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 105年度修訂版
依據
教育部補助辦理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計畫要點。
目的
為強化歷年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研發成果之落實推動,爰透過本部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區域服務推廣團(以下簡稱服務團)之運作,健全地區性災害管理機制及整合現有專業人力資源,以提供縣市及各級學校相關支援與協助,期藉由執行相關輔導、訓練及推廣工作,落實在地化防減災及氣候變遷調適教育。
根據該年度教育部補助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防災教育計畫作業說明內容,直轄市、縣(市)政府應設置防災教育輔導團(以下簡稱縣市輔導團)協助「第一類防災校園建置」學校,建置防災校園基礎能力,並同時辦理所屬直轄市、縣(市)政府防災教育計畫,期以縣市輔導團設置及組織運作、辦理全縣(市)防災教育研習(或宣導)活動、輔導第一類防災校園建置及執行等作為,將防災教育落實導入常態運作。
為強化縣市輔導團防災素養、建置防災校園能力,知悉從平時減災、災前整備、災時應變及災後復原等階段,構思建立「校園防災地圖」,並提供學校繪製時之標準化範例,特訂定本作業說明。
製圖目的
學校是培育人才的場所,也是災難發生時居民緊急避難的地方,若校舍於災害中受損,將嚴重影響其避難與收容之功能,因此確保校園環境的安全,為非常重要的課題。「校園防災地圖」是學校在緊急災害事件發生時,師生避難疏散方向之重要依據,應具備易懂、易操作等功能。
地圖適用對象
全國各級學校及幼兒園師生,配合校園在災時有不同使用者。
地圖使用時機
平時提供師生瞭解校園周邊環境,並增進防災的基本認知;災害發生時,提供師生避難疏散路線指引,以確保生命安全。
呈現方式
「校園防災地圖」應利用課堂、集會活動加強宣導,並製成看板,設於校園四周明顯處所,且沿避難疏散方向張貼指示牌,俾利於災前能迅速疏散師生至避難集結點。
種類設定
「校園防災地圖」可依照學校在地可能發生之災害類型,如地震、水災、坡地、人為、海嘯及輻射等,加以研訂。
製作原則
因地制宜
各校因災害類型、所轄幅員大小不同,學校可自行決定製作之災害類型,依據本作業說明之相關圖示呈現,並可納入災害應變器材(含防災/救災設備)及資源分配位置等資訊,以擴大「校園防災地圖」使用效能。
校園各棟建築物之位置、樓層、空間、名稱、樓梯及走廊動線需清楚標示,教室名稱需標示,考量學校進行年級或班級位置之調整,地圖上教室名稱之標示可使用固定編號。
校園主要、次要出入口,周遭交通動線、救難設施、救難路徑及鄰近救難(避難)集合點等需標示清楚。
依學校實際情形及需求,標示學校容易發生危險之區域。
具易辨識性
考量校園獨特環境條件以及特殊之人、事、物特性,並清楚標示容易發生危險之區域、避難處所、疏散路線及防救災設施與設備等資訊的位置。
內容完整性
地圖內容應呈現完整資訊,以有效傳遞防災、離災及避災等訊息。
保持常新
由於地形地貌或各項設施,會因大自然或人為破壞而有所改變,原繪製「校園防災地圖」內容,恐受影響而有失真之虞,故每年應定期檢視內容,利用如開學前之時機檢討修訂,公告周知教職員工生,並應在重大災害事件後檢討修訂,以隨時保持堪用。
文字符號
使用的文字或符號應注意國際共通語言或共同之標示。
避難疏散路線規劃
從教室開始規劃,擴張至單棟建築物,再擴展至整個校園。
避難疏散路線,應盡量避開容易發生危險之區域,並盡量利用現有通路。
路線不經過危險路段、陡坡區、火災潛藏因子區及淹水區等,避開有倒塌危險的之物品、擋土牆及駁坎等。
若疏散路線過長或曲折,則可先規劃路線較短且安全之綠地或空地為第一疏散空間,再視環境變化轉進至最終集合地點(操場、大面積空地)。
不同班級的疏散路線避免交織或衝突,若相互匯合,應考慮路線的寬度及容量。
疏散路線規劃可融入升旗時班級前進路線,讓師生熟能生巧。
規劃急救站之設立地點,以鄰近最終集合地點且救災車輛方便進出為宜。
最終集合地點應明顯標示,地震災害應選擇操場或大面積空地為宜,水災及海嘯災害則應往高處疏散。
疏散路線及避難集合地點應清楚標示,並隨時檢視路線是否暢通,如有障礙物時應立即清除或修改路線。
繪製程序
籌組工作團隊
學校地圖由學校防災業務承辦單位邀請校內相關單位共同繪製。
繪製步驟
