時兼具大型和小型貓科動物的特徵,因此困擾了科學家很長的時間。



雲豹的體重在2538公斤間,肩高2540公分;雄豹體長90~120cm,雌豹體長70~100cm,個體差異大。雲豹的犬齒比例是貓科動物最長的,達7公分,而花豹的犬齒為8.5公分,但是花豹的體型遠比雲豹大的多。這些特徵讓早期研究者猜測雲豹捕食大型哺乳動物,然而對於這個物種在野外的自然歷史與行為的了解極為有限,現在的研究者相信雲豹的主要獵物包括樹棲和地面的哺乳類動物,特別是長臂猿、獼猴、麝貓。以及其它小型哺乳動物鹿、鳥類、刺蝟、和人類所飼養的家畜。捕捉到的雲豹也吃蛋和一些蔬菜。


由於雲豹的部份獵物在樹上生活,可以想見雲豹有極佳的爬樹能力。腿短而具彈性、大腳掌、尖銳的爪的組合都有利它爬樹的需要。雲豹尾巴的長度幾乎與身體相同,幫助它平衡使它有如松鼠般靈活,像是南美洲的長尾虎貓。


令人訝異的是樹棲的雲豹在爬樹時會倒掛在樹枝下,從樹上下來時會採取頭下尾上的的方式。受豢養的雲豹會用後腳掛在樹上,靠長尾巴維持平衡,用頭朝下的姿勢從樹幹上下來。目前對雲豹在野外的行為所知很少,但從它這樣的行為,可以設想它會從樹上用頭朝下的姿勢突襲獵物。


三 分佈與棲息地

雲豹只分佈在東南亞,從華南(在武夷山有雲豹分佈)、喜馬拉雅山東側、尼泊爾、印度東北方、孟加拉、和中南半島境內。由於在臺灣最近發現雲豹的記錄是在1989年在太魯閣發現的小雲豹皮,此後無人再發現台灣雲豹的蹤跡。學者經歷十三年的追蹤仍一無所獲,因此,於2014年宣布台灣雲豹已經滅絕。


雲豹的棲息地是熱帶和亞熱帶森林,分佈高度約在2000公尺以下,然而有時它也會在紅樹林沼澤和草地出現,溫度約在攝氏1850 °C64122 °F)間。


四 繁殖與行為

由於雲豹隱匿的習性,人類對雲豹在野外的行為所知非常少,雲豹沒有群居或是社會的證據,因此它們很可能是種獨居的動物。雌雲豹在懷孕85-93天之後,每胎可以產下24隻幼豹。與許多其它的貓科動物相同,幼豹出生時眼睛沒有張開,完全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幼豹出生時的色斑完全是深色的,而不是深色的外環。幼豹約在出生10天內會張開眼睛,在五週內會變得很活躍,大約到10個月大時開始獨自生活。雲豹約在2歲時發展到性成熟,雌雲豹每年可以懷胎一次。豢養的雲豹可以活到17歲,野外的雲豹約可以活11歲。由於不了解雲豹在野外的求偶行為,在早期捕捉繁殖計劃很少成功。經驗顯示成功繁殖雲豹需要在它們年輕時就進行豢養。豢養年紀較大的雲豹,會造成雄雲豹壓力,可能因而殺死雌雲豹。一般而言,雲豹並不是攻擊性很強的動物。近年來現代化的保育計劃包括仔細的挑選配對的雲豹、和考慮場地有足夠空間讓它們能攀爬模擬自然行為和儘可能減少它們的壓力。加上餵食計劃能提供每日的需求,使得保育變得更為成功,人類協助繁殖的雲豹也許有一天可以補充野外面臨絕種威脅的雲豹。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B%B2%E8%B1%B9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