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海拔山區(2,500至1,800公尺):此區為臺灣的雲霧帶,著名的臺灣檜木皆產自於這
個氣候帶。有些人認為檜木林必須生長在有雲霧的崩坍地上,但山要夠高,才會有雲霧,
地質要夠年輕夠陡,才有崩坍地。臺灣中海拔地區就是把古氣候環境中,某地區的環境特
色重新呈現,才有檜木林帶的出現。
(3)低海拔山區(1,800公尺以下):此區屬於暖溫帶闊葉林的生態帶,以樟科、殼斗科樹種
為主的森林。這個區域是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方,加上森林層次複雜,提供了多樣的野生
動物棲息環境。而海拔800公尺以下為亞熱帶闊葉林,主要的森林組成是以樟和楠木為
主。
→森林中的生物種類也相當豐富,例如蕨類、臺灣獼猴、松鼠、鳥、蛇等。黃山雀棲息於中、
低海拔山區;赤腹松鼠從平地到海拔3,000公尺的山區都有牠們的蹤跡;青蛇廣泛分布於
中、低海拔的山區和平地。
8.說明:溪流從高山攜帶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沉積在河口,形成泥灘地。再加上受海水漲、退潮
影響,形成特殊的河口溼地環境。
→水筆仔為紅樹科水筆仔屬下的一個種,其適應環境的方法是靠裸露於地面板根狀的呼吸根,
幫助吸收氧氣及過濾掉大部分的鹽分,將鹽儲存在老葉而脫落排鹽。因種子在萌芽時需要充
足的水分與氧氣,但紅樹林生長的環境潮溼缺氧且鹽分高,並不適合種子的發芽與幼苗的生
長,因此發展出胎生果實機制。果實裡的種子發芽後,藉由吸收母植株體內的養分長成胎生
苗。胎生苗末端尖細,成熟掉落後可插入泥灘中長成新植株。
→彈塗魚溼潤的皮膚可以幫助呼吸,棲息於河口水域、沼澤及泥灘,利用強壯的胸鰭推動身體
在泥地上前進。
→弧邊招潮蟹是臺灣招潮蟹中體型最大的招潮蟹,喜好爛泥,河口、海灣、紅樹林附近,只要
是在十分泥濘的泥灘地都有牠的存在,退潮時會出來活動、覓食。
9.說明:臺灣海域陽光充足,溫度適中,是許多海洋生物喜愛的棲息地,因此海域中的生物種類
多、數量龐大,擁有繽紛多樣的海洋生態。
→臺灣東部海岸瀕臨太平洋,且全年有溫暖的黑潮流經,帶來豐富的洄游性魚類,洄游性魚類
為鯨豚類大型海洋生物主要的食物,因此聚集在臺灣東部海域。一年四季皆可見到鯨豚蹤
跡,其中6至8月分風浪較平靜最適合前往觀賞。
→臺灣南部海岸有珊瑚礁,常見的生物有藻類、海星、熱帶魚、蝦、蟹等。
→珊瑚礁是成千上萬個由碳酸鈣組成的珊瑚蟲的骨骼,在數百年至數萬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
的。珊瑚礁的功能和重要性,就像陸地上的熱帶雨林一般。熱帶雨林和珊瑚礁有很多相似的
地方,第一,雨林主要在熱帶地區,而珊瑚礁也是分布在熱帶的淺海區,離赤道越近,珊瑚
礁越發達。另外,珊瑚也必須生活在水溫攝氏二十度以上,所以大多在熱帶的淺海形成,太
冷或太深的海域,都不會形成珊瑚礁。第二,雨林的生物種類繁多,珊瑚礁區也是海洋環境
中,生物種類最多的地方。
10.說明:在臺灣多樣的自然環境中,孕育著許多特有種生物; 所謂特有種生物,是指適應當地
環境,而且此生物僅分布、生長於這個特定地區內,其他地區都沒有這種生物,則這種生物即
可稱為該地區的特有種生物。
→教師鼓勵學生發表他們知道哪些臺灣的特有種生物。
→臺灣特有種生物:臺灣欒樹、臺灣百合、玉山薄雪草、臺灣獼猴、臺灣藍鵲、橙腹樹蛙、
南湖柳葉菜、臺灣鉤吻鮭(櫻花鉤吻鮭)。
→臺灣欒樹在臺灣各地都有栽植,因其從滿株綠葉到開花時呈黃色,結果時又轉為紅褐色,
直至蒴果乾枯成為褐色而掉落,共有四色,觀賞期長,所以被稱為「四色樹」。
→臺灣特有種生物種類繁多,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前查閱相關資料,或參閱以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