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立三民國小 三年級 111 下學期 自然科學領域 自然 第二次段考 期末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545.98 KB
頁數
2
作者
南一書局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6-25,离现在 2 13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彰化縣 彰化 三民國民小學 111 學年度 學期 第二次學業評量
自然試題卷 三年甲班 座號: 姓名:
一、是非題:(每題 3 分,共 36 )
1.狗的四肢長短粗細差不多
比較適合行走奔跑
2.幼小時生活在水中長大過程
中身體外型特徵會改變能在
陸地及水中生活的動物是魚
3.動物生長需要食物羊會捕食
小蟲也吃植物的種子
4.為了看得更清楚以使用望
遠鏡觀察距離較遠的動物
5.黃帶箭毒蛙利用身體顏色和環
境相似以避免被捕食
6.樺斑蝶利用和環境差異很大的
體色,及具有毒性來保護自己。
7.藉由觀察陽和風等
現象及身體感覺的冷熱
以大概知道今天的天氣狀況
8.陰天時天氣通常比較不穩定
所以出門時最好要準備雨具
9.台灣較常使用的氣溫計為華氏溫標()
10.測量降雨量時可以在樹蔭下
進行測量
11.從今日天氣預報資料可以得
知今天的氣溫降雨機率
氣狀況等訊息
12.要了解今天或未來幾天天氣
預報的訊息以撥打 113
114 氣象語音專線
二、選擇題:(每題 3 ,共 36 )
1.下列何種動物是屬於鳥類?(
麻雀鴕鳥以上皆是)
2.獅子的腳有銳利的爪主要
功用為?(幫助在樹上攀爬
減輕跳下時的衝擊力幫助
食獵物降低行走時的聲音
3.當我們從明亮的環境進入黑暗
的環境時眼睛瞳孔會有何
變化?(變小變大不變
變大再變小)
4.下面關於蚯蚓的敘述何者為非
?(生活在土壤利用身
一縮一伸來移動在乾燥的
壤裡較容易找到蚯蚓雨過
後蚯蚓會鑽出土壤)
5.下面何者不是愛護動物的表現
?(善待寵物不棄養
買代替認養寵物不吃非法
獵或來路不明的食物制定
生動物保育法)
6.下面哪種動物會隨環境改變身
體顏色以避免被捕食?(
極熊貓頭鷹變色龍樹蛙)
7.關於百葉箱的敘述下列何者正
?(外觀為黑箱子底
須距地面超過 1公尺箱體四
面須密封沒有空隙以避免
不同位置的百葉箱箱門
開口方向都一樣
8.目前沒有下雨且雲量占整個
天空的 3
10 請問目前為哪種天
氣情況?(晴天雨天陰天
多雲)
9.目前風是從東方吹過所以
目前的風向是?(東風西風
南風北風)
10.關於氣溫計的使用方下面
何者不正確?(液囊那端須
讀取刻度時眼睛平視酒
精柱頂端手握住液囊在陰
涼通風處測量氣溫
11.我們可以從哪些管道知道天
氣預報的訊息?(上網查詢
查閱報紙氣象收看電視氣
得分:
以上皆是)
12.如果我們要知道雪梨的天氣
狀況可以查閱哪種天氣預
?(遠洋漁業氣象預報
際都市天氣預報今日天氣
一周天氣預報)
三、回答問題(個答案 2 分,共 16 )
1.下列哪些容器適合用來測量
請在( )ˇ
2.下圖是小萱的天氣觀測紀錄
()填入她所觀測項目的
.:氣溫
.:天氣狀況
.:風力
.:雨量
6/7
6/8
6/9
(1)( )
(2)( )
26
32
30
(3)( )
10mm
0mm
0mm
(4)( )
四、素養題閱讀下列短文並選出
正確答案(每個答案 3 分,共
12 )
1.曉雯看到了一則有關石虎的新
聞報導:
2018 年初苗栗、新竹便陸續
傳出 6起石虎過馬路被車撞的消
一隻石虎所需的活動範圍超
200 公頃當一件件大型土地
開發案開始動工導致石虎原有
的棲地被破壞為了覓食或尋找
新地盤就會被迫穿越馬路
成路殺機率大增使其數量大減
石虎擅長爬樹也能游泳
牠們是肉食性夜行動物腳底有
軟軟的肉墊可以安靜的靠近獵
物而不被發現多在晚上或清晨
於郊外出沒通常以嚙齒類
魚類爬蟲類及小型哺乳動
物為食因為有領域性了交配
季節外牠們平常總是獨來獨往
( )(1)請問石虎腳底軟軟的肉墊
有什麼功能(
1幫助石虎
吸附在樹枝上
2降低石虎
行走時的聲音以利獵捕
3
幫助牠於於水中划水
4
助牠在樹上攀爬)
( )(2)下列關於石虎的敘述何者
錯誤? (
1因棲地遭受破壞
目前數量大減
2為夜行性
動物多在晚上或清晨於
郊外出沒
3以草為食物
4
域性強常獨來獨往)
2.宗佑想知道 5/9~5/15 各地的天氣變
於是到中央氣象局查詢一
週天氣預報。
( )(1)從這張圖中,宗佑可以知道
哪項天氣訊息?(各地最
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各地
的浪高各地的風力各地
的雨量)
( )(2)宗佑的學校若要安排在 5/9
星期一進行校外教學
避免遇到下雨比較適合
去哪一個縣市呢?(臺北
新北市台中市高雄
市)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