繪製過程可使用電腦軟體,如小畫家、PowerPoint、Google Earth、Painter、Illustrator、Auto CAD、CorelDRAW等或利用透明紙套疊製作。
準備校園平面圖,可利用如Google Earth下載校園空照圖,再按比例描繪。
可依學校需求,標示容易發生危險之區域。
劃設避難疏散路線,各校應因地制宜,疏散動線可應用不同顏色來做區隔。
標示防救災資源,如哪裡有滅火器、消防栓等。
地圖內容
請考量學校災害潛勢類型繪製所需「校園防災地圖」種類,如地震、淹水、坡地、輻射及海嘯等。各校可依所轄災害類型,自行決定製作單一「校園防災地圖」,或可將相關災害類型(如火災及地震)整合成一張「校園防災地圖」,內容包括以下元件:
標題(名稱)
○○縣(市)○○鄉鎮市(區)○○學校─校園防災地圖(○○災害)
主題圖
主題圖為「校園防災地圖」之主要元件,係利用前述繪製程序產生,內容清楚標示疏散路線(建築內、樓梯及建築外)、各樓梯疏散使用人數、指揮中心、最終集合點、急救站、物質儲備點及滅火器位置等資訊。
防救災資訊
包括學校經緯度座標、災害通報單位、警消醫療單位、學校災害潛勢資訊(依全國各級學校災害潛勢資訊管理系統)、製圖單位及日期等資訊。
圖例
「校園防災地圖」之圖例部分,可分為避難疏散路線、必要項目及建議項目等三部分,其圖例標示如下:
類別 | 圖例 | |||
避難疏散路線 | 建築內路線 | 建築外路線 | ||
必要項目 | 室內避難處所 | 室外避難處所 | 急救站 | 滅火器 |
消防栓 | 指揮中心 | 物資儲備點 | 救援器材放置點 | |
通訊設備放置點 | ||||
建議項目(學校可自行增列) | 醫療院所 | 消防單位 | 警察單位 | 海嘯 避難收容處所 |
● 公務部門 | 樓梯路線 (100表樓梯疏散人數) | 災時家長接送區 | 警衛室 | |
AED | 危險區域 | 人車轉運集結點 |
註:1.公務部門:泛指直轄市、縣(市)政府、鄉(鎮、市、區)公所、村(里)辦公室,統一以深藍色圓點「●」標示,並標註單位名稱。
「避難疏散路線」部分:係以校園內避難疏散動線進行規劃設置,包含建築內及建築外。
必要項目:為室內避難處所、室外避難處所、急救站、滅火器、消防栓、指揮中心、物資儲備點、救援器材放置點、通訊設備放置點。
建議項目:為醫療院所、消防單位、警察單位、海嘯避難收容處所、公務部門(以上5項為「校園防災地圖」擴大為學區範圍時較常使用之圖例)、樓梯人數(樓梯路線所標示之數字,表利用該樓梯進行疏散之人數)、災時家長接送區、警衛室、AED、危險區域及人車轉運集結點,學校可依需求自行增列。
指北針
依主題圖範本之指北針標示,原則上以北方朝上為主,若各校實地狀況未能以北方朝上顯示主題圖,則再依實況酌予調整。
比例尺
各校因情況特殊者,可自行訂定相關比例,但以相關資訊可清楚呈現為原則。
地圖規格
地圖規格設定可區分為「基本格式」與「版面配置」二種,以配合學校校園區域地形劃分不同尺度,擬定「校園防災地圖」。
地圖基本格式
繪製地圖時,圖面地形圖可配合不同校園現況,做適當調整,以下地圖基本格式僅作建議,實際運用以圖面清晰為原則。
版面樣式:考量各校地形、樓層及張貼位置不同,提供橫式與直式各1種樣本。
版面大小:圖紙尺寸為A1(59.4公分× 84.1公分)與A0(84.1公分× 118.9公分)二種。(可依學校需求印製適合之大小)
欄寬高度:標題、主題圖、圖例、防災資訊之相對比例、寬高。
版面配置
「校園防災地圖」版面尺寸可分為A1與A0二種,其版面配置則可分為橫式與直式二種。各式版面尺寸與版面配置如下:(詳附錄一)
A1版面尺寸(橫式)
標題:82公分× 4公分。
主題圖:67公分× 43公分。
防災資訊:14公分× 54公分。
圖例:68公分× 9公分。
外框:84.1公分× 59.4公分。
A1版面尺寸(直式)
標題:56公分× 4公分。
主題圖:41公分× 66公分。
防災資訊:14公分× 68公分。
圖例:56公分× 9公分。
外框:59.4公分× 84.1公分。
A0版面尺寸(橫式)
標題:116公分× 6公分。
主題圖:94公分× 61公分。
防災資訊:20公分× 77公分。
圖例:96公分× 13公分。
外框:118.9公分× 84.1公分。
A0版面尺寸(直式)
標題:80公分× 6公分。
主題圖:57公分× 93公分。
防災資訊:20公分× 96公分。
圖例:80公分× 13公分。
外框:84.1公分× 118.9公分。
附錄一、校園防災地圖版面配置及範例
校園防災地圖(橫式範例)
A1版面尺寸/直式